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赛儿有什么过人之处?一介女流为何能带领农民起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唐赛儿起义是发生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的事情,唐赛儿起义作为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也就是当时的他们快要没有活路了,所以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反抗,朱棣即位之后迁都,重新修建宫殿,再加上此前的靖难之役,很多人被逼的走投无路了,唐赛儿就是如此。但是一个女性称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很少见的,唐赛儿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唐赛儿起义是明朝经历的一场比较大的动乱,而唐赛儿正是此次起义的首领,也是明初著名的白莲教女首领,集合民众上千人歼灭了很多的军队,引起朱棣的不满下旨歼灭,唐赛儿起义的原因也很简单,正值饥荒民众怨声载道,另一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家人被官府杀死,唐赛儿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起义又称唐赛儿盗乱、唐赛儿民变指的是明朝时期唐赛儿领导的民变。唐赛儿以红白旗为号发动起义,击杀前往镇压的官兵千余人,声威大震。附近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等急向朝廷报警。朱棣闻讯,遣使诱降唐赛儿,被拒绝,随即命柳升为总兵、刘忠为副总兵,率京军5000前往镇压。二月十一,柳升率部包围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柳升骄狂的弱点,派人向其诈降,声称起义军将从东寨门夺路寻水宵遁,骗得柳升派重兵据守东寨门外待战。
三月十三夜,唐赛儿命人驱羊群伪装起义军走东寨门下山,吸引明军主力,自率众从明军薄弱处突围,袭杀刘忠。黎明,柳升发觉中计,匆忙遣兵追击,然不知唐赛儿去向。十六日,宾鸿率莒州、即墨义众万余攻安丘,遭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指挥王真率沿海备倭兵突袭,起义军大败,被俘杀6000余人。唐赛儿等隐匿于民间。
唐赛儿起义的原因:
唐赛儿起义于私是为了替自己的家人报仇,父亲被抓到卸石棚上去做苦力,丈夫又在讨要粮食时被官府打死,父亲丈夫相继悲愤离世,加上她性格从来都是快意恩仇,一怒之下,决定揭竿而起。于公是为了同样境遇的山东百姓,朱棣为了刺激北方经济,将都城前往北平,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手工业者自然就成为了铺桥修路、开凿运河的主要劳力。恰逢饥荒,山东境内已经是怨声一片,加上贪官污吏又大肆敛财,一些为非作歹的白莲教也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身为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已经没了活路。
唐赛儿起义的经过:
永乐十七年,青州卫指挥使高凤带兵围剿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益都山区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将官兵引进了葫芦谷。在狭隘的山谷中,唐赛儿带领伏兵杀入敌阵,大败官兵,高凤也被杀死。吃了亏的官府也随后便派莒州千户孙恭前往招抚。起义军他们拒绝了孙恭,并把随同前往的官兵也杀掉。只是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隐瞒不报,他们采取能镇压就镇压,能招抚就招抚策略,最终却是“三司皆以不蚤发系狱”。地方上出了这等大事,永乐帝闻奏大惊,山东是漕运要道,是供给京师的基础。永乐帝遂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使刘忠为副总兵官,精选5000京师精锐人马赶来镇压。临行之前,永乐帝面授机宜:“贼凭高无水,且乏资粮,当坐困之,勿图近攻。”
唐赛儿组织的起义军,名为“白莲军”,聚众数千人。由于蒲台县地处平原,无高山密林之险,唐赛儿在青州时发现,在蒲台县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有一个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绝壁,易守难攻,又处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于是唐赛儿便选中卸石棚寨作为起义的地点,永乐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义。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急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包围卸石棚寨,企图消灭起义军。明军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稳,唐赛儿夜间便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并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全部歼灭。
初战告捷,唐赛儿起义军声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打击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队伍迅速发展至2万多人,震动了京师。青州以东各地的群众纷纷响应,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宾鸿、董彦杲的两支队伍。这样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农民起义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唐赛儿在初战取胜后,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不断打击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恶霸、地主。唐赛儿所到之处,各官吏纷纷逃命,其他各路起义军也纷纷响应。据地方志记载,寿光、安丘、胶州等地都有“毁官衙、烧仓库”等打击明军的活动,一份份告急文书飞一样传到京师。为了控制局面,永乐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唐赛儿怒斩了来使。在招安不成的情况下,永乐帝派“京营”的提督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和都指挥使刘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镇压。
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柳升认为“小小贼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刘忠兵至益都后,再次包围了卸石棚寨。唐赛儿利用敌军骄横轻敌的弱点,以“寨中食尽,并且无水”为由诈降,将柳升主力调往警戒城东有水的地方,自己却集中兵力,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都指挥使刘忠。当敌主力赶到时,唐赛儿已指挥起义军从容转移。
同时,其他起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时,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都指挥卫青率兵赶到,使起义军腹背受敌,最后失败。地方首领赵琬被俘就义,义军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皆被明军所杀,妻小被官府没收为奴。至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唐赛儿起义便被镇压下去。
唐赛儿最后的结局是怎样?
