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白起之死和范雎有什么关系没有范雎白起会死吗

以史为鉴 2023-06-30 01:54:09

白起之死和范雎有什么关系没有范雎白起会死吗

白起之死和范雎有什么关系?没有范雎白起会死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谷永

战国中后期,中原大势的局势已经趋于明了,山东诸侯皆弱,而秦国独强,如果非要给秦国找个对手的话,只有赵国勉强能担此大任。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在军事上实力大增,正是这种军事上的看似强大,让赵国君臣很是嚣张,根本不把秦国人放在眼里,不过纵观后来的历史,赵国也却是有骄傲的资本。

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后期,元气大伤的赵国,凭借着李牧的超水平指挥,不仅数次挫败强秦,而且独立抵挡了秦国十余年,如果不是赵国,秦国的统一会大大提前。

但,这不是我们本篇要讲的重点,我们要讲的是把强大赵国打残的白起,长平之战后,本来被秦昭襄王贬为小卒并迁往阴密的战神白起,为何走到半路上又被赐死?

白起一代战神,生平为秦国攻下城池七十余座,大战小战无数,却无一败绩,根据《千字文》而衍生出的战国四大名江,白起位居首位。

秦国所向披靡的战士

但是他的结局很惨,为秦国括地千里,最终只落得个被秦王赐死,自刎身亡的结局,着实可叹,不过起初秦昭襄王并没有打算赐死白起,而是把他贬为了小卒,并且让发配他去荒凉之地自生自灭,那么为何又被赐死了呢,这件事我们还得慢慢说。

商鞅改革军制成就了吴起。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正如汉代王充所评价: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那么商鞅变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这是要因为他的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说白了,就是单纯为了打仗而制定的治国政策,尤其是商鞅变革的军制,让秦国士兵成为了所向披靡的战士,更为山东诸侯誉为“虎狼之师”。

商鞅变法

商鞅的军功制,是把敌人的人头和秦国的爵位挂钩的,一个人头换一个爵位,而爵位又可以换取官,似乎是公平合理,为此商鞅设置了20级的爵位。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就是杀了20个人,就到达顶端了,哪有那么容易,古代打仗不像现在,冷兵器下的厮杀,你能杀死别人,别人也同样能杀死你,就商鞅所想,应该没人可以靠着人头,进入秦国的领导核心。

不过,他没有想到,后世出了一个白起,在这种军制下,白起成功了,也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着杀敌坐上秦国大良造之位的人。

白起对于秦国的贡献。

说起秦国的大良造,不少人会想到商鞅,但是白起也是名副其实的大良造,那么大良造在秦国的20级爵位排名第几呢,第十六,不过这几乎已经到顶了,因为再往上,是秦国王室的爵位,此外,白起也被封君了,还是很有价值的封号——武安君。

白起对于秦国的贡献,并不是攻下了秦国70多座城池,而是最大限度地消灭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

白起

战国时期因战争死亡的人数有200万左右,被白起带领的秦军所消灭的,有100万,这等战绩,后世之名将,难忘其项背。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一战而消灭赵军四十余万,使得能够与秦国争雄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崛起,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乘势灭赵能否成功呢?其实也只能攻下邯郸,但灭赵还不行,因为时机未到,赵国宗室也早已逃出了邯郸。

白起与范雎的恩怨。

当白起向秦昭襄王提出要乘势灭了赵国的计划后,秦昭襄王本来是同意的,但是却出现了意外,因为赵国找到了一位纵横之士的帮助,而此人直接找到了范雎,以白起功高会取代范雎相位为由,说服了范雎。

于是范雎借大战之后,秦军疲惫为由,建议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撤军,本来就对灭国之战没有把握的秦王,也就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召回了白起。

白起

而这一召回不打紧,灭赵的良机已失,后来秦昭襄王又想着去灭了赵国时,白起却不干了,接二连三称病而不带兵,秦昭襄王那叫一个气,于是命令王龁、王陵接连进攻赵国,可是却无寸功,而秦军亦损兵无数。

这一切的失利,秦昭襄王都怪到了白起的头上,于是把其贬为小卒,强令其出征,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时,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但白起却迟迟不肯奉命。

于是秦昭襄王,就让范雎劝说白起,结果范雎带回了九字真言,“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样秦昭襄王更生气了,认为白起是在怪罪自己,于是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飞鱼说:

很多人认为白起被赐死的这件事,范雎是罪魁祸首,要不是范雎的九字真言,白起不一样会被赐死,那么这件事中,范雎是故意的吗?

