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的八旗军队战斗力怎么样?“三番之乱”是怎么平定的?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八旗兵曾是清朝最为强大的兵力组织,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立了八旗,在此后的军事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清军入关后,皇太极为了加强旗人的束缚,还要拉拢汉人,因此建立了汉军八旗。不过等到康熙继位,原本的八旗已经不再锋芒,就连康熙都感叹如今的八旗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这支部队还是平息了三番之乱,算是立下功劳,那八旗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清朝入关后,凭借着剽悍的八旗劲旅,横扫天下,很快就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安逸,这支昔日的劲旅很快就腐化堕落。1657年,顺治帝无奈地说道:“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帝该怎么对付吴三桂呢?
吴三桂确实不好对付!首先,他出身将门,十几岁就上战场,打了几十年的仗,军事经验十分丰富。其次,吴三桂手中拥有一支精兵强将。在明朝时期,吴三桂官拜宁远总兵,掌握着关宁铁骑,入关后他率领这支军队南征北战,期间网络了不少人才,比如说高得捷、马宝、王屏藩等。
吴三桂手中的这支部队人数达到十几万人,还有一点很重要,相比于清朝的八旗兵,吴三桂的军队长期处于作战状态,既要与南明的残余势力交战,又要对付那些地方土司,因此他的军队保持着很高的战斗力。反观清朝方面,八旗兵武备废弛,战斗力锐减,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支劲旅。
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立即派兵,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八旗禁旅出征。此后康熙帝又派简亲王喇布、贝勒尚善、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率军南下。康熙帝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八旗兵,然而效果却微乎其微,在战场上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顺承郡王勒尔锦出身将门,曾祖代善、祖父萨哈廉、父亲勒克德浑都是战场的上猛将,能打能杀,立下不少战功的。然而勒尔锦却是个败类,手握重兵却不敢出战,当他听到吴三桂出兵的消息,赶紧命人把大炮埋在地下,然后撤退,坚守营寨,拒不出战。康熙帝一再催促,勒尔锦反而要求援兵。
当然也不是所有八旗将领都不行,比如安亲王岳乐表现就很出色。不过从总体上说,此时的八旗兵的战斗力锐减,特别是高级将领更是严重退化,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打不赢吴三桂。然而,三藩之乱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军队呢?
答案是三个字,绿营兵!清朝入关之初,大量明军纷纷投降,于是清朝以此为基础,正式组建了绿营兵。在清朝打天下的过程中,绿营兵还算不上是绝对的主力,主要起辅助作用。由于八旗兵有限,清朝开始不断招募绿营,到了顺治十六年,已经达到60万之多。在六年多的战争中,绿营兵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承担着平叛主力军的作用。
同时绿营中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汉人将领,比如著名的“河西四汉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还有蔡毓荣、傅弘烈、徐治都、万正色等。绿营兵在这些汉将的率领下,最终平定叛乱。值得一提的是绿营兵虽然是由汉人组成的,但在三藩之乱过程中,大部分没有跟随叛乱,而是为清朝奋战。自此绿营兵成为清朝的绝对主力,一直捍卫这个王朝。
这要分阶段来看。
初期,也就是满清打天下的时期,八旗是很强悍的。
当时的八旗,说不好听就是烂命一条,本来就是被明朝歧视的野蛮民族,也没有什么个人财产。
面对明军的不断进攻,满清开始根本没有南下中原的意图,充其量只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而已。
在萨尔浒战役中,开始八旗兵并不知道明军虚实,其实是畏手畏脚的。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下子就蒙了,但还是咬牙去拼了。
这一拼,发现明军和以前不同。不但战斗力不强,军官还非常无能,将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被绝对优势八旗军各个击破,全线崩溃。
此战以后,八旗兵不再畏惧明军,开始战略进攻。
八旗兵的作战有自己的战术,以步兵首先打破明军阵营的缺口,然后由骑兵冲入击溃明军。
这种打法,八旗兵的骑兵是有很大风险的。
虽然他们也有甲胄,可以对抗明军的弓箭。众所周知,明军有大量火器,可以发射霰弹。
八旗骑兵被霰弹击中,不死也要残废。
即便如此,八旗骑兵冲锋还是很猛烈的。
明军可以对付八旗兵大部分兵种,但很难对付骑兵,所以连续溃散。最终,明军只能用重炮守城,还编组了关宁铁骑来对付。
当时的八旗兵战斗力还是很厉害的。
然而,八旗兵的战斗力衰弱是极其迅速的。
到了讨伐吴三桂时期,充其量也就三十年,八旗兵迅速衰败。
同以前手下败将吴三桂大军交手时,八旗兵畏手畏脚,一人受伤,周边人都抢着抬着他去后方。
无奈之下,康熙只得依赖汉人的绿营作为战场主力。
为什么会这样?
