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皇太极为什么会血洗正蓝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626年农历九月初一,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继承后金汗位。既然皇太极已经即位,那么他就是八旗劲旅的最高统帅。可是十年后,也就是1636年,皇太极却对满洲正蓝旗痛下杀手,杀死了一千五百多人!那么皇太极又为何血洗正蓝旗呢?
可能有人会觉得1500人也不算太多,那么咱们首先来分析八旗制度。按照努尔哈赤的制定的标准,三百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就是一个旗。换言之,皇太极杀死正蓝旗下一千五百多人,已经占正蓝旗的五分之一。
那么正蓝旗为何会遭此大难呢?原因其实和正蓝旗的旗主有关!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自领两黄旗,代善领两红旗,阿敏领镶蓝旗,皇太极领正白旗,杜度领镶白旗,而正蓝旗是由莽古尔泰统领。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比皇太极大五岁。莽古尔泰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努尔哈赤封为三贝勒。然而莽古尔泰脾气火爆,属于那种有勇无谋的人,政治智商极低,因此在皇太极即位后,两人发生了非常尖锐的冲突。
1631年,后金与明朝爆发大凌河之战。期间,莽古尔泰当众出言顶撞皇太极,同时还用手紧握佩刀。这时候,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弟德格类出面“斥其悖,拳殴之”,这下彻底激怒莽古尔泰,他当着皇太极的面“抽刃出鞘”,差点发生械斗。
皇太极非常生气,之后召集众贝勒讨论莽古尔泰的罪行。最终的结果是,“夺和硕贝勒,降多罗贝勒,削五牛录,罚银万及甲胄、雕鞍马十、素鞍马二”。此后,莽古尔泰郁郁不得志,在一年后暴病而亡。皇太极表现得非常悲痛,亲自祭奠。
又过了两年,一个叫冷僧机的人向皇太极告密,说莽古尔泰生前与他的弟弟德格类、妹妹莽古济曾经“要夺御位”。结果皇太极在莽古尔泰的府上搜到“大金国皇帝之印”,多达十六枚,因此认定他们“阴蓄异谋,大逆不道”。
皇太极做出决定,“追夺莽古尔泰爵,莽古济格格及莽古尔泰子额必伦坐死,余子并黜宗室”。史料说得非常轻松,但过程十分残酷。莽古尔泰虽死,但他的势力仍在,皇太极的处罚,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抗,双方甚至发生内讧。
胳膊扭不过大腿,最终正蓝旗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杀。至此,莽古尔泰的势力被连根拔掉,甚至连他的坟墓都被挖开,“已寒之骸骨,复行抛弃”。之后,皇太极又对正蓝旗进行改编,将其彻底吞并,纳入自己的直辖统治之下。
皇太极对正蓝旗的屠杀、改编,其实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因为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由旗主共同治理国政,所以在皇太极即位后,他的权力受到限制,特别是受到其他三大贝勒的约束。为加强皇权,他必须对其他三人下手。
参考资料:1.《清史稿》;2.《清太宗实录》;3.《明清史料》
皇太极即位伊始,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就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并不断地对之完善,逐步将后金国带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
沈阳故宫大清门外广场
登上大汗的宝座,皇太极才深刻体会到其所面临之局势的复杂性与严峻性。父汗生前缔造国家时,赋予了后金国鲜明的血缘色彩,这种政权形态不仅原始,而且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只因努尔哈赤作为父,是统治家族一言九鼎的大家长;作为汗,他是国家最高掌权人,所以这种不稳定性还不明显。当皇太极入承汗位后,面对实权在握的三位兄长,这种不稳定性首先表现为三大贝勒之权与汗权相抗衡的态势。皇太极虽有汗王之名,但实际上无异于正黄旗的一个贝勒。因而,在政治上,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汗位,皇太极首先要做的就是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
从场面上看,皇太极作为新汗一直事兄以重礼,但其成为天聪汗后立即采取之果断且有效的措施却与其“事兄之重礼”形成巨大的反差。首先,皇太极在八旗中设了八大臣。八大臣即八固山额真,原为努尔哈赤所设,此时则享有新汗赋予的更大的权力范围,即总理一切事务,在议论国家大政时与诸贝勒共议;出猎行军时各领本旗兵行进,凡事皆听从稽察。同时,皇太极又设不出兵驻防的十六大臣和出兵驻防的十六大臣,目的在于佐理国政、审断讼案。皇太极设这四十名新任的八旗高官,分散和削弱了以三大贝勒为首的诸贝勒特权,强化了汗权。因为作为沿袭天命年间旧制的议政会议,凡涉及后金国的军国大政者,均要经过这一政治枢要的集体议政,决断后方可实施。
