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放过张绣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官渡之战前期,张绣带领军队投降了曹操,曹操不仅没有杀害张绣,反而还封张绣做了将军,并且给了他非常高的待遇。其实曹操和张绣在这之前并不是朋友,而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说起来张绣和曹操的仇恨就不能不说一个女儿,这个女人是张绣的婶子。张绣的叔叔死后,张绣统领了叔叔的旧部,张绣的婶子也就在张绣驻扎的地区安家了。这时候曹操带兵征讨张绣,张绣决定投降,张绣投降倒是真心投降,可是曹操太过于傲慢了。
他先羞辱了张绣一番,后来更是直接把张绣的婶子带到了自己的营帐。张绣怒不可止,于是带领手下直接叛变,曹操猝不及防被打的丢盔卸甲逃跑,这次曹操败的非常彻底,他的侄子曹安民战死,爱将典韦战死。最重要的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死了。曹昂死了之后引发了一连串效应,曹操的老婆因为这件事一直对曹操耿耿于怀,最后终于闹了离婚。可以说张绣这一仗打的曹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情况下,曹操还一直没有报复张绣呢?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官渡之战特殊的环境下,曹操需要稳定住张绣,这个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在曹操稳定的占据北方之后,杀死张绣对于自己的影响不是非常大的时候,曹操依然留下了张绣。其实小编认为这是曹操给别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张绣就好像曹操的广告牌一样,张绣杀了曹操儿子,现在也被优待了,其他人就算是的罪过曹操这时候也愿意投降了。
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多次给自己树立广告牌,比如说关羽千里走单骑事件,曹操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投奔了曹操即使想跳槽也是可以的,曹操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而魏种叛变事件曹操则是给自己树立了另一个广告牌:叛变了曹操也没有关系,曹操还是会宽大处理的。这样曹操等于给自己树立了三个广告牌,敌对的首领,敌对的将领,自家的叛将只要投降就都有机会活命,这样也对曹操征战是非常有利的。
历史上,张绣投降曹操后,没多久就造反了,还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和典韦将军。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再次投降,为什么这一次张绣却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打仗了?官渡之战也立下不少功劳。
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张济死后,曹操纳张济的妻子为妾,张绣小曹操一辈分,觉得有羞,才恨曹操。
官渡再降后,曹操将儿子娶了张绣女儿,张绣与曹操为亲家,平辈,张绣没了降辈之理,缓和了矛盾。
其次,曹操深知张绣并无大才能,没有与之计较,还可以树立不弃前嫌,唯才是用的形象,将更多人才拢络招纳来,一举多得,符合曹利益。
典韦之战时,张绣并不是真正破曹军之人,曹操深知败军原因,所以并不记恨张绣。
许都是曹操军事和政治经济中心,十分重要,曹操伐张绣时,袁绍突袭许都,曹操慌乱撤军,军阵士气大乱,刘表出兵堵截曹操,并断其后路。
导致曹军无法正常撤军,张绣看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突袭曹操,但却大败而回。随后,张绣采用贾诩的谋略二次突袭曹军,大胜,曹昂、典韦都是在这第二次突袭中为断后战死的。从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曹操冷静的分析出了自己丧子丧侄丧将的真正原因,所以他会先战袁绍,再征刘表。
曹操撤军后,张绣的立场只有两条路,投袁绍或降曹操。二者也都派使者来招降张绣,曹操的目的,一方面沾亲,一方面欣赏贾诩谋略才华。张绣本想降袁绍,但是贾诩极力反对,劝说袁绍心胸狭小,曹操远虑大才、定然不计前嫌,并当着袁绍使者面侮辱袁绍,果然招到了袁绍记恨,降曹后曹操也如贾诩所说不计前嫌,还结为亲家。这使张绣在大是非上看清了形势。
官渡之战,一方面袁绍欲处掉张绣,全力出击,张绣也必须尽全力,再则,张绣作为投奔而来的,需要全力战斗,建立功绩,消除曹操的疑心,也是让自己在曹军众多名臣名将中,树立起威信。
从个性来说,曹操向来不是一个宽容的人,反而是一个“外宽内忌”的人。翻开《三国志》可以找到很多因为一句话而莫名其妙得罪曹操,又莫名其妙被杀的人。不过曹操有的时候表现得也很理智,这一点在张绣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一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绣杀死了曹昂、曹安民、典韦,曹操即使再大度也不可能不恨张绣,但在张绣投降时,曹操却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还与张绣结成亲家。不过张绣和儿子张泉都没有得到善终,有人认为这是曹操对张绣的刻意报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张绣叛而复降的时机,让曹操不得不接受张绣与曹操之间可谓有刻骨深仇,但是张绣抓的时机非常好,让曹操不得不接受他。张绣投奔曹操的时候,正是曹操和袁绍相对抗的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袁绍当时的力量比曹操强大很多,所谓坐拥青、冀、幽、并四州。
