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皇陵都有记载找得到,唯独这个时代是一个例外

以史为鉴 2023-06-29 14:57:39

古代皇陵都有记载找得到,唯独这个时代是一个例外

元朝皇陵为什么找不到,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中国人的记忆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短命王朝,而流传下来的史书典籍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再加上关于元朝的影视剧也是不多,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的作用下,我们一般人对于元朝的记忆都是可以用只言片语来形容,更别说元朝的皇陵,反观中国的历代王朝的皇陵都是有所记载的,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北宋的巩义皇陵等等…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元代的皇陵在历史上消失匿迹了?而它们又究竟在哪里呢?要知道元朝的疆域,所拥有的财富之大,在中国历代都是可以说是前列的。历史总是这样的扑朔迷离,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惊喜,也带给我们一连串的疑问。

众所周知元朝崛起于广阔的北方大漠,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它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元朝皇帝死后埋葬的方式比较特别。

首先皇帝的棺材就比较特殊。

“元朝皇帝死亡后,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

这段文字讲的是的是元朝皇帝死后,他们往往会选择一根比较粗大的楠木破成两半,再按尸体的大小将中间挖空,然后把尸体放在里面后合拢……再涂上油漆,用三条黄金牢牢箍紧。这样的话这个皇帝的棺椁从外面看上去就是一根平白无奇的木头一样,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因此就算皇帝的棺椁无意中找到了,除非专业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其次是不同于汉制的丧葬习俗,蒙古族采取秘葬的丧葬习俗,因此后世流传关于元代皇陵的信息不多。

“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意思说的是埋葬皇帝的地方,会派一群马将之踏如平地一般,时间一长,青草树木一片绿油油,看上去跟其他地方一样,那样就谁也不知道了。

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突然离世后的记载可以佐证,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征伐西夏,不幸的是成吉思汗病逝于西夏投降的前夕,元朝的统治层遵从成吉思汗的遗旨,秘不发丧,送葬的人几千人,如果在送葬途中遇到陌生人的话,为了保密起见,他们会选择将一路上遇到的人畜全部杀死,这种方式严酷的保密措施有效保护帝陵的安全。最后他们在把皇帝的埋葬后,会派一群马踏之如平地,然后把小骆驼杀死来祭祀,等到来年祭祀先祖的话,他们就会带着老骆驼,当看到老骆驼哀鸣的地方,就是埋葬皇帝的地方,但是如果后来母骆驼死了,他们就再也找不到皇帝的陵墓的位置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连元朝皇帝的后裔都不知道他们的祖坟在哪?那么别人就更不可能找的到了。因此对于皇陵的位置,可以说在此断了线索。

“起辇谷在漠北,元诸帝皆从葬于此,不加筑为陵,无陵名。”

不同于中原王朝修建规模巨大的皇陵,元朝的皇陵采取隐蔽的办法,不立墓碑,他们往往挖墓时采取整块取土的办法,并且按照次序进行排列,再将皇帝的楠木棺椁放置其中,再将土块依次放好,挖出来的新土运到远方扔掉,第二年草长出来就会发现埋葬皇帝的地方和别的地方一样了,谁也看不出来了。

由于蒙古民族这些种种不同于中原王朝的丧葬习俗和保密传统,也恰恰因为元朝不建规模宏大的陵园来炫耀,更不随葬金银珠宝来诱惑盗墓者,元朝的皇帝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盗掘皇陵的经验,这才导致了元朝皇帝死后,不再受到外人的打扰,因此后世人想要弄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了。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永远的历史之谜。

而如今我们所祭拜的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和象征性陵寝,并非成吉思汗真身的安葬地,只是后代为了祭拜这个伟大的蒙古族传奇人物所建造的衣冠冢。