皇太极用增设八大臣等异姓贵族的做法,抵制了三大贝勒在议政会议上的影响。
天聪三年正月,皇太极又以怕劳烦诸位兄长多有不便为理由,不再让三大贝勒按月轮流处理国家大政。至此,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二月确立的四大贝勒按月分值、执掌国中一切机务的惯例被废除,三大贝勒的权力再次被削弱。
针对三大贝勒,皇太极根据其各自表现,采取了分别对待的策略。资历最高的代善因“拥戴”之功,弥合了与皇太极争位期间的情感裂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赢得了皇太极的好感,每至年节,皇太极都亲率诸贝勒等上门祝贺以示尊重。加上代善在皇太极与阿敏、莽古尔泰斗争的关键时刻总能站在皇太极一边,因此两人之间一直相安无大事。但天聪九年九月,皇太极却因代善而怒闭大清门,称将杜门而居,让诸贝勒另举他人为汗。原来代善因欲娶察哈尔汗妻苏泰太后遭拒后对皇太极耿耿于怀,很快与怨恨皇太极的莽古济公主打得火热,引起皇太极的强烈不满。最后,由诸贝勒大臣议定代善罪状,拟革大贝勒名号并削和硕贝勒职,夺十牛录属人,罚雕鞍马十匹,甲胄十副,银万两,仍罚九马与九贝勒,并跪请皇太极“亲决万机”。皇太极见达到目的,遂临朝听政,命从宽免革代善贝勒之职,并归还十牛录属人。从此,代善唯皇太极马首是瞻。
沈阳故宫崇政殿门额
在处理与二贝勒阿敏之间的关系时,皇太极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强硬态度。阿敏作为堂兄兼四大贝勒之一,其在推举皇太极继位之时即提出“我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尔即位后,使我出居外藩可也”的拥立条件。阿敏敢于公然提出分立的主张作为拥戴条件,自恃手中的权势而藐视汗权,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皇太极即位后,阿敏一直在寻找实现这种主张的机会。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命阿敏为主帅领兵征朝鲜,令其使朝鲜求和盟誓即可班师。但在朝鲜国王已遣使求和的情况下,阿敏却称想在朝鲜屯种以居,不回去了,最后是被迫不得不班师还朝。此后,阿敏与皇太极之间摩擦不断,怨恨日深,如与皇太极争一朝鲜美妇、私交蒙古科尔沁奥巴、违背上旨私自与蒙古结亲、擅越驻防旗地分界、口出狂言,等等。最后,阿敏于天聪四年(1630年) 六月因失永平屠城败绩而归,众贝勒大臣等议其大罪共十六条请诛,皇太极将其从宽免死,幽禁起来,以其弟济尔哈朗继为镶蓝旗贝勒。崇德五年(1640年) 十一月,阿敏病死,卒年五十五岁。
莽古尔泰从各方面都无法与皇太极相提并论,不仅努尔哈赤从来没有把莽古尔泰纳入汗位继承人的考虑范围内,皇太极也未把他列为竞争对手。皇太极即位后,莽古尔泰作为三贝勒,也是皇太极事以重礼的兄长之一,阿敏获罪不久,莽古尔泰就以清史上有名的“御前露刃”大不敬之罪失去了大贝勒的地位。天聪五年(1631年) 八月间,后金在进攻明大凌河城战役中受挫,皇太极登城西之山冈观察形势,此时莽古尔泰上前启奏,说昨日之战,他属下的将领受伤的人最多,所以想把他手下护军中随其他旗出战者,全部要回,引起皇太极的反感。面对莽古尔泰言辞激烈的辩白,皇太极欲骑马离去,莽古尔泰却不依不饶,举佩刀向前,频频摩挲刀把,有拔刀相向威胁之意。其同母弟贝勒德格类劝说并用拳殴之,莽古尔泰拔出佩刀五寸,德格类奋力推之出帐。皇太极此时气极,回营后数次申斥身边侍卫不能挺身护主,恨恨不已。天聪五年(1631年) 十月二十三日,在驻扎大凌河的御营里,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等以大贝勒莽古尔泰在御前露刃,议革去大贝勒名号,降居诸贝勒之列。
天聪六年(1632年) 十二月的一天,莽古尔泰因“偶得微疾”,突然病逝,时年四十六岁。天聪九年(1635年) 十一月,莽古尔泰生前与胞妹莽古济、胞弟德格类、妹夫琐诺木杜棱、家奴冷僧机等对佛跪焚誓词、欲谋逆之案被揭发,并于莽古尔泰家中查出其谋逆的实物罪证——所造木牌印十六枚,皆金国皇帝之印。因此时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已亡,故莽古尔泰之子额必伦被诛杀,其余六子及德格类之子俱降为庶人,其他参与者及知情人等除首告者幸免外,一律诛杀。这件事处理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归皇太极,皇太极原自将正白旗(即位后改正黄旗),令其子豪格为镶黄旗和硕贝勒,至此皇太极独掌三旗,其强大的实力在后金国已无人与之同日而语,三大贝勒与之抗衡的局面遂土崩瓦解。
随着三大贝勒势力的逐渐削弱,皇太极在不断强化手中汗权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整顿国家的措施。
