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铁汉子庞德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大将他刚直勇敢,武艺也非常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铁汉子”,不仅如此,此人生平最大的功劳便是力斗关羽,并且用箭射伤了关羽中额,单是这一点战绩,在三国之中就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这个铁汉子是谁?其实此人正是当年曹操帐下的大先锋庞德公。
说到庞德,最让人心痛的是他最终死于关羽刀下,没有留下有用之身做出更多的壮举!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试想,刘备打着仁义之师的名义,以正义自居!庞德为什么不投降于蜀汉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做简单分析就知道了…
当年关羽以强劲的攻势,成功将曹仁打怂,不过曹操也不是好惹的,他迅速发动救兵,曹操以于禁为上将,而此时担任先锋之职的正是庞德。庞德还在曹操的面前夸口,要生擒关羽,并且怒吼道:“关羽也是人,没有什么可怕的!”曹操也是凭着庞德的这几句话,立马就重用了他。
很快,于禁的大军来到了战场之上。果然,正如在曹操面前所讲一样,来到战场之上的庞德丝毫没有被关羽的声名吓住,而是勇敢地和关羽相斗,庞德和关羽在阵前对决,最后还利用熟练的箭法将关羽前额射伤,相比于禁的表现来看,庞德更像是主将,而于禁则最多只是一个参谋。
虽然庞德英勇,但是比起整体用兵能力及统帅能力来,庞德就弱爆了。关羽,见很难在战场上一举打败于禁大军,于是他利用此时暴涨的汉水,成功将于禁大军打败,并且还成功擒住了庞德。
暮年的关羽能在战场之上碰到如此本事,而且如此忠义的将领,这让关羽是又喜又悲!为什么喜呢?因为庞德的以前的老板马超就在蜀汉做五虎上将,而他的哥哥庞柔也在蜀汉当郡守。关羽心想,这次不但可以打个大胜仗,而且还可以帮助大哥招降一位大将了!
上述假设,都只是关羽的猜想。关羽差人让庞德押解过帐,亲自劝说他归降蜀汉。不过庞德却立马拒绝,并且大骂:“你们刘备算什么玩意?不过一个庸才罢了!我宁愿魏王的鬼,也不愿意做刘备的将!”后来,庞德被关羽亲自斩杀!分析到这里,其实不难发现,庞德之所以誓死不降,就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刘备难成大事。在临死之前,庞德告诉了关羽大实话!虽然有些感情色彩在里面,但更多或许就是理性的!不然,谁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在《三国志》中,庞德以「 ”忠烈”的形象出现。在他的本传中,毫不夸张地说,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和他的「 ”忠烈”有关,如果单从比例上来说,甚至超过另外一位以「 ”忠”闻名的人物关羽。在提到他的儿子庞会时,也被称为「 ”忠壮勇烈”「 ”有父风”。然而我们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这其中叙事的逻辑问题。首先庞会被称为「 ”忠壮勇烈”,援引的事迹却是他不支持诸葛诞,众所周知诸葛诞淮南起兵反对的是篡夺曹魏的司马氏。由此观之,庞会的「 ”忠烈”已经是不知道付诸于谁了。这种逻辑上的乖悖,背后暴露的是本传「 ”刻意”要给庞德贴上「 ”忠烈”的标签,这难免给人以欲盖弥彰之感。 庞德誓死不降关羽,表面看起来其「 ”忠烈”成色十足且无可争议。然而,除了历代都有史家和学者否认庞德的「 ”忠烈”以外,质疑其「 ”不忠”的声音还来自其同时代的曹魏内部。可见对于庞德是否「 ”忠烈”的评判,并不只是立场问题。相比起制度的更易演进常常有章可循而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观念的变化,则更有「 ”润物无声”之感而不易被人察觉。应该说,庞德是否「 ”忠烈”的争议就来自于这种观念上的分歧。说得更具体一点,对于庞德「 ”不忠”的批判,就是建立在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的「 ”自东汉下半节已有此端,至三国而大盛”的「 ”二元君主观”基础之上的。 一、因为「 ”二元君主观”,马超成为庞德的道义负担 庞德先是马腾的手下,早年间一直跟随马腾马超父子作战,直到马腾入邺,成为曹操的人质。随后庞德跟随马超,并参与了马超针对曹操的「 ”叛乱”。