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明确记载过的皇帝也多达400多人,这些皇帝中或雄才伟略、或荒淫无度、或刻薄寡恩、或碌碌无为……而纵观大明一朝,虽然只有不到300年的国祚,但大明朝的历任皇帝却都很有特点,有研究工匠技术的,有修仙炼丹的,有数十年不上朝的,有想冲锋陷阵的,当然了,要数最悲壮的可能要数明朝第16位皇帝——朱由检,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崇祯皇帝”!
与其他朝代的末代君主不一样,朱由检继位以来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更是曾六下罪己诏,算得上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了,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承认自己的功过得失的君主,却奈何碰到地狱级的难度,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覆水难收、穷途末路,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能含恨自缢,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让人叹息不已。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呢?李夫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好运登基,没有心理准备的崇祯皇帝
首先,崇祯皇帝的登基是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的意外!天启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坐小船在湖中游玩,结果就在碧波荡漾之时,忽然一阵狂风刮来,朱由校落水差点被淹死,因为惊吓过度落下了病根,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后来脑子犯抽,又饮用了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灵露饮”,在几个月之后浑身日渐水肿,卧床不起,没过多久便一命呜呼了!而朱由校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帝,所以从当皇帝这个事来说,崇祯皇帝朱由检可能没什么心理准备,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他想当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却不具备一个好皇帝应有的性格,崇祯的天赋算不上优秀,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救国之路,但可惜的是时局给不了他那么多时间!
崇祯继位短短17载,大明亡了,要想了解这段尘封的历史,就必须要先了解崇祯皇帝在执政期间所面临的主要敌人有哪些?第一,就是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文官集团;第二,则是“崛起的大清(后金)”;第三,就是明末的农民起义军;第四,就是崇祯皇帝自身。
隐忍果断、铲除阉党
那么针对于这四个主要对手,崇祯继位的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事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铲除阉党”,他继位初始就开始大力清除阉党。在这个过程当中,崇祯皇帝朱由检表现出来的隐忍和果断,确实非同一般。他首先麻痹魏忠贤及其党羽,在魏忠贤试探性的递交辞呈之时,崇祯皇帝果断地回绝了,并夸赞魏忠贤对朝廷贡献巨大,哥哥天启皇帝叮嘱他要信任魏公,这是让魏忠贤万万没想到的,魏忠贤这种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都误以为崇祯皇帝真的会像天启皇帝一样宠信于他,于是就此打消了对崇祯图谋不轨的念头!
在麻痹魏忠贤之后,崇祯抓住时机,果断出手,先后铲除了魏忠贤最重要的羽翼客印月、兵部尚书崔呈秀,夺回兵权,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此事一经发酵,本身对阉党集团憎恨已久的大臣们就纷纷弹劾阉党,崇祯于是看准时机,借着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之时,一纸诏书免去了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让他去凤阳守祖陵了!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当夜他就听到门外有人唱到:“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本身魏忠贤经历了从权倾天下到落寞无闻,心理落差就很大,再听到外面有人唱的歌词,更是心灰意冷,心知自己最终也难逃一死,于是自缢而亡!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将阉党的260余人或处死、或遣戍边关、或禁锢终生,至此贪污受贿、玩弄权术、祸国殃民的阉党受到了致命打击,阉党彻底分崩离析!然而崇祯过早、过快地铲除魏忠贤集团,却间接地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崇祯时代的政治平衡就此被打破了!
东林党复起,崇祯被文官集团绑架
东林党起于万历年间,最初是一群充满理想、心怀天下,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士大夫建立的东林书院,为的是向天下传递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时局的昏暗、朝廷的腐败,而那些反对派就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的朝野人士统称为“东林党”。明熹宗年间,东林党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于是开馆篡修《三朝要典》,在霍维华的基础上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档案资料,借此打击东林党,同时还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
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天启六年,东林书院被拆毁,东林党人也遭到了打击,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都遭到了杀害,东林党人在朝堂之上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而活着的东林党人也只剩下一些阿谀奉承、明哲保身之辈,一直到了天启七年,崇祯帝即位,魏忠贤被流放,东林党人余部才免招魏忠贤的打击,等到魏忠贤余党基本被肃清的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自此东林党开始重新被启用,在朝堂之上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里所指的东林党是指崇祯铲除阉党之后的以东林党为首的整个文官集团!
这个时候的东林党已经变味了,表面上一直高举广开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等三项具体主张,但此时的东林党人是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而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政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伟光正的口号,但实质上却已经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帮占据朝堂主要力量的文官集团,对明末的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拨款赈灾的行为极力阻挠,如此看来和奸诈污浊的阉党集团其实没什么两样。然而崇祯皇帝朱由检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对东林党的印象还保持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阶段!
