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死在何时?秦军败退之时秦王为何反而赐死白起?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史记》中的一些记载,粗看想不通,细细揣摩才发觉颇有道理,白起之死就是一例。
白起的死因,相信喜爱战国史的朋友都清楚。白起是战神,是名将,对于战争,他有自己的判断,什么战可以打赢,什么战打不赢,他计算的很准。
因此,对于秦昭王一些关于战争的决策,只要不切合实际,他就不听号令。个性太强,是他被赐死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主要原因呢?很难说。
以白起的性格,没有好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我读到关于白起之死的记载时,却对白起被赐死的时间节点感到颇为不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拿下邯郸,但范睢怕白起功劳大影响自己,劝说秦昭王与赵国媾和。让赵国割让几座城池给秦国,就此作罢。
然而,赵国得到喘息后反悔了,不愿割让城池给秦国。秦国一怒之下,以王陵为将攻打邯郸,但久久没有拿下。白起病愈后,秦国想让白起替代王陵。但白起却认为打邯郸的时机已失,且长平之战秦军损失过半,国内空虚,还肯定有援军救赵,一定攻不下,所以不干。
无奈之下,秦国只好让王龁替代王陵,继续攻打邯郸,但攻了八九个月,仍是攻不下。这个时候,白起要保命,最起码应该继续称病,缄口不言。
但白起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居然说出“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种幸灾乐祸的话。秦昭王大怒,但还是给了白起机会,要强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还是称病不干。这时,白起的政敌应侯范睢表现出了大局为重的一面,主动去请白起,白起仍是如此。
前后三次他都不干,这下秦昭王真的怒了,把他贬为士兵,发配到阴密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不懂的事情发生了:秦昭王在大怒之下,并没有杀白起,惩罚他的方式,只是贬官发配。然而三个月后,在秦军节节败退之际,秦昭王却反而赐死白起,理由是“白起不服,有余言”。
以白起的功绩,以白起在秦军中的地位,秦昭王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样做,就不怕前方将士寒心吗?退一万步说,即便要杀白起,又何必急于一时?等仗打完了再清算他,也不迟啊!
秦昭王的做法,是不是很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难道秦昭王只是耍性子、出怨气?抑或是他盛怒之下的意气之举?我认为,如果是其他君王,倒也有可能。但秦昭王是一个吃过苦、十分懂得隐忍的人,他十几岁就去燕国当质子,在异国备受冷落。当了秦王后,又对母亲宣太后以及舅舅魏冉隐忍了四十年。
因此,秦昭王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意气用事不是他的处世哲学。我认为,他先不杀白起、后又赐死白起,一定有他的考虑,有他的理由。
那么,他有什么考虑呢?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我通过查阅资料,综合白起之死的背景以及秦国此前十年的政局,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历史记载,白起的绝大多数功绩建立于在秦昭王13年至秦昭王44之间,而这段时间,正是魏冉权倾朝野的时候。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白起自然是魏冉的人。魏冉在秦昭王42年失势后,鉴于白起在军中的地位,秦昭王并没有马上动白起。在此后的两年,还曾派他攻打韩国。
但秦昭王44年后,由于魏冉的失势以及范睢的得势,白起开始靠边站,除长平之战外,几乎没有带过兵。即便是长平之战,秦国也是先以王龁为将,直到第三年,由于秦赵在长平僵持太久,不得已才中途用白起替换王龁。而攻打邯郸,也是在久攻不下之际,才想起白起。
也就是说,从秦昭王44年到50年这六年里,范睢得势之时,白起不仅受到冷落,秦军中的将领,也逐渐被替换。种种迹象表明,这段时间在军中崛起的王陵、王龁和王稽,都是范睢的人。6年的时间,范睢足以把白起原来在军中的亲信换一个遍,尤其是中上层的将领。至于底层士兵,他们很难接触最高将领,对白起的敬佩没有多深,当兵打仗主要是为了得到封赏,对于谁来当领导,他们并不在乎。
因此,秦昭王杀白起,不需要考虑他在军中地位的问题,不用担心寒了秦国将士的心。此时的秦国军中,大多数人都不关心白起死活。然而,不用顾及这一点,秦昭王就一定要杀白起吗?
我认为,这正是秦昭王厉害的地方!