最后元朝是凭借着武力建立的王朝,没有处理好打天下,治天下之间的问题

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导致整个王朝重武轻文,因此导致了元朝时期的史事记载几乎出现了断代的情况,因此对于皇陵的这样隐晦的事情流传下来的也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而我们所知的《元史》并不是元代统治者自己所编撰的,而是由后代的明朝的皇帝所组织编撰的,对于秘葬的元代皇陵本来就鲜为人知,更不用说后代的编撰史书的人了,史书的严谨性对于没有史实依据的元代皇陵的具体信息就采取了省略的方式而一笔带过。

因此元代的帝王陵寝的埋葬地点可以说是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的。那么,种种正史、野史的记载自然可信度都不大,大多数属传说、推测,并没有什么史实依据。所以后世之人对于成吉思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确切位置,就一直是人们探寻的热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元代皇陵的寻找一直都没有中断,对于历史谜题的探索,我们仍在路上。

参考文献:《元史》明代宋濂

《草木子》明代叶子奇

《蒙古秘史》撰者不详

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皇陵,为何至今依然保持完整?

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之一,作为世界史上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秦皇陵自发现以来备受国内外关注,仅仅是最外围的秦皇陵兵马俑已经震惊世界。然而国家对于秦皇陵的开发,可谓浅尝即止,秦皇陵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更是疑似数次被盗。秦皇陵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导致国家并未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历史上的秦皇陵究竟有没有被盗过?

秦皇陵的修建及规模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共历时39年,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每年动用七十万人修建(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据初步考证,陵园范围达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78个故宫,而秦陵地宫总面积为41600平方米,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其规模大概符合史记中关于秦皇陵的记载。

据史记记载,(秦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皇陵基本可以当成一个地下世界,不仅有天文地理,更有江河大海,充满了神秘色彩。

有无被盗

最早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情形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而最早记载地宫被盗的也是史记。刘邦在两军阵前当面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关于史记中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是十分可信。并不能排除是刘邦出于政治需求,污蔑项羽的谣言、或是刘邦一以贯之的夸大其词,故意往项羽身上泼脏水。

虽然历代有关于始皇陵被盗的传说,始皇陵被盗在古代甚至是一个常识。然而近年科学考证,始皇陵并没有被盗。据探测,整个始皇陵周围有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兼有“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始皇陵几乎不可能被盗。始皇陵墓室是否完好,为何不开发?

秦始皇陵在1974时被发现,历经几十年的探测和考古,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秦始皇陵的大体结构。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极厚的宫墙,基本可以保证墓室的完好。

不开发始皇陵的原因:

1.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

现代科技以验证秦陵封土土壤样品汞异常,所以史记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如果开挖,水银必定会以蒸汽形式溢出,这对整个秦陵地区乃至陕西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2.墓穴深度如何

史书用穿三泉、已极已深、深极不可人等描述始皇陵的深度,根据吕氏春秋“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的记载,大概可推断秦始皇当年将地宫挖到地下极深处。根据最新科学考证,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3.现代科技是否能将新出土的文物完好保存

秦始皇陵陪葬品之历史、文化价值,世所罕见。所以发掘一定建立在能够保证不破坏秦陵的基础上,而现代技术明显达不到这种要求: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鲜藕片,接触空气不久就变成灰;明定陵地宫打开后,新鲜空气涌入。器物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坏。一些漆器,金银器发霉、变质。而更为令人痛惜的是大量明皇家纺织品、衣物等由于简陋的环境和技术,最终变得支离破碎。

固若金汤的帝王陵墓,为何历经600多年无人盗掘呢?

