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二祖,清有三祖!怎么样的皇帝能称之为“祖”?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明朝是历十二世共十六帝,清朝是历十一世共十二帝。一般来说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庙号规则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比如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庙号为太祖,但是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明朝的二祖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的三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
这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开国皇帝,这属于是正常情况。那么其他三祖明成祖朱棣、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玄烨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三位祖中,顺治帝福临的世祖庙号可以说是很合理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世祖庙号的意思:一般是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或者作为断代史开创者的特定庙号。他们虽然并非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带着王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将自己所在的王朝发扬光大了。
诸如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刘秀,他建立的东汉虽然是继承了西汉正统,但重新恢复了汉家天下,实际上再次开国,就属于是断代史开创者,所以刘秀的庙号带祖是当之无愧。
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政权基础上,建立了元朝,大一统了中国,等于是将所在王朝带进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以庙号为世祖。
而清朝的顺治帝福临在位时期,清朝完成了入关大业,由关外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大一统政权。等于是将清朝发扬光大,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庙号为世祖。
很多人认为顺治帝福临的世祖庙号水分很大,其实不在于世祖庙号的问题,而在于顺治帝本人问题。
因为顺治帝从登基开始一直到顺治七年冬,因为年幼并没有亲政,这期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是摄政王多尔衮。可以说清朝在决定入关,还有消灭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和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并且消灭了南明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等一系列大事情上,都是多尔衮所主导的,顺治帝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的世祖庙号有水分。
而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的庙号就有些不合理了,很明显不符合庙号规则。我们先来看看这二位为何被称之为祖。
明成祖朱棣其实最初的庙号为太宗,按照庙号规则来说,朱棣虽然之前有一个建文帝,但身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可以说是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在位时期又将明朝疆域推至巅峰,创下永乐盛世,所以称之为太宗也很正常。
但在一百多年以后,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在嘉靖十七年,改朱棣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嘉靖帝为什么要改朱棣庙号为成祖,将太宗升级为成祖呢,他对严嵩是这样说的:“太宗靖难,功与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
明史中的记载则是:“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
因此结合来看,宋安之个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嘉靖帝在通过这种方式来隐性的提高自己的正统地位。因为嘉靖帝的生父为明孝宗弟弟兴献王朱祐杬,明孝宗之后是他的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明武宗无子绝嗣死后,因为明武宗是明孝宗独子,所以等于是明孝宗这支已经绝嗣,所以距离帝系最近的嘉靖帝,按照祖训“兄终弟及”被迎立为新皇帝。
嘉靖帝继位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同时不甘于受制于群臣,因此围绕着给予他父亲兴献王追封皇帝的待遇,与群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史称“大礼议”事件。精于权谋之术的嘉靖帝最后是得偿所愿,不只是追封父亲为皇帝,并且还给父亲上庙号“睿宗”,提高了自己的帝位正统性,更是借此掌握大权。
嘉靖帝是藩王继统,属于是小宗入大统。而明成祖朱棣同样也是通过靖难完成的小宗入大统。以这点来看,两个人同样是藩王入统,所以嘉靖帝也通过提高朱棣的地位,来变相的提高自己的正统地位。
于是在嘉靖十七年,嘉靖帝尊生父献皇帝庙号为“睿宗”,并奉睿宗主谥太庙。还将明太宗朱棣的待遇提高,将其庙号改为成祖。
说完明成祖朱棣的庙号之事,再说说清圣祖康熙帝的庙号之事。
康熙驾崩以后,为其定庙号之时,雍正力主为其上庙号“圣祖”。清史稿中记载雍正这样做的理由为:“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总之雍正的意思是父亲康熙帝看似是守成,但以功绩来说是实同开创,所以为其上庙号圣祖。
朱棣身为太宗被嘉靖帝升为成祖,虽说不合理,有着水分。但有着一定基础,毕竟是王朝第二代皇帝,并且将明朝疆域扩至巅峰,创下永乐盛世。
康熙帝虽然功绩不小,但前面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三代皇帝打下基础,说他是实为可创,就真的有些说不过去。
更何况圣祖这个庙号,在唐朝是唐朝皇帝追封祖先老子的庙号。在宋朝是宋朝皇帝追封财神爷赵公明的庙号。雍正以这个特殊庙号来作为康熙帝的庙号,水分相当之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白了明清时期的庙号水分大,关键在于封建社会越到后面,君权越来越集中所为,像明清就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而君权高度集中之下,不只是真正的大权在握言出法随,就是其他传统和规则也要向君权妥协。诸如说按照庙号规则,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是根本不能称之为祖的,但是他们的后人明世宗嘉靖帝和清世宗雍正帝要让他们称祖,即使是坚持礼法的大臣也阻止不了的。
而纵观中国大历史,庙号的泛滥和拥有水分的过程,其实就伴随着君权集中的历程。像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也只是“世宗”庙号。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与父亲汉文帝合创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都没有庙号,说明刚开始在封建王朝不是说是个皇帝就拥有庙号的,而是要有很不错的功绩才有庙号的。
结果到了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不只是加长,庙号更是每个皇帝都拥有。从唐朝开始之后的朝代,除了亡国之君和因为争权夺利被赶下皇位的失败者没有庙号以外,庙号开始成为皇帝标配,当然这时期还是有一定底线的,最起码只有开国皇帝只有祖的庙号。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高度集中,庙号不只是都是好的庙号,连祖字庙号都有所泛滥,诸如明成祖朱棣和清圣祖康熙帝。
所以说君权越集中,个人专制体现的最为明显,而其他传统啊还有规则什么的,都要向君权让步和妥协,因而出现了很多不合常理之事。
