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禅最后为什么会妥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时期,因为当时的史料很少,比如蜀国就没有专门史官来负责记载历史。而各个国家之间的史官都是以各自国家的立场来做事的,当然不可能十分详细和真实。这就导致了很多事情的真相被掩埋在历史的迷雾当中。比如说当时的关羽为什么要攻打襄樊,因为刘备并没有要求关羽这么做。比如说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到底是曹操不想称帝,还是当时的条件不成熟。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猜测,来给一个最可能是历史真相的说法。那么对于蜀国而言,它最后的一个谜团就是蜀国为什么会投降呢?因为刘禅一开始是打算顽抗到底的,为什么最后却妥协了呢?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多次北伐,但是都无功而返,让人们每次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为诸葛亮而惋惜,五丈原诸葛亮病逝之后,刘禅就废掉了丞相的职位,亲自执政。而此时前方的作战将领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姜维是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打算收复中原的。但是蜀国的国力已经远不如前了,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蜀国的人民的负担极重,几乎人人都吃不饱。而魏国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蜀国。因为魏国一开始的战略目标就是先干掉吴国,然后再攻打蜀国。我们观察后世的战争时也会发现,北方的统治者都是先攻打长江南岸的势力,然后再去攻打蜀地。
所以在钟会和邓艾攻打蜀国的时候,蜀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亡国了,这个速度恐怕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是有着一统天下的可能性的,但没想到蜀国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很多人认为蜀国真的是到了灭亡的边缘,才会如此的不堪一击。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的么?
虽然当时的邓艾打到了成都城下,但是蜀国还是有着十余万的军队的。各地的险要也在蜀国的手里,姜维的军队也是没有损伤。而当初的刘禅也是打算向南投奔南中,或者是向东投靠东吴的。那么刘禅为什么最后却选择投降呢?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是蜀国的光禄大夫谯周劝谏了刘禅,所以刘禅才会投降。首先谯周否定了刘禅投奔南中的说法,虽然南中还有着蜀国的一支精锐部队,常年驻扎在南中,但是南中的蛮人恐怕不会轻易屈服的,因为朝廷来到了南中,必然会加重南中蛮人的负担。而且当初是诸葛亮将南中收服的,诸葛亮去世之后,南中的蛮人也不会那么听话了。
最后谯周又否决了刘禅投靠东吴的想法,因为刘禅投靠东吴也是臣子,投靠蜀国也是臣子。万一吴国也被攻破了,刘禅岂不是非常的尴尬么?并且刘禅此时投降魏国,魏国也会善待刘禅的,毕竟还要给吴国做个榜样,让他知道投降的下场也不错。
但是当时蜀国真的没有到了灭亡的边缘,蜀国也真的还有一战之力。那么谯周为什么还会力主投降,而刘禅又为什么会妥协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光禄大夫谯周是益州本地人,谯周是不受重视的,因为光禄大夫只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除了谯周以外,大部分益州本地人在蜀国都不好过。所以谯周劝刘禅投降,与其说是为刘禅着想,其实是为益州本地人着想。而后来魏国收复了属地之后也是采取了蜀人治蜀的方针,益州士族再次成为蜀地的真正主人。
而刘禅之所以选择了投降,而没有继续抵抗。可能是因为刘禅也看出了蜀国虽然还有一战之力,但实际上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天下一统的局势已经是十分明显了。蜀国的国力已经是非常贫弱了,就算魏国不进攻蜀国,蜀国的百姓恐怕也会揭竿而起了。虽然说诸葛亮治理蜀国是非常有成效的,但是益州的人口毕竟有限,供养如此多的官员和军队,真的是负担不起啊。
以上的说法其实大部分也都是个人的猜测,刘禅真正投降的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我们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很显然,因为刘禅没有抵抗的资本了。
先来算一算蜀汉的军队部署,以及在成都还有多少军队?
