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百姓为什么漠不关心,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细数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晚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使得中国陷入到了水深火热的窘境之中。当时面对洋人持续不断的进攻,晚清百姓的态度并非紧张,更多只是一种旁观者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奇怪,这是为何?今天我们就对这种现象做出具体的探究。
鲁迅先生说:““整个国家都是病态的,民众都是麻木的”,病态有病态的缘由,麻木自然也有麻木的根源,民众内心深处的麻木,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的这句话也道破了原因,我们通过查阅史料,将一切缘由概括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在清政府的压迫之下,百姓基本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清政府内部高层奢华的生活依旧照常进行,慈禧一派的统治让百姓看不到希望,鸦片战争沉重的战后赔款负担全都落到了百姓的肩膀之上。加大赋税过后,利欲熏心的官员又在搜刮的物资财富中,抽取很大一部分放入了自己的囊中,这么一层一层搜刮下去造就了民不聊生的窘境。百姓在黑暗的统治中,只看得到无休无止的赋税征收,看不到任何希望与光明。
以上的种种铺垫之下,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让人寒心的场景。比如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中,当敌人带着尖枪利炮挺进中国海岸时,浩大的阵仗之下并没有引来百姓的骚动与恐慌,百姓也没有如我们想象那样去积极抵抗。只是像看热闹一样,自发站在岸边看着洋人往岸上卸载装备,时不时还一片叫彩。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更加让人大跌眼镜,英国舰队在海战中掌握着主导权,中国的舰队伤亡惨重。百姓这时候就站在岸边观战,当中国舰队全军覆没后渐渐往水下沉时,百姓见状一片欢呼,似乎英国才是本土故国一样。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行为野蛮,闯入圆明园之后,发现圆明园之中有很多珍稀的保护,于是进行侵略抢夺。百姓看到洋人在那抢宝物,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保护文物,而是混入洋人队伍中,也开始抢夺文物,并将其占为己有。
当人国人的心态主要是这样的,国人对于清政府的厌恶已经达到了无法弥补的地步了,他们认为洋人的到来,或许可以帮他们好好教训清政府那帮腐朽的统治者们,灭灭他们的嚣张气焰。
当时对于百姓来说,黑暗的统治并不能带给他们太多的教化意义,他们的心里也没有太多的民族气节,只要能够在这乱世中继续下去便是王道,至于由谁去主导统治中的各个环节,似乎还有很长的距离。
清末民间谚语:大清不亡,断无没有天理。1911年,武昌的枪声响起,武昌新军起义,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大清这个总算完蛋了,那么也就有了天理了。
武昌起义的新军是清政府操练起来,准备将来用来对付大清百姓的。然而,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埋葬清王朝的却是被清朝视为黄牌的新军。不知道,这样的历史结果,是否与清帝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吻合。是否也与民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传说所验证
我们追溯清王朝的历史,八旗军于公元1644年开始入主中原。八旗在中原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历史无法抹去的。满清王朝完全是在依靠武力勉强维持、撑场面。实际上从康熙时期开始,康熙皇帝就已经在文化上兴起了文字狱。这对当时的文人造成了严厉的打击。根据史书记载,其中受到文字狱迫害的人数不胜数。
那么,清王朝为何要那样做呢?问题还是要回到明朝灭亡以后,民间秘密结社反抗清军的活动。当时,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许多明朝的遗民还很想念明朝,甚至打出许多“反清复明”的旗帜。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民间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并没有结束,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了辛亥革命前夕。
那么,为何当时民间会流行这样的民间谚语呢?高中历史老师周震坤认为:这或许和清朝采取高压对付民间的天地会等势力有关,同时清朝对文人也同样采取高压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有文人写诗讽刺清王朝。这样的话,清朝的统治者自然是要大发雷霆的,著名的就是康熙时期处理了一个姓沈的文人等。
到了晚清时期,1840年英国人的军舰打开了清朝的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对内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和民患,对外不能抗拒列强的欺压。可以说晚清已经成了一艘百孔千疮的船,在大海中航行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中战败,清王朝的威望可以是扫地。对外清王朝表现得很软弱可欺,但是对内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却表现得很能干、却很凶狠。
这难免让人们怀疑,怎么打自己人就这么凶狠,打外人就成了软骨头呢?难道真的是应了清末民间那句话,清王朝窝里斗是拿手强项吗?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逐渐崛起强大起来,清朝却一味地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其他国家欺辱的对象。
中国地大物博,西方列强为了在中国攫取利益,入侵攻打强迫统治者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是你知道吗?当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不仅没有誓死抵抗,反而为其送粮食引路,就连朝廷官员也送锦旗祝贺列强。
战争爆发,百姓置身事外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半年之后,英军开始大举进攻虎门,这里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地方,是珠江的咽喉。但是尽管清军严防死守,但是由于武器的落后,最终依然一败涂地死伤众多。
这场事关民族荣辱的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关于它失败的原因,除了与清王朝腐败无能、英军武器发达等方面有关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没有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战争爆发之后,老百姓似乎都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事外。
关于这场战争,洋人是这样记载的:当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炮台的时候,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百姓没有丝毫反应,他们平静地观看着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斗,就好像在观看两个无关紧要的人争斗,而且当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逃生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了像看马戏时候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面对外来入侵者的杀戮,他们仿佛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他们看待战争更像是在看一场好戏,他们会赌双方哪一方会胜利,如果自己选择的一方胜利了,他们就欢呼雀跃,反之就会垂头沮丧,没有丝毫的国家观念。
