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末时间能够简简单单的造重炮早军舰,为什么民国却不行了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00:24:37

清末时间能够简简单单的造重炮早军舰,为什么民国却不行了呢

清末和民国的区别,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说到清朝的一些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哎,这个朝代简直就是让人不想再说又不得不说,所以真的挺难受的,但是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还是来说说吧,话说在清朝末期是简简单单能铸造重炮啊,军舰啊的,但是到了民国这些个玩意全部都没有了,就是造不出来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有很多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承认,晚清时期在军事工业的基础建设方面,是要好于民国时期的。这也就是为何晚晴可以造重炮、军舰,反而到了民国时期却无法做到的原因。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晚清的军事工业实力。

晚清时期是我国国力孱弱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就以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没有出彩之处。

不得不承认,清末时期,旧中国相对于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而言,确实是落后了很多。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一些方面,我们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晚清的军事工业其实在世界范围来看,并不算落后,甚至某些方面能算的上先进。例如,晚清曾在1886年自主研发了知名的铁甲舰——平远号。当时平远号建造之初,在当时算的上比较先进的战舰。

在当时,因为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加上清末时期一些洋务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知名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兵工厂等等。

这些军械厂在我国清末及民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生产相当数量的轻重兵器,除了铁甲舰等海军装备,数百公斤的火炮的生产也不在话下。另外为了给这些军事工业服务,还建立了一大批重工业比如钢铁厂、炼煤厂等等,极大的巩固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

按道理而言,在满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国,拥有着更大的优势才对,为何反而比不上前者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民国的分裂

民国长期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各个军阀之间相互征伐,连年打仗,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发展工业。除非不得不需要的时候,才会考虑一下。当然,各个军阀也很重视自己军队的武器装备,伸手向列强买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大量银两。但是,各个军阀各自为政,无法像晚清时那样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合力,所以在军事工业的建设方面,就要差上很多。

第二、技术壁垒的形成

要知道,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虽然晚清时可以制造出铁甲舰和重炮,但是这和当时军事武器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要知道,当初日本建造的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耀武扬威的吉野号,短短六七年,就已经属于落后的舰艇了。技术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而我们从满清到民国,政治上经历了一系列的阵痛,政府根本就无心他顾,军事技术方面出现断层。

到了民国时期,外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我们形成了技术壁垒,再想要追赶,已经有心无力了。

第三、国民政府不够重视

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已经出现了断层,想要追赶本来就困难重重,而培养本土的科技专家,所需要耗费的财富数以百万级。国民政府根本就无心无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列强像中国割据的军阀倾销大量过时的武器装备,这让国民政府更加对军事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兴趣。

第四、工业体系的薄弱

要知道整个民国时期,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各种战争持续不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当中,很难建立起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其实就是当初民国时期的真实写照。而失去了相应工业体系的支持,发展军事工业就是一句梦话。

第五、西方列强的技术封锁

西方列强一直将中国当做逐利场,并不愿意中国做大做强,维持中国的分裂局面,对其最为有利。所以,西方列强严格控制着先进军事技术向东方传播,仅仅将民国当做其倾销产品的场地。

所以,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也就不用奇怪为何民国生产不出重炮巨舰了。

民国时期为什么中国不把主战场转移到日本? 是军队的不集中还是军队数量不过。不足以分兵?

  偷袭珍珠港
  二战时日本敢于在太平洋战场主动挑战美军,足见其海军实力;至于中国当时的海军实力的评定恐怕要追溯到甲午战争时期左右了。
  二战中国海军状况:
  第一,帆船军舰不管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无法对抗蒸汽机军舰

  帆船军舰以风帆提供动力,在转向性和速度上绝对不如以蒸汽机提供动力的蒸汽轮军舰,

  而且二战中后期的战列舰装备的舰炮射程都在30000米以上,
  帆船军舰两弦装得满满的舰炮.....其实是前部装填的小口径炮,射程不会超过5000米

  就算给他们装上相同射程相同威力的大炮,动力和机动性,防护力上的差距也使得木制军舰根本无法和蒸汽机军舰对抗

  (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二战时期的舰炮的口径重量和后坐力都不是木结构军舰可以承受的)

