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边关将军手中握着重兵,为什么很少出现造反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6:26:44

古代边关将军手中握着重兵,为什么很少出现造反呢

古代边关将军为何很少造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将军,大家想到的就是身形高大威猛,有勇有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走起路来笔直挺拔的人,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些将军,才有了一方土地的平安。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将军威风凛凛,有一身好的功夫,令人心生羡慕。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皇帝都会派一些厉害的大将去镇守边关,以防止外敌侵犯,从而保障国土安宁,这也是每个将领毕生愿望。可是,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为什么这些镇守边关的人手握重权,却很少有人谋反呢?当然,这也就是皇帝的高明之处了。为何他们不谋反,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在古代封建主义社会,他们每个人的尊卑观念尤为明显,尤其是皇帝,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每个人的天,做臣子的皇帝的话就是一切,皇帝下达的命令不管对错,都得执行。除非这个皇帝是真的昏庸无能,民不聊生,他们才会打着顺应民心的旗号去造反。不然,这种事情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第二,一般来说,去镇守边关的将领只会孤身一人前往边关,他们的家人必定是留在京城的,毕竟,边关比较混乱,而且环境也不好,为了家人的安全,只得这么做,这样的话,也就很好的牵制了去镇守边关的将军,有了家人,就算他们想造反,也得想想自己的家人。

第三,在古代,要想谋反,那可是大罪。大家都知道王莽吧,西汉末年,人民生活艰难,朝政腐败,王莽夺权成为皇帝,到后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只是外戚夺权。在那时候的人看来,他的做法忘了忠君才是要放在首位的。

第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边关将军要想谋反,粮草必须得充足,这可是行军打仗的根本,要是没了粮草,那无疑自断后路。除非有很大的把握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不过,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皇帝的高明之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边关将军有二心。要把一切可能扼杀在摇篮里。

说了这么多,其实他们的行动都在皇帝的制约中,皇帝根本不可能给他们造反的机会,他们要做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身份,用自己的价值来使边关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才是他们最大的任务。不得不说,古代的制度是真的强,所有人都会臣服在这种制度之下。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古代边关将领都手握重兵,却为何不敢轻言反叛?

虽说我国古代地方镇关将领造反的事件不胜枚举,但纵观整个古代史,造反这一举动还是很少,地方军队将领的“不敢造反”是由诸多方面原因构成的,其中包括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央集权的稳固加深、边防军队调派管理机制等原因。

思想基础

统治思想在百姓看来好像并非那么重要,但在于国家层面,就是一种管理国家极其重要的工具。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至根深蒂固,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施政措施的奠基,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早在夏商时期,就有载君主意志受命于天,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天意”、“天志”的概念,进一步神话君主,也有了“君权神授”的概念,而传统儒家学说里的忠义,首当其冲的是忠于君,义于国。这种思想控制手段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而是千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封建社会育人慧民的思想基础,但凡受文化教育的人,都会从儒家经典开始学习,这也就更加深了臣民对于忠君爱国的认可。

作为镇守边关的一方将领,也是统治阶级的中高层人物,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就更为深刻,守一方安宁,捍卫国家领土是每一个将领心中最初衷的思想,而无论是对于君主还是国家,忠字当头,不敢造次,博取功名,拜将封侯,留名青史才是镇边将领的共同认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造反,就连小说里的山贼匪徒宋江,也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最后招安为臣,才留忠义之名于青史。

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无论是从思想选择还是施政手段上,最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就是加上中央集权还有皇权,从中国古代发展的历史中明显可见的是,历朝历代都会对前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而后制定一系列的施政措施以避免前车之鉴的再度发生,而伴随着这种施政措施改变的,亘古不变的就是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地方权力的削弱,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这种此消彼长间的权力变化,也体现在地方军队与中央军队的强弱改变上。

