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交易都用银子吗?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古代,百姓们日常交易主要使用什么货币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是白银,因为平常人家是不会拥有金子的,自然只能用白银了,而且许多古装剧中使用的主要货币也都是白银。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影视剧也是改编而来,不能作为真实史料看待。在古时,民间百姓生活艰苦,粗茶淡饭,又怎会有大量的白银呢?
大多都是散银和铜钱,要知道,白银虽是流通货币的一种,但在民间却难以见到白银的流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常百姓拿出白银很困难,平常商贩不会收。不仅如此,有时还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在古代,因为科技达不到以及勘探技术的落后,我国矿石是比较稀缺的。深藏于地底的银矿挖掘不出来,而比较浅显一些的银矿又处于西北一带。但是这些地方又属于少数游牧民族的地盘,中央王朝掌控不了。因此在很长时期内,白银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金子的价值。毕竟“物以稀为贵”。所以,在早期白银难以作为流通货币。
春秋战国时,流通于世的货币种类主要有两种,分别为金子和铜钱。不过到了汉朝之时,货币也迎来了一次大改革。汉武帝统治之时,因各地珠诸侯分而治之,其管辖之地使用的货币形状不一,而且重量也有差别。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统一了货币的样式以及重量,还推出以“五铢钱”为法定流通货币。
统一使用五铢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又迎来了难题。当时割据势力强盛,很多世家大族为了扩充钱势,私底下铸造货币。此前都是由官方统一铸造,而现在却出现这种私造货币,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货币增多,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此外,这些私造货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家族在造币时会故意用残次材料,所造出来的钱币自然质量不好,成色一眼就能看出不同。世家大族们会在与民间的经济往来中使用这种货币。
但是,百姓们却不敢多言,对于这些私造货币只能照单全收。这样一来,这些残次货币也开始流通于民间。不过,这些残次货币的价值也不高,长此以往,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
这些私造货币有些只是成色差,有些却是质量差,差到稍微用力一捏就破碎了。百姓们怨声载道,最终统治者又进行了改革,不过却不是在“货币”上下功夫。而是将“谷物锦帛”当成钱币,可以自由流通。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的艰苦环境,连金属货币都造不出来了,得用民间最常见的物品作为流通货币。
这种情况直到隋朝时期才得到解决,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又重新恢复了铜钱的流通货币地位。私造货币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铜钱的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民间却依然承袭先前,继续使用“谷物锦帛”作为交换介质。
可能是以这些基本物品作为流通货币,百姓们觉得更有依仗吧,这也表现出了百姓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的无助。
因为那些金属货币的材料不易得,所以黄金货币数量稀少,而铜钱虽然众多,但是却又携带不便。所以民间还是习惯以粮食和布匹作为交换货币。
在宋朝时,我们可以发现统治者犒赏三军时,通常赏的不是金子,而是粮食布匹。虽然民间使用铜钱较少,但是并不代表已经杜绝,还是有少部分地区在使用的。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番外之地就更没铜钱什么事了,地位远远不如实物。就算到了明清之际,粮食仍旧是民间的主要流通货币。而朝廷征税之时也是征收粮食,而不是钱币。
不过,征收粮食却给朝廷带来了不少的弊端,因为容易逃税!所以到了隆庆帝登基后,便又改变了策略,转为收白银,这样实打实的钱币,难以再有偷税漏税之举。
在明朝时,倭寇频繁侵扰大明沿海一带。使得明朝与周边沿海国家断绝了经济往来。后来,戚继光将军扬中华之威,驱逐了倭寇,海上贸易才又重新开始。不过,这一时期外国已经在扩张海外地盘了。
众所周知,南美是白银的盛产地,欧洲强国占领了这里,开采出大量银矿,制成了白银。不过,这些白银大多数流入了中国。因为贸易交往中,中国属于贸易顺差,大量的茶叶和瓷器出口海外。
这样一来,国家收入大量白银,便又开始调整货币策略,以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不过,统治者却忽略了一点,国家收入大量白银,而民间百姓却难有机会收入手中。这样一来白银在民间仍然不受欢迎。
但是官方以白银为税收之物,百姓们没有办法,只得将身上的铜钱拿去换白银。而那些富贵商贾却乘机哄抬白银价格,扰乱正常秩序。所以说,不管怎样百姓们始终是处于下风,占不到好处。所以明朝末年百姓造反频繁,多与此有关。
到了清朝时,仍然沿用明朝的税收之法。不过,民间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百姓们压力稍微要小一点。然而,清朝出了一个慈禧,她大肆挥霍白银,使得国库日益空虚。
而国库之银多数是压榨民间百姓而来,每当国家需用白银之时,便会从民间收取。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只能被迫成为流民!再加上清政府战败赔款,数以亿计的白银外流,更是使得白银身价倍涨!百姓们每交一次税,都要想尽各种办法。
所以说,民间百姓很少有机会真正使用白银。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用白银付款的场景,多是夸张的手法,以引人注目罢了。平常百姓使用白银,普通小商小贩根本就找不开,实在是麻烦至极。
更何况,平常百姓又怎么会有多余的银两呢?多是留来交税之用。
古代买东西都用银子,那如果需要找钱该怎么办?