多方面原因。

从秦始皇自称为皇帝后,凡跟皇帝有关系的事,都要加上皇这个字,就算皇帝的陵墓也被叫做皇陵。中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皇陵是黄帝陵,距今约4000年。修建皇陵绝不只是说说而已,随便修修就要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皇陵还没来得及修好,人就已经不在了。秦始皇当年修陵就动用了大约70万的人力,耗时整整37年的时间才修成完始皇陵,兵马俑只是他的陪葬品。

在史记记载中秦始皇陵穿过骊山,皇陵内用水银铸成,珍宝无数。因此历朝历代帝王的皇陵也就成为了盗墓贼严重的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尤其是清朝的皇陵,已被盗的面目全非,现直接成为旅游景点了。但有个皇陵例外,他就是明孝陵,600多年来,无人敢动。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朱元璋极力推崇孝治,所以皇陵又称为孝陵。那为何明孝陵历经600多年,无人敢动?其实不是不想动,而是没有动的机会。朱元璋在其在位第十三年的时候就开始着手修建明孝陵了,先后调用军工约10万人,历时25年。

明孝陵依山而建的,铺满了鹅卵石,陵墓固若金汤。而朱元璋在驾崩之后入葬的时候,当天在同一时间从十三个方向出殡,不知哪个是真的。在朱元璋下葬后一个月,建文帝朱允炆就成立了孝陵卫,专门驻守明孝陵。孝陵卫前后共守护了明孝陵240多年。在明朝时期,明孝陵被盗的概率几乎为零。

一直到清朝时期,满人入关,汉人自古推崇孝道。大清的帝王对明孝陵是一直保护的。清军占领南京后,豫亲王派人守护明孝陵,防受到战火的波及。到了康熙时期,康熙带领大臣对明孝陵三跪九叩。

康熙下旨,凡在陵寝周围砍伐的,一律处死。在康熙在位期间,共五次祭拜明孝陵。在乾隆在位期间,共六次祭拜明孝陵。等到咸丰年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洪秀全拜祭明孝陵。

到了民国时期,南京被定为首都了,孙中山亲率官员祭拜明孝陵。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明孝陵被列为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皇陵对盗墓贼而言,根本没有任何下手的机会。所以历经600多年,明孝陵一直无人敢动。

古代皇帝死后需要多日才能下葬,为何朱元璋是一个例外呢?

对于古代皇帝死后下葬的时间,各个朝代都不同,甚至还要看新任皇帝和大臣的态度。还要看要看陵墓什么时候修好,因为皇陵没有完全修好(因为工程浩大,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弄好),比如清朝要先在乾清宫停灵27天,后移到景山寿皇殿,直到帝陵建好后下葬。一般大殓完毕,放在原来的寝宫,或者某个大殿,或者新盖一个奉安圣殿;明朝皇帝死后一般放在乾清宫或者奉天殿。何时下葬要看各方面的工作进度才能确定。

关于朱元璋的下葬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表面的原因是史书上记载多模糊,如《明史惠帝纪》:"恭闽惠皇帝讳允蚊,大祖孙,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只是说明朱元璋闰五月死的,而哪一天没有说。但对于下葬时间倒说得很具体,"(朱允炆)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辛卯",现在可以确定了,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从这里推算,朱元璋下葬是他死后的第七天

有史书上称,这是朱元璋为了防止燕王朱棣谋反,自己选择的时间,"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

而秘史更称,朱允炆实际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闰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给下葬了。

这是"领命于地下"。这里说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出乱子,留下遗言要朱允炆从速办自己丧事的。

传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这是南京民间,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传说。是否真的是如此还有待史学家的考证

古代皇陵会被保护吗?比如说宋代会保护唐代的吗?还是挖了?

会保护的,一般后来的朝代都会承认前朝的正朔身份,其中就包括为前一朝编断代史,保护前朝皇陵等工作。举例子来说,李渊虽然背叛隋朝建立了唐朝,但他后来却给隋炀帝修缮皇陵,还从漠北接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回到中国。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还祭奠明朝的崇祯皇帝呢,这种历史很微妙的,虽然后来朝代反叛前朝,但到朝代建立起来后,一般都不否定前朝。有个别朝代例外,比如明朝对元朝就是一直穷追猛打,追到如今蒙古国的位置,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挖人家祖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8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