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董卓如果不死的话会怎么样,三国的历史又会发现哪些变化

众妙之门 2023-06-30 03:58:03

董卓如果不死的话会怎么样,三国的历史又会发现哪些变化

董卓不死会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灭掉的时间会是在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之前。在当时的格局下只有曹操、袁绍和袁术有这个实力,袁术是因为称帝曹操才出兵灭的他,如董卓不死,那传国玉玺就不会流落到民间,袁术也不会称帝。可袁绍和袁术都不会攻打董卓,这一点从天子逃难时发天子诏要求护驾就可看出,袁绍和袁术根本没有看出天子的重要性。所以只有曹操最有可能攻打董卓,因为他灭董卓并不是要救汉庭,而是要抢夺天子。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曹操或许会向袁术、袁绍假意献媚或许会制造矛盾让他俩先打起来,总之会想办法不让他俩出来捣乱阻止自己灭掉董卓。而董卓虽然有晓勇的西凉军和吕布,但论智谋都不是曹操的对手,董卓迟早会被曹操灭掉顺带连吕布一起干掉,到是省事了,曹操最终还是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相对于后期的曹操有更大的优势,但他却没有曹操高瞻远瞩,只懂得荒淫无道,败坏纲纪。大家都知道,董卓是吕布所杀,假如董卓未死,那说明吕布没有叛他。他依靠吕布和西凉军的骁勇也能独霸一时,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难以长久维持局面。

最终会被各路诸侯讨伐而亡,而后进入更加动乱的局面。动乱一段时间后也会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总而言之,董卓不死,只是把三国鼎立的时间往后推了一下而已,三国鼎立直至天下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时期各类英雄闪亮登场,董卓算是一类吧!但是这类人生在那个时代本身就是必死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演进中,大浪淘沙,董卓之流必然会被淘汰。

如果按照题目中说的不死的话,那历史就没法继续前进了。所以就没有所谓的三国格局了。历史就是历史,有其必然的演变规律。如果非要说董卓不死的话,也只是一个名字改变,形式上的改变无法变更时代的本质。

各地军阀也会越坐越大,然后慢慢地形成分封国,就如同春秋战国一样。这其中的保汉派,中立观望派,和篡汉自立派,各个派系会相互攻伐,最后成王败寇。

而董卓掌握着手中所谓的汉室正统继续游戏人间只会越来越被动,等到天下称王称帝之势揭竿而起得时候,董卓将会骑虎难下,要么杀出一条血路代汉自立,然后解决掉各路诸侯,要么真正保汉赢得民心,如果他两者都不选,那么迟则生变,内部肯定会生异心,董卓的结局同样可能会被暗杀或者被叛徒出卖杀掉。

董卓是个粗人,他胡作非为,行事不靠谱,但又性格豪爽。从他对待王允、袁绍、曹操等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这些人其实是很尊重的。原因是董卓自己对出身很自卑,内心迫切希望得到这些传统贵族的支持和认可。但朝中大臣基本没几个人看得起他,内心都把他当一个流氓恶棍看待。

并且董卓行事荒诞,公然奸淫皇宫中的妃子和宫女,败坏朝纲,被其他大臣普遍不齿,已犯了众怒。所以即使董卓不死,也会被推翻,最后被杀死。他绝对成不了第二个王莽。

如果吕布没有背叛董卓会怎么样?

如果吕布没有背叛董卓的话,那么虎牢关之战肯定是没有那么好打的。或许可以说,董卓真的可以称霸天下。

虽然当时反对董卓的势力很多,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出什么力气。可以说袁绍的联盟基本上就是面和心不和,没有什么战斗力,如果吕布没有背叛董卓的话,虎牢关之战的胜负,还说不定呢。再加上董卓手里的西凉铁骑,要干掉袁绍也是很容易的。

董卓手下的将领是很多的,而且相比于当时的袁绍也董卓的实力要更强一些,再加上董卓还挟持着当时的汉献帝基本上来说,就是无敌的了,毕竟没有人敢反对天子。如果吕布继续为董卓效力的话,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已经碾压了各个地方实力。再加上有吕布的鬼神之力,基本上没有人敢正面和董卓交锋。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董卓的实力是很强的,他也控制着汉朝的朝政。汉献帝在他的手下就是一个傀儡,但是汉献帝可以控制诸侯。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替董卓省去不少麻烦,曹操就是学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如果董卓不死,是很有可能称霸天下的。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吕布防水的话,董卓应该是可以称霸天下的,毕竟手里有着大汉天子,哪个诸侯敢轻举妄动,再加上手底下的西凉铁骑,在战斗力上,董卓也是不怂任何人的。这样来看的话,董卓和吕布的组合是完全可以称霸一方的。

如果孙策没有死那么早的话,历史会变成怎样呢?

