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正史中李倓想效仿李世民自己做皇帝,他到底有没有反叛之心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5:37:05

正史中李倓想效仿李世民自己做皇帝,他到底有没有反叛之心呢

还不知道:建宁王李倓有没有反叛之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正是安史之乱修复的时期。这个差点毁了唐朝根基的政治变动,终于在这两位帝王手中得到完全的熄灭。其中无数人贡献了自己的所有,甚至是性命。可是肃宗继位之后,有不少昏庸的举措,最著名的一点莫过于他赐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建宁王李倓。正史中被记载的是,李倓想要将自己弟弟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下毒手,想效仿李世民自己做皇帝。那么李倓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打算?

李倓和李豫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的青春期都是在安史大乱之中成长起来的。李隆基跑到四川的时候。整个中原只剩下唐肃宗和他的几个孩子,加上李泌、李辅国、张皇后等人。其实唐肃宗当时也不想抵抗了,找个地方过个安稳日子。可是建宁王却把李亨痛骂了一番。亲率一队人马。北上在郭子仪的帮助下。成功收服了河南以及长安洛阳等一大片的区域。

他也不贪功,将自己的父亲推举称为最大的功臣,李亨这时候就在灵武即位。很多人会反驳我,认为收回长安和洛阳都是李豫率兵的功绩。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收复这两个地方,李豫是挂名的统帅,他根本没有实质的作用,向北进攻的一路上都是李倓冲在前面的。即位之后唐肃宗对这个儿子也非常的器重。逐渐的将兵马大权交给他手中。这引起了张皇后和李辅国的怀疑猜忌。

他们两个人,是李豫那一派的。加上唐肃宗耳根子软,将权力渐渐下放到了张皇后和李辅国的手中,整个朝堂之上弄得乌烟瘴气,李倓和父亲揭发他们二人的做的坏事。结果被反咬一口。张皇后不停的向唐肃宗诉说,李倓是一个非常可恶的人,他想将太子李豫踢下储君的位置,自己当皇帝,甚至要对唐肃宗有不轨行为。一生软弱摇摆不定的李亨,在这个时候倒是强硬起来,直接将李倓赐死。

原本李倓准备率领20万雄兵,将整个河朔三镇全部收回来,这样个唐朝能将北方完全掌握在手中。李倓出事后郭子仪也遭到冷落,选择藏拙此后郁郁而终。其实没有建宁王的话,李亨他是做不成皇帝。要说李倓真的想杀害太子,或者是唐肃宗的话,根本也是个无稽之谈,因为他多次都有机会下狠手。

打长安和洛阳的时候。完全可以假意称战乱将李豫给不测。李倓他手握重兵。直接把李辅国、张良娣、唐肃宗等人一锅端,为何还要九死一生为李亨继位而身处险地?从道理上就说不过去。李倓有一个缺点,他不会变通为人太过正直,这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之下。是一个很要命的弱点。李倓虽说没有篡位的念想,但确实是有一点居功自傲。

在他看来除了唐肃宗以外,别人都看不起。对自己唐肃宗也只是出于亲情的尊重。并且李倓还和李泌组织新建了一个小组织,这是非常“反叛”的行为。可能李倓的想法太过粗犷。他组建这个小团体的初衷,想为唐朝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此时被李辅国和唐肃宗知道后,怒不可遏,这也是李倓被赐死的一个原因。第二点就很简单了,唐肃宗在李倓身上看到了先祖李世民的身影。

两人的经历身世,都非常的相似。不是太子储君的身份,同样领兵打仗很强悍,手下能人名将无数。唐肃宗很怕自己变成李渊。加上当时唐朝大局已定,所以李亨才会对自己这个儿子下手,当然他肯定是不舍得的。不过为了自己的皇位。一个儿子又算得了什么?这是帝王的悲哀,也是整个唐朝的悲哀。唐代宗即位之后,对自己这个哥哥非常的尊敬,并且还追封李倓皇帝的谥号。

建宁王他绝对是没有篡位的打算。只是在处事上面没有方向,而他父亲唐肃宗耳根子软,是一个比较不自信的帝王,加上他当时的所作所为,确实是有点鲁莽,受到很多无端的猜忌,最后被赐死也是非常的可惜。过刚易折是对他最合适的形容,复杂的局势中,想要保全自己,一定要会看风向,并不是像建宁王那样能带兵,就没人敢动他。有时候帝王身边,只是想要一个听话不出大错的人。诚然,李倓确实是忠勇无双,也是平大乱的功臣,可是涉及到帝位时。所做的一切都要小心,所以建宁的命运肯定是很无奈,这就是帝王的残忍。

早就知道李世民早有野心,李建成为何不先下手,反而为虎作伥?