仿明制,设书房文馆(即内三院之前身) 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极命将儒臣分为两班,一班负责翻译汉字书籍;一班负责记注本朝政事。同时,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时对明朝儒生滥杀的态度,于天聪三年九月允许诸贝勒以下及普通人家为奴的生员赴试,共取中二百人,许多人包括以宁完我、鲍承先、范文程等为代表的汉人文士即于书房就职。他们纷纷呈上章奏,积极倡议金国改制,诸如设六部、辨服制、开科举等。天聪五年(1631年),书房文馆逐步向正式的国家机构转变。
崇政殿前石雕御路
天聪十年(1636年) 三月,在原文馆的基础上,皇太极正式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职掌:记注汗诏旨,收贮御制文字,撰拟汗起居、用兵、行政史书档册,祭天与登极宣读庆贺表文;凡告庙祭文、历代祖宗史书、墓志碑文、机密文移、黜陟官员册档、众人章奏,汇集修订以为史册;追封诸贝勒册文,六部办理事宜,可入史籍者选择记录;功臣母妻封赠文书、印文、与异国邻邦往来书札,俱编为史册。内秘书院职掌:与外国往来文书、国人奏章、辩冤词状、汗敕谕、文武官员敕书、致祭孔夫子庙、吊唁死者文书。内弘文院职掌:注释历代善恶之例进讲汗前,劝进太子,教亲王书,颁行定例。此时的内三院已成为辅佐汗(皇帝) 处理国家中枢政务的机构,诸臣大部分为汉族,不设贝勒掌院,甚而内秘书院由汉官领衔,大大推动了后金国制封建化、正规化的进程。
仿明制,设六部天聪五年(1631年) 七月,皇太极采纳宁完我等汉族文士的建议,设立六部。命贝勒多尔衮管吏部事,贝勒德格类管户部事,贝勒萨哈廉管礼部事,贝勒岳托管兵部事,贝勒济尔哈朗管刑部事,贝勒阿巴泰管工部事。皇太极设立六部,命庶兄、弟、侄执掌,意在军国大政在其主持的议政大臣会议的同时,设置一直接听命于汗的中央行政机构,虽军政不分但各有专司,官员升迁调补归吏部,财政收支编审丁口归户部,典章制度与外交往来归礼部,出兵征战归兵部,审理诉讼归刑部,工程建筑归工部。国家制度因六部设立而更趋完备,汗权因六部设立而更加集中。
设立都察院和理藩院崇德元年(1636年) 五月,皇太极又依明制设都察院,职责是向皇帝谏诤,纠举诸王大臣不法之事,稽察六部,参加议奏,会审案件。以明朝降官张存仁、国舅阿什达尔汉为承政,规定都察院各官“据实奏闻”,“所言是,朕即从之,所言非,亦不加罪”,给予很大的权限。都察院的设立,对于约束满族贵族,监控国家各部门职官,独尊皇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天聪八年以前,后金国根据国情的需要,设立了专门管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清崇德三年(1638年) 六月,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以贝子博洛为承政。
都察院、理藩院与六部合称“八衙门”,八衙门的承政为“昂邦章京”品级,地位高于内三院大学士。上述三院八衙门中,除理藩院为满族独创外,余者基本是仿明朝制度建立起来的,是独立于八旗制度之外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家机构体系,分别履行行政、监察、民族管理以及辅政等职能,削弱了后金国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限,树立起汗或皇帝的权威。
在经济上,皇太极采取的第一条措施就是针对汉人大批逃亡,以“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为宗旨,宣布既往不咎。同时因大兴土木,有误农时,表示在最大限度内减少劳民伤财的工筑劳役。并规定今后将视满汉之人为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都同等对待。并禁止自贝勒大臣以下官员人等勒索汉官汉人财物,对稳定人心、促进经济复苏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项重要经济措施就是缩小编庄,分屯别居。努尔哈赤实行庄园(拖克索) 制度时,规定每十三丁为一庄,给牛七头,耕田百垧,每备御各赐一庄,按满族官员品级,分赐奴仆。此时,改为每备御只给壮丁八人,牛二头,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使部分汉民重又变为自由民。天聪年间,在处理征明、征察哈尔蒙古等俘获人口时,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被掳人口变为奴婢,但也有一部分人被编为民户,较努尔哈赤时代有较大进步。另还颁布禁止杀食马、牛、驴、骡等大牲畜,其结果是为农业生产输送了大批劳动力和生产工具,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商业方面,皇太极下令“通商为市,国家经费所出,应任其交易,漏税者罪之”。放宽了努尔哈赤时期对商业活动的苛刻限制,在沈阳城内根据八旗制度设立八处贸易处所,由八旗分管,并收取税银。
与此同时,后金与朝鲜、蒙古等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贸易关系。商业的繁荣,刺激国内农业、手工业的长足发展。总之,皇太极针对时弊在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使国内经济由努尔哈赤末期的衰退转向复苏。
