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文德皇后,千古第一贤后,是武则天永远也不能超越的女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5:40:39

文德皇后,千古第一贤后,是武则天永远也不能超越的女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文德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中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谓的万邦来朝、八方来仪,即使是现代的人,也无不憧憬着想要回到那个歌舞升平的古代,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说起唐朝,很多人都会想到唐太宗、唐高宗等有名的皇帝,而说起唐朝的女性,大部分人脑海中只有一个武则天,因为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打破了古代女子只能作为男人附属品存在的思想。

但是唐朝还有一个女人,是很多人不了解的,让武则天都无法和其相提并论,这个女人是谁呢?为何连武则天都比不上她?

要知道武则天能够当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是唐朝的皇后。武则天成了皇后之后,便扎身于唐朝权利的顶峰,才有机会对整个国家的朝政进行干涉。

而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就源于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的“废王立武”。此后武则天成为了皇后,身份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也得益于唐高宗对于朝政的疏松,让武则天有机会去接触到唐朝的核心权力,这也为武则天后来能够当上皇帝,并且为大唐开辟一片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人,曾经也是唐朝的皇后,和武则天处于相同位置的她,却没有想过争夺李氏家族的权利,反而选择一心去扶持身边的帝王,成为一代帝王的贤内助。

她就是唐朝的文德皇后。文德皇后出生于唐朝有名的长孙家,她的兄长长孙无忌,在唐朝也是非常有名的宰相。从十三岁嫁给唐太宗开始,文德皇后便独得李世民的宠爱,夫妻两人恩爱无比,相扶相持琴瑟和鸣。即使如此,文德皇后也从来没有想过沾染唐朝的半分权利。

文德皇后十三岁嫁给李世民,而李世民要比她大三岁,此时的李渊还没有自立为帝,李世民也只是一个太守的儿子。两个人因为门当户对走到了一起,结成了婚配。

到了武德元年时,李渊称帝,李世民也被封为秦王,文德皇后则成为秦王妃。当李渊准备将皇位交给李建成的时候,文德皇后不停地在皇宫内周旋,以求李渊和后宫中的众嫔妃能够支持李世民,更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亲自出面勉励李世民麾下的将士。

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获得胜利之后,李世民也没有其他的想法,直接将文德皇后立为太子妃。李世民登基后,更是在登基之后的第十三天,就将其册封为皇后。

文德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正如史料中记载的一般,文德皇后真正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她只有两个称呼,一个是臣民们对她的称呼“长孙皇后”,另一个是李世民对她的称呼“观音婢”。

观音婢是她的小名,而李世民也从来只称呼她的小名,无论在什么场合之下,所以文德皇后真正的名字无处查找,即使是在记录皇帝起居的文献中,李世民也从未叫过文德皇后的本名。

文德皇后非常喜欢看书,即使是早上刚起来,宫女给她梳妆打扮的时候,文德皇后手中也时常拿着一本书,无论什么时候,就算是成为了皇后也是如此,这是她的一种爱好。

也正是因为这一爱好,让文德皇后非常的博学,很多时候李世民和她探讨文学,常常都被文德皇后反驳的哑口无言。而且文德皇后也非常善于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面对时事政治的时候,经常能够说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李世民执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这也是文德皇后独得李世民喜爱的一个原因,对于李世民来说,后宫佳丽三千已然审美疲劳,而如此聪慧博学的文德皇后,却是整个后宫中的独一份。

在古代的后宫中,相互之间的斗争比起战场的刀光剑影可一点都不少。后宫的女子为了夺得皇帝的宠幸,几乎是不择手段。妃子被皇帝宠爱,不单单可以获得直接的赏赐,自己的家族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最主要的是,一旦为皇帝诞下子嗣,不敢说以后可以成为皇太后,最起码孩子以后当个王爷,自己也能有个安稳的晚年。

后宫这么多女子都想要争夺这唯一的男人宠爱,岂止是苦难两个字可以形容的,明里暗里的争斗是少不了的。而文德皇后却能很好地将后宫打理好,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李世民安心朝政。

