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献帝退位之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广义上的三国,要从东汉末年开始算起,直至西晋建立,前后历经近百年时间。从狭义上来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然后取而代之,建立曹魏政权以后,三国历史才算真正开始。汉献帝刘协挺可怜的,九岁继承皇位,三十九岁禅位,一共当了三十年皇帝,却几乎没有一天掌握实权,始终被权臣控制。
原本是小王爷的刘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至少不用寄人篱下,董卓觉得十几岁的刘辩不太好控制,直接找个理由把他废了,选择年纪较小的刘协,从此刘协活在董卓的阴影之下。好不容易熬到董卓被杀,本以为可以变成名副其实的帝王,不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结果又被曹操挟持,简直欲哭无泪。
客观来说,汉献帝很有想法,能力也不错,若在太平盛世,或许能成为一代明君。可惜他生不逢时,一点实权都没有,几次想暗中除掉曹操,均以失败告终。曹操对汉献帝还算讲点情分,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他,从没想过篡位自立。曹操死后,野心勃勃的曹丕登基称帝,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或许跟你想的不一样。
曹丕的胸怀虽然比不上曹操,但他对汉献帝还可以,至少没找个借口将他杀掉,毕竟夺走别人的皇位,如果再痛下杀手的话,难免显得过于冷血无情,况且从亲戚关系上看,汉献帝还是曹丕的妹夫。另外,为体现自己的大度,曹丕把妹夫汉献帝封为山阳公,其封地在焦作山阳区,尽管地方不大,汉献帝已经很满足了,好歹保住了性命。
除此之外,曹丕给汉献帝不少特权,允许他建造汉室宗庙,用来祭祀列祖列宗,而且还给出10个字的保证:“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意思是说,天下的山珍海味,只要我曹丕能吃上一口,绝对不会忘记你山阳公,我吃肉不会让你喝汤,好的东西肯定与你共享,虽然是一句客气话,却也给足了汉献帝面子。
昔日的帝王,转眼成了仅有一小块封地的山阳公,如此大的落差,让汉献帝难免有些失落。几十年的皇帝生涯,仿佛做了一场梦,而且是噩梦,回首往事,汉献帝逐渐大彻大悟,与其当傀儡皇帝,整日担惊受怕,倒不如做山阳公潇洒,至少不必时刻担心被杀,因为他对曹丕没有任何威胁。
心中的伤痛愈合之后,汉献帝彻底想开了,心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再也不会因惧怕而失眠,一觉睡到天亮,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仅如此,他在封地从不以山阳公自居,把自己当成普通百姓,一点架子都没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偶尔也会一个人发呆,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读一本书,泡一壶茶,美好的一天就过去了。
每一种经历都是成长,当了那么多年傀儡皇帝,汉献帝并非一无所获,最大的收获是跟宫里的太医学习医术。那时候,他挺无聊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有时间就向让太医教他医术,想不到几十年后居然能派上用场。所在的封地里有人生病时,汉献帝都会出手相助,用所学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百姓,他这种悬壶济世的举动,深得百姓的称赞。
从曾经的皇帝,摇身一变,成为药箱不离身的郎中,这种转变不可谓不大,但他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另外,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西晋初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带着家族两千多人,乘船去了日本,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如今日本的大藏氏、坂上氏和原田氏等姓氏之人,很可能都是汉献帝的后代。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
在公元220年之前,曹操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而汉献帝刘协则如同傀儡一样。在曹操病逝后,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就这样,东汉正式灭亡,曹操正式建立曹魏。
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册封当时已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那么,问题来了,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后,为什么不去投靠刘备,而是选择留在魏国呢?
