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最“穷酸”的皇帝,个人节约陵墓却十分的豪华

众妙之门 2023-06-30 05:15:09

清朝最“穷酸”的皇帝,个人节约陵墓却十分的豪华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奇葩皇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治理,逐渐走过了盛世。到了乾隆的儿子嘉庆在位的时候,内忧外患已有苗头,嘉庆两次不正常的遇刺预示着清王朝似乎气数已尽。到了嘉庆儿子道光的时候,情况就更糟了。

道光是嘉庆的嫡长子,但同时又是孝和睿皇后的养子。嫡长子的自负和养子的自卑,两样都集中在在道光的身上,这也注定了他矛盾的性格。在个人品德上,道光可以说是厉行节约,自己的朝服都是打着补丁的。在饮食上,道光更是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清朝皇帝中,道光可以说是最“穷酸”的。然而,很有讽刺意味的是,道光对自己的陵寝却是异常苛刻,道光陵寝叫慕陵,慕陵所用的木料,都是名贵的楠木,而且道光一会儿一个点子,导致陵寝工程一次次反复,总体造价是清朝皇陵中最为昂贵的。在道光的带领下,大臣们也是表面节俭,私下极尽奢侈。所以,道光究竟是俭朴还是奢侈,很难评判。

清朝从道光开始,皇帝子嗣变得稀少。道光的长子叫奕纬,但由于他的母亲只是个丫鬟,身份低贱,道光对这个儿子并不上心,也就疏于管教,这让奕纬养成了狂傲不羁的性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光的两个儿子奕纲和奕继相继去世,49岁的道光突然发现,奕纬可能是唯一的继承人了,于是便加强对奕纬的管教。然而,奕纬性格已经养成,老师上课稍微批评了他一句,奕纬竟然说,等我当了皇上,第一个杀的就是你!老师害怕,赶紧向道光报告。道光怒火中烧,一个没忍住,竟然踢死了奕纬。道光鲁莽的性格,也可见一斑。好在道光运气好,后来又有了奕詝和奕,才没让龙种断绝。

鸦片战争中,在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时候,道光性格摇摆不定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懂科学,对敌人一无所知,甚至问出从英国到回疆有没有旱路相通这样弱智的问题。在战场上,他小胜即骄,小败即馁,没有御敌之策,没有抗战决心,面对只有四千人的英军一筹莫展,最后甚至为了苟安,将林则徐贬谪。他自己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割让国土的皇帝。在内忧外患中,道光留给后人的更是一片烂摊子。

你知道谁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吗?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讲究厚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去世之后都有会有陪葬品和木头做的棺材。只不过随着等级和富有程度不同,陪葬品的规格也不同。就算是平民百姓,下葬的时候也会穿着最体面的衣服,佩戴少许的银饰,用瓦罐等东西陪葬。但是有一个皇帝却十分节俭,他不仅没有任何陪葬品,就连衣服都是纸做的,棺材是瓦片做的。

这个皇帝就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后周这个朝代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是个比较清明的朝代,皇帝也十分有能力。郭威出生于穷苦人家,年轻的时候还是个好勇斗狠的小混混。后来从军之后,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且屡立战功。

后来郭威跟随刘知远建立了后汉,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刘知远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刘承佑,郭威成为正枢密使,掌管了全国的兵权。刘承佑登基之后不久,就听信小人谗言,想要除去郭威。无奈之下,郭威只好黄袍加身,造反杀掉了刘承佑。



郭威是一位心怀天下的皇帝,建立后周之后,他并没有像五代十国的其他皇帝那样,当上皇帝之后只顾着自己享乐。郭威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善待百姓。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郭威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起了带头作用。

郭威在宫中从不用各种珍宝玉器,也不吃奢华精美的食物,假如有人向他进献宝物,郭威就会当众摔了。郭威对着自己的臣子们说:“朕出身寒微,尝遍了人间疾苦,也经历了灾难,当了皇帝之后,怎么能因为自己享乐而拖累天下百姓呢?”



郭威去世之前,吩咐自己的养子柴荣,赶紧为他修建陵墓,务必从简,自己死后灵柩不要在宫中停太久,不要惊扰百姓,也不要用大量工匠,只用纸衣装殓,瓦棺作椁就行了。而且不允许有任何陪葬品。柴荣也是一位好皇帝,能懂父亲的心意,因此照做。郭威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吧。




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呢?