马超在渭南被曹操击破以后,奔往汉中投奔张鲁,庞德也随着马超一起留在张鲁麾下效力。可以说,马腾马超父子,是庞德「 ”如假包换”的故主,而庞德则相当于马超的「 ”故吏”。 「 ”故吏”一词在东汉其实有特定含义,但庞德和马超的关系与此类似 本文的开篇已经提到过,东汉以来,政治关系中开始已经开始出现「 ”二元君主观”。所谓的「 ”二元君主观”,按钱穆先生的解释,指是士大夫似乎具备两重的君主观念。那么,何谓「 ”两重君主观念”呢?我们都知道,帝王和大臣之间是君臣关系,而东汉地方太守是可以自行征辟官吏的,所以当时太守的属吏和太守的之间,也是有君臣名分的。而东汉具有征辟属吏权力的官员除了太守以外还非常多,比如太尉、司徒、司空和各种将军。由此,和征辟有密切关系的这种「 ”第二重君臣关系”便广泛地存在于东汉政治生态系统中。 《日知录》卷二四《上下通称》: 「 ” *** 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司隶从事郭究碑》云:‘本朝察孝,贡器帝庭’;《豫州从事尹宙碑》云:‘纲纪本朝’是也。亦谓之郡朝。《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是也。” 郡府不仅被看作是「 ”朝廷”,郡守和属吏之间也存在有实际的「 ”君臣”关系。属吏有向上司进谏忠言的义务自不必说,《仪礼·丧服》中甚至还有「 ”旧吏”要为「 ”故主”服丧的规定,这就是东汉「 ”旧吏”为「 ”故主”奔丧的理论来源。代表东汉官方意识形态的《白虎通》对此也加以了确认。 关于这种「 ”故主”和「 ”旧吏”之间的「 ”君臣关系”,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那就是汉末风云人物公孙瓒。 公孙瓒为故主效忠,因此被举为孝廉 《太平御览》注引《英雄记》: 「 ”公孙瓒,字伯珪,举上计吏。郡太守刘其以事犯法,槛车征。伯珪褠衣平帻,御车到洛阳。其当徙日南,伯珪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举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与先人辞于此。’再拜,慷慨而起。其时州里人在京师者,送行见之,及观者莫不歔欷。” 这件事同时还被《后汉书》和《三国志》所记载,公孙瓒的故主刘其犯法被发配日南,而公孙瓒一路护送刘其。当时日南地处边远而「 ”多瘴气”,公孙瓒此举其实是有生命危险的,「 ”恐或不还”。公孙瓒不避艰险,事故主以忠并慷慨陈词,旁观者都非常感动,「 ”莫不歔欷”。 而公孙瓒的事迹在东汉并非孤例,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后汉书·戴就传》: 「 ”杨州刺史欧阳参奏太守成公浮臧罪……就慷慨直辞,色不变容……曰:「 ”奈何令臣谤其君,子证其父。” 戴就为了证明自己故主长官的清白,甚至不惜为其死节。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看到,这种「 ”二元君主观”并不只是名义上的。相反地,下属和上司的「 ”君臣关系”是有实际政治内容的。 并且,这种「 ”二元君主观”还随着汉末皇权的衰落,地方豪强的进一步崛起而变得「 ”大盛”,愈发深入人心,成为政治上意识形态的主流。而庞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庞德和马超分开的原因不甚明了 关于庞德为何在其故主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就留在张鲁处因而和马超分开。史书中没有留下记载,因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史书中也没有任何关于马超对庞德「 ”不义”的记载,两人之间未见有任何矛盾。因此,当马超尚在的情况下,时人对庞德另投曹操,甚至张鲁,都难免颇有微词。这或许同样能解释,为什么关羽「 ”千里走单骑”追寻刘备的行为会受到如此广泛的赞誉。 《三国志·庞德传》: 「 ”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这则史料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是在时人眼里,庞德效忠的对象或许本来就该是刘备,而不是曹操,这里显示出一个悖论,那就是庞德投降曹操,本身就是一种「 ”不忠”。所以庞德是以对马超的「 ”不忠”而「 ”效忠”曹操,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丧失了政治道德;其次,因为第一层关系,庞德在曹操阵营中其实是饱受众将猜忌的。