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狄仁杰只是唐朝时期的三品官,当时的一二品官员是谁

众妙之门 2023-06-30 03:28:57

狄仁杰只是唐朝时期的三品官,当时的一二品官员是谁

还不知道:唐朝一二品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狄仁杰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类似于福尔摩斯的存在,他在很多人眼中,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断案如神,尽管是再疑难的案件,到了他的手里,都会像是被捋清楚的一团乱麻一样,让人不由得感叹。不过历史上狄仁杰的官品是三品,这与我们想象中可能不太一样,既然狄仁杰是三品,那么当时的一品和二品又分别是谁?

大家看神探狄仁杰最后一部的也许会注意到,狄仁杰的实权看似已经很大了,但是官阶依旧是正三品。相比于我们平时看到的动不动就一大把一品、二品官员的历史剧来说,这确实让人不解。狄仁杰最高职称为凤阁内使,武则天时期,中书省改为凤阁,而凤阁的长官则名为内使。

唐代的官阶一共分为九品,但是封官阶和清朝完全不同。正一品官员一般来说代表的是一种荣耀,正一品一般就是三师或者三空,而从一品就是太子的三师。三空就是司徒、司空、太尉,这些位高权重的职位在唐朝很少有人能在生前被封此等官职。唐太宗手下长孙无忌是司徒、房玄龄是司空。

正二品的官员在武则天之前只有尚书令,曾经李世民在做上皇帝之前就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位,他从这个位子一跃成为皇帝,谁还敢再做尚书令?曾经郭子仪就被授予过尚书令一职,但是连连拒绝,不敢接受。

所以尚书令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着,实际权力落在了尚书令的下一阶左右尚书仆射手上,官职为从二品。如此看来仆射、纳言、内使好像是最高的官职,是实际上的宰相之位。但是在唐朝中后期,仆射已经没有这么大的实权了,到了后来就是一个虚职,连本省的事务都不会过问。被削弱权力的不仅仅是仆射,其他两省的长官也渐渐被架空,三省真正掌权的是被皇帝直接吸纳到决策层的同平章事。

历史上对于狄仁杰最后一段官场生涯的官职是这样记载的: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后入为内史。这个银青光禄大夫一职不代表什么实权,代表着主要是俸禄,衣着,席位等的优待,是文官散官官阶。这样看来,狄仁杰虽然官阶只有正三品,但是他的确是大权在握,是实实在在的宰相之位。

狄仁杰在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被封了内使之位,不过没过多久狄仁杰就病故了。史书记载,狄仁杰死后,百官悲戚,武则天都在悲恸感慨,朝堂空矣。即便有如此高的荣耀和声誉,狄仁杰也只是被追赠一个从二品的文昌右臣,文昌右臣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尚书右仆射。李显即位之后,才追赠他正一品的司空一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狄仁杰时期,朝中一二品的官职少之又少,而且基本而上都是一些虚职。真正能掌权的是中书令(内使)、侍中(纳言)、尚书左、右仆射和后来加衔的同平章事。

狄仁杰只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官都是多牛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在唐朝皇帝历二年之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最高官员是正三品。唐朝的 "门下省 "负责审查中央政府的政令和政策,签署政令和法令,并有权查封朝廷的诏书和官员的违宪行为。中书省负责起草和发布中央政府的法令和政策。这两个部门是唐朝中央政府的最高政府部门。作为这两个部门的最高官员,中书省实际上是正三品。或者说皇帝最信任的人可以担任这个职位,所以它往往不是永久性的。

更多的是空缺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事实上,唐朝的官员有不同的种类,包括贵族、杰出官员和官员,其中官员是三省六部的部长。官员的最高级别是正三品,即三省的领导人。觉观则倾向于那些皇亲国戚,类似于清朝的那些皇亲国戚,他们处于第一或第二等级,通常不担任任何职务,但其权力高于官员。荀筠是开国元勋的后代,他们的待遇与皇亲国戚相似。在《神探狄仁杰》中,经常会有上级官员阻挠狄仁杰正常办案,让狄仁杰十分为难。

毕竟,封建王朝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以后的皇亲国戚和那些英雄人物,从出生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唐朝人应该知道,即使你像皇子一样,也只是一品,一郡之君也只是一品。由此可见,唐朝对官员的等级划分很严格,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唐朝,三品官的地位一直很高。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到底是几品官

是一品宰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则天。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扩展资料:

复居宰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为了抵御契丹,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城器具。

但狄仁杰到任后,却让百姓返田耕作。孙万荣闻听狄仁杰被起复,不战而退。魏州百姓争相立碑颂德。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当时,朝廷征发百姓戍守安西四镇,以致怨声载道。狄仁杰为此上表劝谏,又建议废除安东都护府,复立高氏为高句丽君主,暂停江南粮草运输,抚慰河北百姓。

他的建议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却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并许以便宜行事之权。

突厥军杀尽俘虏,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县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万大军追击,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让他安抚河北。当时,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胁从,在突厥退军后害怕受到牵连,纷纷逃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狄仁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