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原因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话说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吃“裸粮”的楚军与吃“皇粮”的汉军签下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随后,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疲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随后,汉王刘邦听从谋士张良、陈平建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最终逼使项羽兵败退守垓下。
项羽和刘邦的最后大决战也拉开了幕目。是英雄还是枭雄,垓下这一战见分晓。这是项羽率领楚和刘邦率领汉军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大规模正面作战,也是最后一次,成王败寇,在此一举。江山美人,在此一役。就在垓下之战进入倒计划之际,先让我们看看双方的实力对比情况。
一是形势对比。
楚国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身难”。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项羽所率的楚军主力已成为一旅孤军,此时所在的垓下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无依无靠,无路可逃,难寻安身之处;二是“立命苦”。楚军的粮草被汉军破坏,缺粮已经好几个月了,又没有红十字会或是国际团队、国际友人的支持和赞助,士兵们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温饱是个大问题,生死考验,不说打仗了,就是这样简单的活下去也是个严峻的问题。
汉军的形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底气足”。汉军人多士众,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已经攻占了大部分楚土,此时步步为营,全力合围,离步步为赢已是咫尺之遥了;二是“后台足”。汉军因为后防稳固,敖仓粮道贮粮丰富,关中源源不断有粮草、装备等补给,士兵们不愁吃不愁,因此精力饱满、士气旺盛,大有以逸待劳之气概。
总之,形势对比,显然是汉军占有绝对的优势,楚军处于绝对劣势。
二是顶层设计对比。
大汉集团的主帅是刘邦,但执行主帅是韩信。刘邦之所以在楚汉最后大决战之际,甘当绿叶,主动退居“二线”,甘当“名誉主帅”,原因有两个,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没有能力驾驭这种数十万人的大混战,更别说打败强大精悍的项羽了。二是有识有之术,他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他能指挥好这种创世纪的百团大战,他能够凭自身实力和能力创造历史。而事实上,韩信自从以大将军的身份出关以来,取三秦、平魏、破代、灭赵,成功开辟北方战场,勇略过人,所向无敌,很好的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刘邦的临阵易帅,确实是集智慧、勇气、果敢、定心的“神之一手”。
西楚集团的主帅是项羽,执行主帅还是他,这个没得选,因为他本身就是战神,楚军统统是围着他转,谁也取代不了。可以说项羽将主帅一位强撑到底,确实是集担当、责任、义务一身的“战之一魂”。
总之,顶层设计对比,显然是刚柔相济的刘邦更胜勇猛刚强的项羽。
三是兵力对比。
1、大汉集团的兵力情况。
大汉集团的总兵力:五十余万。其中具体分布为:刘邦自带军十万余人,韩信拥兵三十余万,彭越拥兵五万余人,英布拥兵五万余人。
大汉集团的主要大将有:灌婴、周勃、樊哙、曹参、夏侯婴。英布、彭越、刘贾、周殷、靳歙、丽商、孔熙、陈贺、栾布、王陵。
大汉集团的主要主要谋士有:张良、陈平。
2、西楚集团的兵力情况。
西楚集团的总兵力:十余万人。
西楚集团的主要大将有:钟离昧、季布、项声、项冠、项悍。
西楚集团的主要谋士:空缺。(范增一走,楚营谋士空矣)
四、战术对比。
1、大汉集团这边奠出的战术是:十面埋伏。布出的阵是:五军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路:前路军。统帅:韩信。兵力:三十万。
第二路:左路军。统帅:孔熙。兵力:数万。
第三路:右路军。统帅:陈贺。兵力:数万。
第四路军:中路军。统帅:刘邦。兵力:十万。
第五路军:后路军。统帅:周勃。兵力:数万。
2、西楚集团这边奠出的战术是:直线攻击。布出的阵是:铁骑阵。没有什么具体安排,指哪打哪,静如处子,动如鹘兔。
五是双方的综合对比。
通过以上形势、顶层设计、将领、兵力对比可以看出,大汉集团在各方面绝对占优于西楚集团,按照未战先算来分析,这场旷世大决战,其实项羽所率的楚军胜利的几率不会超过10%。但楚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特别是在战斗力等方面并不逊于汉军,甚至还稍强于汉军,原是主要有二:一是楚军这十多万主力部队是项羽的主动部队,是他多年来一手打造的主力部队,是一只经过很多大风大浪的精锐之师,跟着项羽的正面作战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二是楚军有定海神针般的战神项羽所在,便是最大的底气,他不但个人文武双全,勇冠三军,而且熟知兵法之道,用兵果敢而神速,楚军只要有他在,战斗力便会大大提升。三是时势造英雄。这只军队还有个特殊性就是思归。叶落归根也好,衣锦还乡也罢,总之,兵法曰:归帅勿遏。这样一只急于回归的军队,所爆发的战斗力显然更强,是很难阻挡的。
而汉军毕竟是五路大军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在各自训练、军事修养等方面都需要磨合的,此消彼涨,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两军并没有外表上看的优劣那么明显。
事实上,这场垓下决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军队的人数的多少,不是战斗力的强弱,而是战术战略的部署。大汉集团的“十面埋伏”显然是针对西楚集团的“直线攻击”而专门设计的战术,能否奏效?