《红楼梦》里宝玉要给医生诊金,麝月取来银子,却不知道这块银子重量,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是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是的。”一旁的婆子说:“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戥子”是一种相对精准的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除了银子,也用来称贵重的药材、香料、颜料。所以,往往达官贵人家才有戥子,甚至由乌木、象牙等制成,流传到今天,也就成了收藏品。
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古人在正常商业普通交易过程中都用铜钱,小钱为半两大钱为五株120个钱为一贯,一般情况下都够用了,大额商业贸易才会用银子。如果大额贸易用银子都会去钱庄银楼交易,并且会有专业钱客点验银两。至于散碎银子如果在钱庄外用一般的点验都是用呀咬验成色用手掂验分量,另一方面银两的购买力在盛唐时是一两银的购买力为3500钱,宋朝为3000钱,明朝为2500钱左右,所以有些古装戏中有些场景中在小饭馆5客店中吃顿饭就拿一锭银子付账的纯粹是瞎扯。如果真穿越回去,也会被官府当成贼人抓起来。
古代人一般用铜钱,如果消费很高的话,会使用银子,而一大块银锭带在身上肯定不方便,弄不好在路上碰掉了一个角,这就好多天伙食费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当然是带些碎银子,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了,碎银子怎么来的?下面列举几种碎银子的来源。
首先呢,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掐掉这个小角。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这种地方都是档次比较高的,比如一些茶楼啊、酒楼啊什么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两,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第二个就是市场流通。打个比方,你是个商人,一些客户到你家来消费,没有小票子,只能给你碎银子。还有你出去替人干活,人家给你碎银子作为酬劳,就相当于今天的工资。
实际上市面流通的碎银子成色不一,还要逐一换算成色——当然付钱的消费者如果信不过店家,还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评鉴银子成色。
古代商人如果离开本地A,去外地B贸易,他带到B地的A地铸造的银子,在B地直接使用则是“不合法”的银子,那么这个商人有几个途径可以使用A地铸造的银子:一是在B地找当地商会承认的银楼、炉局,按照当地的习惯成色、重量标准,重新改铸银子,他需要为此额外付出火耗成本,并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二是他找B地的A地商会会馆,进行银子兑换,将其携带的A地银子兑换成当地通行的银子。三是认同当地店家对成色的估计,以当地店家估计的成色进行交易,而这个商人显然会承受由此产生的损失。四是这个商人可以使用某个票号、钱庄的汇票、银票、钱票,但需要支付票号、钱庄的手续费。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锭银子,最多就是用点散碎银子而已。
钱从我们这个社会形成的那一刻,就变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交换物品的筹码,成为了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在古时曾用过金银铜等作为了流通货币,有时候布匹、丝绢等布类也可以当货币来交换其他的生活物资。 到了宋朝「 ”交子”出现了,这是民间一种印有典当行印章的纸。大家都认可这种纸的存在,因为纸张轻薄,携带方便,也可以用它来换成银子。纸币的价值逐渐被认可,成为了一种官方货币。我们现代世界中所流通的货币,就是纸质货币。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还出现了电子虚拟货币,并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了越来越高的地位。 可是就算现代社会变成了纸质货币流通的世界,银子本身的价值却依旧存在。如果你拥有很多银子,依旧可以成为社会的大富豪。银子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它的意义,只不过后代银金属的大量开采,使得银的价值远远低于了古代当时所赋予它的货币价值。