但是我们注意到,曹营里降将众多,那为何单单庞德饱受质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众将对庞德的这种质疑显然不仅仅只来自于庞德的降将身份。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庞德的故主马超尚在,又没有任何对其不义的地方。对庞德而言,实在是单方面有失「 ”君臣”大义。 处于这种环境之下的庞德,自然就会有一种比起曹军诸将来说,更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 ”忠诚”的心态。 二、「 ”二元君主观”下庞德的自我救赎,激进的「 ”表忠”态度 经过前文对庞德在曹操阵营处境的分析,我们也许就不难理解在《三国志》中关于庞德的记载,有非常多的内容都是他用各种方式在宣示自己的「 ”忠”——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恨不得把「 ”忠”字刻在自己脸上的庞德形象。 庞德的言行,给人以「 ”刻意”之感,这可能和他背负的压力有关 《三国志·庞德传》: 「 ”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 ”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德)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在前两段记载中,庞德随时把「 ”殉国”挂在嘴边,难免给人一种急于以死明志,自证清白的感觉。仿佛除了「 ”殉国”,庞德已经难以自我救赎了。其实,纵观樊城之战中曹军诸将,庞德的这种姿态,可谓是独一份。其他曹军诸将见不到这种表现,难道我们就能说曹军之中,唯有庞德一人是「 ”忠”吗?我们只能说通过庞德的这种「 ”刻意”,能感受到他平时背负的巨大「 ”不忠”压力和谴责。而当他被关羽擒获以后,「 ”立而不跪”的表现,其实也很有深意,胡三省将庞德的这个举动解释为表示自己不屈服于关羽。可以说,庞德已经到了不想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有所闪失,被人抓住把柄予以攻击的地步了。 应该说,庞德的这种表「 ”忠”的行为,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表明心迹,甚至显得有些欲盖拟彰了。与其说这是庞德「 ”忠心耿耿”的表现,毋宁说这是背负「 ”二元君主观”政治道德压力下庞德的自我救赎。 三、「 ”侠烈”还是「 ”忠烈”?「 ”二元君主观”视角下的庞德评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攻樊城水淹七军,庞德在此战中被生擒。关羽曾经劝降庞德,庞德誓死不从。 《三国志·庞德传》: 「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三国志》这段记载,其实颇值得玩味。庞德不仅不愿意投降,还把刘备斥之为贼痛骂了一番,又说自己托身国家,庞德的这番话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道德优越感,表明自己忠于的是「 ”国家”。而认同庞德确实「 ”忠烈”的人,也多从这个角度加以论述,认为庞德以身殉国,是当之无愧的「 ”忠烈”之士。曹丕更是对庞德大加赞赏,把他比如做古代的名将先轸和王蠋。 《三国志·庞德传》: 「 ”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悳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曹丕不愧是文学家,话说的非常漂亮。然而曹丕大力褒奖庞德,称赞其「 ”忠烈”的这个举动显然另有深意,除了是在宣示自身的正统外,其实也有针对于禁的成分在里面。 曹丕将曹魏另一位元勋于禁羞辱致死 《三国志·于禁传》: 「 ”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丕将曹魏另一位元勋于禁羞辱致死,这个做法实在令人汗颜。即令我们不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单就庞德是否配得上先轸和王蠋之誉而言,笔者的看法是,庞德显然是无法和两位古之名将相提并论的。先轸和王蠋都是坚守清白,以身死国。特别是王蠋,更是喊出了「 ”忠臣不事二君”这样的强音。(《史记·田单列传》)而纵观庞德的一生,所谓的「 ”不事二君”放在他身上显得多少就有些讽刺。 