一首先,在不少网友看来,因为刘备是汉室后裔,而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汉献帝在被曹丕篡位后,应该去投靠刘备。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汉献帝刘协却选择一直留在魏国,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刘协所在地和刘备的益州相隔太远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选择洛阳作为曹魏的都城。与此相对应的是,作为山阳公的刘协,则在洛阳东北方向,在今河南省一带。
二其次,就刘备来说,在拿下了益州和汉中之地后,则将成都作为自己的都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当时汉献帝刘协和刘备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南洛阳和四川成都之间的距离,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刘协想要从洛阳赶到成都,至少需要一两月才能跨越这千里的距离。并且,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路上,汉献帝刘协如何能够逃脱曹丕的监视呢?对于魏文帝曹丕,虽然没有对汉献帝刘协赶尽杀绝,但是,这显然不是刘协去投奔刘备的理由。一旦被曹丕知道的话,刘协很可能有性命之忧。
三再者,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去投奔刘备无非是希望恢复汉室,重新当上皇帝。但是,经过跌宕起伏的一生,汉献帝刘协很可能失去了这样的斗志。早在8岁的时候,刘协就被宦官挟持,一年后,刘协被董卓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其傀儡皇帝的开始。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刘协颠沛流离。16岁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都,不过,曹操也不是一个甘心忠于汉室之人。在和曹操的斗争中,汉献帝刘协的皇后甚至儿子都被杀害了,这让刘协逐渐失去了反抗曹操和曹丕的斗志,从而不愿意去寻找东山再起的途径了。
四最后,魏文帝曹丕对自己不薄,也是汉献帝刘协没有选择投靠刘备的原因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曹丕篡汉称帝后,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并且,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正式称帝,建立蜀汉。由此,对于已经是皇帝的刘备,自然也很难接受刘协,总不能将皇帝之位拱手让于汉献帝刘协吧?所以,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原因,刘协没有去投奔刘备。此外,234年,山阳公刘协寿终正寝。作为一个亡国之举,刘协获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曹丕篡位之时,天下三国鼎立,要是曹丕杀害汉献帝,那么曹魏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东吴与蜀汉要以这为借口,联合攻打曹魏,曹魏就会处境艰难。而且汉献帝早已没有实权,一个做了几十年的傀儡帝王,对于曹丕来说,威胁不大,所以曹丕称帝之后还能优待汉献帝。
天下未定,三国鼎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北方多年,东汉的政权其实早就名存实亡,汉献帝这个帝王也就是个傀儡君王,但曹操依旧不敢谋朝篡位,除了因为他汉臣出身,怕以后青史留下恶名以外,主要还是当时天下群雄并起,东边有孙权的东吴政权,西南还有自诩刘氏宗亲的刘备蜀汉政权。虽然这三家中,曹操集团实力最大,但只要这两家联合,曹操也未必能干的过。赤壁之战就是东吴与蜀汉联盟后,一场完美打败曹魏的战役。可见三国时期,诸国之间关系微妙,如果两国之间真的能够保持长久联盟,干掉曹魏其实并不困难。
曹丕上位之后,虽然曹魏集团的实力又增强很多,但只要东吴与蜀汉联盟,曹魏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当然曹丕比较幸运,赤壁之战后,东吴就与蜀汉分道扬镳,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联盟。可是如果曹丕要是弑杀汉献帝,登上帝王宝座。就光刘备这个刘氏宗亲,肯定会第一个跳出来声讨曹丕,东吴孙权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好机会灭掉曹魏。很大可能这个弑君事件,就能让东吴与蜀汉再次联盟,如果这样曹丕弑君称帝就是自掘曹魏集团的坟墓。
毫无威胁的汉献帝而且汉献帝从曹操时期就是个傀儡帝王,他一生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虽然他也曾经反抗过,但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汉献帝可能早已就没有再闹腾的心思,而且他也没有那个能力,不管他多么不愿意交出帝王宝座,他无心也无力能够阻止曹丕。所以在曹丕眼中,汉献帝根本没有任何威胁。
一个没有威胁,又不能杀的废帝,曹丕除非是脑子坏了,非得与天下人为敌,他才会杀了汉献帝。可如果那样,不仅他血腥篡国的罪名坐实,而且还会激起天下人对他的声讨,就算曹魏实力再强,也经不起东吴与蜀汉联合攻打,这样曹魏集团的政权就会岌岌可危。所以曹丕优待汉献帝,也是给自己篡国行为披上一层遮羞布。
汉献帝退位对其本人来说是好事。具体理由:
一、退位保全了身家性命
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病卒。汉灵帝之子、汉献帝刘协之兄刘辩被立为皇帝,即汉少帝。九月,权臣董卓带兵进京将其废黜。公元190年被杀死,年16岁。同年,刘协被董卓立为皇帝,时年九岁,史称汉献帝。公元196(建安元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位期间,朝政先后被董卓、曹操把持,实为傀儡。