如果大家仔细了解过历史,那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是历史中正规确立的王朝,都是不会对前朝皇帝的陵墓下手的。

在很多新的朝代建立后,他们为了收拢人心、也为了贴合那个时代的儒家礼义,他们会着手派人保护好前朝皇帝的陵墓,不让其落到宵小之辈的手中,明朝的皇陵在清朝的保护下,就保存得非常完好。

而一般皇陵被盗的事情基本上发生在一些乱世,在乱世之中,军阀们的眼中只有纯粹的利益,没有什么礼义可言,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军阀或者流匪盗取前朝或者历代皇帝陵墓的事情发生。

在秦始皇死后,秦朝末年的项羽、三国时期的曹操、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民国时期的孙殿英等,都是历史中大名鼎鼎的盗墓军阀。

北洋时期保存下来的清朝皇陵

在清朝灭亡之后,因为北洋政府是以清朝继承者身份存在的,所以清朝的历代皇陵在清朝灭亡之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没有在改朝换代中受到破坏。

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清朝的历代皇陵却接连遭受到了盗掘。

清朝的历代皇陵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其中一个是现如今唐山的清东陵,主要存在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等后妃的陵墓。

另一个地方则是位于保定易县的清西陵,主要存在了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以及众多后妃的陵墓。

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两大陵墓群都没有收到任何破坏,但是在1928年、在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队准备打到北京的时候,这些皇陵却遭了殃。

仅剩顺治皇帝一个人独存的清东陵

当时在北伐军队打到华北地区的时候,蒋介石把刚收编的孙殿英杂牌军打发到了唐山一带剿匪,在路过清东陵时,孙殿英就打起了歪念头,直接把康熙、乾隆、慈禧三人的陵墓给炸开了。

除了康熙陵墓积水没有搜刮里面的珍宝之外,乾隆和慈禧的陵墓都被他搜刮得一干二净。

在搜刮完这两大奢华陵墓之后,虽然其他的皇陵还有着不少的油水可捞,但是因为当时任务在身、孙殿英怕时间长久事情会暴露出去,所以就没有继续动手,而是直接收拾走人了。

清东陵一共埋葬了五位皇帝,孙殿英这一出手,就直接导致了两位皇帝的墓葬被挖掘。

在1928年之后,就是北伐时代的结束,在国民政府统治的时代里,清东陵没有再发生如同孙殿英这样的恶性事件。

而在日本占领了华北地区时,因为溥仪是他们的合作人,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对清朝的皇陵动手。

这些皇陵在时间的流逝下,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只不过随着1945年日本人的投降,清东陵再度遭受到了巨大的劫难。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混乱的局势中,逃过了孙殿英魔爪的康熙皇陵以及咸丰、同治皇帝陵在不知名流匪的洗劫下,被挖得一干二净。

除了顺治皇帝的陵墓实在太过于穷酸、逃过了一劫之外,清东陵所有帝皇陵墓无一幸免。

运气比较好的清西陵

相比于清东陵,清西陵的状况要好上很多,除了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之外,清西陵中雍正、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陵墓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提问中说清朝的众多皇帝陵墓被盗得一干二净,只有雍正皇帝的陵墓无人敢动,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清西陵一共有三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再加上清东陵的顺治皇帝陵,清朝就一共有四位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

历史上,清朝道光皇帝称得上是一个“败家仔”吗?为什么?

道光皇帝算不上败家子,甚至可以说,他还是十分节俭的一个皇帝。不过他所谓的节俭,是在小的地方,在大事上,他可大方得很,比如他的陵墓,比清朝任何一个皇帝的陵墓,所花费的资金都要多,还有那么多来历不明的金丝楠木,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
?


01道光自己过日子,总是显得很节俭。道光是一个表面上非常节俭的皇帝,他节俭的作风传扬出来以后,那些大臣们为了拍马屁,也都争相开始节俭。道光皇帝的补丁。道光皇帝的龙袍有了破洞,居然不立马换一套,而是让人给他打个补丁。这件事被百官们发现以后,他们回家纷纷把自己的衣服给戳破了,再让人给缝补起来,以表示自己的节俭。

每次上朝,就好像丐帮帮主召开帮中大会一样,越像乞丐的官员,越容易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有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大臣曹振镛的官袍上也有一个补丁,他的兴致就来了,他问曹振镛,你这个补丁补一次要多少钱?曹振镛心想,内务府里的那帮人帮皇帝打补丁,肯定是要吃回扣的,所以不能报太低,要不然就得罪人了。于是曹振镛,壮着胆子说三钱银子,这已经是补丁的天价了。

可是道光皇帝听了以后,立马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自己打一个补丁,内务府就要付出去五两银子。知道实情以后,曹振镛也是吓了个半死,这帮内务府的太贪心了,所以连忙解释,这补丁是家里人打的,不值什么钱。为此道光皇帝心里那叫一个烦躁,打个补丁都要收费,实在是太浪费了。所以道光索性就让后宫的嫔妃们比赛做针线活,以后这一块的开支就交给她们来节省了。
?


道光皇帝过大寿。道光生日到了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争相前来,要给道光过寿。可是给皇帝祝寿,自然是要带礼物的。大家都知道道光皇帝喜欢钱,平日里那么节省还不是为了钱吗?所以这回大臣们一个个都送了非常名贵的物品给道光,比如说珍珠玛瑙翡翠等等。收了这么多名贵的礼物,道光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一高兴,那就要赏赐点什么。可是道光节俭啊,根本不会赏赐什么好东西。于是道光想了个办法,请大家吃大餐。能够吃上御膳房的菜品,百官们还是比较高兴的。一个个兴冲冲赶过去赴宴,结果娘希匹!道光居然请百官一人吃了一碗打卤面,想吃第二碗都没门。
?