也不尽然,范雎只是传达了白起的真实反应而已,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命令让其从赵国退兵,极其不满意,抱怨和牢骚也是经常会有的,再加上他们两人本就心存芥蒂,范雎也没有必要替白起说好话,不过有时候,实话是致命的。

战国时期的战争

秦昭襄王为何非要了白起的命?即使没有范雎,白起也非死不可,其实白起被赐死,是在情理之中,在秦国并不是白起说了算,但是白起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秦王的命令,一军之将却不听君主之言,这正是犯了武将的大忌,触了君王的逆鳞。

自古帝王之术,如何御人是很重要的,就古代君主而言,他们宁愿用能力比较平庸,但是听话的人,也不会用实力超群,但时常违抗命令的人,白起数次违抗军令不出战,虽然创造了不败的傲人战绩,但却不得善终,这或许是一个名将的悲哀。

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呢?

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趁势消灭赵国、邯郸。对此,韩国和赵国自然非常害怕,于是派苏代用重金游说秦国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灭赵国、韩国的话,那么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在白起和范雎结怨之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范雎借着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这一敌人。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那么,问题来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间,秦昭襄王为何宁愿赐死战神白起,也不辜负名相范睢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范雎和白起这一文一武,可谓左膀右臂,也是当时秦国最显赫的两位大臣。就白起来说,其功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山东六国中,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几乎都被白起击败过。特别是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帮助秦国重创了赵国这一强劲对手,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范雎,同样是秦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对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姜太公、管仲等人相提并论。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正是在“远交近攻”策略的指导下,秦国得以不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而且,因为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在攻打三晋的时候,燕国和齐国基本上作壁上观,这无疑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基于此,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拥有不下于白起的地位。当然,这显然不是秦昭襄王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对此,在笔者看来,白起被杀,虽然和范雎的挑拨离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后讥讽,才是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在长平之战后,因为范雎的原因,白起错过了趁势进攻赵国的机会。等到赵国恢复元气后,白起自然不愿意继续带兵攻打赵国了。于是在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龁等将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秦军惨败,甚至还丢掉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后发发牢骚,表示“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于是,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赵国。对此,白起自称病重,不愿意出征。

最后,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后,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白起和范雎结怨后,秦昭襄王为何选择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除了这个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虽然在秦国,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劳,但是,范雎毕竟是文臣,也即没有掌握什么兵权,所以不会威胁到秦昭襄王。但是,白起这位武将,显然和范雎不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真的率领秦军将士谋反,秦昭襄王真的难以抵挡。综上,在白起和范雎结怨后,不是秦昭襄王不愿意辜负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胁小,白起的威胁大,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即威胁大的白起最终被赐死。

秦国大将白起 怎么死的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歼灭赵军达40多万人,韩国、赵国恐慌,就派大臣苏代,带了很多钱,前去游说秦国大臣范雎,说,白起已为秦国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现在如果他继续把赵国灭亡,最终让秦王称霸,那么白起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了。于是,范雎就想法说服秦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白起后来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国大将王陵去攻达赵国,出师不利。秦王于是想让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秦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秦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秦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秦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终于明白秦王的意思,最终自杀身亡。

白起的死,说明了在重大决策上,和领导唱反调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领导再三强调其重要性、再三强调其时间紧迫性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过领导的言行,判断出领导很在乎的某件事情,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下属都应全力以赴,充分腾出时间和精力,率先把这些事情做好。

有些下属经常不学会换位思考,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掌控的信息量、知识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来判断领导交办的一些事情,结果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该在时间期限范围内完成的没完成,如果一次两次还可以原谅的话,三次乃至多次提醒,还无改正的下属,要不是成心对着干,要不就是情商智商都有明显的问题。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除老板之外,任何岗位都面临着上司的工作安排和交待,但如何将自己手里已经在做的事情、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不太重要的事情、领导交办的重要事情等,做一个区分、界定和判断,从而按照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加快推进和落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每个岗位赢得领导和同事尊重的重要方面。如果经常张冠李戴、本末倒置、避重就轻、马马虎虎、草率行事,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去。

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到,大军事家白起因为自己的不高兴,从装病到真病,不听从秦王的指令和安排,也受尽了委屈。其实,白起的遭遇在现代企业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一个事实。在很多重大决策上,往往是下属因为各种原因,对领导的决定,找理由、找借口、找托辞想推掉,甚至想说服领导改变主意,而不是愉快、轻松地接受任务,再迅速地去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去完成任务。就像白起一样,他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改变,但是其结果呢,不但秦王没有接受其任何主张,反而“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秦国吃了败仗以后,自己也被处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