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在逃跑途中一次次将儿女踹下车,夏侯婴为何舍命相救

众妙之门 2023-06-29 17:16:37

刘邦在逃跑途中一次次将儿女踹下车,夏侯婴为何舍命相救

刘邦在逃跑途中一次次将儿女踹下车,夏侯婴为何舍命相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陈平背楚投汉的第一计,便是叫刘邦直取彭城。

刘邦原本的计划是,一点点把其他小诸侯王吃掉,最后再跟西楚霸王项羽一决雄雌。听了陈平的主张后,刘邦认为,此计甚妙。

携节节胜利的优势,趁项羽深陷齐地,直接攻占项羽的大本营彭城,重挫项羽。

于是,刘邦劫掠五诸侯兵,合计五十六万人,浩浩荡荡地开赴彭城。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项羽竟然没有从齐地回师彭城,原本打算在彭城跟项羽较量一番的刘邦,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进城了。胜利来得太突然,刘邦飘了,飘了的刘邦被项羽有如从天而降的三万精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刘邦没有办法,只好跑跑跑。

刘邦逃跑的路线也很奇怪,照一般的,吃了败仗,肯定得抄近道往自己的大本营跑啊,然而刘邦却是朝着自己的老家沛县跑。

跑着跑着,刘邦看到了留守在沛县的一双儿女,刘邦赶紧展现出强大的父爱,命令车夫停车,把一双儿女抱上马车,然后继续跑。

跑啊跑,刘邦感觉楚军越来越近,心里也就越来越怕。

刘邦越是害怕,脑子越是高速旋转,脑子越是高速旋转,鬼点子越多,脏点子也越多,其中一个脏点子是,把两个孩子推下马车,为马车减负,这样,即便马跑的速度不能提上来,至少马能多跑一段时间。

说干就干,该无情的时候就得无情。刘邦当当两脚,把一双儿女踹下了马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很多人惊掉下巴。

车夫夏侯婴像一个真正父亲那样,把两个被刘邦踹下马车的孩子抱上马车,刘邦像一个丧心病狂的继父甚至仇人一样,再次当当两脚,把两个孩子踹下马车,夏侯婴再次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把两个孩子抱上马车……

司马迁说,“如是者三”,就是说,刘邦和夏侯婴两人的行为,反复重复了很多次,两个孩子像皮球一样,被刘邦一次次踹下马车,又一次次被夏侯婴抱上马车。

我们就不讨论刘邦为什么要一次次把两个孩子踹下马车了,我们只讨论一下,为什么夏侯婴会一次次地对两个孩子舍命相救。

为什么刘邦一次次地放弃,夏侯婴却一次次地相救呢?

因为带家人一起逃是刘邦原本就定下的方案。

如果不是为了回沛县找家人,刘邦也就不会从彭城往沛县跑了,而是会直接抄近道往大本营荥阳跑。

但是,刘邦回到沛县的时候,刘邦的家人也都跟刘邦一样,跑路了,刘邦并没有找到家人,刘邦只好继续跑,跑着跑着,刘邦就遇到了一双儿女。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刘邦赶紧把一双儿女带上车,继续跑。

夏侯婴并未料到,刘邦会在逃跑的途中突然改变主意,置一双儿女的生死于不顾,夏侯婴觉得,刘邦是心急如焚才做出了如此不理智的事情,夏侯婴担心,清醒过来的刘邦会后悔自己的不理智,于是,夏侯婴一次次地救两个被刘邦踹下马车的孩子。

夏侯婴的选择是正确的,刘邦安全回到关中之后,立即立被夏侯婴救下来的刘盈为太子。

刘邦为逃命多次将儿女踢下车,舍命救孩子的车夫成为西汉大赢家,此人是谁?

文|飞鱼说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蠢蠢欲动,在秦始皇的绝对统治下,他们被压抑了太久。

不过只要秦始皇还活着,这些诸侯就不敢乱来,毕竟敢和秦始皇叫板的人,几乎都丢失了家业,甚至不少连带着把小命都给搭进去了。

但是秦始皇去世后,造反这件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而秦二世和赵高的邪恶统治,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率先起义的人,并不是声名显赫的诸侯,而是两个不堪被压榨的农民——陈胜和吴广。

可是揭竿而起的他们,只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这里的别人自然指的就是楚汉争霸的两位主人公,刘邦和项羽,确切地说是刘邦,毕竟他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开创的汉朝在历史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自身各方面都不如项羽的刘邦,为何能笑到最后呢,原因是因为刘邦够腹黑,毕竟为了逃命连自己的儿女都能踢下车的人,谁又能轻易打败他呢?