白起不给秦昭王面子,不给范睢面子,秦昭王可以忍着不杀他。但此时军中的大多数将领是范睢的人,尤其是远征邯郸的军队,更是范睢的亲信。如果秦军可以顺利撤离邯郸,倒也可以不杀白起。但现在秦军被赵、魏、楚三国军队咬住,节节败退。如果不及时鼓舞士气,秦军有全面瓦解的可能,这是秦昭王绝对不想看到的。
怎么鼓舞士气呢?秦昭王除了坚决支持范睢,他还有别的选择吗?而此时坚决支持范睢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白起杀掉。杀掉了白起,范睢的人就不必担心打邯郸失败后被清算、被冷落,不用担心白起以及原来白起的部将取代他们,他们在邯郸城外也就有了拼死一搏的决心。从这个角度看,秦昭王此举,还真是大大鼓舞了秦军中上级军官的士气。这次秦军攻打邯郸虽然失败,但大多数军队最终总算是撤回来了。
不过,秦昭王没有想到的是,攻打邯郸的军队中,范睢的心腹郑安平还是带着2万秦军投降了赵国。两年后,秦将王稽也因为首鼠两端被正法。这两个人都是范睢启用的人,按照秦国法律,用人不当是要担责的,范睢因此受到牵连被罢官,不过算是留住了一条小命。
从事后看,秦昭王不是神仙,他无法算到自己即便杀了白起,还是有人投降赵国。然而不管怎么说,在秦军节节败退、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杀白起是挽回损失、稳定军心的最有效办法。
秦昭王这样做,无非是弃车保帅,是无奈之下的权谋之举。我觉得,这就是秦昭王为什么先不杀白起,而在秦军节节败退之际,反而要杀白起的原因。至于有没有道理,欢迎大家讨论。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统帅秦国军队30余年,南征北战,几无败绩。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战国时期战死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死在白起军队屠刀之下的就多达100来万,所以白起有了人屠、杀神的外号,让人闻风丧胆。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白起,为何会被秦昭襄王赐死呢?
一方面是自身原因。白起作为全国最牛的将领,一贯刚直傲慢,有抗旨不尊的案底,得罪了秦昭襄王。另一方面是他卷入了复杂的政治斗争,成为了外戚魏冉和新贵范雎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白起在秦国军队中的崛起,离不开秦宣太后和他弟弟丞相魏冉的提携。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领导秦军杀得韩魏联军大败,屠杀24万人,这一仗让白起一战成名。正是魏冉举荐白起担任此次战役的总指挥,可见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二人的私人关系也很深厚,自然在其他官僚眼中白起是魏冉的人。
秦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以及两个儿子跟魏冉并称为秦朝四贵。权势熏天,限制了秦昭襄王的王权。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王采纳范雎的意见,罢免了魏冉的丞相之位,把这四贵统统赶出了京城。后台倒了的白起本应没有了傲慢的资本,但白起却依然傲慢。范雎的枪口开始瞄准了魏冉的接班人白起。白起的旷世杰作长平之战是得赵国被坑杀四十万人,为了避免亡国,赵国国王派苏秦的弟弟苏代游说秦相范雎。按照白起的计划是要一鼓作气打下赵国首都邯郸,但范雎却接受了苏代的意见,害怕白起身居高位压自己一头,便给出了秦军疲惫的理由让秦昭襄王撤了军。
白起开始对范雎心生不满。两年后,秦王发兵攻打赵国邯郸,但战事进行的很不顺利,秦军损兵折将,牺牲太大,秦王让刚病愈的白起出战,却遭到了白起的拒绝。范雎亲自登门请白起出山,白起却假装生病,面都不见。秦军兵败邯郸之后,秦王厉声要求白起出战,又遭到了拒绝。秦王一怒之下将白起驱逐出都城。范雎趁机背后捅刀说,如果让白起流落他国,将后患无穷。秦王秒懂,派使者赐宝剑给白起,杀神白起就此陨落。
白起之所以被秦昭襄王赐死,表面上看起来是范雎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向秦昭襄王进谗,最终导致白起被杀。但是,细想想,秦昭襄王何等睿智之人?岂会仅仅因为范雎之言就稀里糊涂地处决了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国之柱石”?说到底,白起之所以被赐死,还是秦昭襄王要他死,不是吗?如果秦昭襄王不想要白起死,任凭范雎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把死人说活,也纯属徒劳。那么,为什么秦昭襄王想要白起的命呢?