汉献帝不甘心为曹操控制,失去祖宗江山。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发“衣带诏”密令旧臣除去曹操,结果事情败露,使多人丧命。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欲联合刘备、孙权诛灭曹操,又因事情败露而致使宗族200余人丧命。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刘协退位,被废为山阳公,死后谥献帝。刘协的两次恢复权利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并且造成很多人失去性命。所以,刘协退位,保全了自己及一些人的性命,对其来说也是好事。
二、顺应了社会趋势
刘协的父亲汉灵帝在位时,昏聩无能,宦官权力极度膨胀。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晚年甚至爆发了“黄巾起义”,使国家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至此,汉朝国运将尽,大变局已开始。刘协能力再强,也不能挽救汉朝。
三、开启了“三足鼎立”之格局
刘协退位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紧接着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公元229年(黄龙元年),孙权正式称帝。刘协退位后,魏蜀吴三国争霸格局开启,是由乱开始向治的转折点,最后“三家归晋”,国家完成统一。
从结果上看,汉献帝选择退位,将老刘家四百年大汉基业交给老曹家,虽然有万般不舍和无奈,但却是非常明智的,且从结果上看也是好的。
之所以说。汉献帝退位是无奈之举,原因有三。
一是没有班底,孤掌难鸣。
汉献帝可以说是一生坎坷磨难,他一出生就被何皇后追杀,幸得董大后庇护才得以保全性命。
本无缘大位,却因何进作乱,引来董卓,阴差阳错坐上了皇位,匆忙上位的汉献帝,一无外戚掌权,二无宦官撑腰,一帮子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军阀。
所以献帝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班底,没也摆脱不了被挟持,被控制的命运。
二是争附曹魏,耻为汉臣。
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后,除了跟献帝一起的一班老臣,其余都是曹操的人马。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曹丞相如日中天,且不说曹操手下人,就是跟献帝一起流浪的大臣们也纷纷看曹操表忠心,有的甚至宁愿当魏官,也不原为汉臣。
比如曹操的嫡系心腹夏侯惇看到一起打拼的武将都授有魏的官号,只有自己却授的是汉朝的官职,觉得非常丢脸,便向曹操要求宁为魏官,不当汉臣。
许多原来跟献帝流浪到许昌的汉臣,要么投靠到了曹操门下,要么完全靠边站,要么有名无实。
由此可看出,汉室这块金字招牌已经完全没有号召力了,可想而知,献帝这个皇帝的含金量。
三是诸侯遍地,无人思汉。
灵帝当初为了镇压黄巾军,设立州牧制,造成地方诸侯坐大。大家都一门心事地抢地盘,那有心事管汉室江山。
三国这时的政治格局,和战国初期非常相似,诸侯争霸忙着兼并攻伐,天子已经完全没人搭理了。
这一点,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时就可看出,当时献帝下诏勤王,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都不理会,只有曹操跑来接驾,可我们都知道,他是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这一点,献帝在退位诏中就写道:?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幸得曹操?树神武之绩?,?危而复存?。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献帝要人没人,要权没权,虽贵有帝王之名,却人人避而远之。
公元220年,已经年满40的献帝迎来了新魏王曹丕,其代汉之心已昭然若揭,不像曹操那样有所顾忌,心灰意冷的献帝于是顺水推舟退位了。
之所以说,汉献帝退位是好事。
一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其实从何进招来董卓之乱,大汉已经名存实亡。曹操从公元196年?挟?了献帝,至公元220年,25年的征伐,曹操已经成了真正的帝王,天下没有人关心汉室的存在了,从魏公、到魏王,从节钺,到加九赐,可以说曹操代汉自立,已经差临门一脚了。所以临死前说了一句:?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
有了这句,接班的曹丕,做一回周武王,取代汉室也算是不违天命,水到渠成,顺了老爹曹操的心愿。
二是条件优厚,保障到位。
献帝退位禅让自然有许多的无奈,曹丕代汉心情虽然急迫,但想到王莽的下场,还是不免有所顾忌,不敢把献帝逼得太甚,再加上献帝还算是自己的亲妹夫。所以曹丕给汉献帝开出的优厚条件是: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曹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献帝在山阳公的位子上又活了15年才寿终正寝。魏明帝曹睿亲自哭祭,以天子礼仪葬于禅陵。献帝的后人袭爵至十六国时期。
所以,作为亡国之君,献帝的人生结局,在历世末代帝王中是最幸运,最好的。
三是放下负累,做真自我。
让出皇位的献帝,就像卸下了压在身上的一块大石头。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献帝当时的心境也是看穿了,看淡了,献帝凭一己之力,延续大汉江山32年,也可以说无愧于先祖,禅让在当时也不是非常丢脸的事。
人生如梦,大彻大悟,成为山阳公的献帝没有了负累,与妻子曹节过起了的平民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间,访贫问苦,躬耕菜圃,济世悬壶,安享余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女孩为什么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了
下一篇: 战神白起到底是怎么死的因为功高震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