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为何能成功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高平陵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阳城洛水之南的大石山。公元249年,也就是曹魏的正始十年,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司马懿趁此机会直接发动政变,一举打垮曹爽一党,直接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为了魏晋禅代奠定了基础。
其实,一般人看来高平陵政变一直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怪异的事情,要知道曹魏从曹操打下基础开始到此时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中原人已经接受了曹魏的统治,而且司马懿在曹爽当权的时候,司马懿只是官拜太傅,官位爵禄虽然高,但是只是虚位而已,并没有什么大用。而且此时的司马懿远离曹魏的政治权利中心已经有十多年了,年龄已经高达70岁了,曹爽虽然把他排挤出政治中心,但是对于司马懿依旧还是很尊崇,并没有紧逼司马懿。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直接隶属于曹爽掌握的禁军。曹爽征讨蜀汉的时候,司马懿的另一个儿子司马昭随军出征,还立下大功,可见曹爽也没有要干掉司马家族的打算。那么问题就来了,七旬老翁在政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发动一场冒险性的政变,为何后来就成功了呢?
曹爽夺权产生做出一系列错误操作
曹芳在历史被司马师废为齐王,所以一般把曹芳称为齐王曹芳。曹芳8岁继承皇位,实际上是没有亲政能力的,所以魏明帝曹叡在临死前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但是曹爽上位之后,暗中采用丁谧的计策,让皇帝曹芳下诏升司马懿为太傅,尊崇司马懿的地位和爵禄,但是暗地里却把司马懿的实权给剥夺了。由此曹爽掌控了曹魏的大权,曹爽的弟弟曹羲做中领军,掌握禁军,弟弟曹训为武卫将军,统领禁军武卫营,弟弟曹彦为散骑常侍,其他的兄弟都是列侯侍从,出入宫廷。曹爽的表弟夏侯玄则被任命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另外和曹爽交好的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都被曹爽招为心腹,并担任朝中要职。
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此外曹爽还敢干出了一下事件:
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
而且曹爽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把魏明帝的郭太后迁徙到永宁宫,以至于当时的郭太后和皇帝曹芳相互哭泣告别,如此种种行为想必使得郭太后和皇帝曹芳对于曹爽的极为厌恶。这在此后司马懿直接可以获得郭太后的诏书发动政变,获得了政治合法性。
曹爽做了另一件事情有损世家大族的利益,那就是曹爽针对九品官人法的弊端,采取了加强功课,以考绩和中正品状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如此一来中正官选拔人才在世家大族里面只能够选择优才,而不是人的出生,这就使得世家大族对于曹爽十分不满。
此外曹爽的做法也会使得曹魏的重臣对其不满:
当时曹魏重臣蒋济是领军将军,掌管禁军。曹爽上位后,蒋济被升迁为太尉,也是明升暗降,蒋济曾经对于曹爽的行为非常不满,他曾经批判曹爽的改制法度,认为曹爽改制法度是取祸之道。
大臣王肃就是因为非议曹爽的行为,就被以祭祀宗庙时有误的罪名罢免职务,后来改任光禄勋。
大臣孙礼因为在担任冀州牧期间为清河、平原二郡争议地界的事情得罪曹爽,直接被曹爽下令结刑五年,一直闲置家中。直到后来有人求情,曹爽才让孙礼担任城门校尉。后来北方匈奴人和鲜卑人作乱,边境不宁,孙礼再次被启用,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孙礼在出发前面见司马懿,说出了这样一番有着暗示意味的话:
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希望司马懿像伊尹和吕尚一样匡辅魏室,现在社稷江山很危险。
这些错误使得曹爽在今后的政变失去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司马懿成功进行高平陵政变的重要因素,依照“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平定曹爽之乱
