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如此之大,为什么诸葛亮还坚持死磕要北伐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4:01:07

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如此之大,为什么诸葛亮还坚持死磕要北伐呢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呢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三国时期,若论魏蜀吴哪一方的国力最弱,当之无愧的自然就是蜀国了。尤其是在连续经历了荆州大战、夷陵之战两次大败,失去了荆州的大片土地和有生力量之后,蜀汉就像是经历了人生中的“滑铁卢”。蜀国的情况一下子从开始稍有起色,直接逐步跌入了谷底,本就是偏安一偶的蜀汉,更加愈发显得弱势。

蜀国在三国之中为什么是最弱的?这一点其实从荆州丢失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土地大小就能看出来。当时整个天下大致可以分为十三个州和一些特别独立区(不如州大,但是也不归那个州管,如汉中、司隶地区),曹魏独占整个偌大的北方地区,兼并: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等九州和司隶地区,东吴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绝大部分地区:扬州,交州,荆州等三州,我们所说的江东六郡,其实就属于扬州,蜀汉则只有独独一个益州,加上汉中以及和西凉地区的部分土地。

可见,其实在荆州丢失以前,蜀汉的实力是和东吴差不多的。但是在丢失荆州之后,蜀汉的土地和东吴相比都只有对方的一半左右了,更远远没有办法和曹魏相比。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土地决定了人口、人口决定了生产力和军队数量。尤其是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大败后,蜀国的局面更加不容乐观。当时的刘备倾举国之力讨伐东吴(说是举国实力,其实也就只有不到十万人的兵力,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二万大军,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几乎全军覆没之后,蜀国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简直就是在夹缝中求存。

幸好当时的东吴和曹魏之间互相掐起了火,似乎已经没有把如此衰弱蜀国当作对手,才让蜀国有了一定的时间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等蜀国臣子大力施为,蜀国才总算是恢复了一点元气。

但是就算是蜀国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也依然无法做到和曹魏相提并论。毕竟你在恢复的时候人家也在发展,而且在土地的巨大影响下,曹魏发展的速度肯定要远大于蜀汉恢复的速度,所以越到后面,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差距越大。可在实力悬殊如此大的情况下,诸葛亮却出人意料的选择北伐,去和曹魏硬碰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就是因为土地太小了,所以才要北伐

咋一看,土地太下,十里不如人,就应该防守等待机会。可聪明的人不难看出,土地小和人家拼发展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机会占据优势,一直拼发展其实就是等死。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在实力大到了一定地步之后,曹魏裹挟这百万大军南下,蜀国只能是螳臂当车,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

所以只能趁着敌方的实力还没有达到那种地步之前,拼死一搏。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北伐,为了北伐成功的那一线生机。

这一情况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也有说明:“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说蜀汉偏安一隅,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单独一个益州,没有多大发展潜力,而且内部人口偏少,根本不适合长时间的发展,这一局面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了。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北伐。

其二,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在诸葛亮的心中一直是占据着最重的地位的。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是无以为报的天大恩情,自己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这种感情更是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先是讲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事情:“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对他而言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信任,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他不能辜负刘备所托,从诸葛亮的那句“自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无时无刻不想完成刘备的嘱咐。

诸葛亮想到当今天的局势,他只有“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能报答先帝和恩情和信任。诸葛亮的一股拳拳报国之心,千百年来,都一直被人传唱,宋代的陆游还专门为此做了一首诗——《书愤五首·其一》,其中有一句话堪称千古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三,为了蜀汉的名声,北伐讨贼,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蜀汉之建立起就以汉室正统自居,他们的开国皇帝刘备是汉室后裔,最开始建国的国号也是延续了“汉”的国号,刘备的庙号也是汉昭烈帝。可见蜀汉一直在强调自己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

为在蜀汉看来,曹魏是篡权夺位的大汉奸臣,东吴是割地自立的地方政权。其实这个名声在蜀汉发展的前期,的确给他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使世人觉得只有蜀汉才是正统,他们才能真正让天下统一。但到了蜀汉后期,这个名声自然就成了一个拖累,因为蜀汉长期偏安一方,长期无作为,自然就会让不少人认为,蜀汉其实并没有恢复大汉的本事,也只是一个割地自立的偏安政权,都不是正统的国家。

而在古时候的人看来,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那么既然蜀汉以“汉”作为国号,就必须要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为目的作为立国基础,所以他们就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唯有北伐中原,讨伐立国中原的国贼曹魏,才能为自己正名。

诸葛亮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北伐,就是为了让世人看到蜀汉的决心,告诉天下人,他们才是大汉天下的正统,与篡汉的曹魏,永远势同水火,并且竭力消灭曹魏,兴复汉室。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士族的支持。