拒绝议和,大明朝两线作战
崇祯皇帝执政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拒绝议和”,崇祯元年,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了辽东的督师袁崇焕,声称愿意自降国格,积极寻求和明王朝议和,但是因为崇祯以及一些朝臣均认为流匪不足为据,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清军,所以议和一事就在部分大臣的反对下被搁置了,和清朝议和的时机就此错过!清军随即入关报复,而明朝也集中军队和清朝开战,结果13万大军一击溃败,最后中原叛乱再起,明朝廷疲于两线作战,而此时的李自成在攻入京城前,曾给崇祯明确表过态,只要明朝能封他做河南王,他可以马上调转枪口跟清朝的八旗开战!但崇祯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其实崇祯想过和清朝议和,但和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议和,可能压根就没放在崇祯皇帝心里吧。
处死袁崇焕,自毁长城
崇祯朝第四件大事就是处死袁崇焕,明末袁崇焕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了,万历47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官任职,得到了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的欢心,从而辞官归乡。天启七年,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同年7月,袁崇焕重返京城,崇祯召见了袁崇焕,袁崇焕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为此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随后的袁崇焕当上了辽东督师,拿着崇祯赏赐的尚方宝剑再一次来到前线,成为东北地区和渤海湾部分地区的最高指挥官。
然而袁崇焕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争议的几件事儿,“以粮资敌”、“擅杀总兵毛文龙”、“私自议和”,再加上之前在崇祯面前五年复辽的狂妄欺君之语,条条罪状都可以要了袁崇焕的命,此时的崇祯本来就对此大为不满,接着又爆发了“己巳之变”,即崇祯21年11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了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都被后金军攻破,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抵京城,袁崇焕忙率领军队护卫京师,与后金军鏖战,经过艰难的战斗后,皇太极率军撤退。
金军退兵以后,袁崇焕却被治罪,最大的原因就是朝中大臣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和后金军有勾结,崇祯帝对此也很怀疑,最终以“擅自和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三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亡3000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是否该死、是否有通敌叛国的可能,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是崇祯杀了这员大将,确实是自毁长城!
错失保京机会
崇祯17年,明朝内忧外患,崇祯皇帝长吁短叹!清军攻占了山东88个州县,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几十万大兵虎视眈眈,张献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准备全面占领四川,更严重的是,李自成已经西进潼关,占据西安,控制了西北,并整顿兵马,打算直取京城,大有称王建国之势,正月初四,崇祯帝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等人到书房议事,讨论陕西总督于英贵和蓟辽总督王永吉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紧急奏折,虽然放弃了山海关,但可以避免京城陷落,崇祯帝陷入了两难选择,如果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山海关很可能会落入清军手中,如果不让吴三桂进京,则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崇祯没有自己决断,而是在朝堂之上和大臣们共议!
南迁计划失败
在争论是否固守京城的朝会过后,大臣李明睿为崇祯献上了南迁之计,他认为目前之困境,京城很难保住,唯有南迁或许有一线生机,这个计策在当时而言确实是上策了,崇祯心里也是赞同的。 在李自成攻克京城周边,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岌岌可危之时,李明睿又在朝堂之上奏请南迁,崇祯当即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没料到左都御史李邦华竟说,“皇上应该镇守京师,让太子南下江南”,直接将崇祯帝自己的计划打乱,无奈之下,崇祯帝便将太子南迁之事训斥了一番,南迁之事也就此作罢,结果朝堂之上众位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绝不弃地”,双方僵持不下,不欢而散,命吴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议也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随后崇祯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圣旨,准备等待各路大军前来护驾,但是此后的几天,勤王军队始终没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却像潮水一般涌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崇祯帝,劝他尽快南迁,结果朝廷上众大臣各怀心事地一言不发,正在尴尬无奈之际,前方传来保定失陷的消息,南迁之路就此被掐断,往南逃跑的可能性也很小了,再行南迁之策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彻底绝望,在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崇祯煤山自缢而亡!
李夫子说崇祯
纵观崇祯皇帝的执政生涯,其优点是非常勤政,但关键是,一个国家的兴亡和君主是否勤政并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关键还是要会用人,要善于发现贤臣,更要善于任用贤臣,大胆的放权贤臣,让贤臣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从这点来说,崇祯用人有着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频繁的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领兵的大员更不用说,稍有不慎就会性命不保,他狭隘的用人造成了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轻易效命,可以说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决定了大明的兴衰。
由此可见,崇祯不是明君,因为他本身不是一个能力挽狂澜的皇帝,他是一位有着太多小聪明而缺乏全局考虑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轻信、急功近利,情绪上容易大起大落,刚愎自用,待人处事喜怒无常,在崇祯看来,民众败者为贼寇、官员败者为罪臣,永远正确的只有他天子崇祯!这一任性猜疑和多变的性格,造成了无数个可堪任用的杰出将领,朝夕之间身首异处,命丧黄泉,而可用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少!同样,崇祯皇帝也不是一个昏君,因为他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的辉煌景象,他确实为了朱明王朝奋斗终生,尽了他能尽的最大力量,只能说崇祯是一位时运不济的皇帝,非亡国之君却赶上了亡国之运,如果非要给崇祯帝一个评价,那李夫子认为崇祯应该是一个“庸君”!