在满清打天下时代,八旗兵是烂命一条,只能依靠打仗拼命来换取一家的生存。当时八旗兵什么都没有,不拼命就没法吃,也就只能拼了。
况且,什么都没有,命也就不值钱。
清王朝入主中原,降清汉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其中功劳最为显赫的有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晋封为王,分别镇守东南和西南地区。至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史称“三藩”。他们各拥重兵,掌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犹似三个封建割据的独立政权。
三藩之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总兵,驻守宁远。当李自成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命他带兵入卫首都。吴三桂率兵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他立即回到山海关,骑墙观望局势的变化。这时在北京的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他的爱妾陈园园扣为人质,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得悉陈园园被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掠走,大怒,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送信到清军驻地,向多尔衮乞师援助。正在挥师东进的多尔衮,见到吴三桂乞师助战的信正中心怀,立即回信,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为诱饵,引他率众来归。双方一拍即合,多尔衮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得吴三桂拒降后,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战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经过四天的急行军,清兵至山海关外,吴三桂出关迎接。多尔衮命吴三桂再次入关与李自成接仗。酣战时刮起一阵大风,沙土弥漫,咫尺间不能辨见。多尔衮命阿济格、多铎率二万轻骑从吴三桂阵营的右侧突然杀出,大顺军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李自成发现阵形突变,知道清兵出击,立即下令退兵,撤回北京。多尔衮当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弃北京退走山西,吴三桂也返回北京。清军入北京城以后,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政权。
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之下,且战且败,于顺治二年死于湖北九宫山。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六年的十余年间,吴三桂与南下清军一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为清朝统一了西南地区。顺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历政权的桂王朱由榔逃奔云南。二月,吴三桂与清军攻克云南城(今昆明),桂王流亡缅甸。康熙元年,吴三桂将朱由榔从缅甸捉回,在云南绞死。清廷认为,吴三桂以开关迎师,后来追击李自成置他于死地,又扫平西南农民军余部;置桂王朱由榔于死地,明朝残余势力被完全扑灭,为清朝所建立的功劳冠于其他明朝降将,故封平西王,留镇云南。
吴三桂拥有七万军队,进驻云南以后,占据五华山桂王故宫为藩府,又大兴土木,增华崇丽,与王宫无异。吴三桂控制云贵、湖广地区,招揽人才,树立党羽,凡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和军队将领,都由他的旧部担任,清朝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财政情况,户部也不得查核。吴三桂甚至还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藉没明朝黔国公沐氏的庄田占作藩庄,又广立关卡,征收榷税;垄断盐井、铜矿,造兵器、铸钱币。他用这些财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在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地区,俨然像一个脱离清王朝的独立王国。
康熙帝对三藩势力的膨胀,予以密切的关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上奏疏,要求归老辽东,并请求所属部下也移驻辽东,儿子尚之信袭他的王爵。康熙帝把尚可喜的奏疏视为契机,批准了他的请求。吴三桂知道后,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锦州,以试探朝旨。康熙帝立即把他的“移藩”奏疏命群臣集议。多数大臣认为,吴三桂的奏疏非出由衷,如果同意“移藩”,必然导致动乱,因而不赞成“移藩”。而尚书米思翰和大臣明珠认为,吴三桂不宜久镇,以“移藩”为宜。康熙帝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向诸大臣宣布说:“吴三桂蓄异志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尤可制也”,断然发出撤藩令。九月,康熙帝移藩令到达云南,吴三桂狗急跳墙,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以白旗为帜,公开起兵反清。同时,致书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各地党羽,要他们也举反清旗号,参加武装叛乱的行列。
