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后世的人会不用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3:38:35

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后世的人会不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藤甲兵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公元225年,诸葛南下平定南中叛乱,遇到孟获带一武装部队,部队官兵身穿藤甲,刀枪不入,令蜀中汉军陷入被动局面。最终在试探一番之后,诸葛决定使用火攻之计,大范围燃烧藤甲兵,才最终得以灭掉孟获。从故事来看,藤甲兵的局限好像很大,火攻之计就能破除,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亮火攻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孟获藤甲兵没做太多防火预防,要是涂上防火材质,火攻未必奏效。那么这么强的藤甲兵,为何诸葛亮选择弃之不用呢?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少军团,例如曹操的青州军,马超的西凉军,东吴的丹阳军,刘备的白耳军,这些军团在三国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次征战前,对方听到是这些军团,还没开战,就已经怯懦了。但是这些军团和接下来出场的藤甲兵相比,简直如同蝼蚁。不管是谁的军队,总有其局限性,比如耐久性,机动性,防御性等等,但是藤甲兵完全没有这些限制!

按理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诸葛亮是不可能不用的,但其实当我们看万藤甲兵的真实照片就知,三国中,夸大了藤甲兵的作用。大家都晓得,诸葛亮有生之年志在北伐,消灭曹魏是他终身的目的,也是蜀汉的目的。换而言之,蜀汉作战的地点是南方,对象是南方军队。南方气候的特点是枯燥,特别是蜀汉防御的东南地域更是少雨。假如蜀汉军队穿着藤甲同曹魏作战,曹魏随意放几只火箭过去,蜀汉整个部队就要被烤全猪了。

而且根据现代研究显示,藤甲兵确实是存在的,北京电视台曾有一档节目,叫《魅力科学》,节目组曾实地考察过贵州省安顺市的藤甲兵部落,当时他们直接用大石头砸,用刀砍,藤甲都丝毫没有受损。可见历史上藤甲兵刀枪不入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而藤甲兵所使用的原材料是西南蛮荒之地所生长的野生藤蔓,后经过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而成的。

但如果按照布依族先民的制作流程,一套完整的藤制铠甲差不多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要砍来青藤编制成藤甲,接着再用桐油浸泡,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让藤甲更具韧性。一般在48小时候,将藤甲拿出晾干,这一步至少要晾两个月。接着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这一套藤甲才算真正完成,才敢穿着上战场,如果真的要用两年才能完成一套服装,实在是太耽误时间,所以诸葛亮即便想用,也是时不待人!

藤甲兵是什么兵种?是否有真实存在的藤甲兵?


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
三国演义中孟获为了对抗诸葛亮,去乌戈国借来了一只神秘的部队;;藤甲兵
藤甲兵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过河不沉,即使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一度被藤甲兵打败。蜀中将士几乎无计可施之际,诸葛亮采用火攻的方法,才打败藤甲兵。这就是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故事。
此去东南七百里,有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三国演义


既然藤甲兵那么厉害,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没有使用藤甲兵?
其一在于藤甲材料难获取
藤甲虽然防御力很强,但是藤甲的制造时间漫长。藤甲的材料很难获得:;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藤甲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中,且不说没有本地人向导,蜀汉士兵根本找不到藤甲,即使发现了藤甲,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士兵去采取材料是九死一生。而擅长采取材料的藤甲兵都被诸葛亮一把火烧的一干二净,材料的采取成了一大难题。


其二在于藤甲的工艺过程漫长
藤甲采取以后还不能直接制造成铠甲,需要浸泡在油中整整半年,而这半年还只是第一道工序。还需要晒干以后重复十多次同样的工序,前后需要花费近10年,诸葛亮一把火把藤甲烧的一干二净,已经没有多余的藤甲可以直接使用。而北伐时不我待,迫在眉睫,诸葛亮不可能为了藤甲兵等上10年。而历史也证明假设真的制造出藤甲,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也看不到了。


其三在于藤甲的弱点明显
藤甲兵虽然刀枪不入,渡江不沉,但是弱点也是很明显的。藤甲是用油浸泡多次而成,一旦遇到明火,极易燃烧。魏军遇到如同神兵天降的藤甲兵一开始可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而失利。但是火攻之计,不难想到。诸葛亮能够想到火烧藤甲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不是孟获,必定也能想到火攻之策。而藤甲兵一旦遭遇火攻,必定遭到灭顶之灾。只赢一次变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可谓得不偿失。
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三国演义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不会使用藤甲兵的。
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藤甲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只是传说?
先看看正史中对诸葛亮平定南蛮的记载
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平定南蛮记载的非常简略,只用了一句话概括: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
出师表中也只是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稍微详细一点的资治通鉴则采用华阳国志的记载说:
亮笑,纵使更战。七从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遍览史料,发现居然找不到
但是历史没有记载不代表藤甲兵不存在,毕竟蜀汉国不置史,注计无官,即使按照三国演义,藤甲兵也被诸葛亮全部消灭,自然找不到相关记载了。


是否有真实存在的藤甲兵?
2005年,一个摄影组居然在云南陆良县,发现了藤甲兵部落传承。当地一直流传着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故事。
古云南多藤类植物。藤类本就坚韧,而油可浮于水上。而现代实验证明,藤类经过特殊处理,的确可以达到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过河不沉的效果。
所以藤甲兵极有可能真实存在。
烧藤甲七擒孟获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现在也没有定论,只能留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了。

藤甲兵那么厉害,诸葛亮为什么后来不再组建一支?