乃古代帝王驾崩后,必于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之名号。例以某祖或某宗名之。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关于选定庙号之依据,《礼记》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汉应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唐颜师古注曰:“应说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宋刘攽则云:“颜说非也。始受命称太祖耳;有功亦称祖,商祖甲是也。”清方苞撰《谥法》有云:“祖者始也,故宗无定数,祖一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汉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或可解释为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故而唐刘知几《史通·称谓》云:“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亦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之情形更滥。顾炎武更批评道:“王莽尊元帝庙号高宗,成帝号统宗,平帝号元宗,中兴皆去之。……称宗之滥,始王莽之三宗。”(同上)到了唐代,滥情尤甚。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三祖》则有“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之讽。 【历代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亦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西汉时,刘邦庙号高祖(景帝又尊为太祖),而刘盈无庙号;刘恒庙号太宗,刘启无庙号,而刘彻庙号世宗。时至唐代,某些皇帝由于某种原因亦无庙号,如武则天等。故而刘知几云:“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唐、宋两代,一般是一祖而多宗。偶尔亦称某宗为祖,以示特别尊崇之意。如北宋绍圣时,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明、清三代,变化更多。如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代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又称福临为世祖,复称玄烨为圣祖等等。 【 一般而言,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亦有例外 】。如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朱由检以亡国之君,却有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盖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又由高弘图等尊之为思宗,亦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而综上可知,得庙号者必是皇帝,而后妃王侯皆不得与也。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由于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皇位。1402年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开国皇帝一般称为“祖”,继承者一般称为“宗”。例如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其庙号是高祖,其子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朱棣死后原本的庙号就是明太宗,而非明成祖。那么明太宗朱棣的庙号为什么会改为明成祖?是其后那位皇帝改的呢??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一般来说,庙号并不参照谥法,但是内含褒贬之意。例如太祖、高祖代表开国立业,世祖比喻开疆扩土。至于太宗,一般指继开国皇帝——太祖之后的有德之君,把祖业发扬光大。一般皇帝总说列祖列宗,其中“宗”就是指太宗,可见地位之崇高。
众所周知,朱棣死后,庙号本来是太宗,是嘉靖当上皇帝后才把朱棣庙号太宗改为为“成祖”。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帝位来自其堂哥明武宗,而且其父亲并不是皇帝,嘉靖继位后一心想让生父朱祐杬入太庙,来显示自己皇位正统。为了在太庙中可以给自己父亲腾出一个位子来,所以才将明太宗改为了明成祖这样就给全天下之人没有了什么口实。
但天子七庙,即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不动,剩余六个位置一般按照与在任皇帝亲缘关系来排。若出了三昭三穆(昭为父,子为穆)关系后,即移入偏殿供奉。明朝的太庙有所不同,共供奉九位皇帝依次分别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
嘉靖皇帝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则必须从原来的九位皇帝中移出一位进入偏殿,如果这样做,大臣们就会反对,因为自己这样做是“大不敬”,而且自己的父亲没有什么建树。这时候嘉靖皇帝灵机一动,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样自己的父亲也能进太庙,而不用把太庙中的某一位给挪出来了。嘉靖皇帝还找了个理由堵住大臣的口即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就这样嘉靖皇帝的父亲也顺理成章地移入太庙正殿供奉,而自己就出身政通了。嘉靖改朱棣庙号史称明代大礼议,从此以后明成祖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不过,以朱棣的文治武功,说他为“祖”也并不为过。
在一个王朝中,通常只有开国皇帝和祖先被称为?祖?,其他的被称为?宗?。很多情况下开国皇帝被称为?太祖?或?高祖?。例如汉太祖刘邦(刘邦的庙号是太祖,高祖是误称。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在史记中,司马迁把刘邦称为?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这些开国皇帝之后,基本上被称为?宗?,但也有例外。
汉代有两个祖先。我是汉太祖刘邦和汉代的刘秀。
清代出现了三个祖先。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耶(康熙)。
清三祖并立确实很少见。其中寺名为清太宗太极拳,努尔哈赤、福临、玄耶三人之间确实很尴尬。首先写清朝前四皇帝的庙号。
老实说,前面三个皇帝的寺庙都符合规定。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当然是太祖。根据规则,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被称为?太祖?和?高祖?。在其中全部用自己的能力打天下。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用白手兴家。所以叫太祖。
被祖先的影子庇护,继承父辈的基业叫打天下的高祖,例如唐朝高祖李渊。李渊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表担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的官职,袭击了唐国公。李渊是继祖宗后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努尔哈赤本人也是官代。他的祖先是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在对抗明朝的时候主要靠自己的力量立军队。所以努尔哈赤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努尔哈赤之后关于皇太极,作为清朝的第二皇帝,太极拳的庙号是太宗,这也没有争议。太宗庙号已经很高了。历代第二位皇帝几乎都是太宗,例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朱山布奇原来的庙号也是太宗。后来从嘉靖皇帝升为祖)。宗派的庙号完全没有贬皇太极的意思。
关于第三位皇帝的福临,本来他的庙号也应该是,在福临位后清兵进入中原,清国从地方政权转变为全国性的政权,相当于开创了一个大王朝,福临被尊为?世祖?。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很多。除了福临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非常有名的祖先。汉代祖刘秀和元祖忽必烈。这两个人都不是开国皇帝,一个人复兴了大汉,另一个人征服了中国全境建立了元朝。
这是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