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爱才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为什么他对人才的态度前后反差那么大呢

众妙之门 2023-06-29 18:03:39

曹操爱才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为什么他对人才的态度前后反差那么大呢

还不知道:曹操爱才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在三国历史上曾经搅动了不小的风云。曹操虽然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但是却非常爱才。在曹操的麾下,曾经有郭嘉、孔融、杨修等众多的谋士。但是也有不少的谋士,最终的下场却不是很好。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个真正爱才的人呢?对待人才的态度为何前后的差距会这么大呢?今天的故事就和您一起聊一聊曹操爱惜人才的这点事。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的大部分时期,都是以“贤德”作为选人的重要标准,甚至在有些时候还要看出身。很多人虽然有真才实学,但却因为制度的限制而无法施展才华,最终无缘留名青史。曹操在广纳天下有才之人时,曾经重点强调过,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看过往经历不看人品不看出身,一切都以其真本事说话。这样的说法一出,如同一枚惊雷,在各大“用人单位”里引发了不小的风波。毕竟在当时的大部分人看来,曹操这样的做法有些“太冒险”。

曹操有多爱惜人才呢,比如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郭嘉。虽然郭嘉的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有才华,这一点深得曹操的赏识。如果当初郭嘉没有早早死去,或许他在曹操这里的地位会更加非同寻常。郭嘉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太放荡,不怎么在乎小节。这一点让一些比较在乎礼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就跟曹操吐槽这事。曹操一边应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护着郭嘉,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实在有大臣老说郭嘉,曹操还会用点小恩小惠让大臣放过此事。

那么曹操为什么对郭嘉这么好呢?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郭嘉对曹操大有用处。虽然郭嘉有时候做事确实不太讲规矩,但是他的缺点跟优点比起来,那还是闪光点比较多的。这个时候的曹操看郭嘉,自然只看得到郭嘉浑身散发的主角buff,所以就会非常护着郭嘉。除了郭嘉之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的降将,曹操往往都会热情款待,小心呵护。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意重用叛臣,因为只要有一次的轻易叛变,那么以后背叛自己也会非常容易,所以一般降将不得重用。

曹操虽然是个多疑的人,但是怀疑却一点没影响他对有才之士的崇拜。曹操麾下的那些降将往往都有点真本事,所以曹操真正用这些人的时候,往往都给了非常好的待遇。三天撸个串,五天吃大餐,十天唱个歌什么的都是常有的事。这些人跟着曹操混,看到这么好的福利待遇自然也就不会想着走人。 曹操这样的办法,其实就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最好示例。只要这些人心里感激曹操,曹操自然会得到这些人为自己卖命。而且人才都是有吸附功能的,留得住一个人才,就一定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但是曹操也非常清楚,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太倔强的,曹操也不会玩那些三顾茅庐的把戏,在用人这块,曹操其实非常佛系:你觉得我这儿不错你就过来,你要是觉得别的单位福利待遇更好,你也可以扭头就走。咱们就是我花钱雇用你,你出力给我创造财富的关系,不用搞什么深情款款那一套。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一部分人在曹操这里找不到归属感的吧。毕竟曹操的态度就是,我离开谁都能活。

那么曹操这么一个爱才且佛系用人的老板,为何会对一些人才痛下杀手呢?其实曹操杀害的这些人才,除了有极个别的是因为受到了猜忌所以挂了,很多都是自作自受。就比如说吕布,虽然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却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刘备帮助他,他事后弄得刘备无家可归;董卓也曾有恩于他,他最后又反过来对付董卓。曹操虽然说用人只看能力,但是那也是在这样的人有用之时,曹操从来都没打算重用这种人。一旦这些人成为了自己的威胁,或者有些事实在做得太过分了,严重伤害了曹操的利益的时候,曹操杀了他们也是早晚的事。所以,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为何曹操爱惜人才却也杀了很多人才的原因吗?