  第二,大型木结构军舰制造工艺相对于钢铁军舰更难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木制军舰其船长约为70米,排水量约为2000吨,载重量约为其半1000吨,但是二战时期的军舰排水量都在万吨以上,当时几乎没有海军的国民党海军也拥有2艘排水量20000吨的轻巡洋舰(宁海级)

  木制军舰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作为龙骨的木材的大小,想要造大船,就得找很高很粗的苍天大树来做龙骨,
  除此之外,帆船的甲板铺设,风帆的设计,船舱壁和舱室的设计等等,都是十分复杂的。

  同时帆船的操作十分困难,不仅需要多个熟练的舵手,还需要大批的水手帮助收拉风帆等等,越大的帆船操作就越是复杂

  但是以上这些问题对于钢铁制的蒸汽机军舰来说却不是问题

  第三,帆船军舰早在二战爆发前100年就已经淘汰了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

  二战时期,如果海军还在装备木机构风帆动力军舰的话,就好比鸦片战争时期,清军还在使用大刀长矛一般,敌我双方的战力是不成比例的

  第四,中国当时没有任何制造大型舰船的能力

  其实当时的中国,连大型帆船也早不出来,自从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后,中国基本已经丧失了自行制造军舰的能力(就算是北洋水师,他们的主力舰也是进口的,当时的中国根本无法自行建造)

  二战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拥有海军,但大部分都是排水量10000吨以下的江防舰和海防舰,最大的1艘是1931年“9.18”事变前夕委托日本建造的轻巡洋舰“宁海”号。

  后海军部又建造了一艘“宁海”号的姊妹舰“平海”号,虽然是由江南造船厂自行建造的,但是设计图和“宁海”号相同,零件由日本方面提供,并且聘请了原“宁海”舰的造船主任神保总南担任江南造船厂的技术总工程师负责监造,

  8.13事变后,两舰都参加的淞沪会战,在长江口被日军“加贺”号航母的舰载机击沉于江阴。
  二战时日本海军状况:
  因为日本倾尽举国之力来发展海军,整个日本就是个军工厂,只可惜他们的工业基础太差了。
  就是这样日本还是造出来当时比较先进的航母、飞机和那个代表了人类战舰巅峰之作的“大和”号。
  所以当时日本的海军应该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在美国之后。
  全盛时期日本海军家底:
  一、航空母舰:
  主战母舰:凤翔、赤城、加贺、龙骧、苍龙、飞龙、祥凤级、翔鹤级、龙凤、大鹰级、
  飞鹰级、神鹰 、海鹰、大凤、信浓、千岁级、云龙级、伊吹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能登、吕神威、千岁级、瑞穗、日进、秋津洲级、驹桥
  二、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扶桑号、山城号
  伊势级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
  长门级战列舰:长门号、陆奥号
  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
  金刚级战列舰: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
  三、日本海军巡洋舰:
  高雄级重型巡洋舰:高雄、爱宕(音dang)、鸟海、摩耶
  古鹰级重型巡洋舰:古鹰、 加古
  青叶级重型巡洋舰:青叶、衣笠
  利根级重型巡洋舰:利根、筑磨
  妙高级重型巡洋舰:妙高、那智、羽黑、足柄
  最上级重型巡洋舰:最上、三隈、铃谷、熊野
  阿贺野级轻型巡洋舰:阿贺野、能代、矢矧、酒勾
  长良级轻型巡洋舰:长良、五十铃、名取、由良、鬼怒、阿武隈
  川内级轻型巡洋舰:川内、神通、那阿
  大淀级轻型巡洋舰:大淀
  球磨级轻型巡洋舰:球磨、多摩、木曾、大井、北上
  天龙级轻型巡洋舰:天龙、龙田
  夕张号轻型巡洋舰:夕张
  香取级轻型巡洋舰:香取、鹿岛、香椎、橿原 
  四、潜水艇母舰:迅鲸级、大鲸、剑崎级
  五、驱逐舰:峰风级、神风级、睦月级、吹雪级(特型)、初春级(条约型)、白露级、
  朝潮级、阳炎级(甲型)、夕云级(甲型)、秋月级(乙型)、岛风(丙型)、松级(丁型)
  其中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至此,抗战时期中国再无海军

晚清的北洋水师所购舰船,有什么问题吗?

