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杨修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名字叫做杨修,是东汉末年出生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太尉,他在家里是独生儿子,自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在小时候就表现的特别聪明,已经读了很多的书籍,在长大之后就成为了曹植最得力的帮手,那时候顶头上司正在争夺太子之位,他成为了对方私人的谋士,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在当时的朝堂上有自己的官职,在政治方面非常的支持曹植。
他好像懂得一些心理学,能够很好的把别人的心事看穿,如果放在现在的社会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士,最不济也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他出生在混乱的局势里面,拥有这样的能力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本事,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把帝王的内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就不方便向外面说破,不然的话等待自己的也只有死路,可是他好像对这一点并不知情,最终落得了被杀掉的悲凉下场。
当时的曹操已经握有了很多的权利,虽然并没有直接的称王称霸,但是朝堂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自己说了算的,他本人也是一个特别爱惜才华的人,更不会因为对方的本事比他高而杀掉,在当时能够看穿他内心想法的有很多人,除了杨修之外,还有郭嘉等,这些人都能够通过他的话语揣测出他内心的想法,而杨修好像表现的太聪明了,就是有些锋芒毕露,而且他还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参与了王位的争夺战。当时杨修特别支持曹植,所以拼尽全力的辅佐对方,想要这个孩子继承世子之位。
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曹操好像对于这个聪明的儿子特别的宠爱,但是在他的面前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曹植不是真正嫡子,而曹丕却是,同时曹植是第三个儿子,和古人的立长子有着一定的差距,当时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士,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想把这种事都做一个突破,但是又想到了前面发生的很多事件,不得不让他重新的做出考虑。
曹丕在争夺的时候也看到了兄弟占据那很多的优势,内心有多方面的担忧,感觉王位可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所以他就必须想办法来解决,于是把身边的一个谋士叫到家里,大家共同的来商议,毕竟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兄弟之间出现争斗,并不是什么特别光彩的事情,于是他就把这个人藏在了一个大的箱子里面,上面放了一些书本,偷偷的抬进去,可是这件事情却被杨修发现了,他就马上的向曹操去告状。
对方并没有理会这件事情,可他依然不甘心自己就这样失败,再次的去说出实情,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曹操只能派人到大儿子的家中去搜查,可是最终却没有找到这个姓吴的谋士,这时大名鼎鼎的曹丞相就开始对杨修非常的反感,认为自己家里人的事情不应该由外人来插手,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欣赏他身上的才能,没有动手。
杨修所辅佐的曹植犯了当时最大的禁忌,原来在老爸外出打仗的时候,他竟然用了曹操专用的道路,要知道这可是魏王专属的通道,他没有任何的权利使用,这样做就摆明了是想越位,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也注定了曹植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老爸的心里就把曹丕作为了未来的继承者,在这场战斗中曹植最后失败告终。想要有效避免兄弟间的残杀,所以就注定杨修必须死去,曹操在处罚他之前还早了很多的罪名,这是他最终的结局。不少的后人说杨修被杀是因为他是袁绍的外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参与了这场夺嫡大战,他本人对自己结局也有预感,还说出了一句名言。
杨修,三国志无传,他的事迹记载在后汉书·杨震传和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
大概就提到了两点:1、在曹操打汉中,为夏侯渊报仇的时候,杨修悟鸡肋撤兵一事
2、他写了很多对策,为曹植出主意.
最后,由于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后,怕杨修在自己死后帮助曹植闹事,所以杀了他.还有一个原因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不过,后汉书给出的这个理由,恐怕很牵强.
可见,杨修是一个颇为聪明,也有一定政治能力的人,只是站错了队,跟了曹植,所以被杀.
需要说明的是,曹植是一个伟大的文人,个人认为,中国的诗人里,才华最高的并不是李杜,而是陈思王曹植和康乐公谢灵运.谢灵运自己也写过:“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分八斗,吾占一斗,余人共分一斗.”可见对曹植的敬佩.而谢灵运是李白的偶像,可见这两个人在诗坛的地位.李杜只不过沾了时代的光.