吴三桂突然反叛,清军措手不及,各路战场均处劣势。叛军迅速占领广西、福建、广东、云贵、湖南、四川、陕西诸多地区,战火烧遍半个中国。叛军所到之处,抢掠金库、粮库,屠杀人民,广大民众又一次遭受战争的苦难。吴三桂企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但是,吴三桂的这个号召,并不得人心。因为他引清兵入关,清朝才得以定鼎中原;又是他把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追杀于云南,所以明朝的一些遗老逸臣都不愿跟着他反清。
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战争,调度全局,谨慎部署,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三藩营垒的方针,把打击的重点放在吴三桂方面,宣布“凡归顺兵将,既往不咎,并给恩养安插。同时,康熙帝破格提拔了一批忠于清朝的汉族绿营将领,安置在前线的指挥岗位,加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吴三桂叛乱的次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乱,并煽动宁夏兵变。甘肃提督张勇推荐赵良栋为宁夏提督。赵良栋应召入京,向康熙帝奏说“首恶严征,协从宽宥”的策略,康熙帝点头称善。赵良栋奉旨选精兵赴宁夏,一面宣布康熙帝安抚谕旨,一面打击叛乱首领。他分兵出击,散其党羽,逮捕为首叛乱的参将熊虎,请旨斩首。宁夏平定以后,赵良栋受大将军图海节制,进讨陕西王辅臣,分别平定秦州、西和、礼县等地,王辅臣势穷投降,在被召入京途中自杀。陕西平定以后,又向四川进兵。康熙帝命大将军图海破栈道,取益门镇,向四川进兵。赵良栋率步骑五千,进师破密树关,与叛军大战于黄渚关,进而攻取阳平关。平凉提督王进宝出凤县,定汉中,凉州提督孙思克出略阳,下阶州,三路清军会师宁羌。接着,赵良栋与王进宝分道白水坝。清军与叛军隔江布阵,江水涨,又无渡江船只,叛军乱箭飞矢如雨。赵良栋大呼“看我的指挥鞭所指的方向前进,后退者斩”。全军在他的鼓动下呼声震天,跃马冒矢强渡,勇往直前,无一回顾者,叛军惊恐而退。清军渡江后,连克龙安府、绵竹县,十天之内,收复成都。康熙帝嘉奖赵良栋的战功,破格提升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
经过二年多的平叛战争,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东西两个战场捷报频传,参与叛乱的干将耿精忠、尚之信等,纷纷倒戈降清,收复了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大封文武百官以稳定阵营。当年秋天,吴三桂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孙子吴世瑶从昆明赶来,奔丧即位,改元洪化。吴三桂死后,湖南、四川相继为清军收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发兵云南,进攻昆明。大将军贝子彰泰率广东、广西的满汉旗兵四十万大军入云南,指挥部设在云南城(昆明)东归化寺,城西的碧鸡关也驻扎大批清军,但彰泰却按兵不动,不敢向云南城发起攻击。吴世瑶集精兵死守,两军相持没有正面交锋。九月,赵良栋率军至云南,请求彰泰配合进攻云南城。彰泰为保存兵力,不愿攻城。赵良栋是一员猛将,他不顾彰泰的保守用兵,带领兵勇夜攻南坝,破垒夺桥,逐步逼进城边,士兵伤亡甚众。彰泰在赵良栋的催促下,只好下令向云南城发起攻势。由于清军的攻势强大,云南城已不能久守,叛军头目吴世瑶遣兵出城与清军决一死战。清军在桂花寺大败叛军,吴世瑶自杀,部下弃城乞降,云南城攻克。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吴三桂尸骨传至各省示众。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三藩:清朝初年,将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后传位其子耿精忠)。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袭封,镇守福建(后传位其子耿精忠)。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平定三藩: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第二阶段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康熙一次拨正皇室权力的重要行动,集中大清兵力也还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三位藩王的下场也比较悲惨,吴三桂和大清对抗了八年最终积郁含恨而终;尚可喜自杀未死,最后病逝;耿精忠被康熙下令诛杀。
康熙执意要撤藩,吴三桂被迫起兵造反,但和大清对抗了八年也终于走向失败。毕竟以一藩之力,和大清的大军相比,打持久战肯定是支持不了的。吴三桂打到最后,在已然已经是失败的局面,仍然不肯低头,执意在衡州称帝,但是这个帝并没有达到称帝的规模,吴三桂也知道这个帝位也并不被历史和世人所承认,所以称帝后不久,就含恨而死。
康熙在三藩之乱最初,为了间离三藩,采用的战略是,对吴三桂直接硬对硬开打,对耿精忠是先劝降示好。撤去耿精忠的爵位,但是劝耿精忠归降大清,让耿精忠和吴三桂保持距离。不过。耿精忠并不接受康熙的规劝,而是也执意造反,但可惜,因为三藩之间早有矛盾,所以相互不合作一起对抗大清,而是各自为营,所以耿精忠根本没有能力可以抵抗大清的攻打。
耿精忠在败于大清时,最后表示投降,但是因为耿精忠最初的投降反悔,所以当再投归降时,并没有得到机会,而是被康熙下令诛杀。
而另一位藩王尚可喜,本是第一个主动在三藩之乱时就投降大清的。也就是因为尚可喜坚持不造反,才没有造成三藩联手对抗大清的局面,为大清平定三藩减轻了很多困难。但可惜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给连累了。尚之信不赞同投降,而是想造反,逼得尚可喜想用自尽来威胁儿子,虽然被左右发现救下,但是最终也因儿子的造反,而落的晚景凄凉,最后抑郁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