李世民和文德皇后两人可谓是天作之合,唐太宗虽然能够理智接受群臣的谏言,但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却会非常的犟,谁的话都不愿意听,固执己见。而且唐太宗非常喜欢享受,但凡是自己想要的什么东西,必须要得到手,无论什么手段,不然的话心里非常难受。

而文德皇后却很对李世民的口味,当李世民开始犯犟的时候,文德皇后就会对李世民进行劝告,说来也奇怪,李世民生气起来谁都劝不住,唯有文德皇后的话能听得进去。而文德皇后也利用这些方法,救了一大批官员的性命。当李世民对某样东西特别执着的时候,文德皇后也会用借古喻今的方法,让李世民打消念头。

文德皇后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贤后”,正是因为自己和李世民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在凶险异常的后宫能够成为皇后,定然不是寻常家的女子,而有些女子虽然都聪明,但却过于聪明,以至于把握不住分寸。

文德皇后之所以被大家所称赞,就在于她深谙这其中的道理。自己嫁给了皇帝,那么自己和皇帝就是一家人,皇帝的也就是自己的,何必还去挣去抢,去使用阴谋诡计谋夺呢?

而这一点,就是武则天远远比不上的。虽然武则天对于唐朝的贡献也不小,但若是武则天安心做好皇帝的贤内助,所做出的贡献并不比自己当皇帝小。

长孙无垢是谁?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中文名: 长孙氏
别名: 观音婢
国籍: 中国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长安
出生日期: 隋仁寿元年(西元601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贞观十年(西元636年7月28日)
职业: 皇后
代表作品: 女则三十卷、书法一帧、春游曲一首
配偶: 唐太宗李世民
评价: 一代贤后
享年: 36岁
谥号: 文德顺圣皇后
陵寝: 唐昭陵

生平简介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她是一位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且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鹣鲽情深
   贞观帝后