以263年的数据,蜀汉全国的兵力10万人,南中镇守需要1万人,东边的江州及边境镇守需要1万人,汉中有1~2万镇守,姜维手上还有蜀汉的主力军约有3~4万人,益州有21个郡,各地的郡县兵就算全部加起来有1万人,再加上成都的卫戍部队有1~2万人,这差不多就是蜀汉全部的军队了。
魏军18万人南征蜀汉,其中钟会有15万人,邓艾有3万人,蜀汉的主力在姜维手上,当得到魏军进攻的情报后,姜维率领3~4万人在剑阁挡住了钟会15万大军,刘禅听说后,也从成都派出廖化、张翼等人率军1万北上支援。
而蜀汉汉中的军队仍然在据点坚守,集在汉、乐二城及汉平关,并没有被攻破,邓艾偷渡阴平到达绵竹时,刘禅派出诸葛瞻率领成都最后的八千人或者一万人出城迎战,而且诸葛瞻全军覆没,邓艾率领3万人直接到达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算一笔帐就知道,成都城内已经没有多少军队,最多也就是一两千人的警卫部队,如何跟邓艾的3万野战军对抗,无兵可用,只是刘禅投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蜀汉内部益州豪强的胁迫。
当年刘表儿子刘琮投降,就是荆州豪强蔡瑁等人的胁迫,现在刘禅投降,就是益州豪强谯周等本地人的胁迫,他们早就希望蜀汉被灭亡,只有这样,这些本地人才能重新崛起,他们更倾向于投降曹魏,而曹魏远在洛阳,到时候益州就是益州人来治理了。
所以谯周一个劲地鼓励刘禅投降,并且否决于刘禅逃离成都的可能,谯周说:逃到南中有蛮夷,逃到东吴,不可能还是皇帝,而且到时候还要投降一次,还不如一次投降到位,如果还在益州的话,还不如投降。
谯周还说,投降后他会要求司马昭封刘禅,如果司马昭不同意,他愿意亲自到洛阳去说服。看看谯周,一幅迫不及待的投降嘴脸。并且谯周的背后还站了一大群的益州本地豪强,这些人和谯周一样的主张。
第三个原因就是主战派不是在外镇守,就是在外征战,朝廷内部只剩下投降派了。刘禅耳边听到的话,全是投降,再加上他自己也没有多少能力,平庸无能,又无兵可用,所以刘禅就投降了。
第四个原因就是刘禅的性格,刘禅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只图享受,不图上进,如果刘禅有他父亲刘备一半的能力和意志,也不至于把蜀汉弄成这样,弄成宦官当道的局面,连黄皓这样的小人都能被重用,刘禅还有什么能力?不投降能干什么?指望刘禅抵抗,还不如早点投降呢。
历史上对刘备的儿子刘禅的评价历来是分为两个极端,其一就是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能力太弱,还乐不思蜀,简直就不配做一个皇帝;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要不如何将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四十年,又如何能自成为亡国之君之后,还能得以善终?
不管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做了亡国之君还能善终的,而且去世的时候已经六十五岁,这个年龄放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高寿了。不过,虽然刘禅自己在蜀汉灭亡之后,还能悠哉游哉生活近十年,而他的儿子们,命运却很大相同。
刘禅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刘璿在十五岁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而其余的六个弟弟都封了王。在蜀汉灭亡这出大戏中,七个儿子的选择不尽相同,其中西河王刘琮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死了,他没有来得及看到司马昭伐蜀,没有亲眼看到父亲的投降和蜀汉的灭亡,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而其余六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刘禅紧急召开了一次大会,会上刘禅决定投降,而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不愿意就这样投降,他还试图说服自己的父亲:
“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但刘禅显然并不主张继续和邓艾硬碰硬,眼看着蜀汉就这样灭亡了,刘谌跑到太庙中哭泣,然后回到家中将妻子和儿子都杀死,继而自杀,就这样为蜀汉殉了情。与刘谌的悲壮不同,刘禅和其余五子则没有表现出太过强烈的悲痛,而是按部就班的投降,“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
邓艾进入成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邓艾将刘禅拜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为奉车、诸王为驸马都尉,还有蜀汉的那些臣子也都有了自己的官职,就这样,蜀汉亡了,蜀汉的君臣摇身一变都成了魏的臣子,这变化不要太大,后来刘禅带着儿子们被迁往魏国的都城洛阳,在这里度过了余生。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太子刘璿虽然同刘禅一起投降了魏国,但刘禅没死,好好的又活了近十年,而刘璿则在蜀亡不久之后被杀了。皇帝活着而太子却被杀,怎么想似乎事情也并不那么简单,那么,刘璿又是怎么被杀的呢?
当初刘禅投降之后,随即就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也向钟会投降,这样一来,整个的蜀汉就成了魏国的一部分了,只不过这个姜维很不甘心,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继续打下去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就听了刘禅的话投降了钟会。只不过姜维虽然降了,却并非真心实意投降,而是想积攒实力,等待合适的时机来搞事情。
姜维的机会来得很快,因为他发现钟会和邓艾不合,而且钟会这个人野心很大,一旦有人撺掇,难保不会反了,而姜维就是这个撺掇钟会的人,两人在蜀亡之后频繁接触,钟会已然很是信任姜维,于是姜维就开始撺掇钟会搞事情,而钟会则早就想了,他第一个目标就是要除掉邓艾。
钟会向司马昭告密说邓艾有反心,司马昭多疑而宁可信其有,再加上朝中有不少人也在弹劾邓艾,于是邓艾就成了阶下囚,被押往京城。邓艾一倒,钟会就到了成都,然后准备自立,在姜维的谋划中,他们据有重兵,进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退也可以和刘备似的占据蜀汉之地。
只不过司马昭也不傻,他亲自领十万兵马驻扎在长安,为的就是防止钟会搞事情。只不过钟会和姜维的大事最终还是没有真正搞起来,因为钟会曾试图假借郭皇后的遗命来除掉司马昭,但很明显魏将并不怎么信服他,当他采取武力解决,将他们软禁之后,胡烈编造了谎言欺骗魏将,说钟会会将他们都杀了,局势渐渐对钟会不利。
其结果就是,魏军哗变,邓艾还没有死呢,姜维和钟会就先一步被魏军给杀死了,这一杀就控制不住了,“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藉,数日乃安集。”在这场成都之变中,蜀汉的太子刘璿也被杀了,《三国志》记载“璿为乱兵所害”,《资治通鉴》记载“会将士死者数百人,杀汉太子璿及姜维妻子。”
也就是说,刘璿被乱军所杀了。史书中关于刘璿的记载并不多,甚至没有记载刘璿怎么就死在成都了,他跟随刘禅降魏后为何会继续留在成都而被杀死了呢?