1644年一个春日的黎明,曾经庄严肃穆的紫禁城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万寿山。他们找来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的绳子,在上面上吊。
上吊自杀的中年人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死得一塌糊涂。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光着左脚,右脚上只有一只红色的鞋子。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也是故意留下遗书来解释自己的自杀,那么这个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在17年后自杀呢?谁导致了他的死亡?
先介绍一下这个皇帝,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历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本人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昏庸的君主。相反,他务实勤政。在生活中,我们提倡简单和节俭。说起来,也算是一个真正想把国家大事做好,懂得节俭的皇帝。但问题是明朝以后的历代皇帝基本都是奢靡之辈。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多年不理朝政,任命后宫太监监督大臣,任命他们掌管生死。违法,倒行逆施,几乎已经羞辱了大明江山。
到崇祯末年,内库空虚,外强中干。宦官当道,汉奸横行。老百姓流浪千里,赤贫如洗。全国各地的反叛队伍一个接一个地举起了反叛旗帜。受害者作出回应,占领城市,掠夺土地。势如破竹,直逼首都。这个时候崇祯已经无力独挡一面。再加上他不注重用人,听信谗言,误杀于谦等爱国将领,导致背叛和孤立。最后,在清军和王闯的两面逼迫下,他们别无选择,只好在景山上吊自杀。
在这部戏中,周出演了崇祯皇帝。开头描述朝廷内库空虚,需要提高饷银。在金殿上,崇祯要求大臣们慷慨解囊,捐钱缴纳差饷。谁想,那些大臣们谁也不想回应。连富国方丈、太师周逵也只肯出几两银子。此时清军已集结关外,大王李自成的军队也已逼近京师。崇祯晚上出宫,只听见地方官,连命都让他们溜了,管弦的声音就出来了。当国家陷入困境时,他们仍然乐此不疲。这些也是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写照。眼看首都危在旦夕,崇祯想带太子去太师那里避难,结果连门都没能进。
崇祯无奈,半夜敲钟,想召集人抵挡一阵,却没有人被叫过来。三次敲钟后,只有李国桢将军一人。最后,李国桢打棋盘街,寡不敌众,直到被杀。此时崇祯已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只好自缢于景山。在周民族危亡之际,该剧的演出深刻地讽刺了国民政府官员不顾国家安危,纵情于金钱和肉欲的丑恶状态。同时,他还高呼:如果我们不勇敢战斗,就只有毁灭的苦涩结局。唤起人们勇敢抵抗和斗争。保卫祖国,保卫家园。因此,认为周当时《徽钦二帝》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启发和积极意义。
崇祯皇帝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三个逃跑的王子后来投降了李自成,然后就消失了。被砍伤的昌平公主在睡了五天后奇迹般地苏醒了。经过这次抢劫,昌平公主患上了抑郁症。她在顺治两年的时候,请求顺治允许自己出家,她没有同意。她还嫁给了昌平公主
再说崇祯杀了自己的亲人后,带着十几个太监围着京城转。他穿着便服,带着几十个拿着利斧的太监,骑马来到朝阳门。但当他接近城门时,有太监在城墙上向他开枪。崇祯一伙只好钻胡同到正阳门,也就是现在的前门。但是正阳门的城楼上已经挂了三个白灯笼,表示情况紧急。崇祯只好作罢,但他没有放弃。
这一天的子夜,大顺军队其实已经攻入了内城,只是崇祯并不知道。突围失败后,崇祯回到紫禁城,敲钟召集所有大臣。据说他嘴里嘟囔着该上朝了,大臣们该上朝了。但是他敲了很久,却没有人来。
这时,五面战鼓齐敲,只剩下太监王承恩一人守在崇祯皇帝身边。两人手拉手走上景山,到达山顶的寿皇阁。在这里,北京的火焰熊熊燃烧,杀声不断。环顾四周,崇祯皇帝心里只剩下两个字:绝望。3月18日凌晨,东方刚刚破晓,明朝第十六任皇帝朱由检在寿皇阁旁的一棵海棠树下自尽。
崇祯之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清军入关、外占的严重后果。流血牺牲,人民受苦受难。此后,中原大地被满族统治了300多年。所以崇祯的仇恨到最后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力弱了,就会被外族欺负蹂躏。因此,抗战前后,“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周专门编了一部戏《明末遗恨》,其内容是揭露当时身居要职的官僚,只顾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存亡。通过这部戏剧,人们被敦促努力工作。同时也揭露和嘲讽了当时国民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和无能。一场软弱的抗战,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出戏很受观众欢迎,因为它切中时代的短板。那时候无异于痛斥当权者的昏庸无能,真的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表演周的剧需要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勇气。