其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利用北伐形成一致对外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刘备原本并不是益州本地人,他是外来人打下益州的。那么他是靠什么打进益州的呢?那自然就是此前荆州的力量。尽管荆州已经被东吴给夺走了,但是益州这边还是有很多人是荆州人。于是乎,荆州的人和益州的人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外来荆州集团和本地益州集团。

其实按道理来说,益州是益州人的地方,可在蜀汉,其实荆州集团才是执政掌权的人。所以荆州集团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一直都在打压一直集团,所以这两伙人之间就难免会产生矛盾。而在这两伙人之外,还有第三集团,这就是东州集团。东州集团是算是和东吴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的一批人,他们一直是益州和荆州两大集团拉拢的对象。

诸葛亮其实就是荆州集团的领头人物。蜀汉在夷陵之战大败后,荆州派系这一批刘备的老家底有很多人才都战死沙场了,使得荆州派系的人才凋零十分严重,益州集团逐渐占据了上风。而因为东吴和蜀汉之间矛盾的爆发,东州集团的地位也自然不会再有以前那么高了。

而此时诸葛亮已近暮年,国内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作为荆州集团老大的诸葛亮也不是圣人,他自然也偏心于荆州的这些老部下。而且他还担心之间死后益州派系会一家独大,甚至有可能会危及到后主刘禅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只能选择了北伐这个办法。

因为如果开始北伐,不管大家内部闹的多厉害,都会暂时放下成见,一致对外,这是每一个优秀团队必有的特性,这样就可以压下两派之间的矛盾。而且,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蜀汉国内三大集团的矛盾不说会迎刃而解,起码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而且,在北伐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可以接借机发掘和提拔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培养出新生力量,以便在未来继续与益州派系抗衡。

其五,以攻代守,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进攻才有获胜的希望,而一味的防守,连胜利的可能性都没有,等于是慢性死亡,最后免不了要灭亡。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主动出击曹魏,以攻代守。

在三国后期,曹魏对蜀国采取的策略就是据守要塞,发展实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曹魏占据着中原的大部分地域,在魏蜀吴三大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劲;东吴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加之东吴地域经济发展良好,实力次之;而失去荆州的蜀汉,无疑是魏蜀吴三大势力中最弱的一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任由魏国发展,势必有一天会积累到让蜀国完全无法对抗的实力,一举入川。到那时候,就算是益州再山高水深,易守难攻,也必败无疑。所以,蜀国想要不灭亡就不能坐以待毙,只能主动出击。

而且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北伐也有两个好处:

其一,主动出击能够占尽先机,能够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性。如果只是防守,再好的防守策略,也是被动的,敌人终会想出办法来破解。

其二,是为了暗示东吴和自己联手。毕竟当时曹魏势大,东吴和蜀汉只有联起手来才有一线机会打败曹魏。如果在蜀国出兵的时候东吴毫无作为,坐山观虎斗,与东吴自己而言,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毕竟东吴和蜀汉之间本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蜀汉没了,单凭东吴一家,根本就没有和曹魏抗衡的实力,就只能等死了。

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不如曹魏,为何还要五次北伐中原与曹魏死磕?

在读过三国历史后,我们不禁反问,为何诸葛亮在明知北伐有种种不利因素情况下,还要不断出兵北伐,明明不可为而为之。从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几乎是年年都在出击魏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亮不得不北伐呢?有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不如他的行政才能,穷兵黩武从而导致蜀汉人民穷困潦倒。但当我们从历史大环境下去细细品味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时。不难发现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并非穷兵黩武,而是具有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的北伐。

首先,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必须讨伐立国中原的国贼曹魏

从魏蜀吴三国的国号来看,魏和吴都是在标示各自所统治的地域,而蜀立国,以“汉”为国号,是强调对汉代文化符号的直接继承。既然蜀汉以“汉”作为国号,国策方针,北伐中原成为必然。因为以继承汉中央政权作为立国基础,必然不能局限于蜀地一隅,唯有北伐中原,才能获得士人的支持。

其次,诸葛亮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足以看出其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复兴汉室的拳拳之心。

再次,北伐主动出击曹魏,以攻代守

由于曹魏对蜀国采取的据守要塞,发展实力。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虽然蜀汉有山峻之险,但是这是相对性的,蜀汉要想匡扶中原必须主动出击。

最后,利用北伐中原,一致对外,转移国内矛盾

蜀汉的建立离不开荆州集团的支持,刘备占川中后,矛盾日益凸显,而在蜀汉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本地集团。而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后,将会大大缓和蜀汉国内三大集团的矛盾。