六是正面战的情况。
一切安排妥当,废话少说,直接开打。该是韩信一展军事才能的时候了。
首先,韩信奠出打草惊蛇的战略。他亲率一部分先锋军主动向楚军发动挑衅性的进攻,项羽那是啥火爆脾气,听说汉军来了,立刻倾巢出动,亲自率领十万楚军发动其标志性的“直线攻击”战术,目标直指汉军统帅韩信,想以雷霆之势将汉军直接击溃。
其次,韩信奠出的是抛砖引玉的战略。他率的先锋军只是与楚军稍作简单的“离距离”的接触,便立马后撤。楚军自然不放让他们轻易逃走,于是愤起直追。汉军于是且战且退,优哉优哉,吸引着楚军进入到了他们的埋伏圈。因为汉军坚实的纵深和充分地准备,项羽的锋矢根本不能接触到韩信的指挥系统,非但直线攻击战术无法奏效,使得自身的阵型出现散乱,造成前后军间的脱节。眼看已经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早已磨刀霍霍的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包抄楚军侧翼。
再次,韩信奠出的是趁火打劫的战略。韩信见时机成熟,率军发起反击,他精心布置的十面埋伏开始发威了。项羽越来越感到不对劲,以往对手就一堵墙,一捅就破,但今天的对手象就一团棉花,柔柔软软,层层叠叠,冲破一层又一导,似乎无穷无尽。眼看情势不妙,项羽充分发挥果敢的作风,调转马头,下令让前军变后军,立马突围。但这时楚军已经深陷了汉军的埋击圈,想要全身而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结果可想而知,尽管项羽凭着举世无双的匹夫之勇突围成功,但他手下的楚军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大多数成了汉军的刀下鬼和囚下徒。
至此,垓下之战的正面之战以项羽的惨败而告终。
说起韩信,?武庙十哲?之一的地位绝对给足了韩信面子,论及韩信才华,其军事才能绝对堪称一代典范,为后世所尊崇。韩信的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在我们眼里,一国贵族落魄流离,无财无职,他的曾经可谓是极其不堪,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在天下战乱,楚汉争霸的时候却能一跃而起,从军中小吏到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之后又能封王称侯,这一切都离不开韩信卓越的军事才华的奠基,正是在他的军事才能之下,他才能立足于乱世之中。
一、为刘邦夺城灭国韩信自诩才华出众,但他也曾面临怀才不遇的时候,假如当初项羽重用韩信,那么楚汉争霸的局面绝对能够改写,但正是这样的情况才给了刘邦机会。韩信在他人推荐之下来到刘邦军中,在此之前,刘邦带着家乡的兄弟可谓是屡战屡败,刘邦本身并没有出色的领兵才能,因此,刘邦在征战前期经常是大败。但在韩信领兵以后,韩信帮助刘邦直取多国,夺下了不少城池,这绝对是韩信个人军事才华的显现。
二、过分的优秀引来灾祸韩信在刘邦军中可谓是积攒下了不少功劳,他的威名也被世人熟知,经历过多场征战以后,韩信在军中地位大增,刘邦也因此很是担心,但由于长期的征战需要韩信,韩信也就才能继续发光发热。在韩信封王以后,他更是帮助刘邦斩杀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战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在刘邦眼里越来越不够安分,刘邦去世后,吕后和萧何合谋,一起处置了韩信,一代战神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刘邦之所以能够安定天下,韩信可谓是功劳不小,正是韩信的卓越军事才华,刘邦才能稳坐龙椅,打败项羽。
垓下之战是楚汉的最后大决战,并没有所谓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情节。垓下之战的总指挥应该是刘邦,刘邦当时是汉军的最高领导,他在军中,肯定是总指挥,只不过是处于幕后的决策者,前线总指挥是韩信。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意思是无路可走的敌人不要追,正因为敌人无路可走,所以就会狗急跳墙一般拼命,这样就能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这个时候的敌人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所以不要与敌人交战。但是,如果能给敌人一条生路,敌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会拿命跟你拼,而是总想着从那条生路逃走,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为有路可逃,敌人才会迅速溃败,放弃壮志,这个时候是击败敌人的最好时机。
同理,在垓下之战中,如果韩信打败并包围了项羽,如果能给项羽在包围中打开一个口子,让项羽军队放弃斗志,然后再一鼓击败,就会全歼项羽军队,虽然这个方法挺好,但当年的垓下之战并没有韩信网开一面的说法。垓下之战是一场战略大决战,胜负决定了最终的胜利或失败,历史上的垓下之战时,项羽已经处于刘邦的战略合围 ,这一场军事上的战役由于刘邦政治上的极其成功,从而显得没有悬念,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垓下之战时,项羽手上只有十万疲惫、缺粮、缺少装备的楚军,而刘邦为首的汉军联盟约有70万人,汇集了当时天下所有诸侯势力,如韩信、彭城、英布及刘邦本部,项羽在当时不仅处于军事包围,也处于政治包围,因为刘备拿下仅余江东和鲁地之外所有的楚地。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率领三十万大军首先进攻项羽,项羽以十万楚军迎战,结果韩信战败后退,项羽率楚军追击韩信军队,然后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大军攻击项羽的两翼,双方混战中,韩信又带着败军回过头来回加入战局,项羽面临三面攻击,楚军战败退回垓下城中。