因为李建成为人十分优柔寡断,而且心中觉得他和李世民毕竟是兄弟,所以一直没有下手。李世民和李建成虽然是兄弟俩,但是性格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

李建成虽然当时是太子,但是他本人却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大的发展。李建成的性格一直是非常优柔寡断,做事犹豫不决,而且李建成本身的性格太过和善,但是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本人十分有能力,而且特别会笼络人心,使很多大臣都站在他的一面。


而且当时皇帝并没有很好的给两人做好分工,所以导致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是没有充足的权势。而且当时李世民的野心,其实李建成也知道,但是李建成当时在犹豫,觉得毕竟两个人是亲兄弟,没必要做的那么绝情,所以李建成也就一直没有对付李世民。

其实李建成当时成为太子,皇上也是有自己的一番考量,因为性格也很重要。李建成的性格是比较好的,所以当时皇帝认为李建成上位以后,可以很好治理国家,并不会向农民加重赋税,应该可以使农民生活得好。而李世民因为当时的企图心太明显,所以皇帝并没有使李世民成为太子。但是当时李世民已经很有野心了,李建成也看出来了,他以为李世民应该不会那么做,而且他本人也没有那么狠,但是他低估了李世民的决心,最后他被李世民射杀了,而且最后也因为他放了李世民,而放虎为伥。

唐朝有4位女性谋求做皇帝,1人成功了,其他3人结局如何呢?

唐朝自从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斗,储君的位子就开始向一个人挪移,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小儿子李治,李治在小的时候很听话,很乖巧,很孝顺,加上有一位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帮衬,李治被立为了太子。

有很多人说长孙无忌拥护李治是因为李治年纪小,将来会听话,可长孙无忌没有想到的是,李治找了一位非常强势的妻子,她就是武则天。今天我们就看一下发生在几位女人身上的事情。她们都想当皇帝,可只有武则天成功了。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接触到唐朝的大权,得益于李治的?懦弱?和他的头疼病,相比于那些大臣们,李治更愿意相信武则天。不过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李治有一次觉得武则天管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打算把武则天给废了。

结果武则天知道后,李治非但没有把武则天废掉,那些参与废后的人还都被武则天收拾了,其中就包括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在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立为了皇帝,紧跟着李显的妻子韦氏也成为了皇后,不过这些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

李显当上皇帝后,想把自己身边的人提拔提拔,其中提拔最厉害的人就是他的老丈人,结果大臣们不愿意,李显就说: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岳父又如何?这句话自然被武则天知道了,没多久,武则天带领着群臣直接来到大殿上,宣读了废帝诏书,至此李显不再是皇帝,相应的韦氏也不再是皇后。

李显被废之后,他的弟弟李旦当了皇帝,但是在武则天的压迫下,他就是一位傀儡皇帝,没有办法,李旦的历史使命不是当皇帝,而是生一个好儿子出来。李旦当了没多久的皇帝,就顺应民心把皇位给了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从此,武则天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周朝,不过这个周朝正史上并不承认。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她还有两个儿子,一位女儿,分别是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可以说这三个人是武则天最亲近的人,其中太平公主也是最得宠,最得势的公主。反正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能够和太平公主比肩的人,大概只有平阳昭公主了,太平公主需要喊平阳昭公主一声姑奶奶。

在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逐渐接触权势,并且醉心于权势,她和她的母亲一样,也希望手握大权,当然这些她暂时还不敢表现出来。相比于太平公主,曾经的皇后韦氏就比较惨了,和李显两个人被发配出了长安,两个人相依为命,在提心吊胆的生活中生下了一名女儿,取名李裹儿。

被李世民放回家过年的死囚,他们为什么不直接逃跑呢?

文|飞鱼说史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踩着兄弟的鲜血,背着不孝的名声,登上了那个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皇位。

李世民得位不正,这是毋容置疑的,不过他却是一个好皇帝,这也是毋容置疑的。

如果真的是李建成当上了皇帝,那么唐朝的历史就会彻底被改写,或许就不会出现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或许更会少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当了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

这就导致了历史上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并不低,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功大于过,毕竟皇位是风水轮流转的,谁能当皇帝,对于百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过上好生活。

很显然,李世民开创的盛世,让当时的百姓享受了太平。

或许李世民也深感自己如果不做出点政绩,那么他在历史上将是乌黑发亮的,而为了让自己更得民心,李世民做了不少好事。

正如白居易在《七德舞》所歌颂的那样: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是对李世民做的两件深得民心事情的总结,前者说的是李世民将深宫中的宫女放出了宫,给了她们自由,让她们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而后者是说李世民放390名死囚犯回家探亲,等到秋后他们归来时再问斩,结果第二年这些人全部归来,无一人逃亡。

这些囚犯为何不趁机逃跑,反而乖乖地都又回去领死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这些囚犯不怕死,还是李世民的威严太高让他们不敢不回,这些囚犯的最后又怎么样了呢?

