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稷上位是谁在支持他?樗里子和甘茂谁比较有可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少有神力,勇而好战。公元前310年,秦武王继位,3年后,他在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时因用力过猛,流血过多而亡,时年23岁。
秦武王死后,由于没有儿子,他异母弟——19岁的赢稷继位,赢稷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他在位56年,在位期间使秦国国力突飞猛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死的时候,赢稷还在燕国当质子。秦武王死后,燕国把赢稷送回秦国,之后才被拥立为秦王的。(注:《赵世家》说赢稷是赵武灵王送回去的,但秦国没必要这样做绕弯,赵武灵王也左右不了燕国,因此《秦本纪》的说法更可信。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谁送都一样)
但是,如果没有秦国方面的要求,燕国不可能主动把赢稷送回秦国去继位的。道理很简单——燕国怎么知道赢稷回去后就一定能继位?假如没有十足把握,冒失的把赢稷送回去,万一赢稷没能继位,燕国岂不是会得罪新任秦王?秦强燕弱,燕国怎么会不考虑其中的风险?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燕国敢送赢稷回秦国继位,那一定对赢稷继位有很大的把握,这侧面说明,在秦国方面,有一股很强大的势力在支持赢稷。
那么,是谁在秦国主导了这一切,提出迎立赢稷并使他成功上位的呢?
请看《史记·穰侯列传》的记载:
而魏厓(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赢稷的舅舅。魏冉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就已在秦国为官,此人素有贤名,又与赢稷有亲缘关系,提出迎立赢稷,当然顺理成章。
但是,魏冉虽然想迎立赢稷,但他有这么大的能力实现他的想法吗?恐怕没有!
以上这段话说秦武王死后“诸弟争立”,既然大家都争着当秦王,至少说明一点:这些王兄王弟们自然不会单打独斗,背后定各自的势力支持。那么,魏冉的势力足以压倒其他人,使赢稷上位吗?答案是:没有可能。
首先,魏冉是楚国人,在秦国没有根基。其次,他虽然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就已在秦国为官,但在《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穰侯列传》中,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都没有魏冉活动的痕迹,也没有魏冉发挥才智、建功立业的记载。《史记·穰侯列传》中,对他这段时间的活动,仅有“任职用事”四个字的描述。
这说明,秦武王死的时候,魏冉的官职并不大(按:假如官职大到可以决定国君继承人的程度的话,不可能没有相关的事迹,也不可能不写明是什么官职)。凭他当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压倒他人,使赢稷上位。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魏冉一定是联合了一个在秦国势力很强的人,一个各方面都吃得开的人支持他。正因为有了这个人的支持,赢稷才得以成功上位的。
那么,谁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帮助魏冉顶定乾坤,压倒其他人,确保赢稷继位呢?
综合当时秦国的局势看,秦国有两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两个人就是樗里子和甘茂,当时他们分别是秦国的左右丞相,权力极大,无论谁支持,都有一定的分量。而魏冉联合的这个人,应该是樗里子(即赢疾),而非甘茂。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首先,甘茂虽然是秦国丞相,但他不是秦国人,与魏冉一样,他在秦国的根基也不深,在赢氏宗亲中,他的话并不管用。而樗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弟弟、秦武王的叔叔,又是当朝丞相,在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甘茂一样高,在赢氏宗亲中的地位则比甘茂要高出太多。魏冉要找人支持,自然是找更有实力的樗里子,而非在秦国根基不深的甘茂。
其次,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继位不久,苏代曾对宣太后的外族、备受重用的向寿说过“甘茂党于魏,王不信也”的话。要知道,秦武王的王后就是魏国人,秦武王死后,他的王后并不赞同迎立赢稷,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不符合魏国的利益。甘茂也是亲魏派,大家争王位时,他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断不会与魏冉合作,魏冉也不会傻到找他支持。
第三,秦昭襄王继位后,樗里子比甘茂要风光的多。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继位前,樗里子已是丞相之一,朝中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秦昭襄王继位后,“樗里子又益尊重”,且直到去世,都一直深受器重。假如他没有在秦昭襄王继位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于他这样的权臣,打压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更加重用他?反观甘茂,秦昭襄王继位后,虽然暂时没有动他,但并不信任他。几年后,甘茂因被人谗言,恐被问罪,不得不逃离秦国,最后死在了魏国。从二人不同的结局看,帮助秦昭襄王继位的秦国权臣,自然应该是樗里子。
