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众妙之门 2023-06-30 00:05:26

揭秘,“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谁

1441年,皇宫里新修的三大殿完工,英宗宴会百官表示庆祝,太监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个宴。王振为此大发牢骚:“我是当今的周公,为什么不能参加宴会?”有人告诉了英宗,英宗居然下令大开东华门,迎接王振。可见王振在英宗心目中的地位。

当时明王朝主要的外患,仍然是北方的蒙古部落,其中最强的是瓦刺部。在边境上进行互市的时候,明里用牛马换取明朝商人的茶叶和绸布,暗地里却高价收购铜铁和武器,当时明朝严禁铜铁和武器出口,而王振仗着皇帝的宠幸,为了获取暴利,居然伤心病狂的私造大量刀剑与箭镞,偷运出口卖给蒙古。翰林侍讲刘球向英宗提出应加强对瓦刺的戒备,就被王振秘密处死,因此官员们人人自危,王震及其党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1449年下,也先从王振手里得到了足够的武器,分兵四路,大举南侵。这时英宗已经20多岁了,对文武百官的话一概听不进去,就是相信王振,王振居然劝他御驾亲征。

满朝文武都反对,这是儿戏般的御驾亲征,把毫无作战经验的英宗送上前线是太危险了,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坚决站出来劝阻,吏部尚书王直又率百官苦却数日。英宗根本不听。

1449年7月16日,英宗、王振率大军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陈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及大批文武官员随行。大军出发之时,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好兆头,人人忧心忡忡。

7月19日,大军出居庸关,23日到达宣府,连日大风大雨,道路泥泞,人马在路上摔伤的不计其数,群臣多上奏请求暂缓前进,王振大怒说:“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难道御驾亲征,还未交锋,就想后退吗?谁人再敢阻挠一定军法从事”。

8月初,大军到达大同,各地军报纷纷传来,知道瓦刺各路人马都已进了长城,迅速南下,大军的归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此时王震惊慌失措,自己决定退兵了,大同副总兵郭登向英宗建议:大军最好向东南方撤退,经过紫荆关回到北京,就安全了。这条路撤退要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王振想请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同意了这个建议。可是走到40里之后,他怕大军经过蔚州会踩坏他田地里的庄稼,又突然变卦,下令从东北方向前进,循来时走过的路直奔宣府,还怕瓦刺军占领他的家乡,他派出几千辆车子到蔚州,搬运他家中的财物随军前进,一路上任意指挥文武百官和几十万大军,就像赶牲口一样,全军将士愤怒到了极点,行军途中怨声载道。

8月10日,大军到达宣府,瓦斯追兵已经追到,英宗派殿军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领兵断后,明军来往奔走,多日疲惫不堪,体力不济,死伤过半。吴克忠,吴克勤都壮烈战死。

8月13日大军从宣府退到土木堡,这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周围高峰叠立,只有几条三间小路可通车马。此时距离怀来县城只有20多里,如果大军赶到怀来,可以据城而守。王振因为自己运财物的车子还有1000多辆没有到达,力主在土木堡安营等候。文武百官都觉得在此安营十分危险,希望迅速赶到怀来,但畏惧王振不敢去说,65岁的邝埜拼着性命跑到英宗面前力争。被王振骂到:“你这个书呆子懂什么军事,再要啰嗦立即斩首”,邝埜厉声回答:“我为国家、为百姓说话会怕死吗?”王振喊武士把邝埜推出门去,邝埜气得发抖,和王佐等人在帐篷中相对无言,痛哭失声。

次日黎明,角声呜呜,瓦刺追兵到达,立即包围了明军驻地,土木堡地势很高,明军挖地丈余,得不到一滴水。军心恐慌,此时虽是初秋,暑热未退,两天得不到饮水,人马饥渴难熬,当时瓦刺军只有骑兵2万多人,而明军却有几十万。于是狡猾的也先指挥军队暂时退却,派使者携带书信前来谈判议和,引诱明军离开阵地进行野战。这时王振装载财物的1000多辆车子已经到达,他就想找机会突围,于是下令全军迅速南移。也先发现明军纷纷拔营,暂时不动声色,等到大队明军都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首尾不能相顾之时,突然发动攻击,从四面八方以强弓硬弩,射向明军,明军被动挨打,队伍大乱,四处逃奔。