这其中,很可能是刘璿和姜维早就有谋划,那就是复兴蜀国。刘禅被迁往洛阳之后,太子刘璿很可能被指派留在成都安抚民心,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姜维走得很近,共同谋划大事。作为一国太子,他自然不愿意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而当时姜维又不主张降魏,他甚至曾给刘禅写信,说:
“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只不过刘禅早就不抱有希望了,而刘璿很可能却是想靠着姜维复兴蜀国的,当然姜维是不是真的一心复兴蜀国很难说,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不会真的投降魏国,要么复兴蜀国,要么重新搞事情,但无论是哪一种,姜维都必须有一张足有名正言顺搞事情的底牌,要么是刘禅,要么是刘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璿会在成都,并且在成都之变中被杀死,他的被杀死,很可能是司马昭授意的,一来刘璿有复兴蜀国的念头,司马昭绝对不允许这样的刘璿存在,二来杀了刘璿,可以很好的震慑住刘禅,这是在变相警告刘禅小心点,别搞什么花样,快六十的人了,就别惦记什么蜀国了,结果就是刘禅乐不思蜀了。
当然也不排除刘璿的被杀是乱军在报复,毕竟钟会那会在成都好吃好喝的对待蜀国的官员们,甚至对蜀军也不错,唯独试图想控制魏军,可能有大肆斩杀魏军的想法,自然等钟会死了之后,魏军就对蜀国的这些官员们下手了,刘璿自然也在此列。
也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即魏军在钟会死了之后失控了,也不管刘璿是谁,甚至可能不知道刘璿是谁,然后就杀死了身在成都的刘璿。
后来的领袖刘禅有七个儿子。他们都心地善良。他们可以称为好人。然而,在皇室,这样的人物已经不适合称霸天下了。
与刘备相比,刘禅本来就弱不禁风等等,刘禅儿子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别。面对邓爱的攻击,刘禅积极与蜀汉大臣商谈。当时,?缘分?、?跟风?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地高涨起来,几乎是一边倒赞成投降。
后来,他又生了7个儿子:大儿子刘震、次子刘尧、三儿子刘聪、四儿子刘赞、五儿子刘晨、六儿子刘晨、七儿子刘晨。在这7个儿子中,陈光标聪明伶俐,其他人都很善于学习。
蜀汉称雄
面对邓爱的偷袭部队,蜀汉可以和成都的士兵一起抵抗。等姜伟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有一段时间,没问题,但刘灿为什么选择这么快投降?
对于刘禅的绝对投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是刘禅有远见卓识。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未来魏晋统治的局面。为了避免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他最终决定顺势而为,向曹魏投降。
相反,有一种说法是刘禅无能。老虎爸爸和狗儿不能维持父亲的根基,也不敢选择和祖国生活在一起。他贪图权力,不顾世人的眼光。他是个?不可抗拒的战士?。
姜伟领导战斗
蒋渭的立场非常坚定,因为蒋渭深受诸葛亮的青睐。因此,即使江维在蜀汉时期经常被孤立,无人支持,但他生前仍然坚持诸葛亮的路线,决心实现诸葛亮的旨意。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蒋维明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恩情。
蒋渭听说刘禅投案后,认为他一定是撕心裂肺,把手中的蜀汉摔碎了。他没有面对诸葛亮。尽管他知道机会很小,但他还是做出了复国的最后一步,祈求仁爱,最后死了。
自强不息的公务员
刘灿身边的公务员和姜伟大不相同。有的来自荆州群,有的来自益州群,属于当地人。
不管是刘禅还是刘备,他们都只想发财、发财。他们根本不是理想主义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他们不想帮助任何一个汉朝。而且,蜀汉灭亡时,还没有汉朝。这种情况和当年赤壁战役一样。公务员负责自首。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降职,作为当地的士绅,谁投降就会重用他们。事实上,和谁混并不重要。所以,当他们觉得战争无利可图时,就开始鼓吹投降,维护自己的家族权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7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