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高炽, 朱棣活着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是一个憨厚的胖哥。永乐大帝朱棣的接班人,朱棣一统天下以后,被册封为皇太子。
朱高煦,朱棣儿子当中,最会打仗的一个。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表现英勇,多次力挽狂澜,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好帮手。
从两个人的表现来看,朱高煦明显要比自己的哥哥朱高炽强得多,至少在战场上的表现来说是可以这么下定论的,为什么朱棣还是要把皇位传给朱高炽呢?
01朱高炽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可保帝国恒久远。
自古以来都有嫡长子继承制的习俗,李世民表现那么优秀,为什么李渊还是要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还不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么?
秦始皇没有让长子扶苏继位,结果导致天下大乱,秦王朝灭亡。隋文帝废了长子杨勇的太子位置,把皇位传给隋炀帝,结果导致隋王朝灭亡。
嫡长子继承制,几乎成了自古以来的一个公认习俗。但凡想要自己的集团长久发展下去的君主,都会考虑这一点。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而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明史》
比如说朱元璋其实也是这么考虑的,他选择让长子朱标做太子。即使朱标死了,他甚至要让长孙朱允炆做皇帝。
虽然最后酿成大祸,但这不是因为长子继承制而产生的问题,这是朱允炆做皇帝的水平不行才导致了靖难之役。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明史》
所以当朱棣坐上皇位以后,他也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是让谁来做这个接班人,才能保证帝国长久稳定发展下去呢?
朱棣思考再三,还是认为嫡长子继承,是最合适的办法。首先这么做不会有人指手画脚,其次也能够保证帝国的长久发展。
02朱高炽本人治国水平还是比较优秀的。
靖难之役主要都是战争,而朱高炽不善于打仗,所以他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可朱高炽并不是没有能力的人,这是没有体现在战争这一方面而已。
战争最重要的,其实是后援供给的问题。朱高炽当时留守北方,为朱棣源源不断提供粮草,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大的功劳。
我们看刘邦平定大汉功臣的时候,第一功臣并不是能征善战的韩信,而是提供后勤支援的萧何,由此可见,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并不比能征善战的朱高煦差,甚至功劳比朱高煦还要高。
十年,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悉徵宫僚黄淮竺下狱。十五年,高煦以罪徙乐安。明年,黄俨等复谮太子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其后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明史》
此外,当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前来围攻北平的时候,朱高炽只用了一万多人,就把城池给守住了,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而且,朱高炽早在朱棣做燕王的时候,就已经是燕国世子,属于王位的继承人。他早就接受了治理国家的培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思想。
这样的接班人,在接手国家以后,会更加容易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朱高炽的确是朱棣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03朱高炽比朱高煦更加适合治理国家。
兄弟俩虽然是亲兄弟,可是人品差距的确有点大。朱高炽为人仁慈懂礼貌,是非常优秀的儒家弟子。而朱高煦则嗜杀成性,无恶不作,是个鲁莽的汉子。
光从这一点上来看,朱高煦就不可能比自己的哥哥更适合做帝国的君主。当皇帝不仅要有雄才大略,更多是要爱民如子。
如果朱高煦这种人做了皇帝,将来铁定是要成为暴君的。出现暴君的王朝,能够长久下去吗?朱棣必须要考虑这件事。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
所以朱高煦当然是被朱棣给踢出了君主继承人的范围。反过来看朱高炽,他虽然没有太明显的特长,可是人品是没的说的。
再说了,他治国的能力比较强。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系统的训练,这是朱高煦所无法相比的。朱高炽比较喜欢读书,是一个温文儒雅之人。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明史》
朱棣多次出征,都是朱高炽在监国,他做皇帝自然是有根基的。一直以来跟朝臣相处得都很好,人缘关系自然也是朱高炽更胜一筹。
相比较而言,朱高煦则显得人缘非常不好,在朝中没有多少力量是支持他登基的。所以朱棣即使提出要换皇太子,也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朱高炽是个合格的皇帝。他登基称帝以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朱棣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尤其是宽恕建文帝朝臣的这件事,是朱高炽最正确的举措。