不过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项羽的失败,其自身也有很大的因素,刚愎自用,这四个字形容他则再也适合不过,连忠心耿耿对他的亚父范增,他都容不下,天底下的人才,他又能容得下谁呢?


打天下可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所幸,刘邦身边就有这么一群人。

楚汉争霸前期,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几乎没占过上风,有那么一次,刘邦就被打得满地找牙,差点就成了俘虏,还好跑得快,在逃跑途中,还遇到了自己的一儿一女,不过却多次将他们踢下车,幸亏有车夫多次相救,不然这两个孩子小命就堪忧了。

那么刘邦为何要把一对儿女踢下车,这一对儿女是谁,为刘邦驾车的车夫又是谁呢?

我们一起来看。

项羽:刘邦你个老小子,这次跑不掉了吧公元前205年,刘邦在三秦之地站稳了脚跟,对于项羽分封不满的他,决定干一票大的,于是便联合对项羽分封同样不满的其他诸侯,开启了对项羽的作战。

还别说,刘邦对于人心拿捏的很准,他一身呼喊,响应的诸侯呼啦啦有一大片,整整凑足了56万大军,这年五月,刘邦趁着项羽深陷齐地无法抽身,率领这些诸侯一举攻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

刘邦很是开心,他盲目地认为,项羽并不难对付,于是便天天与诸侯们喝酒庆祝,就好似已经打败了项羽一般。


项羽见到彭城有失,自然很是愤慨,觉得刘邦这老小子太不仁义,只会做这些偷偷摸摸地勾当,二话不说,就让大军继续平定齐地,而自己只带了3万轻骑兵回攻彭城。

正在享受胜利滋味的刘邦,根本想不到项羽还会有这样的操作,联军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56万大军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刘邦都快被吓尿了裤子,只有赶紧跑路。

跑路需要马,幸好刘邦有一个好的车夫,这个车夫就是夏侯婴,夏侯婴凭借娴熟的驾车技巧愣是带刘邦冲出了楚军的包围圈。

刘邦:好孩子,爸爸爱你们,可是为了逃命,你们就下车吧在班固看来,刘邦能冲出包围圈,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上天眷顾,《汉书》记载,当时被团团包围的刘邦,本已经放弃了抵抗,但是突然来了一阵狂风,飞沙走石,白昼都变成了黑夜,楚军一时大乱,夏侯婴才带着刘邦冲出了包围圈。


夏侯婴和刘邦两人一路狂奔,到了沛县之后,发现他一家人都逃跑了,刘邦继续逃跑,可是巧合的是,在刘邦逃跑的过程中,竟然遇到了自己的两个亲孩子,刘盈和鲁元(本名已经不可考,暂以后来的封号称之)。

既然遇到了自己的孩子,那也不能不管不问,夏侯婴就赶紧把两个孩子抱上了车,毕竟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两个小孩子很难活命。

夏侯婴驾着车带着三个人继续狂奔,而楚军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瞅着要被楚军追上,刘邦很急,为了让夏侯婴驾着车跑得更快一点,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

看着自己的亲爹如此狠心,两个小孩子自然也没有反抗之力,只能无奈下了车,夏侯婴一看,这不行啊,万一将来刘邦逃脱了,这两个孩子却不幸身亡了,那么这个会要命的锅只能自己背。


于是他不管刘邦的呵斥,多次将两个孩子抱上车,后来刘邦还扬言再抱孩子上车,就把夏侯婴给杀了,夏侯婴依然不管不顾,坚持带着孩子逃命,最终终于逃出了楚军的追击。

正如《汉书》记载:汉王道逢孝惠、鲁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二子。滕公下收载,遂得脱。

夏侯婴:我有多了解刘邦为人,救刘盈和鲁元就有多拼命摆脱楚军追击的刘邦,把刘盈和鲁元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刘邦等人则去了荥阳,收集了被击溃的军队,刘邦又振作了起来,为了表彰夏侯婴的功劳,将祈阳赐给了夏侯婴当作食邑。

后来平定了项羽,诛杀了韩信,刘邦又将汝阴封给了夏侯婴,在平定异姓王的过程中,夏侯婴也是身先士卒,刘邦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他,而他的食邑也增加到了六千九百户,这份荣耀在西汉功臣中是凤毛麟角的。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了大权,而刘盈也当上了皇帝,是为汉惠帝,吕后和刘盈很感激夏侯婴的救命之恩,便就把紧靠在皇宫北面的一等豪宅赐给了他,为的就是让夏侯婴离皇帝更近一点,以此表示对他的格外恩宠。


汉惠帝去世后,夏侯婴继续辅佐吕后,吕后去世后,夏侯婴依然位高权重,还和东牟侯刘兴居一起废去了少帝刘弘,立了代王为皇帝,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直到数年之后,得以善终。

由此可见,夏侯婴因为救了刘邦的一儿一女,而得到一辈子的位高权重,对于功臣很敏感的汉王室前期的数代领导人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夏侯婴的忠心。

就从这点来说,西汉的开国功臣的下场,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为刘邦赶马的这个车夫,可以说他是西汉臣子中最大的赢家。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刘邦为了逃命为什么把亲生儿女一次次踹下马车?