她骄傲地认为,桃花之所以红艳是因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学”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负地认为,无须说出名姓,世人也晓她是谁,因为她的出众风流已是远播中外,有口皆碑。——无须多言,这是一位得宠的宫妃通过这首诗表达她的骄傲和幸福、尊宠,她是那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神采飞扬。   [1]那么这个宫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宠才能写出这般张扬的诗句?   这位宫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她是一个贤后,一个著名的贤后,却也因为她的贤名太出众,世人渐渐忘记了她是贤后的同时更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是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还是从长孙皇后的离世说起吧。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唐会要》卷二十.陵议)。   [2]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了。其实太宗作为封建帝王,对此规则不可能不知,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自己,又怎么会明知故犯呢?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见《答魏征手诏》)。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3]也因为对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中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这同时可以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的得到复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不过这种慰籍法,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4]贞观14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与兄争夺太子之位,为了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追福(右《三龛记》,唐兼中书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书,字画尤奇伟。在河南龙门山,山夹伊水,东西可爱,俗谓其东曰香山,其西曰龙门。龙门山壁间凿石为佛像,大小数百,多后魏及唐时所造。惟此三龛像最大,乃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也。————《欧阳修集》)。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逝五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谋嫡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这足以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的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他们的宠爱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18年和贞观20年两度上书,要求皇帝放太子回东宫,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日在东宫,15日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衍生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从而给大唐李氏宗室带来了灾难。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22年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10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豪华。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胆量如此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并不是信佛之人,史载:当她病重时,太子李承乾请求做佛事,为其祈福,皇后断然拒绝。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吧。   其实长孙皇后为佛家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件:   [5]贞观(或武德)年间,因长孙皇后不预,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铁弥勒像颂碑》)   [6]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文拾遗.卷五十》 )   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见于《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综观史载,唐太宗为长孙皇后不为”也“为”之事,还有许多:   比如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这样一个身犯谋反大罪之人,最后却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亲兄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这时应该是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才对,但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自己的处境,反而要求皇帝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这是得到怎样的宠爱,才能有如此的自信?)   太宗本是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有个大臣只因死后家人出来变卖珠宝他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敞因贪污被免官后,太宗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官。   至于太宗对皇后所出子女以及皇后的亲兄长孙无忌的宠爱更可说“罄竹难书”了。   “唐文德皇后遗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盖古之岐头履也。”——这是长孙皇后遗留在世上的一双鞋子,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这只遗履的出现,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华丽如此,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的是皇后物品够用即可,不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   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恰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确实是惊世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会里,即使嫁得是一个普通男人也不能轻易说“不”,对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但长孙皇后却常常气定神闲对皇帝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时,无论皇帝如何问,就是不说;不想让兄长为官时,即使皇帝反对,兄长也一定要辞官;想要赦免兄长时,就算兄长犯了谋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认为某人无罪时,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旧顶风而上,从容辩白;更有甚者,就连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亲自选定……长孙皇后的强势令吾辈佩服,不过吾辈更佩服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强势的那个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个男权的世界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强势多么出众,若没有男人的垂青,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一场惊世华丽,成为千古传颂的贤后,唐太宗居功至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无人值得她妒忌,因为她在后宫已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弱者,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上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去忧虑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会发下“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吗?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当一个皇帝能够全心全意,无私无畏的独宠一个女人时,这个女人必然会回报。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女人终究是女人!   其实,千百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或许是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利用太宗的宠爱残害妃嫔、祸国殃民,又或许是一些无聊八卦人士的猎奇以及哗众取宠心理,导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说成了怨偶。   或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能知道呢,唐太宗爱谁只有他自己清楚。可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历史见证者们留下的铮铮记载,却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现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亲眼见证”的唐太宗的错综复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气势”。如果非要这样才是所谓的“大唐气势”,那么很遗憾,唐太宗并没有这份气势,他很“庸俗”、“落伍”的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只为自己的妻子痴心。
子以母贵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触摸着最冰冷客观的史书,那一腔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仍然充斥着撞击千年后读者心灵的最强力度。   下面我们随着那些最朴实无华的叙述,来感受一下一代明君对妻子所育子女匪夷所思的溺爱记录:   李承乾   [7]①两唐书承乾传载:“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②贞观五年为承乾患 长子李承乾