在法律上,皇太极在位期间颁布了为数可观的一系列法令法规,这些法令法规虽然承载的内容多为具体的、单一的,无一定的条理分类,但内容已涉及军事、狩猎、八旗、民事等诸多方面,并初步建立起有关朝贺、服色、婚丧嫁娶等一系列礼仪制度。皇太极又于崇德年间进行了纂集法典的初步尝试,产生了有名的《崇德会典》,虽称不上是完备,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皇太极采取这种种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树立起汗的权威。特别是天聪六年立六部后,皇太极提出“国家立法,不遗贵戚”的观点,不久,即颁布了著名的《离主条例》。
《离主条例》规定了以诸贝勒为首的满洲贵族,在经济上不得越分多取,不可擅杀人命和奸淫属下妇女,禁止隐匿属下将士战功、禁止压制属下申诉,否则允许社会下层的诸申、阿哈(奴隶) 讦告离主。皇太极通过法律形式对贝勒的特权加以限制,缓和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军事上,天聪初年,皇太极即对朝鲜用兵,以武力胁迫与朝鲜定下了以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兄弟之盟”。对明朝则是谈谈打打,如需要稳定国内政局、恢复经济时,就与明朝进行和谈,而一旦时机成熟,即挥师进攻,或绕道入关纵师劫掠。如天聪三年即奔袭京师,施反间计杀袁崇焕,天聪八年又远袭宣府、大同等地大获全胜而归;或集结八旗重兵围困军事重镇以攻取之,如天聪五年取得大凌河战役胜利。对蒙古则采取根据其表现赏罚分明的办法,或联姻厚赏,如与蒙古科尔沁部等,或征伐不止,如对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察哈尔部,使蒙古诸部出兵助后金国一臂之力,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后金国的周围。
皇太极继位,既非受父亲遗命,亦非因为年龄居长而当立,他是接受以代善为首的诸兄弟子侄的拥戴才登上汗位的。作为既成事实和回报以及遵守努尔哈赤时期所创立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之制,皇太极对负有拥戴之功的三大贝勒即他的三位兄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极为优礼,皇太极把三个哥哥摆在与自己的同等地位——居南面并列而坐,俨然如四汗。但他们为了本旗和自身的利益,自行其事,甚至以拥戴之功要挟新汗,谋逆和藐视汗王的意图时而显露端倪。皇太极处处受到三大贝勒“掣肘”,“虽有一汗之虚名,实为正黄旗一贝勒也”,形成了王权自主、皇权分散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君臣不分的现状,皇太极逐步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向封建制的过渡,抑制八旗诸王权力,不断削弱直至消除各种对立的势力。
当年的努尔哈赤放过了阿敏,但是皇太极却杀了阿敏,主要原因就是阿敏功高震主!让皇太极觉得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皇太极对阿敏采取了非常的措施。使用了非常阴险的手段,杀死了阿敏。
放过阿敏
满清的3位非常厉害的将军,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代善,一位是阿敏,一位是皇太极,而这三人非常的有名,其中阿敏也是最骁勇善战,为努尔哈赤建功立业,立下了悍马功劳,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阿敏并不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相反却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因为联系他这个英勇作战的侄子,因此努尔哈赤没有杀他!
功高震主
但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扭转,努尔哈赤的这位侄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清四大名将中的阿敏,却显得有些功高震主,而且在皇太极的继位过程之中,确实阿敏做出了不朽的功劳,但是阿敏由于自己的功劳却对皇太极的指令基本上都是不服从的状态。子皇太极便想除掉阿敏,毕竟皇太极不想像宋朝的时候,赵匡胤被夺兵权的事件一样!
囚禁阿敏
终于皇太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决定秘密的囚禁阿敏。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在30年前,阿敏的父亲正是被努尔哈赤以相同的手段囚禁起来,而且一囚禁就是二三十年,而阿敏今天也要受到皇太极的囚禁,而皇太极直接将他囚禁了三十几年,最终阿敏抑郁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9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断袖之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