司马懿利用“陈平,周勃平定诸吕之乱”的故事打动诸位曹魏元勋重臣。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开始,司马懿当时联合了蒋济,高柔等大臣,他让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统领曹爽的禁军士兵,同时对于高柔说:“君为周勃矣。”你现在就是周勃了,众所周知,西汉初年的诸吕之乱,正是周勃,陈平等人平定的。而且亲自和蒋济一起领兵到达洛水浮桥,做出一副群臣支持司马懿废除曹爽的样子。这就使得曹爽十分心慌,所以挟持天子的曹爽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处置比较好,曹爽晚上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前去拜见司马懿,探探司马懿的口风和态度,结果司马懿装出一副很宽厚的样子,只是指点曹爽的过失,只是想要免掉曹爽的官职。司马懿随后又派出曹爽十分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去告诉曹爽,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不会追究曹爽的过错,而且和司马懿一起发动政变的蒋济也写信给曹爽,蒋济说只是免除曹爽的官职,就这样曹爽觉得没有事情,投降了司马懿。
司马懿巧妙的利用朝廷大臣和元勋重臣对于曹爽的不满,把他们发展为自己的可以掌控的巨大政治力量。但是在抓住曹爽之后,司马懿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杀死曹爽和曹爽亲信的三族。这使得很多元老感到失望,比如蒋济也因为自己被司马懿欺骗而生病去世。许允后来参加了李丰废除司马师的政变。但是司马懿老奸巨猾,不是这些人能够比的。
凶险的政变
其实这次政变是十分凶险的,司马懿在掌握武库的过程中,途中率领士兵需要取道曹爽的府邸,一度被曹爽府邸的帐下守督拦住,车架被迫停止,当时曹爽的妻子刘怖到达大厅问帐下守督现在曹爽出洛阳城,现在洛阳城内刀兵四起,当时帐下守督就说夫人不要担心,想在门楼上用弩箭射杀司马懿和司马懿的士兵,最后是手下将领孙谦说:“天下事未可知!”天下事现在还不知道结果,司马懿才得以通过曹爽府邸,控制武库。
初,宣王勒兵从阙下趋武库,当爽门,人逼车住。爽妻刘怖,出至厅事,谓帐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忧。"乃上门楼,引弩注箭欲发。将孙谦在后牵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过去。
可以想见当时司马懿的兵力之薄弱,但是这样还是成功的发起政变。
司马懿发动政变 为何能得到曹魏老臣支持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为什么曹魏的老臣们会站在他这边?
公元249年,告病在家休养的太傅司马懿发动了一场改变魏国的历史政变,那天正好是曹芳要和曹爽去高平陵祭扫魏明帝的日子。在这场政变之后,曹操的老部下都选择了支持司马懿,这是为何呢?
在这之前大司徒恒范就劝过曹爽让他不要出城,说:“如果在祭扫魏明帝那天你们出城了那司马懿一旦发生叛乱,后果将不堪设想,只不过当时的曹爽已经把握着整个曹魏的政权,认为司马懿已经不敢理这些事了,所以认为恒范的话是多此一举。谁料到曹爽兄弟出城后,恒范的话最后还是被应验了。
曹魏的郭太后被借用司马懿名义来下达命令,让自己的手下接管了魏国帝都洛阳城里面的所有军队,并且关闭城门,罢免了曹爽的职位,曹爽知道了司马懿在帝都发生政变,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是以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再把兵权再给抢回来,才会这么天真的就信了司马懿的劝降之言。
就这样,耗死所有对手司马懿,最后在洛阳城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魏的政权从曹爽手中夺回来,此后曹魏已是名存实亡,曹魏诸帝也自然成为了司马家的明面傀儡。
要知道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那些跟着曹操的旧部下并没有全部战死,还是有很多四朝元老活在世上,他们分别“王观 王陵 蒋济 高柔和郭淮。更最为让人感叹的是那些之前跟着曹操旧部下竟然会在发动政变的时候都站出来支持司马懿。
奉了司马懿的命令曹操的旧部下司徒高柔还是带兵过去占领了曹爽的军营;而曹操另一个旧部下太仆王观当时也奉了司马懿命令行中令军事,带兵过去占领曹爽老弟曹羲军营。
而老臣蒋济作为使者去曹爽军营劝降曹爽,在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王陵和郭淮没有参与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但是他们两人心里面还是支持司马懿的,不然在司马懿政变发动的时候出去都着,如同像是和那三位旧部下约好一样,一起对抗曹爽支持司马懿。
