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戊戌变法成功会怎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中国人就开始探寻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富有的道路。
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意味着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又一次陷入到了迷茫之中。
就在此时,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终于意识到:单单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为开明、开放的制度。面对危急存亡之秋,光绪皇帝自然不能听之任之,开始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产生了怀疑。
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振兴大清的路,于是,光绪帝自上而下的开展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变法一开始,光绪帝就听从了康有为的意见,提倡学习“外夷”,倡导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大力发展工商业等等。这一系列变法革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给沉睡的国人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
光绪帝身为皇帝,却主动要求变法,实施君主立宪,但是,因为变法触动了以皇太后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皇太后慈禧发动了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维新派也遭到了追杀。因此,光绪帝在人们心中一直就是一个“有心强国,无力救国”的悲情形象。
但是,光绪帝的变法真的仅仅是为了“图强”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说起。
单从政治来看,变法主要有四条:
首先,是开放言路,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向皇帝上书,与此同时,允许书报“指陈利弊”,不必忌讳。光绪又下旨,如果,有官员想提意见,可以告知他们的长官,由长官代呈给天子,并且,普通百姓也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接着,就开始精减机构,撤销一大批官职,解决当时的“冗官”问题。
随后,光绪决定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等人都被光绪重用,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甚至,为显示变法决心,很多维新人士都被授予要职。
最后,光绪意图仿效康熙时的古制,在皇宫里开“懋勤殿”,实际上,这里就成为了皇帝独立办事的机构,但是,最终未能实行。
从这四条来看,根本就没有涉及到“开议会,立宪法”这些限制皇权的内容。这不单纯是由于慈禧的阻挠,因为,限制皇权与慈禧的关系不大。而且,在变法初期,慈禧对变法行为是给予支持的,只是维新派太过急功近利,想着囚禁太后逼迫她放权,最后,被反噬了。而且,光绪帝因为他本人身份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真正的站在资本主义这一边的。
那么,光绪帝到底为什么要同意变法,实行立宪制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来思考,光绪继位后,慈禧实际上才是清王朝的一把手,皇帝只是个小孩子,直到光绪十三年,这一年光绪皇帝才开始亲政,也就意味着慈禧把持朝政日子的结束。但是,慈禧对光绪的控制,却没有停止,慈禧太后通过“训政”的方式,使得日后即使光绪帝亲政,也能继续控制着皇帝的命令。
而且,为了更有效地、长期的控制皇帝,慈禧亲自为皇帝指婚,希望把皇帝的后宫也掌控住,后来的隆裕太后,就是慈禧的侄女。也就是说,光绪皇帝在1887年虽然开始亲政,但是,事实上手中没有多少权力,他并没有真正的成为大清朝的主人。最终,在野心或者说是在一个帝王的尊严的驱使下,光绪想要夺回权力的念头愈发强烈,于是,内心渴望通过变法打败慈禧。
此时,光绪帝虽然已经亲政了多年年了,但这十几年间他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国家大权任然被慈禧左右。所以,康有为、梁启超的出现,给了光绪一个希望,一个可以夺回权利的希望。我们不难看出:开放言路、任用新人这些政策除了可以除旧革新,还能培养自己的势力。开放言路之后,所有人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这样就与慈禧没多大关系了,任用新人也是一样。
比如说:在变法过程中,光绪皇帝曾以阻止变法等理由,下诏将:以堃岫、徐会沣、溥颋为首的礼部官员革职。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慈禧有所联系,这无疑可以削弱慈禧在朝堂中的力量。后来补上的官员,自然是由光绪一手提拔的新人,皇帝的势力也逐步得到了加强。最后,光绪帝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想发动政变,结果,被袁世凯出卖,变法失败。
这也足矣说明:光绪是想通过变法来夺权的。
如果,当初政变成功,慈禧被囚,光绪真的还舍得立宪吗?这个可就很难说了,毕竟,作为一个一直接受封建教育的皇帝,刚体会到权力的好处,怎么舍得放弃呢?即便是这样,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还是具有其进步意义的。虽然,最终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是,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
【《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维新变法”运动》、《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8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流芳百世,为何司马懿却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