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敬敏皇贵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皇十三子胤祥与雍正帝的关系非同一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形影不离,感情胜过同胞兄弟,雍正帝即位后,胤祥对皇上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成了雍正帝的左膀右臂。
胤祥从小受敬敏皇贵妃的影响,敬敏皇贵妃教育胤祥要尊重长辈,尊敬兄长, 在康熙帝的众多皇子中,唯独他与各皇子相处融洽,在九子夺嫡斗争中,他实力强大,但不露锋芒。
敬敏皇贵妃重视对胤祥的文化教育,胤祥也十分争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时常与皇四子胤禛一起吟诗作赋,康熙第五次南巡,胤祥随同,南巡途中胤祥的对联受到康熙帝嘉奖。对治国理政也得心应手, 胤祥认为“水害不去,则田非吾田,尚何营?”雍正三年冬,胤祥总理水利营田事务,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经奏准,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胤祥数次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还聘请南方农民教种水稻。一年初见成效,水灾相对减少。与此同时,胤祥还注意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当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浅塞”,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他又奏请修复江南水利,虽未能亲自前往,他依据属下水利人员提供的资料,指导规划,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胤祥带兵出征,征战沙场,具备将帅之才, 允祥带兵出征,征战沙场,将帅之才也。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于雍正七年六月,设立军需房(即军机处的前身)。胤祥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数以千万计的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胤祥经常采取让晋商秘密购办军需的方式,和雍正配合默契,从没出过差错“挽输数年,海内未尝知有用兵之事”。
胤祥在雍正帝登基后,能正确调整自己的姿态,正确定位,对雍正帝忠心耿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社稷做贡献,雍正帝因此送他“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的巨幅匾额。
胤祥的成就与其母亲的教诲息息相关,其母敬敏皇贵妃也因他的丰功伟绩受雍正帝的追封,他是众多皇子中唯一一个没有将名字中的胤改为允的。
在古代,大部分时期奉行帝后合葬,也就是皇帝与他的正妻合葬于帝陵, 但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帝却把父亲康熙帝的妾室章佳氏也葬入了景陵地宫,开辟了皇贵妃入葬帝陵的先例,雍正帝这一违背礼制的行为在雍乾两朝影响颇深,但乾隆朝之后,再无皇贵妃入葬帝陵,这里面的门道颇为耐人寻味。
清朝后妃葬制较为完备,在雍正之前,她们的身后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
与皇帝合葬。 这是皇后的特权 (如孝康章皇后、孝诚仁皇后等),她们一般先于皇帝去世,或去世时丈夫的陵寝尚未建成,故而可以直接放入地宫(孝恭仁皇后),唯有孝端文皇后是再次打开昭陵地宫入葬;
另建陵寝。 这也是皇后的特权 ,当然,这里的皇后也指新帝的生母,她们母以子贵,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如果她们晚于丈夫很多年去世,就不必再打开帝陵地宫,而是在帝陵附近再建皇后陵寝,其陵号依附于其丈夫的陵号,而加以方位以做区别, 在雍正之前,清朝只有一座皇后陵,那就是康熙帝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孝东陵(孝东陵规制较为特殊,顺治帝的一众妃嫔宝顶星罗于孝惠章皇后宝顶附近,故而孝陵没有妃园寝);
葬入妃园寝。 这是皇帝一般嫔妃的归属,妃园寝也是帝陵的附属建筑,是哪座帝陵的妃园寝就称作X陵妃园寝,比如葬有康熙帝温僖贵妃、良妃等的景陵妃园寝。