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四州之地并非全境,其实青州就有一部分在曹操的手上。而曹操也是占据兖州、豫州、徐州、司隶以及扬州、青州、荆州的一部分,仅从地盘上来看,并不比袁绍弱小。
而曹操有一个非常大的劣势,那就是敌人比袁绍更多、更强大。袁绍“南据河,北阻燕、代”,以黄河和太行山为屏障,有一个较为稳固的大后方,面对的对手也都不是很强;而曹操向北则面对强大的袁绍;向西则是名义上归服,但保持独立状态的关西军阀;西南和东南分别是张绣、刘表和孙策。可以说周围都是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处境非常不利。
在种生死存亡之际,张绣跑来投奔曹操,我想曹操恶心是真的,但高兴也是真的。为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拉拢、稳固其他人,曹操必然要接受张绣,还要给张绣很高的政治待遇。张绣杀了曹昂,还能得到曹操的厚待,只能说抓的时机太优秀了。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张绣父子之死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站对了队,那么在这种“非常时期”过后,曹操有没有对张绣进行报复呢?有人认为是有的。因为张绣父子都没有得到善终。
张绣
按照《三国志》当中的记载,曹操击败了袁绍,并且陆续击败袁尚和袁谭。袁熙、袁尚兄弟跑到幽州西北方,三郡乌桓的地盘。
袁绍与乌桓人有长期合作的关系,曹操担心自己在南下扩张的时候,或受到袁氏兄弟和乌桓的反扑,于是决定远征三郡乌桓。张绣就是在出征的路途上死掉的。
有人觉得奇怪,张绣在军中好好地待着,怎么就突然就死了呢?是不是曹操下的毒手呢?这个小编并不认同,一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是曹操所为;二是远征乌桓的路途凶险,难免发生意外或者疾病,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也是参与远征乌桓后病死的。仅仅死于军中就说曹操报复张绣,未免过于牵强。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郭嘉)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
关于张绣之死还有一种说法,出自《魏略》。曹丕几次因为曹昂的死责骂张绣,张绣内心不安,于是自杀。
不过《魏略》中称曹丕为“五官将”,而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则是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要晚于张绣的去世时间。所以这条史料是有争议的,并不能确定曹操有过报复行为。
《魏略》:“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张泉
张泉是张绣的儿子,他也没得到善终,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的“魏讽案”。魏讽是一个很有口才的人,不满于曹操的统治,于是暗中组织党羽,在曹操在外出征时发动政变。
可以说魏讽选择这个时候发作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吃了败仗;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关中群盗呼应关羽,曹操面临一个新的危机。魏讽也打算添一把火,但是事情败露,被曹丕扑灭。而张泉正是此事牵连而被诛杀。
《世语》:“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诛讽,坐死者数十人。”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有人认为,张泉的死是曹操对张绣的报复行为,隐忍了这么久,你杀我一个儿子,我杀你一个儿子,非常公平。但问题在于,“魏讽案”是一个突发情况,曹操当时位于关中,是由曹丕完成对魏讽和其党羽的镇压。
非常时期非常手段,曹丕扩大了打击范围,以至于“坐死者数十人”。至于其中有多少人参与谋反,张泉有没有参与谋反,一概不清楚。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是曹丕做的,把张泉的死放在曹操的头上,并不是一件合适的事情。
更何况当时的情况虽然不至于“官渡之战”时那样恶劣,但确实也是很不利的。曹操败于汉中,威望受到巨大打击,有营帅仗着军队和曹操叫板,也有人因为“汉中之战”的劳役造反,关羽的兵锋就在襄阳,如果取得襄阳之后,下一步就是宛城,直接威胁许昌。
曹操甚至一度想要迁都避祸。这种情况之下,曹操对“魏讽案”的倾向是尽量宽大处理,如果曹操真的想要报复张绣,也犯不上在这样一种特殊时期。
“官渡之战”时曹操能忍张绣,“魏讽案”中曹操就能忍张泉,当然这是在张泉没有参与谋反的前提下。如果张泉真的参与谋反,那也就谈不上报复不报复的问题了。
《三国志·魏书·刘廙传》:“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特原不问。”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文章志》:“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3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