因为组建藤甲兵所需要的藤甲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原材料也很稀有,更要命的是这种藤甲非常怕火,一点就着,所以组建藤甲兵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诸葛亮很早就放弃了。

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时候,和乌戈国的3万藤甲兵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大战。藤甲兵的优势就是身上的藤甲刀枪不入,你砍他没事,他砍你却要命,所以刚开始蜀汉士兵死了不少人,后来诸葛亮找到了藤甲的缺点,那就是制作藤甲的时候需要用桐油多次浸泡,只要一点火就能让藤甲烧起来,所以诸葛亮就充分运用了自己擅长的火攻,让乌戈国的藤甲兵全军覆没。

藤甲兵虽然被打败了,但是藤甲的优点却被许多人记住了,藤甲不仅透气轻巧减轻了士兵的负担,还能够防水,就算士兵掉入河里藤甲也会保护他不会沉下去,而且藤甲强大的保护功能让人印象深刻,不仅能抵御刀劈剑砍,就算近距离用弩箭射击也无法穿透,有的人就想了,诸葛亮为什么不组建一支藤甲军横少三国呢?

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他没有组建藤甲军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藤甲怕火攻,这个致命弱点让诸葛亮毫不犹豫就放弃了组建藤甲兵的想法。而且制作藤甲的原材料青桐,来自空气湿热的南方乌戈国,数量非常有限,想要大规模装备士兵并不容易。此外藤甲的制作过程也相当繁琐、耗费时间和精力,用青藤编织好铠甲之后需要多次用桐油浸泡,每次浸泡几天几夜,每次浸泡后还要晾晒二个月,这样操作下来一批铠甲就需要两年的时间,耗费了太大的人力和物力,关键是藤甲制作出来一碰火就着,辛苦两年制作的铠甲轻易就毁于一旦。

诸葛亮北伐为何不用藤甲兵

这个问题在历史学术界有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争议在于藤甲军的真实战斗力。楼主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犯了原则性错误。藤甲军并非像记载的那样刀枪不入。就藤甲的保护能力而言,它依然不如铠甲。这个问题又要追溯南蛮的地理因素。南蛮之地,不像荆州,益州那样富饶。大量的生产铜具,铁器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而作为廉价的深山老藤,这种资源就格外丰富。换句话说,藤甲军事地理因素的产物。老藤比布料结实,抗打。比铠甲轻便,也有着不俗的抵抗能力。尤其在崎岖不平的山地,这种轻便的藤甲变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军队的装备。历史学术界一般认为,藤甲的战斗力能够在山地深林里发挥作用。但是在平原战区,完全不占优势。藤甲的主要优势在于轻便,抵抗力是次要的。第二:藤甲容易烧着。这个缺点在平原战区被无限放大。平原战争都是兵力的集中战斗,不像在山地。平原作战很容易被包围,被围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藤甲军就面临崩溃。打个比方,藤甲军就像游击队,适合运动游记战争,而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就是需要正轨装备的地面军队。第三:我要说的是,就历史的本来的面目而言,诸葛亮本人是聪明的,但是聪明在政治,不在军事。历史学术界很在就界定了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诸葛亮不会打仗。楼主所说的,让诸葛亮避免被火烧的设想,是不可能成立的。举个例子,诸葛亮用人不当,力荐马谡守街亭(历史上不是马谡执意要去守街亭,而是诸葛亮举荐的),导致马谡被围山顶。试问,如果这支军队当时身缠藤甲,早已全军毁于大伙,历史上也就不会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幕。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匮乏,使他面对司马懿这个强有力的对手时,北伐战争处处受阻,频频失利。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再去放大藤甲本身的劣势,司马懿的军事天才远在诸葛亮之上。楼主可能要反问,既如此,又何来司马懿的上方谷之败?诸葛亮5出祁山(5出不多解释)与司马懿多次交手,各有胜败。整个北伐系列战争,司马懿完胜诸葛亮。不能以局部战役分胜负。第四:我们依旧回到问题本身,平原大陆战争一开始拼刀枪,最后至肉搏。古代打仗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跑来跑去,跳来跳去的,更不会飞。打起来就是扭一起拼刺刀。藤甲的轻便的特性不能发挥它的作用。楼上有人说季节因素,我非常赞同。我觉得这个因素十分重要。总之一句话,战争的因素必须随着天时,地理,等等众多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