由此可见,妃嫔的归宿基本是固定的。但是雍正帝一生在陵寝上做的功夫真的太多了,他真的是太重视陵寝了,不仅自己在易县新开辟了清西陵,还为停灵待葬三十多年的曾祖母孝庄太后修建了昭西陵, 他更把陵寝的政治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雍正元年,他把庶母敏妃章佳氏葬入了康熙帝的景陵地宫。
读了这段谕旨,可能有很多人认为作者不是说皇贵妃祔葬帝陵是雍正帝开创的吗?怎么这上面写着是康熙帝曾下旨将敏妃葬入景陵呢?那这样应该是康熙帝开创了皇贵妃祔葬帝陵啊。诚然,按照这份谕旨确实应该这样理解, 但有证据说明,雍正帝说谎了。 首先,敏妃对康熙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嫔而已。
需要明确的是,敏这个谥号(同时也是封号)和妃这个位分都是她离世后康熙帝给她追封的,她在生前只是一个庶妃, 所谓庶妃也就是低位妃嫔,一般是没有封号的嫔或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因为康熙帝对妃嫔位分要求比较严苛,所以敏妃虽然诞育了一子二女也只是一位庶妃,这在康熙帝妃嫔里屡见不鲜,比如密妃王氏,她生育了三位儿子,其中十八子胤祄还是康熙帝晚年的爱子,可是王氏在漫长的岁月里都只是一位庶妃,直至康熙五十七年才封为密嫔。
可见敏妃对康熙帝并无特殊之处,而且 即使康熙帝真想把哪位妃嫔入葬景陵,也轮不到敏妃, 像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仁皇后妹)、平妃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妹)都是皇后的妹妹,而且生前就是贵妃和妃,地位尊崇,非章佳氏可比。
在上述的;两份重要史料中,其一记述敏妃丧礼与平妃同,这更说明敏妃在康熙帝心中并无特殊意义,也没有为她逾越规制,都是依前例而行。 而且《陵寝易知》说的就更明确了,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已经奉安了,何来“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一说,而且当时景陵地宫已经葬入了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三位皇后,除了康熙帝的棺位外还剩下一个位置,如果康熙帝真的有此意,直接把敏妃放进去不就行了,何至于让雍正帝去代劳。
在景陵妃园寝中,正好有一个空券,这是清朝历代妃园寝中的特例,独此一个,此券宝顶实际占地面积是贵人级别的,而平妃、良妃的都是妃级别的,而且此空券葬在庶妃片区,与敏妃生前身份是符合的,再结合上文的论述,可以推断,敏妃是由景陵妃园寝迁葬于景陵地宫的。那么问题来了,雍正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雍正元年六月,雍正帝追封庶母敏妃为敬敏皇贵妃,理由也很简单,是“其子怡亲王允祥贤”,怡亲王是雍正帝走向帝王大业重要的推手,他始终坚定站在雍正帝一方,为雍正帝赢得九王夺嫡做出了突出贡献,雍正帝即位后,封他为亲王,并委以重任。雍正帝对章佳氏的追封自然就顺理成章,既然地位提升了,那么身后待遇自然也要提升, 景陵妃园寝中,原本地位最高的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现在变成了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那么这个以温僖贵妃为尊的妃园寝自然就装不下敬敏皇贵妃这尊大神了。
前文已叙,敏妃原有的宝顶只是贵人级别的,如今当然显示不出章佳氏的尊贵了,而 把章佳氏葬入景陵,一则解决了妃园寝衬托不出敬敏皇贵妃尊贵的问题,二则使得敬敏皇贵妃身后更为荣光,对怡亲王既是褒奖也是激励。 综上,皇贵妃从葬乃是雍正帝开创无疑,他之所以那么说,只是不希望朝臣以不合祖制为由在那聒噪,既然是先帝说的,朝臣要想聒噪只能去找先帝聒噪,当然,没谁会这么傻。
此后,皇贵妃祔葬帝陵似乎也成为一种风尚,雍正、乾隆两朝的五位皇贵妃先后从葬帝陵(其中令懿皇贵妃被追谥为皇后),其中, 敦肃皇贵妃年氏是第一位由丈夫亲自指定从葬帝陵的皇贵妃,在乾隆初年泰陵落成后,敦肃皇贵妃随孝敬宪皇后入葬泰陵地宫。 需要指出,虽然同是入葬帝陵,但皇后是“合葬”,皇贵妃是“从葬”,礼仪尊卑还是要讲的。
此后,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令懿皇贵妃魏氏四位皇贵妃先后葬入裕陵地宫,其中魏氏于乾隆六十年其子永琰立为太子时被追封为皇后。
可是,盛行一时的皇贵妃从葬帝陵制度此后再也没有使用过了,乾隆之后的11位最终身份为皇贵妃的妃嫔均未得入葬帝陵,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纵览这11位妃嫔,我们能发现两个共同点。