如同鲁迅先生说“中国人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私生子”云云,一说到颐和园就会让人联想到清末的北洋水师,就会想到海军衙门挪用经费3000万两白银,为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经费严重不足,以致甲午一战,惨败于日本海军。

那么如果不修颐和园,北洋水师是否就可以战胜日本海军?


上图_ 甲午中日战争3000万两军费从何而来?

追根溯源之下,必须先弄清楚海军衙门挪用3000万两军费,为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之事从哪里传出来的。

其渠道有二,一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躲避在日本时于《瓜分危言》中所述,二是光绪皇帝身边的太监王世龢所说海军衙门3000万两军费花在了颐和园。

梁启超先生的道德文章自然是高超,但是为何甲午战败之初,没有人指出北洋水师战败是因为经费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所导致的呢?偏偏是戊戌变法被扼杀后,维新派才有此惊人言论呢?而一个小小的太监又是从何处得知挪用海军经费消息的呢?并且数目还如此的详尽?因此这些说法尚存疑问。即使海军衙门真的想“报效”3000万两白银,那他们有没有这笔钱呢?

上图_ 清朝属国琉球国官员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分析一下,海军衙门当时可以从哪里拿出来这3000万两白银。

1874年日本企图吞并琉球,并进攻台湾,由此引发的“牡丹社事件”让清政府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因此下拨400万两白银用作大清海军建设,这里的400万两是全国海军一年的建设经费,并非某支海军的专项经费,而海军衙门彼时尚未成立。

在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之后,每年朝廷核准的水师运转经费是130万两白银、修建旅顺海军基地耗费300万两。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定远号购买时耗费白银140万两。

如果海军衙门要拿出3000万两重修颐和园,相当于是整个大清海军不吃不喝7.5年的全部运转经费;相当于是北洋水师23年的运转经费;相当于是修建了10个旅顺级别的海军基地;相当于是购买了21.4艘定远级铁甲舰。

上图_ 镇远号铁甲舰,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属定远级铁甲舰

可是大清海军衙门从1885年成立到1895年裁撤只存在了不到11年的时间;北洋水师从1888年建立到1894年战败只有7年;旅顺同等级别的海军基地只有1所;定远级别的铁甲舰只有2列,所以海军衙门可以一次性挪用三千万两白银纯属无稽之谈。

但是海军衙门的经费也确实被挪用了,只不过是“颐和园工、山东河工、吉林放饷、开平煤矿、烟筒山铁厂皆有挪用,并非只是因修了颐和园才导致海军经费枯竭。

上图_ 海军衙门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

不能作战的北洋水师关于清日甲午海战中军力对比的著述汗牛充栋,但是如此强大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战斗中几乎覆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原因。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有世界第四或第六或第九(盖因各家史料各有己见)强大之海军的称号。当时北洋水师的主要战力包括定远、镇远铁甲舰两艘;致远、靖远、济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七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六艘;鱼雷艇六艘。每年立冬后北洋水师还汇同南洋水师等舰艇“巡阅江、浙、闽、广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岛保护华商,兼资历练”,声势赫赫,远播南洋。

而之所以北洋水师在和日本的战斗中不堪一击,那是因为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从来没打算和日本正面交战,所谓旅顺军港、大沽炮台、北洋舰队都是李鸿章“声威即张,敌情自慑”的纸老虎策略。

上图_ 建造中定远舰大口径巨炮

盖因李鸿章属下的淮军在北洋水师成立后早已经人才凋零难以为继。彼时“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手里没人的李鸿章这才让淮军旧部所属的陆军将领丁汝昌做了水师提督,可是陆军与水军完全是不同的兵种,因此丁汝昌自上任后在军队建设上是左支右绌。

北洋水师自丁汝昌以下各舰船管带,多为福建、山东、广东出身的新军人,导致“汝昌以淮军寄其上,恒为所制”、“号令不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更是以自己福建船政学堂出身,且出洋办过差“视统帅丁汝昌蔑如也”、“总兵以下多陆居,军士亦去船以嬉”、“提镇多有妻妾,筑室刘公岛上平时自为嬉乐”。面对这样的情况,掌控着北洋水师的李鸿章心知肚明,因此他一方面聘请英国海军少将琅威里帮助丁汝昌整肃军纪,一方面又聘用德国陆军将领汉纳根也帮助练兵。