我们一起来看。

李世民:囚犯太可怜,让他们在被斩之前,先回趟家吧李世民继位之后,对于全国的刑事案件非常重视,尤其是斩刑案,那是要亲自批阅,之后才会被执行,也正是因为这份谨慎,使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死囚并不多,一位日理万机的帝王能做到这点,也足以称得上是明君了。

公元630年,是李世民当皇帝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全国被判了斩刑的囚犯只有29人,两年之后,即贞观六年年末的时候,这类囚犯有390人(史料中还有一说是290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的治安变差了,即便是390人,在当时也是很不起眼的。

李世民在亲自审理复查这些案件时,还亲自去狱中看了一下这些囚犯,李世民大为感伤,因为这些囚犯眼神中透出的是绝望,和外面准备过年的人们的兴奋相比,他们是那么让人怜悯。

这些囚犯原定于次年秋后问斩的,他们在世上的时光也仅仅只有几个月,无论他们之前做了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李世民还是决定让他们在被斩首之前回趟家看看,但是前提是这些人必须在问斩之前自动回来领死。

大臣:陛下,万万不可如此行事,这群人很可能不回来当李世民准备下这道圣旨之前,很多大臣当即表示反对,因为这些囚犯都是穷凶极恶之人,让他们回家,无疑于把这些人又重新放回了社会,能不能引起骚乱先不说,这些人想必会趁机溜之大吉,想要再抓回来,那可要费一番功夫了。

李世民听罢不以为意,毕竟自己金口已经开了,自然没有收回的道理,于是便不顾大臣的反对,让官员对这些囚犯进行了一一登记,然后就让他们各自回家去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与这些囚犯规定的日子就要到了,当时不少人都认为会回来的囚犯会很少,毕竟回来就要被问斩,如果藏匿起来还可能多活些时日,所以都等着看李世民的笑话。

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囚犯到了约定的日子,全部回来了,竟然没有一个逃跑,李世民觉得很感动,当然也很有面子,于是金口又一开,把这些本该问斩的囚犯,全部给特赦了。

或许这些囚犯怎么也没想到,本来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之事,结果却自由了,纷纷叩首谢恩,高呼李世民是明君。

囚犯:我们不是想回去,是不得不回去这些囚犯为何会回去领死,无一人逃跑呢,这件事仔细想想处处透漏着不可思议,毕竟在死亡面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囚犯被关押之前,想必也是穷凶极恶犯了不可饶恕过错的人,指望他们有多高的觉悟,这并不现实。

但是他们确实回去了,不然《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亦或者是白居易的《七德舞》并不会对此有记载,那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我们抛开李世民的仁慈不论,单单说当时的囚犯有没有藏匿起来的可能,其实是没有的。

唐朝时期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只要输入身份证便可调集出来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但在当时户籍制度也是相当完善了,此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出不了关,也不可能拖家带口全部躲进深山老林里。

此外,这些囚犯虽然被放回了家,但是也少不了被监视,毕竟以唐朝驿站制度的发达,把这些囚犯的信息送回他们当地的官府,让他们密切监视他们的行踪那是易如反掌,所以这些囚犯根本不敢不回去。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李世民想借此向天下人做一场秀,他在放这些囚犯回家的时候,可能已经和这些囚犯说好了,只要他们肯按时回来,那么就会赦免他们的罪,如果不回来,那就要被诛九族。

这样一来,明知道不会被处决的这些囚犯当然会按时回去“领死”,北宋的欧阳修在《纵囚论》中也明确指出这就是一场政治骗局,是李世民和囚犯所做的交易,这样一来,李世民得到了贤名,而囚犯获得了赦免,当真是双赢。

欧阳修的这种论断,倒也极有可能,因为当时李世民坐上皇位还没有多久,民间对他弑兄登基还记忆犹新,李世民想要通过释放囚犯来收买人心,继而提高自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可以说,李世民确实是成功了,即便他的动机不纯,即便很可能只是一场秀,但这些囚犯按时回去并被李世民赦免了罪责,在当时还是成为了一段佳话,李世民的“仁”,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也得以深入人心,被百姓爱戴。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纵囚论》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7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