这时英宗驻地受到围攻,身边的侍卫太监纷纷中箭,而这些箭镞正是过去王振以高价卖给瓦刺的,英宗吓的腿都软了,坐在地上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望着王振。护卫将军樊忠恨得咬牙切齿,一把揪住王振痛骂:“你这个狗太监,国家大事都坏在你的手里,你跑不了了,今天我要为天下人除害。”。随即用铁锤猛击王振的脑袋,只听砰的一声,王振头颅粉碎,脑浆和血一直溅到英宗的身上,最后樊忠战死为国捐躯。

护卫将军樊忠

王振为谋私利,视国事为儿戏,一个太监,仗着英宗的宠幸,把文武百官和几十万明军推上了绝境。但当时的明军将士并没有给祖国丢脸,随同出征的大臣,英国公张辅、尚书王佐,邝埜、内阁学士曹鼐,侍郎丁铉,副都御史邓棨,以下数百人全部壮烈殉国,不少人是从未经历战争的文官,有的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全部手持军器,战死沙场。只有身为皇帝的英宗,在敌人面前俯首就擒,他吓得两腿发抖,再立不住,只好由瓦刺士兵把他架走。

这次土木堡之战,瓦刺军只有2万多人,50万的明军在英宗与王振的指挥下,竟然一败涂地,死伤过半,骡马损失20多万头,衣甲辎重全被敌人夺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土木堡之变”,这一惨痛教训值得后人牢记。

大明王朝最惨痛的失败——土木堡之变

1368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大明,这个王朝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这个王朝骨气的最贴切的描述。但是这个有骨气的王朝在1449年,建国100余年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帝国危机——土木堡之变。

1449年,漠西蒙古瓦剌,借口明帝国为满足他们进贡邀赏的要求,开始在边境地区不断制造摩擦,当时的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他九岁登基,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但是在其统治期间,重用宦官王振,1442年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掌握大明王朝政权,大明王朝政治开始腐败。明对瓦剌的挑衅,王振不断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当时年轻气盛,不顾大臣反对,带领大明王朝20多万军队亲征瓦剌,但是由于指挥的失误,大明王朝20多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随军大臣几乎全部战死。

被俘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断层,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没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团的政治力量,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依靠宦官击集团,间接导致明朝后期出现宦官,文臣轮流掌权的局面。从战略上来看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被迫改变自己的战略方针,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30年前,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消灭北元,五次北伐,数次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被迫明朝称臣纳贡。为什么30年后,局面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失败。表面上来看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大明王朝败坏的军政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寓兵于农的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卫所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就使得原有的卫所制度难以为继,导致当时的军队兵员不足,训练荒废,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

大明的卫所

第二、指挥失误,仓促应战,先说仓促出战,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心智极不成熟,一切大权交由王振,王振怂恿他御驾亲征,他就御驾亲征,而且不顾大臣劝告,仓促出兵,既不制定战争策略,也不了解敌情,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没有搞定,就急急忙忙御驾亲征,导致军队最后因后勤不足而崩溃,再说指挥失误,在不知敌,不知己的情况下,英宗开始了他瞎指挥的序幕,其一、进退失据,在明军主动发起攻击后,初次交锋明军失败,但是这次小的失败的损失对明军来说九牛一毛,但是明军仓皇后退,但是后退又不彻底,不进坚城驻守,而是在平原地带徘徊,既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战斗主动权。其二、路线一变再变,英宗先是要去王振老家给他撑场面,后来又担心军队踩坏庄稼,再次改道,这种行军路线的一日三变,不仅使得军队疲惫,也给了也先军队追击的时间,同时屯兵于野,也是强化了蒙古骑兵的追击和野战,弱化了大明军队的火器优势。

明军行军图

第三、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大明对蒙古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个被明成祖朱棣打的臣服大明的蒙古,还没有意识到瓦剌和被击败的鞑靼是不一样的,而且通过20多年的休整,蒙古已经开始再次崛起,在这种一个变强,一个变弱的情况下,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明局势图