上图_ 北洋水师中的外国人

作为国之干城的水师让外国人插手,本身就不合适,何况列强也都是心怀鬼胎。英国和德国之所以愿意派人帮助北洋海军,不过是为了笼络李鸿章在该国购买军舰、武器,李鸿章也需要借重英国人和德国人的势力来自重,这样的利益互换,极易被现实利益所击破。

在1888年后英国人侵入西藏的事情被挫后,清政府和英国的外交关系逐渐冷却,英国人就和日本人开始走近,甲午海战中的日本吉野号就是英国阿姆斯特郎船厂建造的。且英国海军少将琅威里趁丁汝昌不在,以自己是副将的借口,将北洋水师提督的帅旗移到自己所在的船上,并向其他英国人炫耀,后丁汝昌部下又将帅旗移回原处,由此引发琅威里不满,进而辞职。

虽说琅威里虚荣跋扈,可他却实实在在的为丁汝昌严肃了军纪,他离职后,北洋水师其他人再无顾忌。而北洋水师内部的糜烂也正是李鸿章不愿意和日本轻易开战的原因。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永无休止的朝臣内耗

在军纪之外,北洋水师日常所用器械,也多是劣器,负责这些装备的是李鸿章的外甥张楚宝,彼时张楚宝在天津专门负责北洋水师的后勤、军实,劣器事发后,据当时报纸所载,李鸿章手批其颊。甚至于李鸿章身边厨子的女婿,都借李鸿章的声势沟通犹太商人“奔走于诸将之门,承买军器”,从中牟利。朝中大臣更是以此为借口,批驳李鸿章拥兵自重,北洋水师浪费国帑毫无寸功。

面对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挑衅,大清官员们脆弱的自尊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当时的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以及文廷式、张謇等清流力主开战,并“力劝光绪帝用兵”。同时翁同龢还深恶李鸿章贻误战机,屡屡奏请让两江总督刘坤一取代李鸿章。

上图_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面对这样夺权式的攻击,李鸿章对翁同龢这位帝师也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且从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后,清政府就按照以翁同龢为首的户部所拟的奏折,议定此后海军不购新械,导致北洋水师“武库已空空如洗”,也造就了北洋水师在黄海大东沟与日本海军激战之时,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主炮,只有三枚炮弹的窘境。因此对于握紧钱袋子,卡死水师脖子的翁同龢,李鸿章怨念颇深。

哪怕是在李鸿章将北洋水师的窘迫情景和盘托出,朝廷听从外国将领的意见,准备购买新的军舰和大炮充实水师,交给军机处和户部议定的时候,却仍是“屡议而屡败”。清流们一方面以北洋水师强大为理由支持开战,一方面又与水师为难,真真可称得上是清流误国。客观上来看北洋水师战舰吨位的确大于日本舰船,但在军械、炮火得不到有效供应的情况下,庞大的战舰只能成为活靶子,因此“中国海军实力虽略优于日本,而效力则逊之”

上图_ 试航中的“致远”号巡洋舰清、日海战从1894年7月一直延续到当年十一月底,整整五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江浙闽粤足以调动除日常巡护任务之外的军舰支援北洋水师,结果却是同样拥有水师的“江浙闽粤四省督抚,作壁上观”,全凭北洋水师一军之力应对日本举国之攻。而在整个战役期间,政府“维知诘问北洋,以窘淮军,上下离心离德,自取覆败”。

国事艰难,修建园林享受自是不妥当的,但是将一场战争的胜负归咎于一座园林,岂不是犯了“红颜祸水”一样的错误。何况重修颐和园导致战败一事,未尝不是维新派与革命党的“舆论武器”。所谓“根深不怕风摇动”,可军队蝇营狗苟谋取私利、列强心怀怪胎各有打算、朝臣勾心斗角互为攻讦的情形使得清国这株参天大树,被各方势力蛀蚀一空,外强中干之下,自然被“举国一心”的日本击败。

民国时期,东北海军实力如何,为何能够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第一?

