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云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赵云与刘备离开公孙瓒时,刘备仍然在公孙瓒麾下担任平原相。此时此刻,并不能说得上是真正意义上赵云背弃公孙瓒。本文中谈的赵云离开公孙瓒,指的是赵云离开公孙瓒护卫刘备左右这一事件。接下来,就来列举一下几点公孙瓒并未挽留赵云的原因。
首先公孙瓒很可能不信任赵云
袁绍与公孙瓒正在争夺冀州的时候,赵云带着他的部众前往投奔公孙瓒。按理讲公孙瓒理应高兴才是,但是根据《三国志》中云别传的记载,他却带着几分不屑的味道。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你们冀州的人都愿意归顺袁绍,怎么就你自己回心转意,能够迷途知返到我这来呢?
很明显,这里的公孙瓒的话充满了对赵云的不信任。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籍贯,更是怀疑他的动机。公孙瓒并不像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人人也认为他:
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从这些地方足以能见得他的小肚鸡肠。虽然赵云应答如流,夸赞了公孙瓒的品德,并且称赞公孙瓒部是仁义之师。勉强得到了公孙瓒的认可,陪同他一起征讨四方。但是不信任不一定会就此消除。在赵云想要陪同刘备离开的时候,以往公孙瓒对于赵云是否忠诚的顾虑,必定会重新涌现出来。所以公孙瓒没有试图挽留赵云,使得赵云最终义无反顾的离开。
其次公孙瓒出于现实的需要
在赵云伴随刘备离开的时候,正值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之时,也是用人之际。而从赵云离开的目的可以看出,此行前往跟随刘备,是为了帮助田楷抗击袁绍。照样一来,也很好说得通。与其让赵云留在自己这里,还不敢放权与他,还不如让他出去作为副手,帮助忠于自己的边关大将和幼时老友。若是能取胜破敌,自然是再好不过,况且赵云就算有反心,也无可奈何。若是败了,证明了他能力不行,或贬或杀,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而且,若是让自己的老友刘备自己去帮助田楷,有点说不过去。看在旧情的分子上,他理应派遣一支小部队跟随刘备,而赵云正好是不二人选。正好赵云刘备互相钦慕,因此出于现实的考虑,公孙瓒便让赵云追随刘备。而在后来,赵云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功绩,并且担任刘备的主骑,说明这时候的赵云已经算得上是刘备的臣属了。此后若是将赵云强行纳回,恐怕会伤了众人的心,更何况公孙瓒也没有考量这个做法。
再次公孙瓒与刘备的关系,顺水推舟卖个人情。
众所周知,公孙瓒和刘备算得上是老朋友了。早年他们就一起在大儒卢植手下一起学习,后来又一起参与了对黄巾军的讨伐,两人的情谊想必是十分深厚。从后来公孙瓒帮助刘备的种种端端也能看出来他们两者之间的友谊。
因此,公孙瓒一定会是十分信任刘备的。既然赵云想要追随刘备,自己若是强加阻拦,赵云在以后一定会心生芥蒂,难免不能全力为自己所用。若是让赵云离开自己,跟随刘备,他的能力应该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两者之间也能形成互相的监视,来确保他们两者的忠诚。如此一来,可谓是一箭双雕。这样以来,赵云能够感恩戴德,在刘备麾下为自己取得更大的战果。又可以刘备更加忠诚,公孙瓒的实力更加旺盛,从而更好地对抗袁绍,完成自己的霸业。
总而言之,虽然公孙瓒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但是恐怕他前面各种各样的倒行逆施,已经失去了大众对他的信任。就算他凭借着放归赵云,赢得刘备的的好感和忠诚,但是自己的颓势已经是难以挽回了。公孙瓒志气冲天,由白马义从伴侍左右,由燕赵豪杰作为先驱,可谓是一时之雄。然而最后却是筑京于易,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不知卫梯舞于楼上,城岂可保耶?却也落得落得个自焚的结局。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写得非常好呢?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智谋,学到历史,学到奋斗的勇气,还能看到闪光的人性。有时候,我们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发现很多三国式的人物。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基础条件很差,但永不放弃宏伟志向的刘备,有时候会遇到个人能力很强,但骄傲狂妄的关羽,会遇到每次都能把大家从危急中挽救出来的赵子龙,会遇到智谋深长而有多疑的曹操。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公孙瓒。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公孙瓒这个人物。
公孙瓒年轻时候和刘备一齐在卢植老师的门下学习过一段时间,彼此是同学关系。公孙瓒这个人家里条件比较好,又高大威猛,没人敢惹他。但公孙瓒并不势力眼,他对老师非常尊敬,对比较弱势和出身贫穷的同学也多有照顾和保护,养成了一种当“大哥”的习性,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毕业以后,公孙瓒利用各方面的关系,上下打点,步步高升,在同学们中,他是混得最好的。他很有能力,个性很强,他在北方负责对外防务,态度强硬,下手狠厉果决,所以他所驻守的地盘,羌胡和匈奴都很害怕他,不敢惹事。朝廷看他很有本事,就给了他一些权力,让他能自己征召所需要的兵马,公孙瓒就借这个东风,苦心经营,一跃而成诸侯级的大员。
