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之獬身为汉人为什么主动剃发留辫孙之獬的结局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2:12:36

孙之獬身为汉人为什么主动剃发留辫孙之獬的结局是什么

孙之獬身为汉人为什么主动剃发留辫?孙之獬的结局是什么?

孙之獬是明末清初人士,在天启年间中进士,为官后正值魏忠贤当权,他便投靠阉党,算是过了一段舒服日子。清军入关后,孙之獬被授予礼部右侍郎,此后孙之獬为了讨好满清,竟然主动剃发留辫,还换上满足官服,此举引起了诸多汉臣的愤怒。但孙之獬却抓住机会上书剃发令,不从者以军法处置,就这样剪头发留辫子在民间正式展开。孙之獬也将注定成为耻辱柱上的一员。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明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关外的清朝入主中原。每当朝代更迭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跳梁小丑,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许多让人不齿的事情。明亡清兴之际也不例外,有一个人物堪称是当时的第一败类,那么他都做过哪些事情呢?

此人名叫孙之獬(xi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他出生于明朝万历十九年,读书还算用功,在24岁时考中举人,于31岁时考中进士。最初的时候,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在馆试中名列第一,因此升任翰林院检讨。然而,孙之獬的父亲此时病故,他回乡服丧,期满后升任翰林院侍讲,还奉命主持过顺天府的乡试。

应该说孙之獬在明朝官场的经历还算顺利,这是因为他投靠了魏忠贤,是阉党成员之一。然而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被贬自杀,其党羽也遭到了打击。此后陆续有官员上奏,请求将魏忠贤编定的《三朝要典》毁掉,崇祯帝也同意了。不过,孙之獬极力反对,居然“诣阁大哭”,还上书反对。

崇祯帝也不客气,直接将孙之獬免职,让他回家闲住。此后的十七年间,孙之獬都没有再度步入官场,期间他终于明白了官场的规则,于是他等待复出的机会。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北方各地的局势还不稳定,孙之獬利用家财,在家乡组织起一支军队,打击起义军。

经山东巡抚的推荐,清朝征召孙之獬入京,还任命其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厚颜无耻的孙之獬在朝见时,剪掉了头发,改穿满族服装,与此同时他还表示“其家妇女俱已效满妆”。原来清朝在入关之初,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剃发令。

在朝堂上,满汉官员分成两班,满族官员剃发留辫,穿着满服,前明官员依然束发戴冠,穿着原来的官服。已经剃发的孙之獬就变得非常狼狈,因为满汉官员都不让他进入自己的队列。羞愤之际,孙之獬上了一封奏折,“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清朝统治者看会觉得很对,于是就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剃发,结果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事件。为了博得清朝统治者的欢心,孙之獬主动请缨南下,软硬兼施,很快就把整个江西省招抚下来。孙之獬还发现,前明的宗室太多,恐怕日后成,主张一部分人散居本省,控制起来;对另一部分人“严惩不贷”,“并敕镇抚驱治之”。

清朝采纳了孙之獬的建议,可是他却因私自为人加官,遭到清廷的猜忌,被免去官职,回家闲住。活该孙之獬倒霉,他回家的时候,山东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起义军攻破淄川县,先将孙之獬的四个孙子杀死,然后又将孙本人碎尸万段。消息传到北京,清廷表示不给予任何褒奖抚恤。孙之獬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被百姓锥孔插猪毛的孙之獬,有此下场是罪有应得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敌人誓死不屈,任凭敌人使用何种手段威逼利诱,他都能保持本心不叛朝廷,最终留下这么一句大义凛然的诗句后从容就义,这样的爱国情怀值得所有人学习。但世界上也有很多小人,读再多圣贤书都改不掉卑劣的性格,比如明末著名的汉奸孙之獬。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出生于1591年,他前半生一直埋头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朝廷做官。在埋头苦读的前十几年里,他将做官为民的信念挂在嘴边,1622年,孙之獬终于高中进士,如愿进入朝廷做官。

孙之獬步入仕途之时,魏忠贤权倾天下,孙之獬将之前读书时的宏图愿望全部抛诸脑后,毫不犹豫的投靠了魏忠贤,跟着阉党为非作歹,在朝堂上残害忠良,在朝堂外剥削百姓,不可否认的是,他不辨忠奸的趋炎附势确实让他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但邪不胜正,魏忠贤这颗毒瘤迟早要除。