事界一直有?五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将海军的建设用?百年?来形容,也可见海军的花费之大,建设之难。对于海军而言,不仅种类繁多:分为水面舰艇、航空兵、潜艇、陆战队、岸防等多种专业兵种,而且,海军执行的任务复杂多样,活动范围广阔,技术设备繁多。无论是人员的素养还是舰船的建造,都有极高的要求。

辽宁号航母

但是民国时期,东北海军在张作霖的经营之下,从1922年接收吉黑江防舰队,到1929年中苏同江战役前夕,仅用了7年的时间,东北海军就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力量,拥有26艘军舰的东北海军,占据了当时民国海军总吨位数的3/4。

为什么东北海军没有遵循百年海军的准则,建设速度如此之快,效率如此之高呢?第一,对于张作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正确使用。从清末时期开始,中国的海军就形成了福建人为主的闽系,闽系也为中国近代海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闽系对于非福建出身的新人,排挤十分严重。

军舰

也因此,毕业于日本海军学校的清末留学生,很多人甚至都无处可去,即使进入了当时的海军各部门,也会受到地方观念很强的闽系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非闽系的留日学生开始进入东北,投靠了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这其中,就包括毕业于日本海军炮术学校第二期的留学生沈鸿烈。

以沈鸿烈为首的留日海军学生,不但拥有十分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表现出极为出众的经营和指挥能力。正是靠着这批留日学生为种子,东北海军才有了崛起的根基。

沈鸿烈

同时,东北海军草创之时,实际掌握东北海军的沈鸿烈,也选取了最正确的方式:首先培养人才。在张作霖的支持之下,沈鸿烈在葫芦岛创办了东北第一所海军学校葫芦岛航警学校。这所学校也为东北海军提供了大量军官和技术骨干。

第二,建设海军过程中,东北海军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充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采用购买、改造、接管等多种方式获得军舰。东北海军刚成立之时,由于列强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沈鸿烈采取将商船改为军舰的方式扩充海军实力,例如中国的第一艘飞机母舰镇海号,就是用一艘德国商船改造而成。

镇海号

第三,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直接吞并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直系渤海舰队,尤其是当把渤海舰队的主力舰,载重量为4300吨的海圻号收编之后,东北舰队更是一口吃成了胖子,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海军舰队。

第四,则得益于沈鸿烈等人灵活的经营手腕。建设海军最困难的就是经费不足,海军犹如吞金巨兽,多少钱也填不满。忙于军阀混战的张作霖,也不可能全力支持东北海军建设。为了弥补海军经费的不足,沈鸿烈采取了经营航运业,通过收回松花江航权,为渤海、黄海等地的渔业保驾护航等方式发展江海经济,想尽一切办法筹措军费。

东北王张作霖

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虽然东北海军是当时民国海军第一,其实也仅是瘸子里拔将军,当时中国海军比之列强海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东北海军在1929年达到巅峰,拥有26艘军舰,12架飞机,水手、陆战队、后勤等人员加起来上万人,总吨位约3万余吨。

这个数字虽然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第一,但比之列强军队,却差不可以道里计。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海军舰队随便出动一艘主力军舰,就可以将整个东北海军击沉。

东北海军舰队

因此,虽然东北海军成为海军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但由于它只是地方军阀的武装力量。没有统一的国家和政府,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既无足够意愿,也没有足够财力,更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去进一步发展中国海军,东北海军也很快在九一八事变和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彻底消失。

为什么清末不建立军队和列强打战? 一战之前也没有多发达的高科技装备啊?