那么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叱吒多个世纪的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银子在古代与金子、铜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货币体系,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在客栈点餐用饭后,特别潇洒地在桌上放了一颗碎银子后就飘然而去。从电视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银子光滑而洁白。殊不知,真正的银子不仅黑不溜秋,上面还布满了牙印。 在古代是「 ”银本位”思想的天下,人们都是以银子来作为称量货币的单位,来衡量其他物品的价值。对于银子而言,最兴盛的时代是在明清,国家把银子分为了四种形式,来表达钱数的多寡。这四种形式分别为:元宝、中锭、小锭和碎银。 虽然古时是以银子作为称量货币的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银子就是很常见物品。在明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88.8公斤的大米,这么多大米足够一家四口人吃上整整一年。所以对于很多平民家庭而言,一两银子无疑是一笔非常大额的数目。 在平民阶层,百姓们还是以铜币为生活的主要货币来流通。在朝代的更替中,银子与铜钱的换算比,始终保持在一两银子可以换成一千到两千文铜钱的比例。史料中记载的最高的换算额度是在清朝,涨到了一两银子可换两千二三百文铜钱。 虽然以我们的角度来看,一千文铜钱和两千文铜钱的区别不是特别不大。但对于老百姓,可真就要了命。因为这多出来的一千文,可以买两千个胡饼,够一个老百姓吃两年。在古代粮食极其匮乏的时代,一个胡饼就可以救一条人命啊! 在这样的条件下,银子往往都是以碎银子居多,像电视剧了吃一顿饭就丢下一整锭银子的,放到现在也绝对是像王思聪这样拥有中国首富之爹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事儿。而碎银子是非常小的,形状也不规则,再加上银元素很容易氧化。因此,我们看到的银子大多都是黑不溜秋像普通石头一样的状态。 再加上古人不像我们拥有验钞机,他们很难鉴别银子的真伪,只能靠牙咬通过感受所咬的质地来判别真伪。碎银子们世面上的流通,经过了无数人的手和牙,不仅更黑了,还布满了口水和牙印。 如果扔到地上,你根本不会注意。更不会意识到这黑不溜秋像石头子的东西,曾对古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大家在电视上面的寻宝节目里都会见到人们拿着古代的钱币或者金银铸造的元宝去鉴定真假,民间也有许多人在高价回收老钱币。这些东西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提取银的方法大大节约了成本,银子在今天已经不是以前那么贵重的东西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们使用的银子到底长了个什么样呢?
银库
在古代的时候,银子基本上是所有朝代都用过的货币之一,因为当时银子的产量还很少,而且金子又太贵重,所以银子就成为了除了铜币之外比较主流的货币了。有人曾经根据中国各个时期大米的价值来断定银子的价值,据说在清朝一两银子相当于六百多人民币。人们印象里的银子基本上都是两头又弯又尖,中间鼓起来的元宝状,或者是电视剧里像是碎石子一样的块状。
而除了元宝和散银子之外,有的时候人们会选择铸造成银币,比如说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政府就发行了大清银币和所谓的袁大头银币,这些银币在今天也都已经有了极高的价值。在清朝时期和别的朝代中,政府和外国人通商的时候除了用货物交换货物之外,还会选择用金银来充当货币。
银子
在清朝的时候,西班牙银币和大清银币中含银量不同,所以当时还特地制定了兑换的汇率。而外国的那些银币的样子也十分小,根本就没法和“袁大头”之类的国产银币相媲美。
可其实银子的真实样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的。就算是有元宝状的那也是极少数的,因为国家为了银子能够方便流通,易于存放,就特地把银子铸造成长方形的样子。这样的银子形状规则,方便切割。
古代铜钱
因为有的时候店家做买卖找钱的时候找不开,或者人们来鉴定一块银子到底是不是假冒的,就通常会用专门的剪刀把银子剪开。形状不易于切割的元宝就没法拿去剪开了。而人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动辄从怀里掏出一把碎石子一样的碎银子,其实就是经过人们精确计算并且分割好了的。
货币的发明真的可以算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大进步了,因为货币的存在构成了市场,也促成了经济发展。但是最初的禁书货币由于太重而被逐渐淘汰变成了纸质货币。而如今人们也逐渐发现了纸质货币存在的缺点。世界上已经有了许多国家开始着手于电子货币的发展,瑞士就做到了完全电子化的货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8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