可是,曹植并不一定有多少政治才能,能否当一名好的皇帝,还未可知.而反观曹丕,虽然人品能力等问题可能略逊一筹,但是很会搞政治,能博得曹操同情和好感,在朝中也有很多人为他说话.最后,曹丕执政期间,建立了魏国,任用了曹真、司马懿抵抗诸葛亮、陆逊的进攻,颇有成效.文官方面,谋略上继续用贾诩和刘晔等人,政治上用三公,可谓一时之选.虽然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太大建树,在立嗣辅政问题上又为曹魏留下了极大的隐患,但是曹丕也不失为一代守成之君.如果曹植继位,那么至少说明曹丕、曹彰也有继承权,这两个颇有能力的人会不会起来反抗曹植,造成曹魏内部不稳还未可知.且曹植有没有能力平定叛乱,进而取代汉朝,都是未知数.至少,以现在史书给我们的印象来看,曹植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准确地说,杨修是个耍聪明的人,不是真聪明,或者说够聪明,但是不够智慧。从才学看,杨修博闻强记,学识渊博,也善于揣摩人心。从政治角度讲,他又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职守,一味耍聪明,结果把命耍进去了!
聪明和智慧的差别在于,聪明是天赋和应变能力,从为人角度说,这是“术”的层面。智慧,是基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在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超然态度,这是人生的“道”。
杨修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人
杨修自幼聪明伶俐,学业绝对一流,他被誉为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留下众多文学作品。他二十岁出头就被举孝廉,任郎中,又被曹操赏识,出任主簿。
杨修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01.知识面广,学术水平超群从杨修的著作,和事迹记载看,他的知识面是相当的广博,既精通东汉流行的赋、颂、诗、赞,又长于碑文记帖,还擅长辞、表、记之类的日常公文。他既能笔下游龙,又能语惊四座。他既能博古,又能通今,连曹操都惊叹自己才能远远不及杨修。
杨修任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秘书。能给领导当秘书,特别是给曹操这样的,文学功底深厚的政治家当秘书,足见曹操对杨修的器重。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曹操和杨修猜碑谜的故事:说俩人经过曹娥碑,曹操看到碑文上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他大为不解,问杨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杨修略一思索说,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说,我想想看咱俩想得是否一样。结果他们一路走曹操一路想,走出三十多里路后,曹操终于有了答案,跟杨修想的一样:绝妙好辞!
曹操不由感慨:我的学问赶不上你,比你多想了三十里路!
02.活学活用,不拘泥于书本古代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大批书呆子,只会坑书本,死记硬背不解其意,更做不到灵活运用。杨修的聪明恰恰就体现在运用,生活工作之中,出处都可见其聪明。
这两年很火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有杨修主持月旦评的故事,这个情节把许劭的事移花接木给了杨修。不过杨修确实也是长于清谈品评时政和人物的高手,三国狂士祢衡就说过:“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意思是在他眼里,全天下只有这俩人算是才子,其中原因就是三人经常在一起清谈论事,杨修折服了祢衡。
作为曹操的主簿,能迅速领会领导的意图,尤其领会曹操说半句留半句的深意,没有活学活用的水平是不行的。
比如,曹操在门框上写个“活”字,杨修一下子就明白,领导这是嫌门开得太大。这种聪明才智,绝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是一种悟性。
03.擅长揣摩人心,细微之处见聪明杨修还擅长揣摩人心,史料记载,曹操经常会出一些考题考察几个儿子,杨修也常常凭自己的揣摩能力,提前预知曹操的考题,这水平跟和珅有得一拼。
总之,杨修的聪明是货真价实的,是多方面的,智商绝对一流。
杨修的聪明为何会把自己推向绝路?
正是杨修的聪明,把自己玩死了,导火索就是他的特长——揣摩人心!这个故事人人皆知,在救援曹仁的汉中之战中,进退不得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自作聪明的杨修,就开始散布曹操准备撤军的消息,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为由处死。
按理来说,擅长揣摩人心,是自保的手段,杨修怎么走向反道了呢?
杨修之死的表面原因:耍聪明引起曹操厌恶其实,杨修的揣摩人心局限性很大,他仅仅是从“知识面”角度,来揣测曹操浅层的意图,却不能深刻领会曹操内心世界里深意,所以,杨修的行为往往不得要领,甚至令人厌恶。
以“鸡肋”事件为例,曹操确实因为进退不得之时,以“鸡肋”表达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境。这一点被杨修一语点破,聪明!
问题是,曹操真的决定撤兵了吗?即便真的决定撤兵了,是你一个主簿就能擅自传播的吗?