虽然首战失利,虽然十万楚军被近70万汉军团团包围,可是韩信并没有打算将包围圈放开一个口了,而是将楚军紧紧的围在垓下,正因为这种紧密的包围,因此在后世将这种紧密包围称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没有地方可逃走。然而这还不够,韩信还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计谋瓦解了楚军的斗志,在重重包围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项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听到楚歌 都以为楚地被汉军攻陷了,就再也没有斗志了,军心被瓦解。
关于“四面楚歌”之计是谁出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韩信,也许是张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后,原本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而是挑选 了八百多员楚军精锐,江东子弟,随自已一起突围。注意,项羽的突围不是韩信放了一个口子,韩信并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因为楚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围之下,没有必要还用欲擒故纵之计,反而增加抓捕项羽的难度,根本不可能。
项羽的突围就是自已军事才能的体现,是靠着硬碰硬突围出来的,你想想韩信三十万人硬碰硬碰都没有打胜过项羽十万残卒,在当时的时代,能跟项羽硬碰硬的人物还没有出生,包括韩信也不能。即使是项羽手下只剩下28个人,仍然能像入无人之地一样斩杀了上百汉军,到最后楚军全军覆没,全部战死,项羽也没有投降,战至最后,项羽自杀而死,这不是韩信故意留的口子,项羽自杀都是临时决定的。
原本项羽的求生欲望是很强的,所以才会带着八百壮士突围逃走,但项羽在准备乘船离开时,听到船 公所说的话,一进悲愤交加,想起自已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全部战死,觉得自已没有脸面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如果项羽不自杀,根本就没有人能杀得了项羽。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段乱世,虽属乱世,但却是士族崛起的黄金时期,所谓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称为门阀,三国所有的名士基本上来自士族。因为士族有钱、有地位、有土地、有资源和人脉,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又能掌控天下的舆论和人才推荐的渠道,同时士族也是当时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来源,与其说名士是来自于士族,不如说是士族阶层创造了名士。
东汉士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士族,尤其以袁绍和袁术为主,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的祖祖辈辈在朝廷担任高官,而且还是三公级别的高官,所以他们的后代就有了一个非常高的出身,和一个非常好的名声,只要振臂一呼,也比一个出身贫寒的庶族一辈子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还要大。比如袁绍就是如此,出身好+名声好,就成为当时最出名的名士,而袁绍的家族就来自汝南郡,汝南郡属于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豫州,除了袁绍还有曹操,曹操的故乡是沛国谯县,曹操家族在当地也算是名士,还包括曹仁、曹洪、曹纯以及夏侯惇、夏侯渊等家族,因此在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三国的名士在豫州,豫州的名士在颍川。
袁绍与袁术颍川郡属于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这个地方位于河南省的南部,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国之一,豫州下辖: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如果以整个华夏土地来看的话,豫州又在整个中国的最中间位置,颍川郡则在豫州的最西边。颍川郡是豫州最接近东汉都城洛阳的郡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个离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战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市,很像三国时期的颍川郡。颍川郡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呢?