第四,《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说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既然是智囊,说明樗里子这个人脑子很好用,很有智慧,能力很强。“智囊”既然是秦人对他的称呼,说明“秦人”(泛指秦国朝中有地位的人,非一般的平民)都认可他、佩服他。因此,他完全具备推赢稷上位的地位、实力和能力。
更关键的是,樗里子是和秦武王一同出使周王室的。因此,秦武王死时,他就在身边。秦武王死的突然,死前无论有没有指定接班人,作为秦国此时在秦武王身边唯一的大臣,他回国后完全可以说秦武王死前指定了赢稷继位。这样一来,赢稷继位就具备了法理型。
有了法理性,又有了樗里子的支持,秦国国内大部分人自然也就支持赢稷继位,其他人即使不服,也无济于事了。秦昭襄王二年,秦武王的另一兄弟赢壮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镇压。这件事再结合秦昭襄王继位后”樗里子又益尊重“的记载,侧面发映出樗里子在秦昭襄王继位以及平定赢壮的叛乱,一定是发挥了作用的。
综上,拨开层层面纱后,我们可以推断出,樗里子或许才是助赢稷上位的关键人物,魏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多只能排第二。
赢荡继承皇位,后称秦武王。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谥号为烈(悼)。
他死后本来应该由其下一代皇子继承皇位,不过当时他膝下无子。死后朝中不可一日无主,只能由赢荡的兄弟继承皇位。当时惠文王后想让其次子应赢壮继承哥哥的皇位,但最终却是身处异国的赢稷继承了皇位。
扩展资料:
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之公元前260年打败赵国的长平之战就是在其在位晚期发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东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75岁。
继位初期是由武王的遗臣樗里疾和甘茂、向寿,公孙奭等人协助处理政务。
前306年,楚国进攻韩国,包围韩国的雍氏之地。韩国派遣公仲向秦国甘茂寻求援助。
甘茂对昭襄王说:“如果韩国知道秦国不支持,恐怕会与楚国结盟吧。如果变成那样的话和我国处于交战状态的魏国也会顺势与楚国结盟吧。因此不让这三个国家伐秦的同盟结成,对我们会比较有利。”
同时,韩派遣张翠去秦国。张翠以“有病”为由,以日行一县的缓慢速度进入秦国,才见到了昭襄王和甘茂。
甘茂说:“韩国想必没有很紧急吧,才让你这样带病来到这里。”张翠回答:“我不要紧。”甘茂又问:“真的是这样吗?”张翠回答:“如果真的没有那么急迫,我韩国势必会弯下腰投降楚国,怎么可能会派我来这里呢?”
这回答让甘茂和昭襄王说了“原来啊。”因此出兵救援了韩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昭襄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武王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悼武王,在历史上非常出名,出名原因不是因为生得伟大,而是因为他死得奇特,他就是跟人打赌,结果举鼎累得双目出血、绝胫而死的傻大个儿。可他在正事上绝对不傻,任命的俩丞相可是鼎鼎大名,右丞相樗里疾,可能大家没有听过,“智囊”大家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甘茂,大家从小就听说,“十二岁拜丞相”的甘罗,甘茂是甘罗的祖父,自然也不是小角色。
公元前338年,重病卧床的秦孝公拉着儿子嬴驷和多年好搭档商君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要继承祖宗的遗愿,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然后又用充满真诚的双眼看着商君,假若这个儿子不成器,商君可以自立为国君,吓的商鞅赶快跪倒在地上。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战国策》 秦孝公 秦孝公弥留之际,将国君宝座传给了嬴驷。 除了嬴驷外,秦孝公还有一个很出色的儿子,樗里疾。当时的秦国有句谚语「 ”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是秦国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能和任鄙的力气相比,可见樗里疾的智谋也非同一般,是个罕见的人才。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中是这样说的: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 ”智囊”。 樗里疾不仅多谋,还非常英勇善战。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伐秦,樗里疾率领秦军迎战,在修鱼重创三晋联军,斩首8万;公元前312年,楚国40余万重兵犯秦,樗里疾再次出场,兵分三路,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国,再次斩首8万。不客气的说,樗里疾是秦惠文王时期最杰出的将领。 秦惠文王继位之初,樗里疾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各方争夺的焦点。 嬴驷 嬴驷手段狠辣,年少轻狂 相比较樗里疾的英明才智,嬴驷的表现就逊色多了。 