唐赛儿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唐赛儿兵败后官军搜埔无果,怀疑她隐藏在尼姑或女道士中,于是逮捕了北京、山东等地尼姑女道士多人,送京都审问,但终未能抓唐赛儿。另一种是被生擒,九朝野记所载:“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己,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
是"唐赛儿".不是"唐赛尔
资料1:
唐赛儿,女,生卒年不详,明代农民起义首领,蒲台县西关(今滨州市蒲城乡)人。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唐赛儿以白莲教为名义,自称“佛母”,秘密往来于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借传白莲教发动群众,组织起义力量。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月,组织农民军数千人,于青州卸石棚寨起义。起义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青州卫都指挥使高风的官军,青州以东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大小数十支起义军,和卸石棚起义军联为一起,共约万人,分兵攻打宫州,日照、诸城、寿光、安丘、郎墨等州县,“毁官衙、烧仓库”,杀富济贫,官吏纷纷逃命,告急文书传至京师,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赛儿怒斩来使,于是明政府又派遣总兵柳升、都指挥刘忠带领京营兵马来镇压。唐赛儿抓住柳升狂妄轻敌的弱点,派人到敌营诈降,柳升信以为真,起义军趁机于夜间向防备薄弱的敌大本营猛攻,打乱了敌军,刘忠中箭毙。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带领大队人马前来攻打,赶到山寨时,起义军已经转移。唐赛儿安然脱险,使明成祖十分恼火,一方面严惩地方官员,又令各地缉拿唐赛儿。后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但“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今在她的故乡旧址蒲湖主岛上建有“唐塞儿纪念祠”,并在附近的滨州黄河大桥北端建有她的戎装塑像。
/view/94141.html
资料2:
唐赛儿是山东蒲台人(现在的山东滨县〕人。十八岁那年,唐赛儿便和农夫林三结了婚。婚后,由于家穷,偏巧又碰上连年大旱,收成不好。结果,农民便造反,想向 明朝官府讨些粮食,要不然就会饿死。
谁知道官府一得知消息,便立刻派兵来抓人,连林三也被带走了。不久,消息传来,说林三与许多其他村民全都被活活打死了。唐赛儿悲痛欲绝,心想,既然已家破人亡,只有起来反抗,才能为丈夫报仇,并生存下去。
有一天,唐赛儿无意中发现山缝里有个石匣子里面装着一把宝剑与一本书。唐赛儿读过书,认得字,认出了那是一本兵书,便兴高采烈地把匣子带回家了。
唐赛儿自幼习武,现在又熟读兵书,她的名声便渐渐地大了起来,百姓都愿意听她的话。当时,白莲教在民间十分流行,唐赛儿也加入白莲教,自称“佛母” ,并利用传教的机会,等待机会起义。
在1420年,山东和蒲台县一带又遭到了严重的灾荒。官府不但不救济,反而加重税,使百姓怒气冲天,恨声不绝。唐赛儿见机会到了,决定举起义旗,反抗官府,便率义军攻进益都县城,把粮食分给了穷人、百姓。
唐赛儿起义军攻占了益都,很快的又占领了诸城、即墨、莒州等县城。山东总督急忙向朝廷告急。明成祖朱棣知道后,非常吃惊,便派大军去镇压。义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方,但由于人少力单,官兵势众,唐赛儿的不少将士都牺牲了。
唐赛儿见义军处境十分险恶,不想见义军全军覆没,便想出一个“鱼归大海” 之计,化整为零,混在百姓之中,使官兵无法辨认出他们,然后再设法汇聚。官军在找不着义军后,便禀报明成祖说 唐赛儿失了踪,但贼兵却都已斩了首。
唐赛儿在民间如鱼得水,早已不知去向,但白莲教的活动并没停止,直到后来的清朝还在活动。
资料3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农民革命战争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既有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也有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明初山东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唐赛儿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唐赛儿,蒲台(今山东滨县南)人,县民林三妻,永乐十八年(1420年),她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延续时间不长,但影响颇大,就连明成祖朱棣也被惊震。但是起义失败,唐赛儿下落不明,为了寻觅这位女英雄的最后归宿,多少年来,历代史学家,穷经皓首,仍无定论。
