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吕文焕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历史上,有着很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为国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宁可战死疆场也不愿投降求存。但是如果是孤军奋战守护城池,没有援助。坚持守城,满城百姓要么饿死,要么被敌军攻进城中尽数屠杀,自己却能留得忠贞不渝的好名声。但是如果投降,却可以保全整座城池百姓的性命,自己却要落得汉奸的名声,成为千古罪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
历史上就有这样两个正反面的例子,唐朝时期,张巡为守睢阳城,即使最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依然在坚持守城,知道最后城破人亡,留名青史。而宋朝的张邦昌,金朝要立他为伪皇帝,答应了要求便能保满城百姓的平安,若不答应便攻进城池屠城,他为了城内百姓的性命选择投降做了汉奸,遗臭万年。
吕文焕在历史中也是面临着如此抉择的悲惨人物,他孤身一人带军死守南宋军事要地襄阳城长达六年之久,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在忽必烈保证不会屠城杀死城中百姓的承诺下,选择了向元军投降,做了汉奸成为了历史上的罪人。
吕文焕,南宋著名将领,出身于南宋著名武将家族吕氏家族,曾在鄂州、四川等地同蒙古军作战,屡建战功。宋度宗咸淳三年,因功被任命到襄阳知府,戍守居城襄阳十五年。与元军相持不下六年之久,在最后孤立无援时为保城中百姓性命投降于元,带领元军东下,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会被元世祖忽必烈重用,任江淮行省右丞,1286年辞官告老还乡养老安终。
南宋与元军的战场主要有三大战场,中原、川陕、再就是湖襄。在后期,中原战场状态焦灼,蒙古人一时无法攻占。川陕地区则被王坚等人率兵困于钓鱼城,无计可施。蒙古军只有攻下战略重地襄阳城,才可长驱直入,攻入南宋腹地。
襄阳城是在南宋战略上是战略要地。襄阳城凭借着天然的地势优势,易守难攻,但是同样想要从城中攻出城外也十分困难。蒙古人攻不进来,吕文焕也突围不出,所以两者便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
南宋对当时的襄樊战事很是重视,曾十余次增援,总支援兵力三十多万人,但是这些支援并没有能够攻破元军在城外设立的壁垒。使得当时樊城与襄阳城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吕文焕自知如果一直这样对峙下去,最后南宋肯定会战败。城中的储粮已经消耗殆尽,只有援军到来才有希望,但是如果没有援军,那襄阳城面对的只有投降或者是被屠城。
南宋军队日渐退败,仅与襄阳城一水之隔的樊城被元军攻破,全城百姓被屠杀殆尽。吕文焕得知后不免有些害怕,想到襄阳城中的百姓在破城后也会落得被屠杀的下场,元军一直有着屠城的做法,这时他们征战中的习惯,敌军越是反抗他们越是残忍,更何况当时吕文焕与元军僵持了六年之久。
在进退两难之时,忽必烈向吕文焕保证,只要他归降于蒙古,便保他一城百姓平安,吕文焕别无他法,只能带着自己的妻儿出城选择了投降。襄阳沦陷,这也意味着南宋向蒙古打开了大门走向了灭亡。
历史中对吕文焕的评价很多,有人批判他懦弱无能向外族投降,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同情,因为他为南宋孤身一人守城六年之久,以及尽到自己作为将军的指责,最后为了百姓的性命无奈投降也是情有可原。
吕文焕(最初的原著中为吕文德,后来金庸在修订版中改为了吕文焕,在第二十一回中也有注释说明,下详)
在《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襄阳鏖兵”中原文写道难民涌向襄阳城守城士兵却不开门时,原文如下:
[郭靖大声喝道:“便有一两个奸细,岂能因此误了数千百姓的性命?快快开城。”郭靖守城已久,屡立奇功,威望早着,虽无官职,但他的号令守将不敢不从,只得开城,同时命人飞报安抚使吕文焕。]
第二十一回最后也有注释:镇守襄阳城之安抚使原为吕文德,因守城有功,升为宋朝枢密副使(相当于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受宰相贾似道拉拢,与其结党,襄阳改由其弟吕文焕任安抚使。
历史上确实有吕文焕这个人,是南宋后期的军事将领,蒙古和南宋的襄阳之战后期吕文焕任襄阳城守将,与蒙古军队对峙了6年多。1273年因为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还为元朝出谋献策攻打武昌,又引元军东下攻破了沿江各城,1276年随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