另外,通过北伐中原培养和发现年轻将领

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前,将领屈指可数,可以说只有自己的两位结拜兄弟和将领赵云了,顶级谋士一个没有,真正的兵微将寡。当攻取益州以后,将荆益两地俊杰收入麾下后,才渐渐有了起色,结果夷陵一战,让蜀汉精英损失殆尽,以致使诸葛亮征南中,北伐中原时,帐下善战之将也只有,赵云、魏延、王平等几人,所以急需通过战争的历练,发现提拔一批年轻将领遏制蜀汉人才凋零的局面,后来的姜维便是很好的例子。诸葛亮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景仰。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个人认为,诸葛亮是一方面为了打破曹魏政权的休养生息计划,另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夺取魏西北地区。加上曹操死之前的托付,所以尽管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还要北伐。

不幸的是,魏朝司马懿看穿了这个计划。司马懿没有大规模地与诸葛亮作战,而是依靠有利的地形与诸葛亮的军队作战。

蜀汉政权的人力物力不如曹魏,蜀道粮食运输困难。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后勤保障。诸葛亮死后,江湾、费易统治时期,蜀汉政权也恢复了元气。但费毅被杀后,姜伟开始接管政权。就这样,新一轮的北伐开始了。实际上,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蜀汉政权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蜀汉政权本身已经陷入混乱,宦官再次篡权。公元263年,蜀汉政权被曹魏吞并。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对话堪称经典。最后,王朗生了诸葛亮的气。当然,这是虚构的,王朗竟然死在洛阳。但王朗有一句很对的话,我曹魏的国力远远超过蜀汉,他为什么要主动攻击我?说真的,当时蜀汉政权的势力远远不及曹魏,双方的差距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继续北伐呢?其实,诸葛亮有两个计划。

曹魏有40多万人,蜀汉只有9万人。诸葛亮为什么北上?

据官方统计,当时曹魏政权人口400多万,蜀汉政权人口90多万。这并不是说这个国家只剩下这些人。很可能一部分人口将不再受朝廷的控制,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各国人口严重减少。人口多意味着战争的可能性很大。在这方面,曹魏的权力是蜀汉的四倍多。即使从兵力上看,蜀汉政权也不如曹魏。蜀汉政权的兵力只有9万人,曹魏军则超过40万人。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耕地的数量。

蜀汉成都平原适宜农耕,但曹魏中原却可以。曹丕上台后,曾实施过一个庞大的计划。曹丕打算今后10年不发动战争,而是利用自己的人口和耕地休养生息,发展国力。在蜀汉和东吴的国力远远超过对手之后,消灭他们不是几分钟的事。曹丕的计划很好。问题是对方是否会给曹丕一个休养的机会。事实证明,诸葛亮和鲁迅并不愚蠢。两国都在不断地攻击魏国。

能获得多少土地是第二,最重要的是打破曹丕的休养生息。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战斗,你必须战斗,这使曹丕无法执行他的疗养计划。这样,曹魏政权就没有了休养生息的精力,只能与吴、蜀作战。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一举摧毁魏朝是不可能的。然而,诸葛亮准备夺取关中地区。这样,他就可以多次与魏朝抗争。刘邦在汉中时,诸葛亮想重建汉朝政权。

曹魏有四十万大军,而蜀汉不足十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三国时期全国人口就是七八百万,经历了汉末黄巾起义,群雄逐鹿,官渡决战,鏖战赤壁,而且三国时期还发生过大瘟疫,从汉末到西晋中间经历了将近一百年无休止的战争。蜀汉兵力一直在十万左右,有些困难,邓艾入蜀之后蜀中百姓就是九十万,相当于九个百姓养一个兵,这在古代基本上,就养不起了。


蜀汉拿下了陇右,就可以缓解蜀汉人口不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东吴兵力在二十万左右,人口在一百四十万到两百万之间,曹魏坐拥中原,陇右等人口丰富的地区,总人口五百万到六百万之间,南线及中部地区兵力为四十万,北线地区保守估计三十万左右。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是求稳,过子午谷是出奇制胜。子午谷太险,诸葛亮不敢走,最怕魏军有布防兵力。

子午谷如果没有布防兵力,蜀汉大军通过之时才发现就来不及了,大军通过会有前锋打前站,占住要隘,保证大军顺利通过,而魏军来不及夺回要隘进行布防,一旦蜀汉大军出了子午谷就一马平川,可以隔断陇右兵力与中央的联系,长安陇右之兵势必成了孤军,出子午谷的蜀汉大军东向威胁洛阳,西向就可以吃掉魏国陇右大军。

而出祁山稳是稳,即使打赢了,魏军还是有回旋的余地,蜀汉打输了大军也可以从容撤退,打成对对胡的概率比较高。出祁山,双方都有余地。而穿越了子午谷,双方只有决一死战,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投降诸葛亮,就空负了一生韬略。

诸葛亮真出了子午谷,魏国真就是大险,夺了长安,控制陇右,蜀汉就该迁都长安,然后东进洛阳,历史就要改写了。用历史上的败战来讨论诸葛亮出子午谷必不能成功,显然不正确。战场瞬息万变,谁能洞悉先机,掌握主动,谁也才能赢得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