据《明史》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1420年2月21日在家乡率众数千人,“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历经三个多月,最终因敌我悬殊,和许多参加起义的农民军领袖一样,舍身取义,壮烈牺牲。他们叙述道,唐赛儿于1420年2月21日在家乡高举义旗,赢得了四方群众如董彦皋、刘信、刘俊、丁谷刚、宾鸿、徐光等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支援。这些农民起义军领袖,率农民数万人响应唐赛儿的起义,并投入其麾下。
这样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爆发,立即遭到了青州左卫指挥高风的残酷镇压。高风亲率精兵数千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但起义军在唐赛儿的领导下,英勇善战,屡挫高风凶焰,并趁机利用熟识地形的有利条件,把高风所率官兵打得溃不成军,并斩杀了高风。
官兵惨败,高风被杀,唐赛儿取得了胜利,使得山东诸州的大小官吏以及地主绅士慌作一团。消息传到北京城中,朱棣“甚为震惊”。为了迅速扑灭唐赛儿所率农民起义军的烈火,朱棣亲自下谕。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佥事刘忠为副总兵官,急带护卫北京的“京营”,星夜赶程,奔赴山东,继续进行镇压。行前,朱棣亲自面授机宜,再三叮嘱柳升日;“前高风轻进致败,不可不戒”。
就在明朝统治集团企图全力镇压唐赛儿农民起义军时,山东境内又连续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如宾鸿率领农民起义军于4月17日进攻安邱;19日董彦皋的义军部队,也以“红白旗为号”,于莒州(今山东莒县)正式起义,并攻克即墨县城;寿光、诸城、胶州等县的农民起义军也纷纷出击,屡败官军。
见此燎原之势,朱棣不得不再下谕旨,命令柳升分兵应付。山东境内蜂涌而起的农民起义军打乱了明朝统治集团全力镇压唐赛儿的部署,使得他们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柳升兵力的分散,使唐赛儿的农民起义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
4月25日,穷凶极恶的柳升为了尽快消灭唐赛儿的农民起义军,以装备精良的“京营”5000人包围了唐赛儿农民起义军的中心驻地卸石棚寨,又派指挥吴亮前往诱降。柳升想用软硬两手来对付唐赛儿。
机警过人的唐赛儿立即识破柳升的阴谋诡计。义军愈加团结,进行顽强的抵抗,一举杀死了敌军副总兵官都指挥刘忠。为了诱惑柳升,唐赛儿还派遣了一些起义军战士到敌营前假装投降,并“告密”说,“寨内缺水,起义军将由东门突围寻水”。柳升信以为真,马上集中兵力阻截东门。见敌中计,唐赛儿率领部队趁机从敌军兵力薄弱、防备松懈之处撤退。
第二天天亮,柳升发现中计,气急败坏,挥军尾追,唐赛儿却早已领着寨内义军战士安全转移了。柳升怒,“斩杀百姓无数”。
唐赛儿脱险,这时,营州、即墨的农民起义军部队与围攻安邱的农民起义军合为一股,计众万余人,向安邱发动猛攻。眼看城池已破,原来在山东半岛防倭的明朝军队奉朱棣之旨,从蓬莱方向赶到安邱包围了农民起义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农民起义军遂告惨败,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妖妇唐赛儿也在歼灭之例”。
有人认为,唐赛儿在这次战斗中并没有牺牲,而是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逃出敌军重围,“隐逸后”复出,继续进行秘密活动,与明王朝对抗。他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其一,当地百姓对明王朝的痛恨和对唐赛儿的爱戴。
唐赛儿发动这次农民起义,主要原因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不顾人民群众的生计,征发大量农民赴北京修城造殿,强派大量民工从各地运送材料。为了供养京城内大批官吏和军队,兴师动众,滥征民工把南方大米运往北京。朱棣屡征农民开凿疏浚运河,总计十多年间,迁都耗费了大量民工和财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遭受了沉重的劳役灾难。特别是山东农民,处在运河开凿地区,劳役最重。山东仅一次就征发“丁夫十六万五千”。“中原无辜赤子,困于转输,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唐赛儿以当时该地民间宗教“白莲教”来团结人民,聚众起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人们尊称她为“佛母”。基于此,她脱险后,很有可能被当地百姓所掩护,逃脱了明王朝追捕的魔爪。
其二,明朝政府长期没有放弃追捕唐赛儿。
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朱棣因“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明史纪事本末》“平山东盗”)
同年七月二日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把山东、北京的尼姑全部捕捉,逐一搜查,甚至还逮拿了除这两地之外的数万出家妇女,仍无所获。