商鞅变法初期,秦国上下反对声颇多,正在关键时刻,年少的嬴驷被人挑唆,违反了新法。按照年龄推算,当时的嬴驷应该不到10岁,教唆小孩子犯罪,真是卑鄙 *** 啊;不过换个角度,历史上有多少英明君主,在孩童之时就表现出精明的样子。 换句话说,嬴驷的资质并不是很好。 长大后的嬴驷,表现也差强人意。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相约彭城相王,嬴驷也去凑了把热闹,结果怎么样?白白被嘲笑了一番。以当时秦国的实力,虽然经过商鞅变法,但恐怕还不是魏国的对手。 商鞅 秦孝公为什么选择嬴驷 嬴驷虽然年少轻狂,但身上有三处樗里疾不具备的特质,决定秦孝公最终选择了他。 一、嬴驷是嫡子 嬴驷是嫡子,樗里疾是庶子。虽说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秦国历史上也有兄终弟及的习俗,但嫡子的身份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秦孝公需要慎重对待。 秦孝公的父亲继位时颇经历了一番磨难,秦孝公末年局势十分微妙,为了国家安定,选择年长的嫡长子是最佳选择。 二、嬴驷身上有樗里疾没有的霸气 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频繁,能够处理复杂局面,自带睥睨天下的霸气,是国君的必备素质,恰好嬴驷身上就有。 1、干净利落地处置商鞅 秦孝公去世后,新君首要面对的就是怎么处置商君。商君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另一面,变法完成后,商君的存在对国君的权威构成了威胁。稍一不慎,就会损害秦国的形象,甚至陷入动乱。 嬴驷选择了静观其变。与其贸然出手,还不如让问题暴露出来,自己再顺水推舟,因为他知道有些人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果然,不久后,公子虔门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被迫出逃,进而起兵造反。 这时候,嬴驷出手就合情合理了,既不会落下诛杀功臣的罪名,同时也安抚了老世族,一箭双雕。 商君 2、善于处理复杂的局面 嬴驷在位26年,复杂危机局面大约有3次:登位之初算一次,五国伐秦算一次,楚国大举侵犯算一次。五国伐秦,嬴驷两方面应付的有理有条:张仪伐交,瓦解联军;樗里疾出兵,军事应对。 楚国攻秦最危险。楚国先是把秦军主力引到韩国,然后策动蜀国谋反,接着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秦国早年损伤过大,兵力不足,将才缺乏,怎么破局呢?嬴驷处理复杂问题得心应手,嬴驷大胆启用了魏国人魏章,楚国人甘茂。 魏章是魏国人,嬴驷之前不放心,害怕朝中的魏国人抱团,就一直压着没有重用,现在危机到来,嬴驷果断大胆地提拔重用他,魏章的表现没让他失望,可以说在丹阳大战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启用甘茂是一步险棋,因为他就是楚国人,嬴驷传话给他,战后让他当相国。嬴驷的这句话,激发了甘茂的无穷动力,仅用两万人就挡住了楚国十万大军!为什么嬴驷要下如此大的筹码?大战前夕楚国人去劝降甘茂,给出的筹码是左尹,相当于副相。凶险吧,倘若嬴驷稍稍小气了一把,后果难料。 正是嬴驷的魄力、霸气起了作用,在关键时候启用敌国将才,才取得了丹阳之战的胜利。 多谋的人有一个缺点,想得太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后来在宜阳之战前,樗里疾的这个毛病表现得很突出。假若他上位的话,肯定不会像嬴驷这样处理的干净利落。 甘茂 三、嬴驷知人善任,善于用人 当国君,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能耐,什么都会干。能够知人善任,选用合适的人才,才是国君最大的职责,嬴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1、任用张仪,破诸侯合纵 嬴驷在位期间,东方诸侯已经隐隐感到了危机,觉得光靠一个国家斗不过秦国。恰好,以苏秦、公孙衍为首的纵横家横空出世,在列国联络共同伐秦。列国连纵,秦国就要连横,完成这一任务的就是张仪。二人关系非常好,靠耍嘴皮子的纵横家朝秦暮楚,一般很难得到国君的真正信任。而嬴驷与张仪的合作,不亚于秦孝公与商鞅的合作,张仪不断地出仕魏国,嬴驷丝毫没有起疑心,这需要极大地魄力。 2、采用司马错的建议,灭巴蜀 嬴驷信任张仪,不代表就任由他牵着鼻子走,嬴驷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公元前316年,蜀国、巴国打成了一团乱麻,纷纷向秦国求援。秦国朝堂对这件事的态度,分成两派:张仪认为东出函谷、问鼎中原才是正途;司马错却不这么认为,认为当是秦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中原,灭掉巴蜀,增强实力才是长远之计。 当时的情况是,多数部下赞同张仪的说法,而司马错只是刚出山的毛头小子。是听从功绩卓著的老臣的话,还是一个小年轻的主张?嬴驷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派司马错灭巴蜀。这个不起眼的决策也许是秦国几百年最正确的几个决策之一,为什么?灭掉巴蜀后,秦国的领土面积大了一倍以上,粮食、人口数量更是多了很多,正是有了充足的后勤供应,秦昭襄王年间才敢连年大战,重挫六国。 秦灭巴蜀 不盲目听从名望高的臣子意见,而是能够冷静分析客观实情,是一名合格国君必备的素质。 之后的事实证明,秦孝公的这一决策非常合理,嬴驷主政,樗里疾辅佐,秦国蒸蒸日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9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戚家军有多厉害为何能让倭寇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