政府恼怒,大肆屠杀百姓
统治者看到百姓的如此不信任和不支持,看到他们置身事外的行为之后十分恼怒,统治者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也没有想办法挽回已经失去的民心,而是直接采取了残酷却又直接的杀戮手段。
在镇江保卫战中阵亡的满族将领海龄,他在战斗的时候随意处决了许多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当时被海龄误认为是?锄奸?杀害的所谓?叛徒?甚至有上万人之多。
而这件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后,不仅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十分痛恨百姓的作为。其实看热闹的百姓并非真的是汉奸,他们只是丧失了没有拥护清王朝的统治,对他们来说经过清王朝残酷的统治,已经没有更坏的结果了,这样的战争在他们眼里就是正常的朝代更替,所以在他们眼里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
百姓官员争相讨好入侵者
老百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是因为在晚清百姓的印象中,入侵者并非虎狼猛兽,他们只是在打击统治者,并没有侵犯的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他们能做到秋毫无犯、纪律严明,老百姓并不会反对他们。
举个例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之后,老百姓们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对他们烧杀掠夺。
于是就有许多的老百姓接受联军的雇佣,为八国联军运输粮草进城提供战备物资。并且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还有老百姓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英军在北京当地老百姓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就进入了城池,没有很大的损失。
老百姓对侵略者们如此不管不问,甚至主动帮助他们,那么深受皇恩的官员又怎样呢?答案是更加糟糕。比如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被统治者留下的北京官员们为了讨好入侵者,主动给联军司令部送了两面大锦旗,上面写着?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万国咸喜?就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的意思,?祝效华封?的意思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极力讨好联军。
产生这样状况的原因
对于中国百姓和官员做的事情,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于是他询问身边的中国翻译,翻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来回答他: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其实在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之前,这种?民不知有国?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清朝在老百姓看来是国,但是老百姓眼中的?国?就是王朝统治者而已,如果王朝统治者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期望,只是成为单纯的压榨他们的机器,那么在老百姓心中,这个?国?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它入侵者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无非就是朝代的另一次更迭,是很正常的。
鸦片战争后,大清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了,一系列的屈辱随之而来。割地赔款对于清政府来说成为了家常便饭,洋人在国内更是耀武扬威。
本身,清朝就走向了衰落,国内矛盾加剧,再加上洋人的掠夺,使得国内矛盾激化,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清政府有了改革的心,但也只是缝缝补补,不敢从根本上改革,保守派更是一味地拒绝学习西方。
我们说,在嘉庆期间,嘉庆为了反腐,开始了一系列措施,不过收效甚微,然而他认为仿照前人施政,便可长治久安。
那个时候,问题还没有彻底激化,洋人也没有发动侵略战争,还情有可原。
然而,晚清时期,形势不一样了,那么在面临国家危机时,为什么保守派仍然固守传统?
有人说了,这不对啊。洋务运动就是朝廷同意的,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光绪是同意的,而清廷还有清末新政,甚至废除了科举,还要预备立宪。
这都是清廷改革的决心啊,不能说清廷保守。
我们常说,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但洋务运动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从根本上,他们就没有打算学习西方的制度,只不过是想利用火器打败洋人,维护朝廷统治罢了。
早期,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活动也是非常不满的。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唱反调”的大臣们。
其一,清朝取代明朝后,自信心爆棚,周边数个国家都是藩属国,天朝上国的思想充斥着清朝统治着,甚至盲目地把外国看作了蛮夷,自傲也达到了顶峰。
虽然鸦片战争失败了,但他们是看不上这些奇淫技巧,还是对自己老祖宗传下的传统揪着不放。
其二,清朝接受的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体系教育。们自始至终都接受的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体系教育,面对“科技改变世界”的大潮流,保守派担心步子迈得太大,对于稳定统治不利。
虽然洋人已经深入中国,但其实大部分在京官员并没有多少真刀实枪的经历。让他们一下子转变,接受这种自己所学大相径庭的西洋文化,那简直就是不可能之事。
如果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对他们有所震慑,恐怕洋务运动是否能够进行还未可知。
和中国的其他朝代比起来,清朝的确是个软弱无能的朝代。朝内的许多官员在面对洋人时,更是把奴才的姿态做到了骨子里,对洋人各种卑躬屈膝。但奇怪的是,被众多大臣推崇的洋人却怕极了中国的百姓,在面对中国百姓时,即便有再大的威势也使不出来,只能依靠大臣,大臣又反过来欺负百姓。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首先说说大臣怕洋人这回事儿。大臣为什么怕洋人呢?那是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深切的体会到了洋人科技的力量。而且他们怕的不是洋人本身,而是当时洋人背后强大的国家。当时的清朝因为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所以不得不向外国势力示好。上行下效,当时的大臣自然也需要相向洋人示好。这是因为清朝国家势力不行造成的结果。
但洋人为什么会怕平民百姓呢?即使因为在当时的百姓眼中只有自己的朝廷,没有别的国家。他们对当官的大臣可能会十分惧怕,但对长得十分奇怪的洋人却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毕竟,中国历来就对某些不同于自己有否有所偏见。所以在百姓眼里,那些洋人并不是权势的象征,只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异族人。
而百姓对大臣的畏惧,这是中国历代的正常现象。对于那些平凡的百姓而言,即使是一个村里的小小的官员,也值得他们畏惧。这种循环纯粹是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地位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也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