其实曹操老部下之所以会支持司马懿最主要是和利益这两字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其实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就比较浅一点,因为曹爽掌握兵权期间勾玉骄横跋扈,开始重用自己身边的亲信慢慢收回曹操旧部下的手中权力,因此,他们对司马懿所发动的政变更是无人问津,竟然为了能够得到司马懿的重用,甚至帮司马懿夺曹爽的兵权,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
第二层意义就比较深一点,它代表了名门世族的利益,特别是在当时那种封建的社会,司马懿和曹操的旧部下都是士族的代表,他们自然而然会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对抗曹爽。
曹操在位期间,只要你是人才他就会用,就算他的旧部下之前是寒门还是士族,但是跟了他之后都变成士族,所以曹爽把握兵权期间已经是完全损害了士族大的利益,而作为士族的旧部下是一定会支持同为士族的司马懿。
总之曹操的那些旧部下之所以会支持司马懿叛变还是不是为了利益这两个字。现实中不是有句话正好指出了利益的含义嘛,既:“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洛阳,随后,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三族,篡夺了曹魏大权,成为了权臣,奠定了西晋王朝的基础。
司马懿被夺去了兵权,能发动政变,手中只有几千人,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是什么?曹爽究竟做了什么事,让司马懿篡权成功?
其实,曹爽做的事,非常荒唐,一件比一件离谱,导致失去了民心和众大臣的支持,这样,司马懿才有成功的机会。
那么,曹爽究竟做了哪些离谱的事呢?
第一件事,排挤司马懿。
魏明帝死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两人同掌兵权,但曹爽上台后不久,便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将司马懿升为太傅,明升暗降。
一开始,曹爽做事还征求司马懿的意见,有所顾忌,后来,直接将司马懿忽略,视为空气,司马懿能不恨曹爽吗?因此,司马懿也许此时有了杀心。
《三国志》记载: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飏、谧为尚书,晏典选举,轨司隶校尉,胜河南尹,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
曹爽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不尊重司马懿,大权独揽,司马懿是什么心情?明面上,称病退休了,实际上,心里恨透了曹爽。等司马懿找到机会,还不置曹爽于死地吗?
第二件事,任人唯亲,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魏明帝弃用的那些人。
曹爽先后任用了邓飏、何晏、丁谧、李胜等人,这些人都委以重任,等这些人上位以后,开始胡作非为,曹爽纵容他的亲信霸占别人的良田,巧取豪夺。因此,引起公愤。
《三国志》记载: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
曹爽的这些亲信,败坏了曹爽的名声,渐渐地让曹爽失去了民心和支持。
第三件事,曹爽排挤掉司马懿,大权独揽之后,飞扬跋扈,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做的很多事,都忘乎所以,荒唐透顶。
曹爽乘坐的车盖,穿戴的衣服,都和皇帝的规格差不多,僭越了。收罗了很多奇珍异宝,堆积家中。多蓄妻妾,广收天下美女,这些还不够,最离谱的是,曹爽居然还把先帝曹叡后宫的七八名才人,弄到自己的家中,做自己的妾室。
将先帝的女人变成自己的女人,曹爽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引起公愤。
不仅如此,曹爽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自己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亲信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三国志》记载: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将先帝的东西拿来自己用,甚至把先帝的女人都霸占了,曹爽的这些荒唐的做法,都让朝中大臣们对其非常失望。
因此,司马懿起兵之后,以几千人控制京城洛阳,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曹爽窝囊,放弃了抵抗,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曹爽不得人心。就算司马懿不起兵夺权,估计其他人也巴不得曹爽及其党羽早点死掉。
曹爽最被诛杀,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死;用四个字概括,咎由自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