02他自己节俭,可是官员们却各种贪污。道光皇帝的节俭是真的出了名了。但是整个大清国,只有他一个人节俭,又有什么用处呢?当然是没用的。道光把钱省下来,是希望用在治理国家之上,这跟慈禧有着本质区别。可是道光省下来的钱,一眨眼的功夫,就被手底下的那帮贪官给贪污了。

早在乾隆时期,贪腐的官场就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到了嘉庆年间,他虽然杀了最大的贪官和珅,却没有对官场的风气做出过任何调整。道光皇帝的能力就更不行了,别说整顿吏治,他连国家经济的局面都搞不清楚。当时可以说遍地都是贪官,每个官员都想着中饱私囊。
?


这么一来国家就越来越贫困了,百姓和国库都没钱了,官员们一个个富得流油。道光皇帝为了解决朝廷没钱的问题,不想着改革吏治,而是采用了蠢办法,那就是抄家和卖官。抄家我们很熟悉,道光这是学了他祖先们的手段,雍正抄曹寅家,嘉庆抄和珅家,这都是给朝廷创收的好手段。此外就是卖官了,虽然康熙当年为了对付三藩,也曾经卖官增加军饷,可是卖的都是一些荣誉职称,没有实权。

但是到了道光的时候,卖官基本成为了道光创收的重要手段。而且卖的已经不是什么虚职了,而是正儿八经的父母官。当时县官、府官都是在买卖范围之内的,这帮人是百姓的父母官,他们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官,自然是要从百姓身上赚回来的。这么一来,其实到头来还是朝廷吃亏。为什么呢?因为百姓能够承受的压力就这么大,税收都被官员剥削走了,他们还能拿什么交给朝廷呢?
?


03解释不清的清慕陵金丝楠木。从明朝后期开始,其实金丝楠木就已经很难找到了。康熙、乾隆这些皇帝的陵墓里,都没什么金丝楠木,嘉庆的陵墓里都是用松木代替的金丝楠木。道光皇帝作为一个节俭了一辈子的人,居然在自己的皇陵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首先,这些金丝楠木是哪里来的?价值不菲几乎已经达到无价之宝的金丝楠木,极有可能是道光高价从越南等地偷偷购买回来的。

其次,道光一辈子节俭,陵墓里却用这么多金丝楠木,这合适吗?当然不合适,所以很多人认为道光皇帝的节俭,那是比较虚伪的。再者,道光皇帝的陵墓规模,是清朝皇陵中最小的,甚至没有方城和明楼,这是不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做法呢?由此可见,道光皇帝所谓的节俭,其实都是在小处着手。他省了一辈子,或许都买不到一根金丝楠木。
?


?总结:道光不是败家子,却也没什么大智慧。道光皇帝这辈子就希望稳稳当当地度过,当时洋人已经打算和清朝做生意,并且打开了通商口岸。就算是这样,道光皇帝也没想着在这些方面做出一点成绩来。在道光皇帝看来,这些新鲜玩意儿,跟他守旧的思想完全不匹配,所以他宁可卖官鬻爵,也绝不去从通商口岸上探索生财之道。

结果导致清朝是越来越穷困落后,他统治的30年里,正是清朝逐渐走向落后的30年。由此可见承上启下的作用多重要,而道光显然是没有做好这一点。虽然没什么太大的过错,可是道光也算不上有什么作为。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哪些君王是出了名的节俭?

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之中最权贵的一个人,也是最“不差钱儿”的一个人,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小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要买什么买什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过着一掷千金的日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很节俭。

一、汉文帝刘恒

他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穿着还是饮食,都力求节俭。妃子的衣服也不能太过华丽,对墓穴建设要求更是严谨,不允许用金银铜锡来做装饰。

二、隋文帝

提到隋文帝,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他创立了科举制。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伟大的皇帝,日常生活确实非常节俭,史书记载,他穿过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吃饭的时候,每桌也只有一个荤菜,不仅如此,他还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令行至全朝上下,为的就是给老百姓更好的生活。

三、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进行了许多改革。当上皇帝之后,身体力行,在保证自身节俭的同时,要求臣子们,也要杜绝奢靡之举,节约粮食和财物。

四、宋太祖赵匡胤

他的女儿魏国公主,经常打扮的非常华丽,然后出入宫廷,宋太祖就指责她,说他这样的举动会引来其它人的模仿,纵使奢靡之风盛行。而且他连自己出行乘坐的轿子,也拒绝用黄金做装饰。

总而言之,历史上崇尚节俭的皇帝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且身为皇帝,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减少朝中奢靡腐败之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