楚汉相争,刘邦出身是一位市井混混,他在行为上确实与其他出身世家大族的人不一样。为了自己活命,他甚至不顾儿女的安危

刘邦与项羽在彭城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结果项羽大败刘邦,刘邦见到大事不妙,准备逃跑。但是放眼望去一片混乱,正在危难之际,大将夏侯婴驾马车救下刘邦。

刘邦急忙跳上马车,命夏侯婴快马加鞭,逃出重围。

?驾、驾、驾?

马车长驱奔驰,眼看着就要逃出重围了,这时,刘邦看到前面不远处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还在乱军中大声哭泣,不知所措。

夏侯婴立马刹住马车,跳下车子,双手将刘盈和鲁元公主抱起。

刚将两位孩子安顿在车子上,正要驾着马车继续前行时,只听两个孩子又哇得一声哭起来,夏侯婴回头一看,原来是刘邦将两个孩子踢下了马车。

夏侯婴当场表示不理解,刘邦却表现得非常从容,他说:?现在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旦有差错,我就会葬身在彭城。本来马车前进就慢,如果再带上他们两个,岂不是增加了重量,这样我还怎么逃命!?

夏侯婴看着地上哭泣的孩子心有不忍,他再次跳下马车,将两人抱了起来。

刘邦依然如故,又把两个孩子踹下马车。

这次,夏侯婴有点生气了,他没有征询刘邦的意见,径直下车,将孩子抱起,打去身上的泥土,为他们擦干眼泪,放置在马车内。

并义正辞严地对刘邦说:?公已经抛弃孩子两回,如果再把他们从马车上扔下去,那么我也和他们一起下车,我去保护他们,公自便,可自己驾车逃去!?

刘邦没有驾车的本领,所以听到夏侯婴的话后不再作声了,只得默许表示同意。

夏侯婴驾车急速奔袭,终于让刘邦脱离了险境。

有人通过这件事情认为刘邦是一个极端利己的人,只要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哪怕是关系到自己骨肉至亲的安危。

当然,也有人认为,刘邦是在保护两个孩子,毕竟跟着他敌人会一直追上来,反倒不利于孩子逃生。

不过,无论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将自己的孩子往马车下踹的举动确实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出来的,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其实,在刘邦的一生中,这样不顾家人安危的做法还有很多,几乎可以说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常规操作。

刘邦在做泗水亭长时,要带着服劳役的百姓前往北方修筑长城。但是由于管理不善,修筑工作辛苦,再加上气候不适应等因素,有很多的人偷偷逃跑了。

刘邦眼看着队伍里的人越来越少,心想,如果这么下去,最后即便是到达了修筑前线,也会因为跑了劳役,人数不够而被惩罚,甚至还有可能丢了性命,于是他自作主张,将所有的劳役百姓都放走了。

《史记》在讲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还插入了一个小花絮,那就是经典的高祖斩蛇的故事。刘邦醉酒,面对挡路的蟒蛇,他毫不畏惧,拔剑斩蛇,一刀两断。《史记》通过这个故事想烘托和反应刘邦的勇武。与前面放走百姓的事情一起,来体现刘邦既有仁爱的心,又有勇气和胆识。

但是,我们仔细回味刘邦放走劳役百姓这件事情就发现,站在当事普通人的立场,私放劳役会牵连家人,甚至可能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而且,他要放走的这些人最后居然没有走,而是要跟着他?闹革命?,准备推翻秦王朝。这在秦国律法中就是谋逆大罪,是必然要株连家人的。可是,刘邦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显然没有顾忌到这一点。史书上对他大加赞扬,但实际这样莽撞的行为背后有无穷隐患。

当时,刘邦的父母都还在沛县村庄,他的妻子吕雉也温柔贤淑,并且已经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史书中记载,刘邦在做决定的时候似乎完全都没有考虑这些。如果不是因为史书想通过故事刻意塑造刘邦形象的话,那么刘邦其人的处世之法确实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刘邦最后成了汉高祖,他的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做法也就被冠上了各种似乎合理的解释。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仿佛让人以为,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行事作风,所以他才能够打下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