总体来说,历史上的吕文焕功过都比较明显,前期死守襄阳是有功的,直到兵尽粮绝才投降也算是为南宋朝廷尽了忠,但是投降本身以及投降之后更配合元军灭宋就不符合民族大义了。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将其描写成一个浑浑噩噩的昏官是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体现出郭大侠的大仁大义大勇,体现一个“侠”字。
镇守襄阳抵挡蒙古铁骑40年的大将并不是只有一个,南宋大将孟珙收复襄阳后在襄阳建立的防御工事,1235年赵范镇守襄阳城,南宋名将高达也多次参与襄阳之战,1268年吕文焕镇守襄阳城,襄阳城能够固守四十年并非一个将领的功劳。
南宋大将孟珙在南宋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南宋前期是靠着岳飞,那么南宋后期抗金战役就主要靠着孟珙了。孟珙出身将门,祖上曾是岳飞部下,而孟珙本人也对得起将门之后这个名词。作为南宋后期的战神,孟珙镇守南宋五十年,在孟珙夺回襄阳后在襄阳建立了坚固的军事防御工事,使襄阳固若金汤,为之后的镇守者提供了很大帮助。
赵范年少时便随父出征参加过襄阳保卫战,也曾多次参加抗金战役,任襄阳知州,襄阳失守后赵范被罢免。
南宋大将高达曾两次参与襄阳之战,分别是1251年第二次襄阳之战和1258年的第三次襄阳之战,两次大战都为南宋夺回襄阳的管制权。
南宋大将吕文焕这个人很多看过金庸先生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但是正是应为金庸作品太为人所熟知,吕文焕成为南宋将领中被黑的最惨的一位。吕文焕曾言:“成也襄阳,败也襄阳”,吕文焕时任襄阳并不是好的升迁,当时襄阳已经被围困多日,但是吕文焕靠着襄阳的铜墙铁壁固受襄阳,但是耗得越久襄阳储备就越是跟不上,在这样的情形下吕文焕守卫襄阳生生与蒙古大军耗了六年之久,最后因朝堂的勾心斗角被忽必烈招降。
因此固受四十年的襄阳并不是一个将领的功劳而是很多个南宋将领的功劳。
1234年,蒙古军灭金之后,便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后,攻打南宋的计划加速进行中。蒙古大军节节胜利,很快到达襄阳一带,随即双方展开攻防战,史称“襄樊之战”1267年,蒙古大军向襄阳发起猛烈进攻。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蒙古都元帅阿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速不台之孙)作为总指挥携兵攻打襄阳,进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地带),攻取仙人、铁城等寨,俘虏百姓达五万余人之多。不久,蒙古军队北还。南宋军队不甘失败,遂向蒙古都元帅阿术下战书,邀击于襄、樊之间。
阿术不予理睬,表面上继续带兵北还,实质在牛心岭留下精兵五万,同时又在其他几个地方设置虚寨,生起烟火,借此迷惑宋军。宋军趁夜色偷袭其营寨,却不知已经中了阿术之计。
宋军入营寨之后,蒙古突然从两侧冲出,宋军阵脚大乱,一万多将士血染当场,其余人等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忽必烈的野望同年十一月,蒙古国南京宣慰使刘整向忽必烈汗上书:“攻打宋朝之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襄阳。蒙古大军应先攻取襄阳,而后从汉水进入长江流域。这样一来,蒙古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到达南宋的都城临安,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忽必烈采纳其建议,下诏徵调各路兵马齐集一处,由阿术和刘整共同指挥作战,再次攻打襄阳。
襄、樊二城是南宋的军事要地,夹汉水对立,汉水上有浮桥。因此,两城之间可以互相声援接应。而襄、樊城中储备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军队支用几年。
而且,沿长江上游还可以取道襄阳之南,可以给襄阳和樊城的守军提供必需军事物资。正因为如此,襄阳和樊城的守将才得以固守城楼长达几年之久。
1267年秋冬,蒙军在阿术、刘整等将领统帅之下,开始大规模进攻襄樊地区。南宋守将本为程大元,但朝廷认为以其能力无法抗衡蒙军,于是让吕文焕接替,并出任京西安抚副使、知襄阳府,负责襄樊防务。
一经开战,吕文焕便知自己难是蒙军对手。吕文焕多次向朝廷告急,所有告急文书都被贾似道扣下,并且对宋度宗封锁消息。
可纸终归包不住火,一天,宋度宗身边一名宫女突然告诉他说,襄阳已被蒙古大军围困近三年之久,形势十分险恶。宋度宗顿时大惊失色,这才知道襄阳之事,于是忙向贾似道询问,贾似道却撒谎说:“陛下不必惊慌,北兵早已退去。”事后又将洩密宫女处死。自此后“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敢言者。”