公孙瓒的实力是很强的,他拥有大汉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厉害,训练刻苦,奋勇敢斗,战斗力最是强劲。凭着手中这支强悍的部队,公孙瓒从来不尿任何人。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烽烟四起,此起彼伏,朝廷镇压的兵力远远不足,公孙瓒的边防部队也受调参与平叛。在这过程中,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和同学刘备也参与了平叛工作。但卢植老师受到冤屈,刘备也有功不赏,被埋没了。
公孙瓒因功入京,受到皇帝召见,公孙瓒抓住机会,向朝廷汇报了刘备的功劳,向朝廷推荐刘备,朝廷很给他面子,刘备就从一个临时工进入国家正式编制,这就是刘备真正起步的开端。
记住,在任何一个时代,你再有本事,也得有人“度”你,你才能发挥能力。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人这么轻轻一扶,你的人生就此改变,比你自己努力十几年都管用。
朝廷发生了大变局,董卓进京,专权滥杀,擅行废立,激起天下英雄的义愤,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公孙瓒也在应邀之列。公孙瓒在赴会途中遇到了刘备,他觉得这对刘备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就把刘备也带上了。公孙瓒这个人没什么架子,你强,我未必瞧得上,你弱,我也绝不看不起。他不但对刘备现在的处境感到惋惜,还为小弟关羽和张飞当马弓手、步弓手而愤愤不平:“此可谓埋没英雄!”。所以张飞对公孙瓒是很有好感的,后来在虎牢关一战,吕布追击公孙瓒,张飞就拼了命去救护他。
到了会盟地点,公孙瓒向大家极力抬举刘备,他的面子别人不能不给,就让刘备与其他诸侯平起平坐,虽然“居于末位”,但也进入到了诸侯级别。咱们再看袁术怎样对待孙坚(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人与人之间的心胸是大不相同啊。
十八路诸侯表面上壮大,实际上各怀异心,大家注意到,诸侯中有谁真正上阵厮杀过?吕布连胜数阵的情况下,只有公孙瓒是“挥槊上阵,亲战吕布”,其他诸侯多是观望,保存实力,甚至还暗中掣肘,互相攻击。这样的联盟当然啥也干不成,最终分裂失败。
公孙瓒就这股“大哥”的脾性,在哪里都愿意为大家出头,承担责任,亲自上阵。任何时候,做事情都需要这种有担当的“大哥”,没有他们挑头,冲到最前面,什么事都办不成。如果没有公孙瓒的挥槊亲战,就没有张飞斜刺里杀出,也就没有“三英战吕布”的千古传奇。
会盟失败,诸侯分散,各回各家,刘备势单力薄,公孙瓒就将刘备安排在自己的地盘上,还给他以正式任命,授予地方上的军政权力,刘备事业上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开始的。
都知道同学情特别宝贵,同学遇到困难你伸出手去帮助过多少?你遇到困难时,同学又帮助过你多少?为啥人家不愿意让你当“大哥”,你要想想,你能做到公孙瓒这样吗?
赵云是在磐河之战中投奔到公孙瓒帐下的。他救了公孙瓒的命。公孙瓒让他在后军主持工作,当然,以赵云的能力,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但公孙瓒并非对赵云不认可,他很欣赏赵云的武艺,立即将他介绍给刘备。刘备那时势单力薄,只能以感情拉拢,长久为计。人世就是这样,你对某些人掏肝掏肺,他却早早地就谋划着想要挖你的墙角。
刘备发现,到徐州去救陶谦是一个大好的发展良机,但他缺兵少将,就向公孙瓒借兵借将,尤其提出,要借赵云。公孙瓒起初还操好心,为刘备担心,认为他不值得为此得罪权高势大的曹操,但刘备坚决要去,公孙瓒也支持了他,满足了刘备的所有的要求。
刘备多么聪明的人,他一去,一封书信就让曹操退兵了。曹操是怕了刘备?是怕了后方袭扰的吕布?都不是,曹操真正忌惮的是公孙瓒。刘备向公孙瓒借来的两千兵马就在城外扎营,旗帜上明显是公孙瓒的人马,这就代表了公孙瓒的态度。你曹操不给面子,双方争斗起来,这两千人马若有所损伤,以公孙瓒的脾气,能善罢甘休?曹操可以不给任何人面子,但公孙瓒的面子他必须要掂量一下。所以说,徐州解围,实际上是公孙瓒的威势使然。
刘备解了徐州之围,还与赵云“捉手而别”,泪洒衣襟。确实是枭雄,不服不行,得了地盘还买了人心,这份头脑远胜公孙瓒。
公孙瓒后来与袁绍刀兵相见,一场恶战,兵败自焚而死,从此三国再无“大哥”。
公孙瓒这个人性情过分刚烈,脊梁骨过分坚直,他从来不愿意委屈别人,更不愿意委屈自己,他没有刘备那种屡败屡战,四处漂泊屈身寄命的脸面,也下不了曹操那种宁负天下,不教天下负我的狠心,所以公孙瓒一败即死,能成为一方诸侯,却难成为天下之枭雄。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公孙瓒这种人,他有能力,爱面子,爱当大哥,乐于助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扶你一把,在你发展前进的时候,愿意送你一程。
人,当你的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那个曾经把你扶上马的“公孙大哥”,那是你一生真正的贵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