总结: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历史评价却非常高。
很可惜的是,朱高炽这个人寿命比较短。他老爸朱棣做了22年皇帝,也就是说朱高炽做了22年的皇太子。
等到朱棣去世以后,朱高炽顺利登基。不过让人感到伤心的是,朱高炽登基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英年早逝了,年仅47岁。
他虽然只做了一年皇帝,却在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因为他的施政举措得到了历史上公认的好评。
首先,他休养生息,没有做任何扰民的事情。而且政治清明,对于贪污腐败问题的查出比较严格。其次,就是他废除了朱棣在任期间的许多苛政,对于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苛捐杂税,也做出了适当减免。再则,他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诸多大臣,并且平反了不少冤案,以此获得了大量人的支持,使得建文帝时期的旧臣们得以安享晚年。最后,对于军事上的整顿,他也做了一些贡献。朱棣比较喜欢打仗,所以军队常年需要国家养着,这是沉重的财政开支。所以朱高炽当政以后,裁减士兵,减轻了老百姓们的负担。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朱高炽就施行了这么多开明的举措,不得不说,朱高炽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皇帝。
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年的话,可能大明王朝会提前进入太平盛世的行列。很可惜的是,他47岁就去世了。
他死了以后,依旧是遵从嫡长子继承制,由他的嫡长子朱瞻基登基称帝,从而父子两人一起,创立了著名的仁宣之治。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带兵时,朱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朱棣所倚重,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朱棣即位后,并没有履行诺言封朱高煦为太子,而太子定为朱高炽,其心怀怨念。其后,朱高煦屡不就国,多次改封,最后封于山东乐安州。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仁宗驾崩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丧,朱高煦阴谋从路上伏击,因仓促而未能得逞。太子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并对朱高煦仁至义尽,但朱高煦仍没收敛,于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打"靖难"之名。
建文元年,朱允炆削藩激怒了诸位藩王,燕王朱棣决定起兵夺位。经过了四年对抗,最终朱棣成功攻破南京城,夺得了皇位,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虽然这场仗耗时很久,可朱棣到底还是成功了。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幼子朱高燨早亡,另外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子。其中老二朱高煦,在朱棣称帝后,被册封为汉王。朱高煦与父亲一样勇武善战,同时也具有很大的野心。
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初登帝位。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朱高煦的侄儿。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他并不将侄儿放在眼里,于是决定效仿父亲朱棣,再来一场?靖难之役?。
这一年的八月初一,朱高煦在封地乐安起兵,然而就在八月二十日,乐安就被朱瞻基亲自率领的大军包围,二十一日,朱高煦出城投降,这场叛乱以失败告终。
原以为靖难之役会再次重演,谁知叛乱被明宣宗轻易平息。同样是叔侄大战,为何朱棣能够成功,而朱高煦却以惨败收场呢?
一、朱高煦以卵击石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想依靠子孙来保卫江山,于是决定分封藩王。就这样,他的儿子个个都封了王,并且有自己的藩地,同时具备一定的军事职权。在关键时刻,藩王可以率领将官都督府都司卫所兵出征。
在众多藩王中,势力最大的要数九大边塞王,他们各自驻守着明朝边境,军力和职权都比其他藩王要强大。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占据险要地势,同时兵强马壮。他在北平苦心经营了三十年左右,这才发起了靖难之役。
而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并不属于什么险要之地,加上他之前拒不就藩,最后被朱棣逼去乐安。到了宣德元年起兵的时候,朱高煦也只经营了十年左右,这与朱棣的三十年远远不能比。
另外,朱高煦曾经陷害太子朱高炽,事情败露后,被朱棣削夺了两护卫。如此一来,朱高煦就只剩一护卫,兵力已是大大不足。而城内的一切费用,都靠朝廷拨给,既无兵又没钱,拿什么与朱瞻基对抗。
二、朱瞻基不是朱允炆
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一共持续了四年之久,可见朱棣赢得并不容易,反而时时存在危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全靠对手是不善用人的朱允炆。