贾似道虽然对宋度宗撒谎,但却在事后派兵救襄。1269年3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军与蒙军在樊城附近的赤滩圃作战,但被阿术击败。
三次援襄樊,三次被击败7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军五万,舟三千溯汉水,水陆并进以援襄,在新城虎尾洲被蒙军的水陆两军伏击而兵败,夏贵败还,这是南宋第一次大规模入援襄樊。
1270年春,吕文焕以步骑1.5万人、兵船百余,奇袭襄阳西北的蒙军的造船基地万山堡。事实上这是一个重挫蒙军的好机会,但吕文焕却碰到了一个人生中的劲敌——张弘范。张弘范面对吕文焕奇袭战术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竟以以寡敌众,宋军再败
9月,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军再次援襄,是为“二次援襄”。但范文虎实在是个庸将,在战略策划方面一塌糊涂,时任京湖制置大使,总领襄樊战事的李庭芝根本就不服,所以行动消极,毫无斗志。本来在1270年初,范军就已到位,但拖到九月才进军。
范文虎军在灌子滩与蒙军相遇,但很快就被蒙古大军将其击败,范文虎轻舟逃遁,所率部众战死上万,其余人等或各自逃亡或投降蒙军,至此,“二次援襄”宣告失败。
1271年6月,范文虎趁汉水暴涨之际,二次率大军援襄,阿术率军在鹿门迎击,宋军再次大败,损战舰百余艘,失将佐朱日新等,而范文虎则乘夜逃遁,是为“三次援襄”。
在此阶段,蒙军不断扩建水军。由此,蒙、宋在水军上的实力对比方面发生了逆转,宋军在水军上的优势不复存在。
蒙古大军还在襄樊周围大量修筑城寨,完成了对襄樊的彻底包围之势,而宋军于襄樊的物资储备日渐衰竭,由此陷入困守孤城之绝境,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大哉干元”,大蒙古国建立,国号“大元”!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取“大哉干元”之寓意,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从此建立。
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再次发动猛攻。三月,刘整、阿里海牙等蒙古将领率军攻破樊城外城,并筑围于内城之外,宋军退至内城坚守。
南宋为了保住襄、樊重镇,下令让京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兵屯驻在郢州(今湖北钟祥地带),军队全部安置在均州、新郢和河口一带,扼守紧要码头。
李庭芝命人紧急造船一百多艘,另招募三千名敢死队员,在民兵部辖张顺、张贵的统领下,沿汉水前往襄阳救援。
这一次,宋军突破元军严密封锁,张顺等许多敢死队员战死,张贵带领部分军队进入襄阳城。张贵的到来让襄阳全城百姓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勇气倍增。
7月,为了打破蒙古军所建之重围,吕文焕和张贵约身在郢州的范文虎,南北合力出击,企图打通襄阳至郢州的交通线。但可惜消息被奸细告密,蒙古人提前埋伏在要害之地,张贵所率官军在龙尾洲全部覆没,张贵受伤被俘,因不肯屈服蒙元之脚下,而壮烈殉国。
至此,襄樊之战败局已定,随即元军开始对襄樊发起最后总攻。元军烧毁位于樊襄之间的浮梁,切断其唯一道路,自此樊城处于完全孤立之中。
樊城破,襄阳降;南宋亡,蒙元兴!元军随即大举围攻樊城(内城),刘整在樊城西南用回回炮击破城郭,樊城军民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攻陷,自愿守城百姓悉数被屠,而妄图活命者则跪地屈服于蒙元大军脚下。
樊城战绩已定,再无回天之力,守将范天顺自杀殉国。其手下副将牛富率敢死队员一百多人与元军进行巷战,元军死伤无数,但最终还是由于人数过于悬殊,敢死队员全部遇难。牛富见无力挽回樊城陷落的惨局,对天跪拜父母君王之恩后,走入熊熊大火之中,自焚而死。
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不少官兵偷偷用绳索从城墙滑下,或化妆为民逃亡他处,或向元军投降。
不久,元军用回回人亦思马因所造巨炮攻打城池。巨炮之猛,令人胆颤。南宋民族英雄吕文焕虽有捐躯报国之心,但怜惜城中百姓,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城门举城投降,在其请求之下,蒙元大军饶恕其百姓。历经六年之久的襄樊战役自此宣告结束。从此,南宋的门户大开,形势急转直下。
令人可发一笑的是,本来是民族英雄的吕文焕却“转职”成为元军灭宋之先锋。他被授襄汉大都督,在他的统率之下,蒙元和南宋降兵合力击退其它关口守军,并极为卖力地招降湖北和沿江诸州等将领。吕文焕也算为蒙元占领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此战结束后,蒙元帝国加快其脚步。最终,南宋亡,蒙元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