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大明江山二百多年的基业葬送其手,其本人也自尽于煤山。但是,后世三百多年来,每当人们提到明朝亡国这件事,普遍对崇祯抱有同情心态,追根究底,是因为他在当皇帝时比较勤政,最终以身殉国并留下一封感人遗书所致。但是,当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不难发现,明朝亡国与崇祯脱不开干系。
首先,崇祯从他的父兄手中接管的皇位,实际当时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崇祯当上皇帝之后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当时,魏忠贤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决定由谁来当皇帝的地步。崇祯掌权之后,迅速处理了魏忠贤,这件事处理的非常果断。原本,崇祯可以利用魏忠贤这件事顺理成章地笼络人心并进行改革,但是,崇祯却不听辅韩爌的建议,一味地扩大牵连,无限度地清查清算,导致官场恐慌,人人自危,错过了调整政策和改革体制的良机。
其次,崇祯虽然有励精图治之心,怎耐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懂治国之道。据统计,崇祯为了尽快扭转明朝的危局,他不停地更换首辅,在他当政的17年间,他总共任命了50位内阁大学士,由此可见,他的用人之术有多轻率。这种随心所欲地施政,导致他的内阁根本就没有一个连续的施政方针,整个朝廷内部势力忙于争权夺利,而百姓的生活却每况愈下,百姓没有了活路,崇祯也失去了民心。
最终,丧失军心导致崇祯成为了亡国之君。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崇祯竟然使用了其老祖宗的套路,启用宦官监军。这些宦官不懂带兵打仗,但是却掌管军饷的使用,还直接参与军队的指挥,并暗中监视军队将领的一举一动。如此玩弄军权和皇权,明朝军队将领的领导力和士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在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过程中,明朝军队一触即溃,导致李自成长驱直入北京城,而大明江山也就此断送在了崇祯之手。
内忧外患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崇祯皇帝朱由检悲壮殉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尤其是皇宫后山上的一颗歪脖子树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生前七次下罪己诏,表明崇祯立志成为对百姓负责的帝王。崇祯在煤山自缢前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这样的遗言让很多人看了无不悲痛,为何一生勤政的崇祯皇帝的手里会断送了大明王朝呢?我觉得主要是方法和性格使其然。
草率诛杀魏忠贤
1644年在李自成攻破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并埋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魏忠贤也许是比东林党更有手腕,更能挽救明末颓势,但是在天下大乱期间,魏党不能大动。为了表现自己的圣明,肆意扩大魏党名单,比东林党交上去的还多。地方上只要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无论是巡抚或总督等地方一把手,全部按魏党处理。崇祯初年从朝廷到地方官员任免跟走马灯似的,非常多的朝廷精英因此被波及。
没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的制衡,无法加税于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征农业税,这只能逼反吃了上顿儿没下顿的农民们。
所以在乱世对这么大的党羽动刀,不是好事。起码也得等明朝安定之后才能杀魏忠贤及党羽。
刚愎自用,疑心太重,做事急躁
崇祯一上来要面对烂摊子,实属不易。这个我们理解,但是越是乱越要冷静思考,而不是急躁面对。除了前面说的一上来先把魏忠贤等党羽杀了外,还有个典型的明末支柱孙传庭。
孙传庭一开始在把李自成大败之后后,朝廷忽然调孙传庭将军队调往河北,防备清军,孙传庭极不同意,想先把李自成一举消灭了。崇祯听到手下不听自己的,于是将孙传庭压入大牢三年。三年后李自成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崇祯又想起了孙传庭,放他出来去东出潼关堵李自成。后孙传庭上书说新兵得多操练,一直不出兵。结果崇祯怀疑他通贼急令出兵,结果孙传庭无奈草率出兵全军覆没。孙传庭死后,崇祯还怀疑他诈死,不给孙传庭上谥号。
可见崇祯的性格太差,不太适合在皇帝这个圈子混,尤其是乱世中的皇帝,很容易得罪人。
所以,崇祯可能在太平盛世是个好皇帝,但是在乱世只能断送祖宗的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