病,并非虔诚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庙与西华观,狱中的囚徒也得以减罪,以此为承乾祈福[8]。③贞观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诏请印度高僧波颇入宫为其祈福治病[9]。④因承乾多病,太宗不忍其多读书,只要求跟孔颖达评论古事。一次,太宗令其试写治国策略。承乾很快写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于是太宗很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儿子的能力。⑤贞观13年,在东宫设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⑥贞观15年十二月13日,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⑦贞观十六年,太宗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承乾上表推辞。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驳回了承乾的辞谢。⑧承乾谋反罪当死,太宗不愿杀他,群臣没人敢说按律赐死之类的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⑨承乾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   李泰   [10]① 史书明确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魏王泰宠冠 次子李泰
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②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③因李泰喜爱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④李泰体型偏胖,唐太宗特许其乘小轿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两倍,有“十六州”。⑥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⑦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⑧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赐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⑨因李泰宠冠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进谏。太宗虽奖励了文本,但对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⑩唐太宗将大名鼎鼎的芙蓉园赐予李泰[11]。⑾ 唐太宗又赐李泰占地广阔的洛阳大宅及都城之胜魏王池。魏王池风景优美,池与堤也因李泰为魏王而得名[12]。⑿李泰有时去东都父亲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让一只名叫“将军”的白鹘从京城到东都给儿子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几次。⒀李泰耗费奢靡,每月的开销超过了太子,褚遂良为此进谏。但唐太宗并没因此限制李泰的开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费不再受额度的限制。⒁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每次李泰见他都以见师之礼率先拜见。一次,李泰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倍感欣悦。⒂太宗曾计划让李泰搬进皇宫的武德殿来居住。魏征谏止。⒃听闻大臣对李泰不够恭敬,太宗大震怒,召来大臣质问。房玄龄等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魏征敢于直谏。最后太宗承认自己是因私爱而忘公。⒄李泰长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宠爱,四岁时由祖父母当成儿子一样(以为己子)养于宫中并赐名。⒅李泰出事后,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⒆立储风波后李泰虽被贬,但太宗仍对其念念不忘,拿着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叙说思子之情:“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⒇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   李治   [13]①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太 幼子李治
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泰数知太宗爱晋王”。②出生时的特殊待遇:“(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③父母赐“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国宝玉龙子给出生三天的李治。后此玉龙子在唐代帝帝相传。④刚会走路的李治就能画出个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教过他这个字,所以李治对‘敕’字印象深刻,才会不自觉的画出它。⑤唐太宗考李治孝经,他对答如流,唐太宗万分高兴。⑥因为母亲去世后无比伤心,唐太宗怜惜不已,“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⑦皇后去世后,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亦可想见太宗对妻子用情之深。⑧李治为亲王时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候大将军。⑨与胞兄李泰一样,到了年龄太宗却不让其之官。⑩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晋王李治带在身边,曾引起敌人的关注。⑾《长安志》记载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是实际上他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出宫单独居住过(《旧唐书·李璿传》)。⑿立为太子后,仍随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张行成认为皇帝出于私爱未能让太子在这些时间留在宫中代理朝政、履行相应职责。⒀依照礼制,太子必须居住在东宫。太宗公然违反,导致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进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14]。⒁正常的皇孙都封为郡王,可是太宗过于宠爱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长子封为亲王。⒂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李治镇守定州监国,父子二人为了能及时了解对方的点滴情况,首创飞表奏事制度。⒃太宗征高句丽时,写给儿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说太宗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李治的来信而“忌欲恒死( 担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亲笔信才“死而复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儿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写信一一告诉他,同时表达了他“忆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犊深情跃然纸上,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细腻的一面[15]。   长乐公主   [16]①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17]②只因其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别喜欢她,出嫁时,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后经皇后首肯及褒扬魏征之举,逾制之事方作罢。③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协助反对“封建”的重臣们打消了太宗的决定。④根据现代考古挖掘发现,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豫章公主   史载豫章公主“早丧其母”,一出生就由皇后抚养,等同亲生。公主去世后,太宗穿了很长时间的素服,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父亲为子女服丧的时间。因此,群臣悚动不安。   城阳公主   ①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爱屋及乌,赐杜荷襄阳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②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晋阳公主   ①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②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③晋阳公主性情内敛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时,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他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仔细研究晋阳公主的劝谏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与长孙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父亲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至多只有十二岁。④唐太宗擅长飞白书。公主常年跟在父亲身边,便能临写一笔以假乱真的飞白字。臣下们都无法分辨真伪(原文: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⑤晋阳公主去世时只有十二岁。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太宗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新城公主   ①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②贞观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许配给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未来的郑国公)。③贞观二十三年因新城将出降长孙诠,太宗特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传》)。④根据墓志,贞观23年2月,太宗筹备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预感大限将至,不愿女儿为自己守孝三年耽误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当年五月驾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出嫁。   城阳、晋阳、新城中的一位   文德皇后诞公主,月满,宴群臣于丹霄殿。太宗命公围棋赌,公再拜曰:“臣无可赌之物,不敢烦劳圣躬。”太宗曰:“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公固言无物堪供进者,太宗曰:“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胜,朕与君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遂与公棋,才下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辔勒,仍赐绢千匹。【《魏郑公谏录》○文德后载诞侍宴】
编辑本段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帮助夫君成就帝王之业的女人 谁是千古第一贤后