东汉十三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颍川郡有四大家族,分别是: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庾氏。这种情况很像江东四大家族陆氏、朱氏、张氏、顾氏,也就是常说的吴郡四姓,因为东汉末年士族崛起,哪一个势力想要统治当地,都必须得到当地大家族的同意,否则统治就不会稳定。1、颍川荀氏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龙和他们的后代,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慧眼弃袁绍跟曹操,成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的尚书令,在朝廷居中调停、处理内政,是当时名士的领袖。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也是曹操的战术大师,同样是当时的名士。2、颍川陈氏代表人物有陈寔、陈纪、陈群、陈泰祖孙四代人,其中影响力最大、名声最大的要数陈群,说到陈群,我们都知道曹丕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陈群的作品,而这一人才选拔制度涵盖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影响深远。
荀彧与荀攸3、颍川钟氏代表人物有钟繇、钟会父子,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钟会,钟会是公元263年魏国灭亡蜀汉的功臣之一,同时也是引发成都叛乱的罪魁祸首之一。4、颍川庾氏代表人物有庾嶷、庾遁,庾遁的曾孙就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庾冰、庾亮兄弟两人,颍川庾氏同时也是东晋四大家族之一,其影响力到了东晋才达到巅峰。除了以上出身颍川的四大家族之外,颍川名士还有郭嘉、司马徽、徐庶、郭图、韩馥、淳于琼等人。颍川之所以能出这么多名士,根本原因就在于颍川这个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人文。
颍川郡所在的豫州颍川离首都洛阳只有14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只要大半天时间就能到达首都,颍川离东汉人口第一大郡南阳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也不过一天多时间,颍川离当时汉献帝所在许都只有44公里,骑快马只要一个时辰就能到。换句话说,颍川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从洛阳或者南阳到许都都要经过颍川,从许都到洛阳或南阳也要经过颍川,这就是交通要道,又属于当时的首都一天经济圈,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经济上也毫不逊色。所以才会有很多人生活在这里,人多了自然大家族就多了,大家族多了,名士也就多了,据《后汉书 郡国二》记载:颍川郡下辖十七座城池,在东汉中后期有户口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这可是百万人口的大郡,是当时少有的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郡,比起东汉末年战乱时期的冀州才有一百万人口来看,一个郡比一个州人口还要多,可见颍川有多么繁华,而且要承载这么多的人口,就得有相应多的耕地来养活。在当时人口虽第一生产力,任何资源都比不上人口资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预示着这里越繁华,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当多的大家族到这里生活,同时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另外,颍川郡也是历史上最悠久的郡,据说黄帝是出生在颍川郡,同时夏朝开国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颍川郡,所以颍川郡的历史算起来有四千多年,几乎和华夏文明同时诞生。正因为历史如此悠久,所以颍川这个地方开发非常早,有大量黄帝时期和夏朝时期的贵族居住,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下来,就形成了颍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来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楚汉之争,以西楚之败而告终。这个教训总结了两千年,结论很多。比如刘邦认为项羽战败是因为不能用人,而有才能的人没有用。像范增这样老谋深算的人,最终都被边缘化,甚至退出。
另外,韩信从项羽的性格中看到了他的失败。刘邦对韩说,项羽是个小气的人,但他舍不得给赏赐。他的公章在他手里磨破了,或者
“舍不得给”。同时,项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像关中一样放弃战略高地,放逐自己,建立彭城为都城。最后,项羽还没有摆脱战国时期残暴的军事屠杀模式。
“做过的都毁了”,所以很少有人支持。“天下多冤屈”,也就是说项羽缺乏支持。
然而,即使项羽有了上述致命弱点,刘邦还是处处挨打。直到上一次世界大战,刘邦基本都是逃跑。从战术上讲,项羽是技术官僚,见谁灭谁。但是,为什么十有八九胜利的项羽最后失败了,为什么屡战屡败的刘邦笑到了最后?