三国演义中曹操都杀过那些主要人物为什么杀他原因

杨修 孔融 娄圭 许攸 华佗 崔琰 荀彧等 1、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杨修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      2、孔融孔融是三国名士,无论其在当世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孔融初治北海,自命英才,颇想如袁曹般有一番作为,建功立业。也曾招贤纳士,延拦了一批人才,然而他“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缪为恭敬,礼之虽备,不舆论国事也”,这几句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不知任用,不识良贤。 孔融博闻强记,是有名的学者文人,这一点连曹操都很佩服。他对古之治国方略、教化方针的是相当熟悉的,与人辩论起来,数据论典,援古引今,达到了“玩而诵”的程度。孔融投奔曹操以后,向曹操推荐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祢衡“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这位被他夸上天的祢衡不但无所建树于乱世,还因讥讽粗人黄祖被杀。 他也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议,然而恐怕多是不识时务的空议——要真有什么安国之策,也不至于将北海搞得乌七八糟了。曹操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张有可取之处,是不会不采纳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会不任用的。也许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建议,暴露了他百无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虚实,又因为孔融当时诺大的名声,就只好将他养了起来。 孔融毕竟是博古通今之士,具有能玩能诵的治国本领,喜欢吹牛谈天,在崇尚清谈的时代孔融的名声如日中天,眼高于顶的祢衡当时只看中了两个人:“大儿杨祖德,小儿孔文举”。 盛名之下却不得任用,孔融很为自己不平,就佯痴假颠的数次冲撞曹操。 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文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婚姻呢? 当时正值战乱,灾荒频现,民不聊生,为了战事的需要,为了百姓的生机,魏蜀吴三国都多次下达禁酒令。曹操的禁酒令一下,孔融却公然出来唱反调,以孔融在当时的名声,这影响是很坏的。可能是考虑到孔融的名声,也可能觉得孔融不过是为了出风头,曹操对此没有理会。 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纳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又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得到了妲己,把她赐给了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把此事当了真,请教此论的典处,孔融说:从你为你儿子纳甄氏这件事情推断出来的。 孔融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与孙权来使对答,有讪谤之言——当着吴使的面非议朝政。 蜀使出使吴国,洋洋自夸,无人能折,吴国君臣觉得很没面子,孙权感叹说:如果张昭在场的话,他(蜀使)不灰熘熘的就算好的了,怎么还能如此趾高气扬的自吹自擂?!孔融应答吴使只顾自己意气风发,对朝政妄加评议,在吴使面前丧尽曹魏脸面,他的被杀也不是什么很冤枉的事情。 3、 娄圭曹操为什么要杀娄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上述情节纯属小说之虚构,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于许褚之手,而是被曹操所杀。 曹操杀许攸,这在《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草草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可见,许攸之死与许褚毫无干系,《三国演义》说许褚怒杀许攸,曹操责备许褚,并非历史事实。其实,尽管许攸为人傲慢,但他身为谋士,绝不会无端向一武将挑衅,以至与许褚发生冲突;而许褚尽管是曹操手下爱将,但他也绝无胆量擅杀曹操的谋士。故许褚杀许攸在情理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 一部《三国演义》,以拥刘反曹为主线,对曹操的负面,极尽描写渲染之能事,对反映曹操狡诈残暴的野史传闻一概收采,为什么却将正史明确记载的曹操杀许攸事曲为改写,假手许褚,为曹操讳呢?也许在罗贯中看来,许攸张狂得的确有些过分,所以先写许攸对曹操无礼,使“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写许攸终因狂傲,死于许褚剑下。即许攸可杀。既然许攸可杀,那么就不一定非让曹操来杀他,写许褚杀许攸更具戏剧性。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多面体人物,例如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但难言是君子;他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有时也会要无赖。对待人才问题也是一样,他爱才如命,最善于招降纳叛,但如果有水恃才傲物,对自己不尊敬,那不论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他也觉不容忍,格杀勿论。曹操杀许攸就是一个例子。 44、 许攸《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上述情节纯属小说之虚构,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于许褚之手,而是被曹操所杀。 曹操杀许攸,这在《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草草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可见,许攸之死与许褚毫无干系,《三国演义》说许褚怒杀许攸,曹操责备许褚,并非历史事实。其实,尽管许攸为人傲慢,但他身为谋士,绝不会无端向一武将挑衅,以至与许褚发生冲突;而许褚尽管是曹操手下爱将,但他也绝无胆量擅杀曹操的谋士。故许褚杀许攸在情理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 一部《三国演义》,以拥刘反曹为主线,对曹操的负面,极尽描写渲染之能事,对反映曹操狡诈残暴的野史传闻一概收采,为什么却将正史明确记载的曹操杀许攸事曲为改写,假手许褚,为曹操讳呢?也许在罗贯中看来,许攸张狂得的确有些过分,所以先写许攸对曹操无礼,使“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写许攸终因狂傲,死于许褚剑下。即许攸可杀。既然许攸可杀,那么就不一定非让曹操来杀他,写许褚杀许攸更具戏剧性。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多面体人物,例如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但难言是君子;他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有时也会要无赖。对待人才问题也是一样,他爱才如命,最善于招降纳叛,但如果有水恃才傲物,对自己不尊敬,那不论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他也觉不容忍,格杀勿论。曹操杀许攸就是一个例子。5、 华佗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6、 崔琰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7、 荀彧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才,就像刘邦的萧何一样,虽然计谋比郭嘉稍差一点,但也仅仅是个100与99的差别,要是内政,郭嘉远不如他。 但是最要命的是他也有自己的抱负,也就是政治理想。他的要求是复兴汉室,曹操做汉室的丞相,治世之能臣,他自己甘愿做曹操的幕僚。这一点与曹操早期的行动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努力,消灭了大部分的割据势力。曹操说要不是自己,不知道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但到后来,曹操已经不甘心只做这个小丞相了,他要做周文王,所以他要称王称帝。但是事情还要一步步来,于是准备先称魏公,最后称魏王,直到称帝。 以荀彧的聪明,他一看称公就知道曹操将来的走向,便出面阻拦,要使曹操的行为扼杀在摇篮。可是这时曹操已经不再听他的了,而且曹操也知道,以荀彧的才能,一旦成了对立面,也够他头疼的,于是只能除去他了。