从古至今,纷纷扰扰千余年,君临天下英明神武的君王已经各自流芳百世,而他们背后的女人,那些母仪天下,帮助夫君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却大多已经不为人所知!今天就让我们来瞻仰千年来,我中华神州的那些为国家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贤后。
大汉  刘恒之妻窦猗房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刘秀之妻阴丽华
光烈皇后阴丽华(5-64年),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5-57年)的结发妻子、第二任皇后。更始元年(23年)六月,与刘秀结为夫妻。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郭皇后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刘庄(即汉明帝)即位,尊他为皇太后,又过了七年,阴丽华死,享年六十岁,合葬在刘秀的原陵。
  青年时期的刘秀曾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慨,那时的他还只是没落皇族,一介草民。后来,刘秀参加了革命运动并在昆阳一战一举成名,并再次偶遇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赢得美女芳心,才最终抱得美人归。
  建武十七年(41年),刘秀废郭皇后,改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当上皇后之后,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她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与刘秀的婚姻美满幸福,天下都称她为贤后,被誉为“史上最称职的皇后”。

  盛唐 李渊之妻窦氏

太穆皇后窦氏(约569年—约613年),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李氏,隋大业年间,在涿郡去世,时年45岁。
  她在李渊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据说生前曾经劝说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以免引起隋炀帝忌妒。李渊当时没有听从,而后来不得不被迫献马以打消隋炀帝的疑心。李渊回想窦氏当初的劝言,叹息着对子女们说:“如果我早听了你们母亲的话,哪里到这地步。”李渊登基以后,追封她为皇后,并追谥为太穆皇后。李渊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而在后世看来,窦氏最大的功绩在于生育并培养了后来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李世民之妻长孙无垢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636年),名不详,小字观音婢,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的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武德元年(618年)册封秦王妃。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将皇位让给了他,长孙氏也因此被册封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重去世,享年36岁。他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包括幼子李治,即唐高宗)。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聪明贤惠,知书善文,熟读经史,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长孙氏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在后位时,她时常借古喻今劝谏皇帝,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宫中无人不爱戴,后宫无乱事;尝著有《女则》十篇,书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太宗读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下。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长孙皇后是皇帝的辅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自信且略带自负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他们的伉俪情深足以让后人感动。长孙皇后在后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

李纯之妻郭氏
懿安皇后(约779年—848年)郭氏,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华州郑县人。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孙女,驸马都尉郭暧、升平公主次女,唐宪宗为广陵王时被选为为正妃,唐宪宗继位后册为贵妃,唐穆宗时尊为皇太后,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朝尊为太皇太后。
  这是史上唯一历经八朝的传奇皇太后,她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四朝元老,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天下兵马副元帅,汾阳王,被唐德宗尊为尚父的郭子仪。她的父亲是郭子仪之子驸马都尉郭暧,母亲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她一生经历了八个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之尊。
  后汉
  刘知远之妻李三娘

  李三娘(约913年-954年):榆次鸣李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氏出身农家女儿,她与刘知远的婚姻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刘知远少时、家贫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因刘家贫而拒绝。刘知远请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李氏和刘知远共生三子。
  后晋开运四年(947 年),刘知远起兵太原。同年二月,刘知远称帝,国号为大汉,立李三娘为皇后。因为军饷不足,要向百姓征收重税。李氏谏道:“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 刘知远果断采纳了皇后李氏的建议,一改过去靠刮民财犒军的惯例,而是拿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果然深得人心。翌年高祖死,次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尊生母李氏为皇太后。公元951年,刘知远原手下部将郭威起兵反叛杀隐帝,代汉建周。后汉历时四年,成为五代史上最短命的王朝。而李太后因为反对隐帝杀郭威,而没有被杀,直到954年病死。
  北宋
  赵煦之妻孟氏

  元祐皇后,生于1073年,死于1131年,宋朝人,孟姓,故又常被称为元祐孟皇后,洺州(约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人,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二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
  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一肩将宋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她虽在杭时间仅半年,但这是极为关键的半年。“苗刘兵变”使得刚刚诞生的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中,是她稳掌船舵,避过了灭顶之灾。
  《梦粱录》记载:“昭慈圣献孟太后宅,在后市街。”应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为追思孟太后而建。
  明朝
  朱元璋之妻马秀英

  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名秀英,史称马大脚,是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的皇后。安徽凤阳宿县人,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养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其许配给部将朱元璋。明史上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册封她为皇后,对她十分信赖,多次听从她的意见宽免大臣过错。因此有人将她与唐代的贤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
  大脚马皇后本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在位正中宫之后,虽大富大贵而不娇,并未露出暴发户的脸孔,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不许寻找马氏远支族人继承马公爵位,限制外戚们弄权祸国的可能性。朱元璋嗜杀多疑,马皇后仁慈善良,常谏劝,挽救了不少大臣们的性命。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贤后。
  马皇后的能力有多大,从朱元璋身上就能看出来。失去了马皇后的朱元璋仿佛失去了自我,渐渐走入迷途,一些做法至今为人所诟病。