我们不能从结果曹操却是退兵了,就认为曹操说“鸡肋”就一定会撤兵。打仗这东西,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因素,将领们被搞得七晕八素,进退维谷的时候多了去了,未见得准备撤兵吧?杨修这么说,就是卖弄聪明,他哪里摸得透曹操在进退之间,多重因素的权衡?
尤其把曹操的这个心思公布于众,不光是妖言惑众,也是他失去了作为主簿职分所在。所以,杨修平时所体现出来的聪明,往往如此,不能真正触及曹操的内心,背道而驰,自己给自己挖坑!
杨修之死的政治原因:插足曹氏嫡嗣之争杨修插足曹丕与曹植的嫡嗣之争,是他被杀的更重要因素。历史上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历来是个高危区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杨修就涉足了。
杨修对曹植抛过来的橄榄,不做犹豫就接了,他多次帮助曹植,对付曹丕,成为曹植阵营的骨干力量,让自己一脚踩进不归路。
有人参与嫡嗣之争问题不大,有人就不能参与,杨修就不能参与,因为他是曹操的主簿,这个位置太敏感!曹植之所以拉拢他,就是因为杨修的位置,对他帮助大。
杨修就没想过一个问题,一旦他假如曹植阵营,曹丕会怎么对待他?曹操又会怎么对待他?曹丕一定会把他列为头号敌人,他可以和任何一个人公平对决,但是杨修介入,就意味着曹丕被迫参与不平等的竞争!所以,曹丕一定会将杨修列为头号清除对象!
曹操更不愿意接受杨修假如嫡嗣之争,主簿作为个人的亲信,卷入到继承人之争,请问杨修,你把主人曹操置于何地?你对曹操更忠心,还是对你心目中的未来主子曹植更忠心?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没有可以做到豁然。
所以,杨修介入嫡嗣之争就不是聪明之举,相当的蠢!
杨修之死的身份原因:豪门集团与曹氏恩怨导致杨修之死的原因,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杨修所在的豪门士族集团,与曹操的政治利益不一致!
杨修是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绝对的豪门士族,他还是另一个豪门士族,同样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袁术的外孙。东汉的政治,就是豪门士族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模式,倘若不是东汉末年乱世,曹操根本不会如杨修的法眼,因为曹操是庶族地主阶级。
曹操这个人牛,主要不是在军事上,而是政治上,他既要与众多的割据势力死掐,还要与身边的豪门世族集团斗争,比如杨氏、袁氏、荀氏、孔氏。曹操一生杀过很多身边的文官,比如孔融、荀彧、边让、陈宫,也包括杨修,你会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豪门士族集团!
这就是杨修之死最主要的原因,阶级利益的冲突,让他们站在了两个敌对的阵营!杨修的聪明就没放到正地方,这种关键利益的平衡,不见他显现聪明的地方,尽放在耍小聪明上了。
杨修的“道”,撑不起他的“术”
由此可见,杨修是聪明,不是智慧,他在“术”的层面上做得足够优秀,但是不具备人生大智慧,通俗地说,就是“道行不够”!
“术”是表,外在的表现,“道”是内,内在的修为。以修为支撑表现,是为智慧者,觉悟者,佛家称之为“佛”,儒家称之为“圣”。这类人往往看起来木讷,其实内心世界丰富,不显眼处见大智慧,世人说“大智若愚”,就是指他们。
反过来,表现大于修为,往往表现出华而不实,轻率浮浪,争于外表光鲜,却逃不脱寂寥落幕,甚至无端惹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这样的人!
世上从来不缺聪明的人,但凡天资聪颖的,善于学习的,都不缺聪明,唯独智慧难得,它是人生的历练和沉淀所得,离不开学习总结,更需要思想的锤炼,和人生的磨难。
像杨修这样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幼才气傲人,又不经世事磨炼的公子哥,聪明有余,智慧离他的距离有点远!
杨修其实还是很聪明的,但是它的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在领导面前过分的显示自己的聪明,从杨修和曹操之间发生的几个小故事里就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典型的豆腐嘴刀子心的人。表面上在夸赞杨修的聪明才智其实心里早就动了杀机,只不过时机未到,直到鸡肋一事发生后曹操真的怒了,决定杀杨修。但杀了杨修后,曹操还是吃了一场败仗,不但败了,门牙还被黄忠射掉了2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