随后,一无所获的朱棣将追捕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封建专制统治,一向以强大严密而著称,但是在那些信仰着依靠民间宗教精神改变命运的民众面前,却虚弱无用到了这样的地步,一切官府、巡检司、关隘、军队乃至特务机构,都无济于事。
唐赛儿究竟是战死疆场还是削发为尼,或为人民群众所保护,她的下落,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f?kz=87027243
比丘尼,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讲求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比丘尼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比丘尼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比丘尼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比丘尼呢?
而事情的起因,却是一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由唐赛儿(女)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据《明史》及清代有关野史杂钞记载: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二月,在家乡蒲台(今山东滨州)聚集数千白莲教徒,以红白旗为号,揭竿而起,对抗朝廷。这场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农民起义,因为规模小、持续时间短,且没有震动明朝政权,所以连历史教科书上没有记述,但当时的皇帝朱棣却“甚为震惊”,不但派出了“京营”五千精锐人马,还把正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军队,也用在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上面,很有股子“攘外必先安内”的架势。
朱棣为何如此兴师动众?据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其一,起义发生在“迁都北京”前夕,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朱棣决不允许在这种时候出任何乱子;其二,起义军以“白莲教”为依托,教徒对唐赛儿死心塌地,惟命是从,朱棣决不允许“邪教”蛊惑民众;其三,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屡败官军,且唐赛儿对于朝廷的招安不理不睬,使朝廷和朱棣颜面扫地。种种原因,使朱棣对唐赛儿分外仇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因为寡不敌众,腹背受敌,起义军只坚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但唐赛儿却下落不明。
为了消除心中忿恨,为了防止死灰复燃,为了能够杀一儆百,朱棣下令严察唐赛儿的行踪,但搜捕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民间搜不到,朱棣决定调整工作重心,把搜捕唐赛儿的重点放到了佛门。朱棣之所以这么做,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一者,搜捕人员为了推卸搜查不利的责任,有可能以唐赛儿入佛门来搪塞朱棣。二者,佛门弟子远离世俗,官府一般不介入,唐赛儿兵败后极有可能混入佛门避难;三者,唐赛儿起义时,曾自称“佛母”,朱棣以此认为唐赛儿与佛门有着某种关联。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朱棣因“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处混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站,逮之京诘之”。
于是,朱棣下令将北京、山东的比丘尼、女道士统统逮捕,押送朝廷审讯。同年七月,朱棣又命段明为山东左参政,继续搜索唐赛儿。段明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把山东、北京的比丘尼逐一搜查,全部捕捉,甚至还逮拿了全国范围内的数万名出家妇女。关于此事,《明史》也有简单记载:永乐十八年二月,山东蒲台唐赛儿反,唐赛儿不获,溟逮天下出家比丘尼万人。一直到朱棣病逝,他一心想捉拿到唐赛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明朝强大而又严密的特务、巡察机构,在捉拿唐赛儿的问题上,因为不得民心,即使想出通过捕捉天下尼姑的荒唐、极端的办法,最终也无济于事,得到的结果是“赛儿卒不获,不知所终”。唐赛儿究竟哪儿去了?多少年来,不少历代史学家,为了寻觅这位巾帼英雄的最后归宿,穷经皓首,至今仍无定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