清末有军队呀,也打了呀。如北洋水师,但最后失败了。其失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削减经费 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晚清政.府开始发展海军,到了19世纪80年代,清朝已经有了四只海军:南洋水师、北洋水师、船政水师和广东水师。

1884年,中法海军在马尾发生海战,半小时之内,船政水师11只军舰,19只运兵船全被击沉,多座岸上炮台被击毁,清军阵亡500多人,150人负伤,另有五十多人失踪,马尾船政也被严重破.坏。随后法军登陆,又造成更多军民的死伤。

晚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北洋水师随即接收了从德国和英国订造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等主力舰,共花费800多万两白银。加上其他军舰、辅助船、枪.支弹.药的费用,以及威海卫、天津、旅顺等基.地的修建和招兵买马的费用。一共花费2000万两左右,北洋水师也一举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一只海军力量。

1⑧91年,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⑧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战舰无法更新,原有战舰“……济远火炮尚未齐备,经远、来远尚缺尾部主炮,定、镇两巨舰,应添快炮六尊,威远前膛旧炮,不甚灵动……”? 同时北洋水师也买不了新的战舰。而日军在甲午战争前“以国赌运”,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逆转。

党派争斗 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⑧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帝党对淮军的攻击首先从质疑其战斗力开始。清流言官一直认为淮军畏缩惧敌并深恨痛之。1⑧94年8月3日,丁立钧在条陈东事折中说“我军久顿牙山,不敢深入,以致敌人得手,肆虐藩畿”。8月16日,御史王鹏运在奏陈军务片中提到,“将牟未经战阵,遇敌胆怯,林泰曾、方伯谦其明验也”。

同时调湘军等非淮系军.队北来的计划在中.日开.战后就在逐步实施中。1⑧94年8月6日,陈湜奉令“募旧部勇丁数营,一俟成军,即行北上”。8月15日,翁同龢至友湖南巡抚吴大瀓自请带湘勇北上助战。8月21日,在籍布政使魏光焘奉令募刘锦棠旧部数营,即行北上。此外,清流中久负时望的疆吏李秉衡也由安徽巡抚调任山东巡抚,以参预北洋防务。此外清流派还多次请求调拨滇军、粤军等地方军.队北来,以改变清廷倚重淮军之势。但问题在于,这些或临时招募或缺乏训练的部.队,其战斗力与已经进入朝.鲜的淮军,还有相当距离。

帝党打击淮系的主要手段还包括点对点打击淮系文武大员。举凡淮军将领和北洋人物,除聂士成等个别人外,几乎人人皆遭弹.劾。淮军陆军将领有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黄仕林、卫汝成、龚照屿、孙显寅、刘盛休等;海军将领及有关人员有丁汝昌、方伯谦、刘步蟾、林泰曾、罗丰禄等;李鸿章的幕僚及主办北洋后方勤务人员如盛宣怀、胡燏棻、马建中等;李鸿章的亲属子侄如李经方、李经迈、张士珩等。御史李念兹甚至有“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之语。这些举动是帝党打击李鸿章的一种策略。

腐.败原因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

北洋水师创建初期,后备人才不足,所以李鸿章借材于闽,大部分的高级海军将领均来自船政学堂,福建人为主。但是李鸿章不希望长期如此,1879年,李鸿章正式上奏,将丁汝昌留用北洋海防,充当兵船督操,后担任提督。李鸿章又奏请开办天津学堂,想逐渐让新生人才代替来自船政的高级将领,到1⑧94年甲午海战的时候,天津学堂的毕业生已经开始担任二副、水手长等职位。

但是在这段期间内,北洋水师产生了内部矛盾。刘步蟾利.用乡情,联合闽籍军官,与丁汝昌明争暗斗,在水师中形成了闽党,逼走了水师教习英国人琅威里。丁汝昌也一直试图改变现状,例如广东水师的“广甲”留在了北洋水师,丁汝昌将淮军将领吴敬荣任命为管带,就是想摆脱闽党的控.制。

北洋水师和北洋陆军的关系,也不是非常融洽。驻守在威海卫和各个炮台的守军,基本来自山东巩军和绥军,虽然在战斗中,他们表现出了远高于东北八旗军和练军的士气,但是没有配合好海军,最终被日军像拔钉子一样,要塞和炮台被挨个拔掉。

