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野狐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2世纪时,在民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民族迅速崛起,建立金王朝,灭辽伐宋,威震东北亚,在取得北宋的大片国土后,金王朝迅速汉化,逐渐从游牧民族转变为统治整个中国北方的封建王朝。
而此时的蒙古人则是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弱小部落群,在女真人残酷的民族压迫下,蒙古人对金朝可谓恨之入骨,最终,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各部族之后,其第一个攻伐的对象就是金朝,这既能报百年民族血仇,同时也是蒙古崛起之战!
1211年,蒙古大军誓师伐金,那么此时的金朝在干什么呢?
在崛起初期,女真勇士悍勇无敌,以一当十势不可挡,但是随着其占据了富庶了中原将近百年,曾经的勇士们早就蜕化成了靠吸血度日的奴隶主阶级!武备废弛,这个时候金朝士兵的战斗力别说和蒙古比了,就连和南宋士兵都不占优势。
初期,为了抵御蒙古人,金朝竟然还大修长城,这可真是丢尽了游牧民族的脸,结果机动力强悍的蒙古铁骑一路横扫,金朝构筑防线的消极态度除了空耗民财外几乎没取得什么效果,北方金军全面溃败,随后撤退到了野狐岭。
因为对在北方挡住蒙古骑兵已经不抱希望,所以金朝主将完颜承裕决定放弃桓、昌、抚三州,他认为坚固的城墙是挡不住蒙军的,所以他绝对将防线退到野狐岭,不能说他的做法就毫无道理,但是蒙古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三个富庶的州府,一路推进没受任何抵抗,士气大振。
蒙古人自然不可能见难就退,成吉思汗准备亲征野狐岭,但金朝也不是吃素的,百年国力积蓄使得金朝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其在野狐岭一带集中了四十五万机动兵团,加之辅助总兵力高达五十万!不可谓不强,而此时的蒙古军,人数还不到十万人!
完颜承裕的本意是用野狐岭一带的山地地形阻碍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但是他分散守卫要地的防御战术也使得自己的兵力大为分散,军事天才成吉思汗立刻发现了这一弱点,决定猛攻一路,而且蒙古军用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术:所有骑兵全部下马步战!
蒙古军的强悍战力不仅仅源于马匹,更来与高昂的士气,即使是下马步战的蒙古兵也杀得金人溃不成军,而完颜承裕的部队由于兵力分散,根本来不及抱团防御,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然后就是罕见的人间惨剧,蒙古兵全线追亡逐北,一路追击,金朝全线溃败,后来甚至还打下了中都,此战蒙古伤亡2万余人,而金朝被歼灭的人数就达二十万,剩下的全面溃逃,金朝灭亡的前奏已经奏响。
从依附讨好到称臣纳贡,从平等建交到正式断交,蒙古汗国与金国的关系逐渐恶化,终于在公元1211年,铁木真正式发兵攻打金国。
在铁木真此次的征战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野狐岭之战。
说到野狐岭之战,大多数史书都说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蒙古以十万军队,把金国三十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通过这场战役,金国军事主力被彻底摧毁,再也无力阻止起像样的反击。
这个结论没有太大问题,但细节描写的问题却相当多。
关于野狐岭之战,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正当蒙古军队准备吃饭的时候,突然听说有几十万大军杀了过来。(不同史书不同记载,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铁木真显得非常淡定,立刻命令将士们倒掉锅里的食物,拿起武器准备战斗。
这种细节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但也正是由于画面感太强,所以显得很像文学作品的描述,而不是史学作品的内容。
在行军时,三十万人到五十万人制造的动静可谓惊天动地,这支军队怎么可能突然杀过来呢?铁木真一点反应都没有?
我始终强调一点:大型会战的胜负绝不能看全局,而是要看局部。只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局部胜利,才能最终实现会战胜利。
原因很简单:局部战场是有形的,不可能容纳几十万人。只要能够在局部战场形成人数优势,进而获得胜利,才能有效地影响全局。
判断一位统帅是否优秀,并不是笼统地看他能否以少胜多,而是要看他能否在局部战场形成人数优势,进而做到以多胜少。
铁木真第一次发兵攻打金国,笼统地看,就是在一条二三百公里的阵线上展开攻势;仔细地看,就是在一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攻势。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进攻方的铁木真会怎么做呢?
有一条二三百公里长的阵线摆在自己面前,从哪不能进攻呢?有一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摆在自己面前,打哪里不是个打?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防守方的金国就比较难办了。
就算他们拥有三十万至五十万军队,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中,这点人数明显不够。如果把军队集结于一处,蒙古铁骑就能凭借其高机动性,避开金国军事主力,那肯定是如鱼得水。
金国统帅如果不要脸,他自然可以骄傲地宣称:“铁木真就是胆小鬼,从来都不敢找我决战!”
可问题是:国家让你统帅三十万至五十万大军,是为了让你击退来犯之敌,你却把这么多军队团成一团,向乌龟一样移动,你有什么资格骄傲呢?
正因如此,其实金国统帅所能选择的方法并不多,他必须想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不是逼着对方来决战,这根本不现实。
可问题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说起来很提气,做起来却很难。金国统帅肯定也是聚集主要将领,对着军事地图研究了半天,分析敌军可能会从哪里入境,入境后又会怎样行军。
可这种判断绝不能孤注一掷,因为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太强,如果把大军聚集在一起,行动必然十分缓慢。就算金军提前判断准确,但等蒙古铁骑发现了金军的动向之后,自然会重新选取进攻发起点。
出于这种原因,金国统帅必须分兵把守。
但分兵把守也有被敌军逐一击破的弱点,如何保证既分兵又不会被逐一击破,则是最为考验主帅能力的问题。
分散程度必须与军队机动性成正比,否则分散容易御敌难,没有意义;分散程度必须与情报系统相匹配,否则分散容易集合难,没有意义,这才是野狐岭之战的背景。
金国在西京路(今山西大同附近)集结了三十万至五十万军队,却分散于各个局部战场上。最终,这三十万至五十万军队被铁木真逐一击破。
而史书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却说金国在野狐岭之战中损失了三十万至五十万军队,这就是用文学化方式记录战争。
野狐岭地势狭窄,根本不能容纳这么多军队,蒙金双方又怎么可能在此地爆发大规模会战呢?
更重要的是:不同史书对于此次会战的记录还有不同。《金史》就很明确地说:以劲兵七千遇大兵,战于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众遂溃。
看到了吧?《金史》认为野狐岭之战发生的时候,金军只有七千人。双方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在几次接触之后,金军退至宣平。
随后,金国统帅害怕自己打不过蒙古人,所以继续撤军,一直撤到河川,蒙古人追了上来,一场遭遇战打响,金军溃败。
金国明明人多,为什么打不过蒙古人呢?《元朝名臣事略》给出的解释是:金军的数量有极大水分,很可能和蒙古军数量差不多。
时金军号四十万,陈于野狐岭之北。——《元朝名臣事略》·卷一
金军只是号称四十万,实际人数可能不足十万。
金军为什么会败?从军事角度来看,还是分兵过多,导致战力薄弱,被蒙古逐一击破;从行政角度来看,这是由于金国老化的行政效率,完全无法与蒙古相提并论。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岭(今河北省万全县)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大型会战及之后1213年(金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的怀来战役中,金国连连挫败,导致金国内部发生弑君政变,加速了金国的灭亡。
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指挥十万大军集中打击45万金国大军的中路十万军队,蒙军大胜,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从此再也没有能力抵抗蒙古铁骑。著名战役有獾儿嘴大战、浍河堡之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7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