而且,我们可以推断, 如果光绪帝生前能够做主的话,他很有可能会让珍妃从葬崇陵, 因为光绪帝生前最珍爱的女子就是这位珍妃,而他又和表姐皇后夫妻不睦,这段故事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在此不再赘言。不仅如此,如果慧妃和孝哲毅皇后一样,在惠陵竣工前就离世,慈禧太后极有可能会把她也塞进惠陵地宫,因为她本是慈禧太后选定的皇后,而阿鲁特氏是慈安太后选定的皇后,最后儿子同治帝听从了嫡母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氏,所以慈禧太后非常不满,并且对阿鲁特氏多加刁难,对慧妃多加抚慰,她的皇贵妃之位就是同治帝病重时,慈禧太后将她由慧妃跳过贵妃直接晋封的,破坏了清朝皇后在不册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定,足见慈禧太后对她的喜爱。
分析了珍妃和慧妃两个特例,我们似乎已经发现了端倪,皇贵妃从葬帝陵需要有两个条件。 也就是皇帝的宠爱和她们必须要先于皇帝丈夫或在丈夫帝陵竣工前逝世。
以此我们反过来看从葬帝陵的六位皇贵妃也就十分明了,她们无一例外,均先于丈夫逝世。除敬敏皇贵妃外,敦肃皇贵妃、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令懿皇贵妃(孝仪纯皇后)都是皇帝的宠妃,这其中哲悯皇贵妃在乾隆帝登基前逝世,史料记载很少,但她诞育了大阿哥和皇次女,可见在潜邸时是相当受宠的。
令懿皇贵妃不仅是宠妃,而且早在她去世两年前,她的儿子永琰就被秘密立为储君,所以乾隆帝心中是知道她以后会被追封为皇后的,所以她在裕陵地宫的棺位为乾隆帝棺位的右边,仅次于摆在乾隆帝棺位左边的孝贤皇后富察氏(清朝以左为尊)。
现在既然明白了乾隆之后为何再无皇贵妃从葬帝陵,就必须要深入探究一下,为什么是这两个原则呢? 首先,受宠这个条件就不用说了,如果都不受宠,又没有怡亲王胤祥这样能干的儿子凭什么进入帝陵呢?
第二条,在皇帝丈夫前逝世,前面已经说了慧妃的例子,现在就说说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孝庄太后临死前对孙子康熙帝说的意思 “卑不动尊” 。
卑不动尊是古代早已有之的说法,明朝虽然没有遵循, 但自清朝孝端文皇后打开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后,再无身份卑于皇帝者再次打开地宫与之合葬的, 皇后都是另建皇后陵安葬,妃嫔自然都是进入妃园寝。也就是说,如果乾隆之后的这11位皇贵妃( 其实有从葬资格的也只有嘉庆帝 諴 贵妃、道光帝琳贵妃,她们两位在皇帝丈夫生前就是尊贵的贵妃,其他妃嫔在皇帝在时地位比较低,而且也不是很受宠 )在皇帝丈夫之前逝世,皇帝是有可能让她们从葬帝陵的。而且个人觉得像嘉庆帝和道光帝这样循规蹈矩的皇帝,不太可能把妾室安放在帝陵地宫。
但是这时候可能有文友会有疑问了,笔者的分析看起来头头是道,可是我能找出一个 既是宠妃又在丈夫之前逝世的皇贵妃,但是却没有从葬帝陵的妃嫔,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
诚然,纯惠皇贵妃是乾隆帝的宠妃,在生前做了15年的贵妃,病重时又被封为皇贵妃,还行了册封礼,这比慧贤皇贵妃还要幸运,而且淑嘉皇贵妃生前还不是皇贵妃,她是追封的皇贵妃,她都进了帝陵,为什么纯惠皇贵妃没有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乾隆帝在裕陵地宫给后妃预留了六个位置, 在纯惠皇贵妃去世前,已经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剩下两个位置,其中一个是乾隆帝留给继后那拉氏的,那时候继后地位稳固,也没有断发,皇帝肯定要给她留位置,另外一个位置是乾隆帝给未来嗣君生母准备的,他不能肯定他后来选定的储君一定是继后的嫡子永璂,所以当然要给嗣君生母留位置。 故而,他并没有把纯惠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但是乾隆帝为她修建了豪华的纯惠皇贵妃园寝,可见苏氏在他心中的分量还是颇重的。
雍正帝将庶母敏妃章佳氏追封为皇贵妃并葬入景陵地宫,又指令泰陵落成后将爱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入葬之,开辟了清朝皇贵妃祔葬帝王的奇景,乾隆帝在位期间,他的一个个爱妃随之进入,却又出于政治等多方面的考虑没有将爱妃苏氏葬入, 足见这些 历史 上细枝末节的事情其实都是在为皇家政治服务,一个妃嫔葬不葬入帝陵既是皇帝的心意又是皇朝政治的侧面体现, 敬敏皇贵妃和纯惠皇贵妃的对比正好体现了这一点,而这也提醒我们,在 历史 的细枝末节里,或许也藏着大学问。
蔚鸾文章溯源说: 笔者撰《号称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要畏惧,清朝的皇贵妃这么牛? 》和《辟谣!孝庄太后不和丈夫合葬,也没葬入清东陵,是因为她再嫁? 》二文就注意到了皇贵妃祔葬帝陵这一奇景,尔后查找资料,仔细思量,而作此文,愿与文友共磋之。
往期文章:
乾隆朝翊坤宫新主人,和珅亲家母惇妃,温厚为惇,她何时温厚过?
曹公雪芹的神仙朋友圈,或许他们都是“梦”中人