从周天子的诸侯分封制到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无疑是将地方军队的实力慢慢削弱,汉初景帝冒着地方叛乱的风险,强制削藩,就是朝廷对于地方势力的干预,这种简单粗暴的削藩措施亦见于明朝朱允文、清朝康熙,只不过朱允文败了,康熙胜了。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改变外强中干的危险局面,而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做出及时反应的唐朝,就在二百年间一直承受着“节度使”这个尴尬而又麻烦的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中,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阶层,制定出一系列的削弱地方军队的措施,比如定期调换地方驻军的高层领导,以避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又或是直接由中央调派监军刺史等亲信或者皇室宗族成员巡驻各地,监视地方军队高级将领的一言一行;又或是直接改变外镇军队的组织结构,厢兵这种较弱的军队镇边,战斗力更强的禁军收回中央管理;这种一系列的军队管理措施的改革,也使得地方将领的造反能力大打折扣。

而诸多朝代所管理边防军队,采取的措施便是军饷粮草由中央供给,兵马调动见“虎符”为准,也就是说地方军的所有供给由中央统一调配发放,遇战事也要上报朝廷,由朝廷派人送虎符前往战区统一调派战区内的驻军。这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控制了地方军队的补给,一个是控制了地方军队的人员调派,这两点对于造反来说缺一不可,因此没有足够的把握,造反无疑是送死。

身败名裂

中国古代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造反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晋国公李渊造反创建了大唐;赵匡胤黄袍加身,名为禅让,实为造反;燕王朱棣造反得了大明江山;吴三桂造反迎来了清军入关。这些造反家是造反成功的杰出案例,所谓成王败寇,成功了就名垂千古,但若没有成功呢?

九江王英布起兵反汉、四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南宋刘苗兵变软禁赵构、宁王朱宸濠起兵反明,均以失败告终,落得身首异处,满门被诛,这种造反的结果是每一个外镇之将都会忌惮的。往往外镇重臣的家人都会被留在京城加以“控制”,名为照顾家人,将军安心征战,实际上就是朝廷的人质。历史上虽有马超这种不顾宗族二百余口人质性命的人,但为少数,镇守一方的将领最终的目的还是博取功名后回到家人身边安度晚年。

而造反所带来的舆论压力是古人更为难以接受的,不求名垂青史,但求不要遗臭万年。“凌烟阁”这种褒奖虽然不好混,但总比留下骂名的好,死后追个谥号,拜个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造反带来的只是家族受牵连,自己也被定在不忠不义的耻辱架上,那么为何还要造反呢?

古代镇边将领在没有天下大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造反,这种由儒家思想主导的统治结构中,外镇将领从内因上就拒绝造反,从国家管理的外因上也缺乏诸多造反的理由和条件,因此,虽拥兵于外,却很少会选择造反。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敢造反?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敢造反?小编发表个人几点愚见。

1、古代将领并不是独立的,一般情况只有统兵权,人事权和后勤保障都在中央。一旦中央断了粮饷,可能你还没出兵就被自己人干掉了。(安禄山就是有了三镇人事任命的权力和征收赋税的权力后才有资本造反)

2、自秦一统天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越来越强,尤其到了明清,没有朝廷谕旨和兵部明发的“兵符”,任何一个将领都调不了兵。边关将领只有防守的指挥权,没有进攻的指挥权。还有就是,边关是国家防御蛮族的最前线,你想造反,边关一定会防御空虚,到时蛮子趁机进攻你老巢,朝廷又遣大军来战,两线夹击,你必败无疑(就算你和蛮子联盟,也未必打得过朝廷大军,人家一来就二三十万,你们这点人,够使吗?)。

3、正常情况下,高级将领都是高官厚禄,日子过的舒服就行了。造反如果失败,那就是诛九族,犯不着冒这个险。特别是边关将领又不止一个,而且还有京城附近的中央军,就一个边关将领能跟全国的实力对抗?除非是碰上朱棣那样的皇族血统+猛人VS菜鸟建文帝。

4、军力和朝廷不对等,仅仅边关一军,远远不足以与掌控天下的朝廷相抗。要知道以一镇军队正面对殴朝廷大军还能胜利的藩镇造反仅仅只有朱隶一例,这还是因为朱隶本就是先皇亲子,并以清君侧的名义获得当时宁王支持,并借此掌控了当时明朝最善战的几只军队,并且朱隶仅仅是出奇兵猛攻南京,并不是占领全国,如果建文帝出逃苏州或者别的由他亲信所在的城市,便可号召天下兵马勤王,朱隶很大可能,又要退回北平,甚至还不一定回的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0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