经“袁史”公众号授权发布

东汉末年,朝廷吏治腐败,宦官与外戚为权利争夺不休,百姓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徭役与赋税。再加上当时连年的天灾,百姓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可此时的朝廷非但没有采取措施安抚百姓,反而内斗不止,这令看不见希望的百姓们更加绝望,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上无数农民揭竿而起。

公元184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从此,东汉政权迎来了它的灭亡,中原大地也迎来了长达百年的征战与混乱。董卓趁朝廷内乱,把持汉室,妄图掌控天下。中央下辖的各地方为讨伐董卓开始兴兵。在此过程中,不免有人浑水摸鱼,借机壮大自身势力。由此,中华土地上各路豪杰、各方势力割据混战。

  

  在连年的征战中,逐渐形成了曹魏、东吴、蜀汉三大政权并立的形势。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若是孙策没有去世,便不会出现三国鼎立之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孙策到底是何人呢,他又有什么本事可以摒除三家,一家独大呢?

孙策其人

孙策是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的长子,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英勇之人。时人盛赞其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勇毅。袁术曾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说自己“难与争锋”。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三国志·吴书》记载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也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部分他父亲孙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他一个人十几岁的小孩子,乳臭未干的年纪,若是没点真本事,仅靠早亡的父亲的威名,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夫甘愿投靠他,屈居他之下呢?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周瑜,更是孙策的挚友。二人年纪相仿,少时便相识,“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孙策之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周瑜可谓是助他良多。

那么,这么多人投奔于孙策名下,仰慕其英勇果敢,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

勇冠一世,于天下争衡

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就在攻打刘表的战斗中为黄祖所杀,离开人世。作为丧父长子,孙策自然是要挑起家中的大梁的,也自然是要为父亲报仇雪恨的。

孙策明白当时的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想要为父亲报仇,不能急于一时,得先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带领着一家老小前往曲阿,投奔在丹阳做太守的舅舅吴景。在此过程中,“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之后,他又前往父亲生前的盟友袁术的麾下,欲在此大显身手,增强实力。

袁术早就听闻过孙策的名声,对于他能在路上招募士兵人才一事颇为称赞,并且“以坚部曲还策”。就此,孙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太傅马日磾也很看好孙策,专门上表朝廷征召他为怀义校尉。而孙策也不负众望,他帮助袁术成功打下了庐江郡,击败太守陆康,保证袁术攻打徐州有足够的粮草。

  

  这之后,在袁术攻打刘繇“连年不克”时,也是孙策挺身而出,“助景等平定江东”。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虽是个行军打仗的武夫,但也是个顾念百姓的将军。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军令整肃”,仅仅有条,也不杀烧抢掠百姓。故而,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他。

眼看着孙策的势力稳步扩大,但袁术却不是明主。他多次许诺孙策攻下郡县后封他做太守,但此次都失信于人,不念孙策的功劳不说,反倒不吭一声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位,完全不顾孙策的面子。就这样,孙策对袁术逐渐失望,自立门户的念头也越发深了。

在刘繇兵败逃走后,孙策领兵追击的路上,各地郡守听说孙策的威名,或弃城而逃或举城投降。渐渐得,孙策的兵力愈发壮大。后来他击败了以严白虎为首的数万贼寇,又攻占了会稽,声名更加盛大,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靠他。一时间,孙策的阵营又扩大了。而此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恰在此时,孙策听闻“袁术僭号”,公然称帝,便毅然决然地与其决裂,专心发展自身的势力。不久后,袁术就去世了,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割了他的势力与地盘。孙策便假装与刘勋交好,趁机打败了他,接手了袁术的大部分势力,基本占领了江东地区,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英年早逝,托孤张昭

当时北方的曹操正与袁绍开战,二人都知道孙策的实力,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们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反而想和他结交。照这样的势头,孙策若是没有去世,天下也不一定就是三分了。然而,这个少有才名,勇冠天下,才略绝异的青年,就在二十六岁时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孙策单独打猎出游,被为许贡报仇的几人伏击,幸好他反应快,没有当场毙命,但也伤得不轻。而后不久,他便重伤不愈而亡。

  

  在临死之前,他惦记的还是东吴的基业。他明白,此时东吴刚刚建立,正是内不稳,外有忧的时候,偏逢自己命不久矣,弟弟孙权又年幼,还不足以完全撑起东吴。于是,他将重任托付给自己信任的谋士张昭,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一个因重伤将死之人,当时必定是浑身剧痛难忍的,孙策竟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还能顾全东吴,甚至把事情和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不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仅如此,从他对张昭那一番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孙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个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心胸阔达之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没有英年早逝,想必东吴定然比孙权在位时要强上更多,说不定,还不会有什么天下三分之势呢。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的孙伯符,就死在壮年,没能见到东吴的风光,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微信公众号:袁史)

参考资料:肖溱.刘备与孙策托孤比较[J].三明学院学报,2016,33(5):76-80.

关青,王瑞.霸业之基兆——评孙策历史地位[J].西江月,2013,(6):29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