尊嫡母为太妃、生母为太后,这位唐皇是无“礼”取闹还是别有用心
和康熙和葬地宫的五个女人都有谁 出身豪门、地位尊贵、名列后宫之首的孝诚、孝昭和孝懿三位皇后是康熙生前决定死后与他合葬的妃子
孝诚皇后是他的原配皇后 孝诚皇后的死可以说是康熙帝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乌雅氏,雍正帝生母 ,尊谥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是在康熙死后与他合葬的 还有一位与他合葬的是皇贵妃,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她完全是母凭子贵。生前只是妃子,死后由雍正皇帝生为皇贵妃。 我看过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的确是一为伟大的君主,也是一位伟大的丈夫 与康熙合葬的五个女人,四位封后,一位封皇贵妃,为何两人还是宫女出身? 虽然德妃乌雅氏与敏妃章佳氏是宫女出身,但是她们的儿子一个是大清的帝王,一个是大清最器重的王爷,她们母凭子贵,所以一个封后,一个封为皇贵妃,最后都与康熙帝合葬。
康熙帝一生丰功伟绩,对大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而他的后宫妃子也是不少的,比起他的儿子雍正帝,自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康熙帝一生立过三位皇后,第一任皇后是赫舍里氏,她是四大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虽然康熙帝与赫舍里氏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不过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感情深厚,赫舍里氏去世的时候,康熙帝非常感伤。
他的第二任皇后是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进入康熙帝后宫时间也比较早,而且钮祜禄氏出身也比较高,所以当时赫舍里氏去世之后,她便成为了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可是她也没有陪康熙帝走完一生,后来也病逝了,这个时候,康熙帝便觉得自己有些克妻,于是便不再后宫中立后,而当时他最宠爱的是他的表妹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帝母亲弟弟的女儿,她与康熙帝感情深厚,不过后来她也因为女儿的早夭抑郁成疾,在她离世前康熙帝便封她为皇后,可惜她只当了一天皇后便离世了。
德妃虽然是雍正帝的生母,但是德妃在康熙帝活着的时候只是妃位,而且德妃出身不是特别高,她原本是康熙帝后宫的宫女,而章佳氏也是宫女出身,不过她们的儿子非常争气,德妃的儿子做了帝王,自然德妃会被追封为皇后,而章佳氏的儿子怡亲王是雍正时期的肱骨之臣,雍正帝为了可以给怡亲王殊荣,便将他的生母追封为皇贵妃,与康熙帝合葬。
能与皇帝合葬的人,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为何康熙却和52个女人合葬? 在古代的时候,会有一种说法就是只有皇后才有资格和黄帝合葬。因为皇后和皇帝他们是由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和统治者的夫人一个职位的。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皇帝和皇后合葬这样才是应该的。但是康熙和52个女人合葬了,这是因为康熙比较自私,然后每一个和他有关系的女人都不想放过。其实另外52个人算是陪葬。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残忍的事情,因为皇帝考到,最后可能因为各种的原因自己死掉了,然后是需要别人跟他一起去合葬的,如果说是有些比较仁慈一点点的皇帝可能会想要到时候给自己的皇后,或者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留一个位置。
就希望他老去以后也葬在自己的边上,我觉得这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是康熙不是这样的,因为自己要死了,他不想要让自己那些曾经喜欢过的女人,还在世界上活得比较好。而且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康熙皇帝的死的时候,他其实有很多的陪葬品的。如果是分批次等他心爱的52个女人一个一个死去的话,那么他的墓地可能会被很多次的打开。他觉得这样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而且是很害怕自己心爱的那些陪葬品被人家盗取。