首先是因为白起不听用了!白起以军功起家,他之所以能够在秦国为将三十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太能打了!对魏、对楚、对赵,接连作战,几乎是所向披靡,打得这些所谓大国满地找牙、闻白起色变。有人统计过白起的战绩,白起一生歼敌近百万!单对赵长平一役,白起就坑死了赵国降卒四十万,说白起是“战争屠夫”并不为过。换句话说,白起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对秦国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战。
长平之役时,白起本欲一举灭赵,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会影响到自身地位,于是以“秦军疲惫,急需修养”为由,力软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或许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灭赵后会凭借巨大的军功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停战纳降。为此,白起颇为不悦,归国之后便“病”了,开始养病。如果是白起没病,那倒也未必,毕竟久经沙场、战伤难免,但起码应该不是什么要命的病。个人认为,心病、托病甩脸子的成分居多。
在修整不久后,秦军再次攻赵。但是,白起以“病”为由,拒绝领军出战。秦昭襄王不得已,只得改派他人。谁料想,秦军遇到了赵军激烈的抵抗,久攻不下。楚国、魏国见领军者不时白起、且秦军攻赵久攻不下,于是趁火打劫、横插一杠子。秦军遭遇两面夹攻,大败。这时候,秦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山,可白起依旧以“病”为由,拒绝领军出战。数月之后,秦军惨败,在秦昭襄王下了死命令之后,白起才很不情愿地动身启程、前往战场。
而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就是动身启程之后不久。那么,秦昭襄王为什么如此呢?很简单,白起不想打仗了。白起对秦国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战,除了打仗,别无他用。可这个时候,白起却不愿打仗了。那么,对秦昭襄王而言他还有什么用?一旦白起闲出反心或者为他国所用,对秦国而言是有着严重威胁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白起之所以被发掘、重用,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就是秦昭襄王的亲娘舅——穰侯魏冉。白起与魏冉关系密切,正是魏冉这个伯乐给了白起充分发挥的舞台。换句话说,白起是秦昭襄王老娘宣太后与娘舅穰侯魏冉的嫡系。而白起尥蹶子、甩脸子的当口是什么时侯?秦昭襄王刚刚在范雎的协助下驱逐娘舅、兄弟等所谓“四贵”,让替自己做了四十年主的老娘宣太后“光荣退休”之后不久。那么问题就来了,白起此举让秦昭襄王怎么想?“我老娘、老舅退休了,我还用得动您白大爷吗?
很明显,现在我已经不太用得动了!既然用不动,还留着你干嘛?等你造反吗?”秦昭襄王之所以赐死白起,不能说和宣太后、魏冉没有一点儿关系,这里面多少事有联系的。如果白起夹起尾巴做人,主动向秦昭襄王示好、递上投名状,或许也就得以善终了,毕竟白起的战术造诣整个战国时期能够企及的人也并不多,留着还是有大用的。只可惜,白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白起不仅没有主动投靠,还甩死了脸子、摆起了老资格,甚至扬言:秦昭襄王若听他言,不至有后来秦军的惨败,这就明显是在作死了……
再其次,白起的人缘比较差。诸葛亮曾经评价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这话说得比较客气了,实际上什么意思?白起虽然很能打,人缘却不咋地!而这一点也注定了白起的命运。宣太后、秦昭襄王重用白起时,其他人自然是只能忍受白起的臭脾气。可是,秦昭襄王想动白起了,其他人还会那么安分吗?不破鼓众人锤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白起说话。
同时,由于白起人缘不行,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私人势力或者说是党羽,秦昭襄王赐死白起时,多少也有那么点儿有恃无恐,这也是秦昭襄王敢直接赐死白起的原因之一。而范雎恰恰是吃准了这一点,也是吃准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才提出了杀白起的建议。伴君如伴虎,范雎何等聪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动白起,他怎么可能出这个头?即便和白起私怨再深,也不可能。说白了,范雎的目的虽然不纯正,但也的确是在替秦昭襄王出头,并不完全是出于私人利益,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的。
综上所述,实际上想要白起死的还是秦昭襄王,范雎与白起的矛盾与之相比算不得什么大问题。范雎实际上就是充当了秦昭襄王杀人的一把枪而已。当然,顺带着范雎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双赢。倒霉的只有白起,一代“战神”就此谢幕……
白起是在宣太后芈月和魏冉的手中提拔起来的,秦昭王继位后,重用范雎,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而白起凭着战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却与秦相国范雎不合。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在长平之战中更是以坑杀40万赵军而世代闻名。然而,长平之战后功劳太大却引起范雎的嫉妒,更是功高震主导致秦王的不安。
此时白起极力主张要趁势进攻赵国,认为赵国经历长平大败后,元气大伤,这个时候如果进攻赵国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捣邯郸,一战灭国。而范雎被重金贿赂,再加之嫉妒白起唯恐再建功,便上书秦王以休整士兵为由,接受赵国割地求和。当年九月,秦又发兵攻打邯郸,结果被做了充足准备的赵军所打败。秦王想重新任命白起为主将攻赵,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对赵战争的最好的时机,且自己跟赵国结仇太深,不同意出兵,秦王再三劝阻,白起却以病相拒。
再加上范雎在秦王那么添油加醋,秦王恼羞成怒,便赐死了白起。白起的死,是必然的,功高震主,而且跟范雎结仇,秦王更是忌惮他在军队的号召力太强。白起也是自知自己坑杀40万赵人罪孽深重,遂自杀。白起死非其罪,秦人还是很敬仰他,给他建祠祭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