尊刘立场的罗贯中倒是非常赏识庞德 庞德拒绝投降关羽的理由,其实很难站得住脚,他自己口中的「 ”宁为国家鬼”,宣示了个人的政治立场。然而庞德一生前后两次与曹操为敌,他的投降曹操,也并不是他的主动选择,而是随张鲁一起降曹,所以这里实在很难看出来他这种「 ”忠”来自于他的政治认同。 庞德先后两次与曹操为敌 况且他所谓效忠「 ”国家”听起来也让人莫名其妙,当时东汉 *** 依然存在,退一万步讲,就算庞德政治水平低到他把曹操和汉室划上等号,但是他效忠曹操的理由却又是曹操「 ”带甲百万,威振天下”而刘备是「 ”庸才”。这明明就是比钳子,庞德却非要往政治立场上套,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实在不知所云。 其实,从庞德这些「 ”高大上”的拒降理由,我们多少能从里面嗅到一点心虚的味道。笔者无意否定庞德的「 ”壮烈”,然而在「 ”二元君主观”占统治地位,「 ”旧臣”和「 ”故主”君臣关系的神圣性还强烈的存在的东汉,庞德「 ”忠烈”的成色又有几何呢? 其实,对于庞德这种「 ”忠烈”的表现,历来的评价其实可以说颇有微词,并不十分认可。清代学者韩菼对庞德的表现就显得有些不以为然,他说「 ”庞德尽节曹氏,诚为侠烈,但少依马腾,腾族于曹,而德为曹用,且超与德兄俱在蜀,而反与蜀弃好即仇,未为合宜。”韩菼首先肯定了庞德的「 ”侠烈”,但是马上又对庞德一生做了个全景式回顾,认为庞德的故主先是马腾,后为马超,而马腾被曹操灭族,马超也入蜀归了刘备,况且庞德的哥哥也在刘备手下效劳,自己反而视蜀汉为仇敌,这样的做法实在是「 ”未为合宜”。 「 ”二元君主观念”中,故吏甚至有为故主报仇的义务 这里,韩菼用了「 ”侠烈”一词,显然是不认可庞德的「 ”忠烈”。关于「 ”忠烈”的词义无需赘言,而「 ”侠烈”一词又当作何解呢?「 ”侠”在汉代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词,荀悦《汉纪》里说,「 ”游侠之本,生于武毅,不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见危授命”。应该说,「 ”骁勇尚气力”是「 ”侠”的一大特点,其层次比起儒家「 ”天下至德”的「 ”忠”来讲,还存在着天壤之别。 文学作品中,庞德用毒箭射中关羽手臂 无独有偶,《三国志补义》的作者康发祥也有类似的看法,相比起韩菼的委婉批评,康发祥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甚至有些严厉的批评说「 ”庞德身为降将,不死于马超、张鲁,而死于曹操,犹五代时周臣韩通不死于汉而死于周也。虽死作壮语以死,君子无取焉。”康发祥的态度甚至还有点嗤之以鼻的味道在里面,他把庞德比作五代十国时期的韩通,尤言庞德甚至有些虚伪。所谓「 ”虽死作壮语以死”,不过是一种缺乏真正感染力,空洞口号式的壮胆而已。显然在康发祥眼里,庞德是配不上「 ”忠烈”这个赞誉的。 庞德痛斥关羽所用的理由,实在不知所云 而毛宗岗同样站在「 ”君子无取焉”的角度,做出过一番更为精彩的论述。「 ”马超既与关公为一家,而庞德乃与关公死战,是亦与战马超无异也。以关公敌马超,犹未为损重;而以庞德斗马超,毋乃为背主乎?其后既不肯背曹操而降关公,其初何以背马腾而降曹操?故庞德之死,君子无取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庞德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乖悖。 在笔者看来,以上几人的观点,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 ”二元君主观”之上,认为庞德背弃故主,反而「 ”效忠”于故主的敌人,实在是难以自证清白。就韩菼、康发祥和毛宗岗对庞德的评价来看,其实基本都不太认可庞德的「 ”忠”,只是鉴于庞德身死,没有否认庞德的「 ”烈”而已。 康发祥对庞德的批评非常尖锐 结语 庞德宁死不降,他是否「 ”忠烈”?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根本无需讨论的问题。然而就像笔者在本文开篇提到过的那样,政治观念的流变是一个润物无声悄然行进的过程。当我们对汉末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观念「 ”二元君主观”有所了解之后,也许就会发现历代对庞德的评价之所以充满争议的原因所在了。 对「 ”忠”的解读,是理解汉唐间君臣关系甚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汉唐间的君臣关系又无法脱离「 ”二元君主观”这个框架。