所以索性他就想自己反正也快要死了,还不如让那些女人跟着自己一起陪葬。就算是在那里不要让她们死掉或者在那里陪着自己也算是比较好的吧。
康熙死后和几位皇后合葬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上谥号为“仁孝皇后”,被雍正改成孝诚仁皇后 ):
孝诚仁皇后(1654-1674),原谥“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1654年2月3日),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她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元配)。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皇帝在生前妻妾成群,死后竟然也是妻妾成群,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孝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从空中看,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在康熙帝之前,处于政治联姻的需要,清朝皇帝的皇后多是蒙古公主。康熙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鳌拜专横跋扈,结党营私,而索尼历经三朝,沉稳干练。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主持下,皇后的桂冠终于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女子的手中移到了赫舍里氏的头上,索尼的孙女变成了康熙的皇后。这也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 1665年,12岁的康熙皇帝和13岁的赫舍里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虽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但皇帝和皇后年岁相仿,鳌拜把持朝政对皇帝多有不敬,压抑的环境促成了皇帝和皇后的恩爱感情。婚后不久,康熙和皇后赫舍里氏生有一子,但这个孩子只活了四岁就夭折了。 康熙铲除鳌拜,亲理朝政之后,已经不再需要皇后家族势力的扶持。政治纽带一旦宽松,皇帝和皇后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那么亲密了。康熙后宫的女人逐渐多了起来,钮祜禄氏、佟佳氏、乌雅氏……一个接一个地进宫。钮祜禄氏出身世家,聪明伶俐,喜欢读书,良好的文化素养使她在众多的妃子中脱颖而出。钮祜禄氏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康熙帝对她百依百顺。对于自己的妻妾,康熙帝似乎都十分温存。 虽然身边的女人日益增多,但康熙对少年时候就相识相知的结发妻子还是很有感情的。吴三桂谋反后,康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就在这时,赫舍里氏又一次临产。上午皇后生了一个儿子,下午便去世了,喜事转瞬之间变为丧事,康熙帝悲痛欲绝,不顾前方战事吃紧,辍朝五日为大行皇后举办隆重的丧事。在赫舍里氏的梓宫停灵的25天时间里,康熙皇帝竟然有20天亲自去举哀,足见感情之深。 赫舍里氏以生命为代价生下来的皇子,不满两岁便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后来,太子不成器,最终被康熙废掉。废太子时,康熙哭骂他“生而克母”,仍念念不忘发妻。 皇帝的感情从来就不是给一个人的,康熙也不例外。康熙陆续迎娶的后妃中,年龄小者只十一二岁,最大者也不过十五六岁,有的在二十几岁就去世了。从康熙九年最早去世的赠慧妃博尔济吉特氏算起,到乾隆三十三年最后去世的醇怡皇贵妃止,康熙帝的后妃们历经了康雍乾三朝,前后延续了99年。在康熙帝的后妃中,还有四对亲姐妹。其中,孝懿仁皇后佟氏及其妹妹佟氏贵妃又是康熙帝的亲表妹,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很少见的。 康熙帝共有多少后妃,史学家没有给出统一的说法。《康熙全传》记载,康熙帝后妃中贵人以上者有49人,册封在册的后妃有67人,而那些身份低微的答应、常在等据说共有200余人。 虽然滥情,但康熙帝对他的妃子们还是有真情的。康熙外出期间,经常写信或把土特产等派人送回宫中,甚至会写信给深居宫中的嫔妃们,讲一些途中趣事,解解她们的闷气。康熙帝为他的后妃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晚年为自己身后嫔妃们的生活进行了安排。