甲午战争时,绥军和巩军由淮军将领戴宗骞统领,戴宗骞首先是不顾丁汝昌的反.对,执意组成机动队,对数万登陆日军进行突击,结果却像飞蛾扑火,无济于事。其次是关于炮台的位置和守军人数的安排,戴宗骞和丁汝昌也意见不同,刘含芳对此评价二人关系:“彼此均有.意见,遇事多不面商”。最后则是关于龙庙嘴炮台,日军连续猛攻,炮台岌岌可危,丁汝昌要求炸毁炮台,以避免日军占领炮台,攻击港湾的北洋水师,但是戴宗骞执意反.对。结果在日军的猛攻下,守卫炮台的山东巩军全部战死,日军占领了炮台,随即用大炮猛轰北洋水师的军舰。

随着陆军最后的堡垒: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均被日军占领,守卫炮台的绥军全部战死。戴宗骞已成了无兵之将领,戴宗骞哀叹:“守台,吾职也。兵败地失,走将焉往?吾唯有一死以报效朝.廷而!”这次丁汝昌没有和他争执,安排几个水兵将其架走,一同撤入刘公岛。当晚,戴宗骞自尽。至此,协同北洋水师作战的陆军,全军覆没。

战略军备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日本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从而使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而在海军军备,战前日本联合舰队从总吨位、火炮配置、水兵数量、航速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过了北洋水师。

如果说海军方面,当时有少数人认识到: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已在北洋水师之上,但是陆军方面,几乎所有人,包括在清朝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赫德也认为:清军必将依靠人数优势,在陆地上击败日军。

但是那时候的战争,已经不是单单依靠人数来决定胜负。甲午战争前,清军正规军已经从入关时的30万发展成了70万,其中八旗25万,绿.营44万;再加上勇营(包括湘军,淮军,安徽毅军,河南嵩武.军,东北练军,湖南楚军,山东绥军和巩军),总数接近100万,可谓是“百万雄狮”。但是不得不说,这其中占大部分的正规军,是不能投入战斗的无用之兵。八旗绿.营,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更是一败涂地;到了甲午战争前,这支正规军仍然保留着中古时期的战术:射箭,长矛,大刀。八旗绿.营的这种腐朽和顽固的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当时的战争。?

淮军是前期投入战争的唯一清军力量,其主力兵力5万.人,除去镇守炮台和要塞的,机动部.队仅仅2万多人。而当时日军投入的是7个野.战师团,兵力超过12万。在威海保卫战中,登陆的日军超过3万.人,而当时迎战的绥军和巩军却只有7000人,大都战死和殉国。所以那些整天坐在安乐椅上面的清流言官,用“贻误战机、昏.庸无.能”来指责当时的清军战场指挥官,应该说是非常不客观的。

技术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说:“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由于战前两年清财政困难,停止进口枪炮舰船,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严重不足。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士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训练 水师教习英国教官琅威里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教习。在英国担任过海军中校的他,不仅对于海军有着丰富的了解,而且对他的这一份中.国的职业(官拜副将之职)异常重视。在平日里面的教习和训练里面,琅威里对北洋水师的官兵要求极为严格,教习一丝不苟。据史书载,他“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甚至在如厕时“犹命打旗语传令”。由于他严苛的治军态度,以至于在北洋水师当中,竟然流传有“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话语。而在他严格的治军与训练下,北洋水师在训练上刻苦付出的同时,也保有了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琅威里不仅在治军方面严谨过人,还主张中.国应利.用北洋水师的强大实力来提升国.家威信。1885年,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战舰——“定远”、“镇远”曾经与“济远”、“威远”两舰前往日本长崎,然而“镇远”舰上的水兵们在上岸后与日本浪人和巡.捕爆发流.血冲.突,致使中.国方面水兵多人受伤。这次冲.突事.件被称为“镇远事.件”。而琅威里得知消息以后气愤不平,甚至要求丁汝昌使用军舰上的重炮对长崎给予炮击来警告日本,但是遭到丁汝昌的拒绝。在我们今天来看,琅威里的主张或许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为一名外国人,却全心全意为了中.国的海军建设而尽着全力。?

然而,琅威里严格的治军态度最终为他的教习生涯画上了句号。在琅氏上.任初期,北洋的士官生们还知道技不如人,尚能服.从琅氏严格的管理。等这批人逐渐升上管带(舰长)后,就再也不能容忍一个洋人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了。他们与琅威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终于在舰队南下香.港避冻时发生了“撤旗事.件”,琅威里被.迫离开了北洋水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