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胡维庸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明国开国初发生了四大案件,分别是:“胡维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其中又数“胡维庸案”杀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万人因此案而丢掉性命!除了宰相胡惟庸以外,还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后又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
而事件的发起人——胡惟庸,本已是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为何要谋反呢?他的死有没有其他隐情呢?
胡惟庸背景
胡惟庸和朱元璋是老乡,很早就投奔朱元璋,由于胡惟庸精明能干、处事果决、小心谨慎而深得朱元璋的欢心。朱元璋称帝后,虽然未被封爵,但官位却节节高升,先后任职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相、右丞相等。
独揽朝政,威胁皇权
自古以来,宰相位于百官之首,是辅助皇帝执政。但胡惟庸由于深得朱元璋喜爱,多年独自担任丞相要职,所以后来慢慢开始狂傲起来。
他把控朝政,将生杀大权以及官员的任免都握在手中,隐瞒不报告给皇帝;外地官员给皇帝的密折,他也要现行翻阅,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就不上报;甚至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为了控制朝政更是排除异己,诬陷徐达等人,暗害刘基;最后甚至勾结陆仲亨、费聚、陈宁、涂节、李善长等人谋反。
胡惟庸是否谋反
胡惟庸的谋反,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场陷害。他虽然把持朝政,做了很多错事。但是造反一说,却证据不足。在明代的史籍记录中关于此案就有很多矛盾之处,所以当时就有人怀疑此案为冤案。
明朝一共有4位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王广洋和胡惟庸。其中:李善长低调做事,王广洋吟诗作赋,徐达领兵作战,只有胡惟庸在做丞相的七年中,把持朝政使相权发挥到极致,这正是朱元璋所厌恶的,他感受到相权过大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无论胡惟庸是否谋反都会被杀,他只是丞相制度的陪葬品而已。
皇权与相权
4位宰相除徐达外,都因“胡惟庸案”牵连而死,而徐达也有传言是被朱元璋陷害而死。可见“胡惟庸”案并非简单的诛灭造反者,更是以消除相权为目标,加强皇权为目的的政治举动。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马上废掉丞相制度,撤掉中书省,改由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也可以看作是朱元璋不希望再有人染指最高权力。而在李善长死后仅一年,郎中王国用就为其喊冤,称李善长一直忠心耿耿,并无二心,外加已经年迈,不可能和胡惟庸造反。当时这封没有得到朱元璋的任何批示,也许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长其实罪不至死,也佐证了谋反一案其实子虚乌有。
在中国古代有些朝代的官场中设立了宰相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后来被明朝的朱元璋给废除了。所以宰相制度沿袭到明朝也是最后一个,而明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就叫做胡惟庸,胡惟庸的人生也比较戏剧性,但是后来还是一步步的走向了灭亡,因为他有了权力之后就居功自傲,慢慢的利利欲熏心,被皇上所忌惮。
胡惟庸本来是安徽定远人,当时赵元璋在攻打和州的时候跟着朱元璋,后来就当了一个地方官,还没有进入中央。在洪武三年的时候,胡惟庸被任命为了参知政事,到洪武六年的时候担任右丞相,后来就稳居相位。刚开始朱元璋非常欣赏胡惟庸的才华,胡维庸也是非常认真,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他就开始迎合圣上的旨意,气焰也是越来越嚣张。宰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能够掌握生杀大权,然后就有人慢慢的开始贿赂胡惟庸。
当时明朝有一位大将军叫做徐达,徐达对于胡惟庸的这些行为是非常厌恶的,于是就上书跟朱元璋说,结果胡惟庸就买通了徐达家里面的门卫,想要暗地里去谋害,结果被人揭发了。而且明朝的刘伯温也曾经说过了这件事,后来刘伯温病重,朱元璋让胡惟庸去看望,还带了药,但是这个药是有毒的,刘伯温吃了之后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之后,胡惟庸可以说是更加猖狂了,还和李善长结成了亲家,慢慢的有了谋逆之心。
据说胡惟庸老家的老宅,突然间就长出了很多石笋,而且祖坟也是每天晚上都发光,然后不会用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征兆,就开始和别人一起商量着谋反的事。只不过后来这件事情有人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生气,就把胡惟庸和他的党羽下了狱,这起案件一共牵连了3万多人,有20多个开国功臣。朱元璋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喜欢猜忌,而胡惟庸之所以能够落得如此下场,也和自己的一些行为脱不开关系。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明太祖出身农家。对农民生活多少有些了解,他继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 养生 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出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求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以后他又召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自足。他还兴修水利,鼓励植苗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了下来。
明太祖总是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工臣。他设立了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的一清二楚。谁被发现了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明太祖对待官员及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去上朝的时候都愁眉苦脸的向家里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们就高高兴兴庆幸他又多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惟庸满门抄斩,还追究他的同党。这一追究就株连到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的文武官员全都杀了。
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伯温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仍然并不是太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二天上朝明太祖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酒菜。宋濂一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有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暗暗派人去监视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19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大贤之人啊。宋濂68岁那年告老还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副锦缎,说:“留着它,再过32年给你做件百岁衣吧”。
可是,胡惟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事情牵连宋濂。明太祖派锦衣卫把宋濂从京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此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善且待他恭恭敬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下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了解?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依然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上,不喝酒,也不吃菜。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回道:“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毕竟是跟太祖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如此一说,也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经不起这场惊吓,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密切。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臣的时候,曾亲自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金牌。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了,可是明太祖一翻脸,把他和他的全家70几口全部处死。
紧接着,再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士兵。需要打战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利就大大集中了。
即便如此,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明朝开国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 历史 上也就出了名。
后世史学家评说,朱元璋杀功臣,是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年纪尚轻,不足以服众,遂诛杀以为太孙铺路。可纵观 历史 ,如此大规模诛杀开国功臣之举,除太祖朱元璋难出其右!
有不少人提出,倘若太子朱标不死,这些开国功臣不见得有如此下场,您觉得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8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