到底谁该为这次失败买单。

这次失败,许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怂恿的结果,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观点我同意但又不同意,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人不假,但是罪魁祸首还轮不到他,我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首先,作为皇帝,重用宦官祸乱朝政,远离贤良,使国家腐败,军备废弛。为了脱离三杨控制重用王振,甚至四朝元老托孤重臣、勋贵之首位极人臣的太师国公张辅,都被一个佞幸宦官喜宁欺凌到只能忍气吞声以避祸的地步。其次,好大喜功,虽然出兵是王振怂恿的,但是作为皇帝他不点头,这事可能发生吗,作为皇帝的朱祁镇渴望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屯兵土木堡,因为他想赢,而不是灰溜溜回京,同时成国公朱勇带领五万精锐骑兵作为殿后部队,不做防御反以战斗队形主动攻击也先就业说的通了,可能明英宗认为,成国公朱勇军队多于也先,可以将其击败,然后自己再去收人头,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同时当时的明朝军队也没有开国之初的那个实力,所以种种原因的堆积,造成这次大败的发生。

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正统十四年的爆发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转率的转折点,而爆发此次重大变故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点:

皇权势弱,皇帝年少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宣宗死后,朱祁镇继皇帝位的时候才9岁,只有几岁的孩子当了皇帝,指望他能够快速的管理国政,处理事务那就强人所难了,好在当时有孙太后和明朝著名的?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辅政,大明朝的皇帝虽然年少,但是整个朝局还是非常的稳定。

皇帝太过幼小,那么皇权的就必定要有所分化,一部分转移到了太后孙氏手中,一部分转移到了内阁几个大臣手中,另外还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宦官手中。

皇帝明英宗此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玩,有一大群的太监、宫女陪着玩,这样的环境下,明英宗对于政务、朝局、军事等等方面几乎都是白痴儿。

正统十四年,虽然明英宗已经亲政多年,但是年幼时期早早做了皇帝,缺乏作为太子的成长期,草率的发动了对瓦剌的亲征,不但令明朝大军精英损失殆尽,而且自己被瓦剌俘虏。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时候才22岁,一个在现代社会大学刚毕业的娃娃要承担起整个帝国的重担,对他来说的确是太沉重了。

内阁势微,后继无人

明英宗时期的内阁大臣是整个大明王朝最为强大的,三杨的配置是明宣宗留给年幼皇帝最好的政治保障,明英宗能够9岁继位,一直无忧无虑的在皇宫里玩儿,那就全靠的这三杨全力支撑。

等到明英宗在皇宫里玩着长大了,要亲政了,这三杨也已经是老的老,死的死,逐步退出了朝中权力核心,而接替他们的内阁成员曹鼐、马愉等人,不但资历不够,而且没有多影响力,更关键的是对皇帝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几乎没有。

这也不能怪后继之人,主要是三杨太过强悍,基本都是四朝老臣,甚至杨士奇都是从朱棣那一辈儿开始一直活跃在朝中,他们要不死不退,其他人也没有资格爬上来。

明朝虽然没有丞相,但是内阁对皇帝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远比其他朝代的丞相要大得多,比如后来的杨廷和甚至可以直接定谁来当皇帝,张居正可以自称为?摄政?。

土木堡之变时期的明朝内阁势力很微弱,特别是无法对皇帝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导致了明英宗一意孤行,执意要亲政瓦剌,最后导致了明朝时期最大的对蒙作战失败。

奸宦初起,祸害百年

明朝亡于党争,而明朝祸害最大的却是太监干政,大明王朝的宦官兴起就始于明英宗时期,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当年陪着明英宗朱祁镇一起玩的太监。

王振在早期还是很老实,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当的太监,没有净身入宫之前不但有老婆,还有文化,他入宫后是为了教太监读书认字的,他的水平要放在文盲堆里那就是学士了,年幼的明英宗对他非常的信任。

明英宗亲政后,王振也跟着逐渐掌握了宦权,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他不但极力怂恿皇帝亲征,而且在出征途中明知有极高的风险情况下,毫无军事经验和指挥才能,在整个明朝大军撤退途中,改变了行军路线,绕行大同,导致了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包围,全军惨败,皇帝被俘。

明朝时期的宦官一直对朝局有重要的影响力,就从明英宗时期开始,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朝皇帝对于权力的制衡和控制,相权转为了内阁形式,但是内阁的权力比丞相更大;皇权在明朝很多时期受制于内阁,皇帝需要有另外的力量来平衡和制衡内阁,而明朝的外戚是无法参与到权力斗争中去,那么皇帝只有选择相对忠于皇权的宦官来进行权力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9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