他下令,有儿子的嫔妃,年老后到儿子的府邸居住,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驾崩后后妃独居宫中到死的定例。 康熙去世之前,他的两位皇后已经安葬在景陵地宫。康熙帝安葬之后,他的嫔妃们也就陆陆续续的安葬过来。于是,一座帝陵就安葬了如此众多的嫔妃。 康熙死后和谁合葬? 康熙死后和孝诚仁皇后,孝昭皇后一起合葬。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一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奉安入景陵地宫,地宫门未关闭; 《皇朝文献通考》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殡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孝诚仁皇后合葬,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追封皇贵妃,连升两级)从葬。 康熙死后和几位皇后合葬? 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皇帝在生前妻妾成群,死后竟然也是妻妾成群,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
孝庄太后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康熙帝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孝庄太后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被人们所称赞的太后,但是孝庄太后死后却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他的这个要求为难了康熙皇帝整整38年,最后还是他的重孙儿雍正上台之后,孝庄皇后才最终的下葬。
孝庄太后的一生可以说称得上是传奇,她见证了大清王朝一统江山的气魄,也扶持了当时的两代的君王,尤其是当时的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可以说是离不开孝庄皇后的功劳。
根据我国的史书记载,在孝庄太后在临死之前曾经告诉跟自己的孙儿康熙皇帝说过,皇太极的墓地已经很久没打开了,就不要再去打扰他了。况且自己还挂念着顺治皇帝,还有康熙,所以希望自己能把自己安放在顺治皇帝的墓林旁。
其实,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与皇太极下葬,在民间有着很多的说法,其实最主要的说法就是孝庄太后曾经下嫁给的小叔子多尔衮,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去见皇太极了,所以才最终没有去皇太极合葬。
这也确实给当时的康熙皇帝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在我国,不管是当时的民间还是当时的皇家,最后妻子要跟着一起合葬。而在当时的康熙皇帝又属于特别一个孝顺的皇帝。这一边,是当时的祖宗的制度,而另一边又是自己的亲祖母,令康熙皇帝很是头疼,两边都不好违背,所以说这个问题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前,一直也没有解决,这是他去世之前的一块心病。
为什么只有皇帝、皇后能合葬在一起? 中国皇帝毕竟是一个很有身份的人,他的地位是最高的。他的葬礼形式也是隆重浩大,如果皇帝驾崩了的话,会有专门的人为他修建陵墓,还有人会与他一起合葬。
甚至有一些朝代出现了非常残暴的陪葬制度,通常是皇帝的陵墓会与皇后葬在一起,对于皇后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誉。通常一般只有皇后能够与皇帝进行合葬,除非明确指定以外,妃嫔很少与皇帝合葬。
但是历史上有一个人却不是这么干的,就是康熙皇帝他能够与52个人一起合葬,康熙皇帝也可以算是一位明君了,年轻的时候就要扛起了整个王朝的大业,在太后的指引下,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坐稳了皇位,在皇位上一待就是61年,期间勤政爱民,多次微服私访。
清朝在他的治理之下,国家日益强盛。当然他在位期间也为自己修建了一个陵墓,这座陵墓看上去参差不齐,有高有低,最高的便是皇帝的陵墓,而一些相对于较低的位置,就是其他的嫔妃一共有52个人。
虽然看起来人数众多,但是康熙却不是一个沉溺于美色的皇帝,他对于每一个嫔妃都很用心的,不会刻意的冷落谁,凡是康熙身边的嫔妃,他留下来做嫔妃都是有原因的。总之在康熙一生,大约有200多个女人,但是他也能做到雨露均沾,照顾到每一个妻子和嫔妃,为后宫的和平着想。最后还给了嫔妃们陪葬的殊荣,也是十分宽厚。
地宫(20)有谁(3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