千古贤后却写出「 ”霸气艳诗”!霸在何处?艳在哪里?乖乖不得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应该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后了,她13岁嫁于李世民,武德元年被册封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并于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深受将士爱戴。三日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她也随之成为太子妃 。 李世民即皇帝位13天长孙氏即被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全力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著名忠臣魏徵就受其庇佑良多。是她辅佐唐太宗开创了「 ”贞观之治”,从而留下「 ”千古第一贤后”的美名。 她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其中就有唐高宗李治。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李世民誉之为「 ”嘉偶”、「 ”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她是一位真正的大才女,她善书法,看过长孙皇后墨宝的古人,都将其与吴采鸾、胡惠斋、张妙净、朱淑真、管道升等诸位女书法家相提并论, 甚至称赞说「 ”皆具有俊才,出其柔翰,俱各精妍”,可见长孙皇后的书法水平亦是不容小觑;长孙皇后喜爱看书籍图传,即便是梳妆打扮时也手不释卷, 成为皇后后依然如此。她对历史颇有研究,熟悉历史典故,明悉王朝兴衰缘由,经常与丈夫一起共执书卷,谈古论今,从容以对,发表独特见解,尤为可贵的是善于古为今鉴,对丈夫与朝政大有裨益 。心中有得,方能下笔千言,字字珠玑,睿智的她也能写史论析利弊,讲得失。此文全文已失传,从史书中提到的一段内容来看,评论的是东汉明德皇后马氏不能抑制外戚「 ”贵盛”而开启祸端一事。她与李世民夫妻二人,明君贤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贞观之治的出现长孙皇后实在是助益良多,功不可没;她还编写了《女则》,《女则》看书名是女教类的,但实际上内容却不是。《旧唐书》很明白地定义了长孙皇后所著《女则》的内容:「 ”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自为之序。”显然长孙皇后的《女则》不是女性的行为规范。长孙皇后所著的《女则》,至少在永乐年间还存留,只是不符合当时的女性价值观而已。 她的诗也写得很好。令人遗憾的是,年代太久远如今她的诗作只存下一首, 但仅凭这一首诗,我们便可一窥长孙皇后的卓然文采与坦然、毫不掩饰的坚定自信。 下面我们书归正传,拜读千古第一贤后的大作,诸君可细细品味一下,看是不是有一点「 ”艳”,还有着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呢? 这是一首七言诗。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在上林苑与众人游玩,一时兴起当众写下此诗,眼界颇高的唐太宗李世民看过后是大为惊喜,赞不绝口。史书记载「 ”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让我们一睹此作真容,领略一下令唐太宗都啧啧称美的倾世文采。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第一二句,诗人上来就剑走奇招,不落俗套,摒弃了一般用颜色来形容桃花的惯用手法,而是着重突出一个「 ”明”子,点出了阳光的灿烂以及桃花在阳光照耀下的明艳夺目,另外也表达了诗人明快的心境,看到艳丽明快的春景,诗人那纯真烂漫的少女心也跟着欢动起来......后四句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明写春色,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容颜之美犹胜艳丽的桃花,就连盛开的的桃花也忍不住来偷一缕娇容以图增添一份颜色;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就连飘柔摇曳的柳枝也来学习她的身轻如燕,身姿飘逸;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行转如风,身形欢快;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余音绕梁,入耳醉心,欢声笑语荡人心肠。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第七句「 ”林下何须逺借问”是借用典故,历史上东晋大才女谢道韫被指有林下风气,「 ”林”指「 ”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评价人物时,常以其为标准。「 ”林下风气”形容妇女的飘逸出尘,超凡脱俗,诗人在此处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出众才情与绝世容貌。最后一句「 ”出众风流旧有名”更是霸气流露,不让须眉!诗人以「 ”风流”自诩,更是直言自己成名已久,毫无矫揉造作,满满的文人洒脱不羁之风。 最后两句以「 ”林下”(之风)、「 ”风流”(多才)自诩,毫不扭捏作态,而是当仁不让地说出自己的出众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勿须借问。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满志这种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 之所以说这首诗有点艳,关键就在第二句上,兰闺艳妾动春情。从字面上看,有没有艳的感觉?据说也就是因为这句诗,太宗朝中大臣是大惊失色,觉得有失皇后母仪天下之风范。同样也是这首诗,让朝中众多自诩饱学之士自愧不如,齐感汗颜。 这就是千古第一贤后,不知羞煞多少须眉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