曹操既然一直都不信任司马懿,为何不干脆将他除掉?

曹操的爱才之名非常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阵营的能人异士多如牛毛,许多有才之人仰慕曹操主动投奔曹操。但是有一个人,让曹操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这个人就是司马懿。曹操一直都不信任司马懿,却为何不干脆将司马懿除掉呢?

先来说一说为什么曹操三番五次地“邀请”司马懿为己所用?

原因是因为司马懿有才,从少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比他的长兄司马朗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第一次向司马懿抛出橄榄枝是在201年,第二次则是在208年。第一次招揽司马懿的时候,奸雄曹操居然被拒绝了!

司马懿拒绝曹操的理由也非常“敷衍”,一听就像假的,他说他突然得了风痹病,身体没一个地方不痛的,俗称“风湿麻木关节炎”。曹操有九窍玲珑心,怎会听不出这是司马懿拒绝他的借口。他不信司马懿所言,派人到司马懿家中“探望”,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十分虚弱。眼见为实,他派去的是心腹之人,所以不得不信。

曹操再次招揽司马懿,用的是逼、迫、强,总之他不顾司马懿是否同意,他的手段和态度非常强势,和从前的彬彬有礼判若两人。这是我们即将要说的第二个原因,即曹操地位的改变,带来的心态和手段的改变。从前曹操只是司空之职,现在曹操位居丞相,已经是掌握国家实权、大权的上位者,做事风格风风火火,难免带着一丝丝上位者的骄傲。

那么,为什么将司马懿招揽之后,曹操却不信任司马懿呢?第一个原因在于司马懿的“狼顾之相”。相传拥有此种面相的人,将来不是奸臣就是帝王。曹操后来当上了魏王,对司马懿这个威胁,不能不重视起来。如果司马懿有野心争夺权势地位,他就不能交给他太过权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司马懿曾经以风痹病骗过曹操。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曹操对司马懿不信任,就属于这种情况。司马懿有骗曹操的前科,曹操不敢放心大胆地用司马懿,只能暗中观察啊司马懿是否真心归顺。曹操对司马懿是忌惮有余,信任不足!

一件历史事件可以证明曹操对司马懿的不信任,曹操私底下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下臣的人,一定要提防他!曹操一直将司马懿放在曹丕身边,曹丕对司马懿的才能非常欣赏,经常和司马懿讨论政治。曹丕极为袒护司马懿,还为司马懿解释了几句,反而让曹操多疑,这是不是司马懿蛊惑了曹丕。

既然这样不信任司马懿,为何不干脆一点,直接杀了他?

那是因为曹操既害怕司马懿背叛自己,也舍不得杀掉司马懿。在司马懿“从了”自己以后,曹操亲眼见证了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丝丝二心,反而是竭尽所能。曹操喜欢有才能的人,爱惜有才干的人,司马懿既然没错,为什么要杀掉他呢?

曹操的儿子曹丕对司马懿极其看重,若是贸然杀掉司马懿,曹丕恐会和自己不合。有了这些原因,曹操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心,反而叮嘱司马懿好好辅佐曹丕。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懿是一位值得托付的臣子。司马懿辅佐了四任魏帝,对魏国皇室的忠诚无人可比!虽然最后司马懿的后代取代了魏国政权,但是司马懿是维护魏国政权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孔融为人刚直,多次得罪曹操,后被曹操杀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扩展资料:

孔融被杀后续

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

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

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时人都为之悲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