不能只从针锋相对的战场上找原因,要从面对面的竞争之外找原因。要注意的是,在丐帮围攻之前,项羽还是战胜方。刘邦撕毁契约,攻打项羽,结果被储君打败,躲在牯岭。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项和刘。打破平衡的是韩信、彭越和英布。他们及时赶到,并肩作战,消灭了项羽。
刘邦有帮手,项羽没有帮手,因为刘邦有分公司,项羽没有分公司。刘邦虽然不能当面打败项羽,但他注意培养分支机构。韩信一开始只是他的一个员工,但是刘邦让韩信出去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韩信根本没有和项羽发生冲突。反而消灭了赵,在外围发展,一步步发展自己。刘邦扩充分署的思路也有记载。他曾说:我把长安以东的军队都给有功劳的人。这是发展壮大分公司的思路。
所以刘邦的主力公司虽然看起来一直挨打,经常靠萧何补给,但是他的分公司——韩信却越来越强大。韩信强,就是刘邦强。与此同时,刘邦也注意争取项羽的分公司。他想怎么反英布就怎么反,英布倒向刘邦,楚汉势力一变。项羽当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也派人去争取韩信,但是韩信因为以往的工作经历,已经失去了对项羽的信任,断然拒绝。
刘邦有枝,所以永远杀不死,永远能恢复,永远能强大;项羽没有一根树枝,于是越来越疲惫,体力逐渐衰弱,最后一天也撑不住了。
在很多人看来,项羽能以三万兵力打赢彭城之战,却以十万兵力败于垓下,主要原因在于韩信用兵入神。换句话说,项羽能打赢彭城之战,那是因为刘邦当时没有用韩信,后来在垓下之战中全歼项羽,完全归功于韩信十面埋伏。但真实原因,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两场战争的战略目的不一样,刘邦当时进攻项羽的老巢彭城,并没有计划一举将项羽击溃,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当时项羽的军事主力在齐国故地,而不歼灭项羽的军事主力,占领再多地盘也没用。
事实上,当时刘邦大举东征的目的,更多的是打破项羽的战略计划。
项羽当时的战略计划,就是先把六国故地征服了,然后集中六国故地的力量,去攻打秦国故地的刘邦。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在没有彻底歼灭章邯之前,就果断大举东征。事实也证明,项羽虽然取得了彭城大捷,但他征服六国故地的计划完全被打乱,因为后面他的军事主力被牢牢牵制在荣阳一线,这才有韩信开辟第二战场的机会。
其次,两场战争的军队成分不一样。彭城之战,表面上看刘邦有五十多万大军,但问题是,这五十多万军队更多是一种联盟关系,换句话说,当时和刘邦一起来攻打项羽的大佬,并不是刘邦的小弟,他们只是觉得项羽势力太大,所以和刘邦联手对项羽进行一次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合作关系是很脆弱的,因为项羽实力强大时,他们自然会帮助刘邦打项羽,但刘邦实力强大时,他们则会帮助项羽打刘邦,如果两个人的实力差不多,他们则坐在旁边观战,总而言之,绝不让一家独大。
所以刘邦在攻下彭城之后,各路诸侯就开始反过来遏制刘邦的势力,或者开始磨洋工,所以当项羽回师救援彭城时,能够轻而易举击败刘邦。但等到垓下之战时,韩信已经把魏国、赵国、韩国、代国和齐国的军事大佬全部给消灭掉,剩下的英布、彭越也已经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小弟,在这种背景下,进攻项羽的军队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诸侯联军,而是由刘邦直接或间接统率的汉军,并且是以六国之力量进攻项羽一国,项羽自然只能选择乌江之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3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