朱允炆对老师黄子澄、齐泰等人深信不疑,他们建议削藩便削藩,他们建议削谁就削谁,也不管到底行不行得通。就在朱棣使用离间计时,他们又再次建议,换掉擅长用兵的耿炳文,而派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当朱棣看到李景隆时,就知道自己赢定了。
再来看明宣宗朱瞻基,他既有父亲仁厚善良的一面,又有祖父英勇果断的一面。当夏原吉等人提议他御驾亲征时,朱瞻基立即出发,将指挥大权握在手上,避免了?李景隆事件?的重演。
说到用人方面,朱瞻基身边有强大的元老重臣班底,?三杨?、夏原吉、张辅、姚广孝等等,其中有文有武,既能为朱瞻基出谋划策,也能在领兵方面给予帮助。朱瞻基从小接受他们的教导,已经具备很强的从政经验。
因此,朱瞻基对于叔叔朱高煦,一直都有所防备。当初朱高炽去世的时候,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去奔丧,朱高煦原本打算中途截杀他,但被朱瞻基躲过了。就是因为朱高煦的一举一动,都在朱瞻基的掌握之中。
三、朱高煦不是朱棣
朱棣有勇有谋,当初建文帝准备对他动手时,朱棣就靠装疯卖傻,骗过了侄儿,最终被放回了封地。在靖难之役期间,他知道耿炳文不易对付,便想出离间计,散布?耿炳文打了败仗,燕王很快就要打到南京?的消息,这才导致耿炳文被换,换上了并无实干的李景隆。
朱棣的智谋和英勇,可以说是分给了不同的儿子。他的机智谋略,遗传给了长子朱高炽,他的英勇神武,则遗传给了朱高煦和朱高燧。所以相比之下,朱高炽的军事能力较弱,而朱高煦则是有勇无谋,甚至还狂妄自负,他一度自比唐太宗。
朱棣在位期间,朱高煦就很不安分,已经被狠狠惩罚过了。要不是有太子朱高炽求情,他早已被贬为庶人。可他毫不悔改,仍然妄想效仿父亲,篡位坐上龙椅。
如此一来,朱高煦就好比是?建文帝?,朱瞻基反而成了?朱棣?,两人之间的较量,结局显而易见。
而就在被关押起来以后,朱高煦仍是很不服气,于是趁朱瞻基来探视他时,一记扫堂腿过去,将侄儿绊倒在地。如此小孩子发脾气似的幼稚举动,令朱瞻基是怒不可遏。最终命人抬来三百斤重的铜缸,将叔叔丢进去活活烤死了。
正所谓?上行下效,子承父业?,明成祖朱棣靠造侄子朱允炆的反,篡位登基为帝,若干年后,他的儿子朱高煦也有样学样,造了侄子朱瞻基的反,只不过,结果完全不同。
遥想当年,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而失败者建文帝朱允炆,则在皇宫的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剧照)
而朱高煦呢,有朱棣的成功案例在先,按理说他只需如法炮制,便可大获成功,君临天下,但真实结果却是,他非但没有烧死侄子,反被侄子活活炙死在铜缸之中,
相似的情况,相似的做法,为什么朱棣成功而朱高煦却惨败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先来认识一下朱高煦其人。朱高煦,明成祖次子,明仁宗胞弟,与朱棣的生母成谜不同,朱高煦确实是徐皇后(徐达之女)所生,根正苗红的嫡子。
朱高煦曾有三次登基为帝的机会,但是,他都错过了。
(朱高煦剧照)
第一次,夺嫡失败。
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是朱元璋生前亲自指定的燕王世子,按理说,朱棣称帝后,他理所当然就应该由世子晋升为太子。但是,朱高炽虽然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却好静恶动,身体肥胖,连平时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朱棣认很不喜欢朱高炽,他喜欢的是次子朱高煦。
与朱高炽正好相反,朱高煦文韬武略,能征善战,屡立奇功,还曾在战场上救过朱棣的命。感动之际,朱棣曾别有深意地对朱高煦说:?世子多疾。?意思就是:你好好干,你哥哥身体不好,活不了多久,以后我一定立你为继承人。
朱棣称帝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千里之外的云南,但朱高煦一直留居南京,坚决不肯就藩,就是为了以待时机谋取太子之位。朱棣因为宠爱朱高煦,所以对此也一再容忍。
在南京期间,朱高煦用了很多阴谋阳谋,一方面诋毁太子朱高炽,一方面培养自己的羽翼,同时极力讨好父皇朱棣。长此以往,朱棣便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但是,长子朱高炽毕竟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且向来恭顺严谨,从未犯错,如果毫无理由地废掉朱高炽,似乎也说不过去。左右为难时,朱棣问大才子解缙意见,解缙则用一句?好圣孙?让朱棣做出了最终选择。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他兼具了祖父的卓越才能和父亲的宽厚性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接班人,同时,他也一直是朱棣最器重、最喜爱的孙子。
解缙的言外之意就是:朱高炽身体多疾,过不了多久天下就是朱瞻基的,陛下你又何必废长立幼惹人非议呢?
就这样,朱棣决心不再考虑废太子之事,朱高煦处心积虑企图谋取太子之位多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成祖朱棣画像)
第二次,夺位失败。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于北伐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终年65岁。由于朱棣是崩在外面,这又给了朱高煦可乘之机,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企图夺取皇位,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
朱高炽真不亏为?仁宗?庙号,他得知弟弟朱高煦的阴谋后,非但没有怪罪,还将他召回了京城,好言相劝,增加其俸禄,赏赐其财宝,然后命他返回封地,继续当他的藩王,还将朱高煦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也都封了郡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