于是崇祯帝掌权之后,魏忠贤等人被诛杀,朝中大臣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纷纷上奏请求崇祯帝将魏忠贤党编写的《三朝要典》焚毁,《三朝要典》里全是排除、诛杀异己的内容,自然是留不得的,但是孙之獬却站出来阻止,甚至不顾颜面抱着《三朝要典》大哭,其实他是想借此表示自己对旧主的忠心,表明自己是个可用之人,但最终还是被崇祯帝削职回乡了。

1644年,李自成攻破紫禁城,明朝宣告灭亡,但李自成做了42天的皇帝后就被清军赶下了台,此后清军成为中原的主人。当时很多人都很抵触清军的统治,但孙之獬不同,他觉得这是老天眷顾,他的机会来了,于是率先投靠清军,混了个礼部右侍郎的官职。



为了表示自己对清军的欢迎,孙之獬很自觉的剃发易服,换成了满人打扮,正式上朝的时候,朝臣们分为满汉两班,汉人大臣站一边,满人大臣站一边,孙之獬觉得自己迎清军有功,所以自信满满的走到了满人大臣的阵营,但满人大臣以他是汉人为由将他赶了出来;于是他只好去汉臣阵地,但他身上穿着满人服装,汉臣们也不要他,着实尴尬。

为了讨好清廷,他还上书让朝廷严厉执行剃头的命令,可以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他一份“功劳”,虽然这个命令在现在看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但在当时却有无数人为此丧命。后来他在清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但一直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于是被革职为民,再一次回到了山东老家。



1647年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山东淄川,孙之獬被活捉,起义军为了泄愤,将其绑着游街示众,还用锥子在他身上扎了一些小孔,然后将猪毛插进孔中,将其肢解致死,无人不拍手称快。但孙之獬死后,清朝廷并没有给他任何的追封和抚恤,所以他一生谄媚,最终还是落了个惨淡的下场。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 孙之獬是怎么死的?

在清朝,男子的发型全都是一条发辫,此发型称作“金钱鼠尾辫”。

明末清初的时候,汉族男子都是不剃发的,剃发是满族的习俗。数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不敢轻易剪发断发,剃发那更是万万不能啊,除非要遁入空门去当和尚。

那么,为什么到了清朝,男子全都换了发型呢?

这全都是因为一个大汉奸,孙之獬。

满族入关一统天下以后,官兵带着剃发匠,举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牌子,大街小巷的抓人,抓住了人就给他们剃发。

孙之獬的生平简介就像牌子上写得那句话一样,凡是不肯剃发的,全都死了。

孙之獬就是第一个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的人。

其实,孙之獬自己就是汉人,他还在明朝当过官。明朝天启年间,孙之獬考中进士,为庶吉士,朝廷授予他翰林院检讨一职,后迁侍读。

孙之獬入朝为官的时候,正是魏忠贤当权时期,阉党势力遍布朝野,他一入朝就投入了阉党门下,成为了阉党的一员过上了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了,崇祯帝下令毁掉由魏忠贤等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孙之獬却抱着《三朝要典》,跑到太庙痛哭,当时的官员都对他的这种行为所不齿。

不久,孙之獬被明朝廷“削籍”,回到了家乡。你以为他将就此消沉下去,那就错了,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孙之獬回乡住了几年,随后就是清军入关。从孙之獬投靠魏忠贤来看,这人就不是什么好人。

他听说清军要入关,就立刻俯首乞降,迫不及待的带头与家人奴仆一起剃头留了辫子,换上了满人的服饰,在家乡等待着满清主子的到来。

清军入关后,民众的抵触情绪不小,为了收揽人心,清军便接纳了孙之獬,授予他礼部侍郎一职。

明朝有不少臣子投降了清朝,还为清军打头阵,反过来对付明朝,这样的人也不少,但孙之獬绝对是被老百姓恨得最深的一个,归根结底还是这道“剃发令”。

原来啊,满清刚进北京时,天下未定,明朝降臣仍可穿明朝服饰,而清朝大臣自然着清朝服饰,上朝时,满清大臣站一排,明朝降臣站一排。

清朝大臣自谓高人一等,孙之獬有心“标异而示亲”,就穿着清朝服饰上朝,亲切的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结果清朝大臣把孙之獬轰了出来,但明朝降臣又不肯让孙之獬与他们站在一起,令孙之獬尴尬万分。

此事之后,孙之獬便向多尔衮提出了剃发令,恰好多尔衮早就想彻底显示自己征服了中原,就同意了。

衣冠束发”成为汉人的外在标志,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人们纷起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风起云涌。就连以卖祖求荣而闻名于史的吴三桂也因剃发令而与多尔衮发生过争执。

孙之獬衣锦还乡以后,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他们抓住孙之獬,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最后将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