庞德的事迹,刚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二元君主观”这个相对抽象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若是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乱世,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三国时期。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并立,有的人抓住机遇一飞冲天,而有的人贪图享乐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今天我们便聊一聊庞德的那些事儿。庞德为何宁死不入刘备麾下?临终前他亲自说出答案。
说到庞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恐怕只停留在他是一个魏国的武将,实际上,在庞德投靠魏国之前,庞德马腾麾下的武将,马腾是何许人也?他就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马超的父亲,庞德也不是什么碌碌无为之人,随马腾征战期间屡立战功,可谓是威武不能屈,节操不能改。生当立金銮,死尚披铁铠。
建安七年,此时曹操官至丞相,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获得汉朝廷之大权。此时已是曹操春风得意之时,不久前在官渡打败袁绍,曹操心里便琢磨着是时候袁绍的两个儿子都端了,袁绍官渡大败后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也不争气。曹操一声令下,使唤马超在平阳抵御郭援、高干,而庞德此时便跟随着马超一同行军,此战不仅大获全胜,郭援也被庞德斩于马下,因此庞德也官拜中郎将。
后来马超反曹,庞德便跟随着马超一起投奔了汉中张鲁,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曹操平定了汉中,马超投靠刘备跑了,庞德留了下来只得投降曹操,曹操也十分欣赏庞德这样的骁将,便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就这样马超成了蜀国武将,庞德成了魏国武将。庞德不愧是一代虎将,襄樊之战庞德支援曹仁,与关羽单挑,一箭射中关羽前额,险些使得关羽丧命,只可惜天时地利皆不在魏,这一战,庞德于禁几乎全军覆没,庞德被擒后誓死不投,最终被关羽所杀。
为什么庞德死活不愿意投降刘备呢?都说这大耳朵刘备宽仁老实,简直就是君慈臣忠,这么好的福利,庞德怎么会不心动呢?实际上在庞德临终前,他的话道出了真相,庞德不仅毫不畏惧,反而大骂关羽说我魏国雄狮百万,你刘备算什么东西?我宁做贼人鬼,不做贼人将。
庞德之所以会这么说,其实是挑明了战局,虽然蜀国此时胜利,但是国力上却远远不是魏国的对手,庞德这么说就是为了表示他的忠心,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庞德是以降将身份投降的曹操,此时若是再投降刘备,不仅在魏国的家人会惨遭不幸,自己跟三姓家奴又何异?
庞德作为马超的部署之一,马超选择了投降刘备,而庞德最终却投降了曹操。那在马超投降刘备后,刘备为何不去汉中招降庞德呢?
这时候的庞德在汉中张鲁麾下,曹操领兵攻打汉中时,庞德也就一起归顺了曹操。
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紧接着就爆发了湘水之争,刘备在这时没有太多精力去考虑其他事情,而与此同时,曹操就领兵攻打汉中,根本没有给刘备招降庞德的时间。
二、庞德不愿意投奔刘备。
庞德本身是汉朝廷官员,之所以跟随马超反曹只是因为没有可选择性。但当马超再次投奔张鲁又投刘备时,庞德已经不愿意跟随马超了。
虽然演义上说这时候的庞德正处于重病之中,但是庞德在病好之后也并没有去投奔马超,而是选择投降曹操。最后被关羽擒获后,宁可被斩杀也没有投降。
三、马超仓促逃亡,已失庞德之心,知道难以招降。
在当时那个时代,虽然十分看重忠诚,但同样也有?君视我如草芥,我视君如仇寇?的说法,在马超仓促逃亡,既没有携带部署,甚至连妻儿都没带之后,马超已经不值得跟随了。
当然,以上所说都不一定是真的,毕竟历史已淹没在时光之中,而记载又模糊不详,我们已经很难判断当时的真实原因了。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去揣测,而这极有可能和其本意相差甚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