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如吕布、关羽等武力超群之人纷纷于此时粉墨登场。而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名家谋士也不甘示弱,崭露头角。刘备、曹操、孙权等统帅者更是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大业谋划出路。而在三国众多的人才俊杰当中,个人觉得诸葛亮才是最有谋略,最擅计策那一位。
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七擒孟获,亦或者是草船借箭。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智慧。而其的侄子,更是在三年时间内,便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人马。那此人是谁,他又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首先此人便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
诸葛恪自小才华出众,又因其父之故,深得东吴政权器重。个人认为上文提到的3年用300人收服10万人的人,应该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三国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
而至于所说的,诸葛恪以300仪仗队收服10万人这件事。我认为应该是指诸葛恪征服山越人的过程。此事在《三国志》中也有详细记载。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的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而诸葛恪又因为是诸葛瑾之子,诸葛瑾本身就是东吴的得力部下。而作为妻子的诸葛恪,在东吴政权里面也是有些话语权的。虽然诸葛恪提出这个想法时,其父诸葛瑾哀叹:"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但是诸葛恪本身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从小就才华出众,幼小时便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更是拜骑都尉,在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之时,担任左辅都尉。而有这样的职位,诸葛恪可以说,也是在东吴政权中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既有才华,又有想法,还得到了东吴政权的器重,给了此举成功的一个机会。
第二,诸葛恪或许受到诸葛亮的影响,也想要在东吴成为如诸葛亮一般的巨头。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诸葛瑾乃是血缘至亲。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便血缘抵不过忠君大义,但是亲情联系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虽然当时诸葛瑾与诸葛亮二人并未同侍一主,甚至于说二者所奉政权相互对敌。
但是这也并未影响到诸葛恪对其舅舅诸葛亮的仰慕。诸葛恪也可能正是受诸葛亮的影响,想要成为和诸葛亮一样的人。而其自年轻时就十分渴望领兵打仗,建立战功,甚至是被人认为是好战的人。
而诸葛恪为了让孙权看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便向孙权"画了个大饼"。虽然诸葛恪说的是可以在丹阳征召许多士兵,但实际上,丹阳山民虽然常被征兵,但是也只是靠近外围的一些山民被征。东吴并没能对丹阳进行充分的利用。
诸葛恪毕竟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而诸葛瑾作为一个外来户,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东吴集团到核心位置。身为妻子的诸葛恪,也或多或少的因为这样的身份得到了某些便利。进而通过这些便利,做起相关的事来也会比较方便。
第三,诸葛恪在收服过程中,得到了孙权支持,且其政策灵活,目的明确,做到了也不足为奇。
虽然诸葛瑾对诸葛恪的提议大为失望,并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诸葛恪却十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屡次向孙权请命。或许孙权也是被诸葛恪烦的不行了。最终同意了他的提议。据《三国志》记载:
权拜恪抚赵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
有了孙权的支持,诸葛恪在收服丹阳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孙权虽然同意了诸葛恪的请求,但是拨给他的,却是"棨戟武骑",也就是仪仗队,并非正规军队。然而令孙权出乎意料的是,诸葛恪居然还真的实现了他许下的承诺。他先限制了丹阳的进出关口,使得丹阳山民不得随意进出。
又收割粮食,丹阳百姓无新粮,只能依靠旧粮生活。又依靠怀柔政策,一面安排好愿归顺人的生活,一面尽力取得百姓信任。久而久之,诸葛恪就通过自己的谋略,顺利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丹阳山民。
由此可知,诸葛恪正是通过自己的谋略和规划,刚柔并济,步步为营的取得了自己的胜利,也用300仪仗队,收服了10万人。
是失败。
一、孙亮上台
孙权本来有好几个孩子的,可惜都因为种种原因就没有成为上位,就剩下一个孙亮,孙权也想等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更加好的人选,可惜他除了孙亮这个儿子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过儿子了,就把孙亮侧封为太子,再不久孙权就病重,可以说很快就要挂了,孙权知道自己不行了,就赶紧找来诸葛恪等人进行托孤,让他们帮忙辅佐朝政,辅佐孙亮了。
孙权之后又熬了两年,就没有办法,真的领盒饭下场了,就开始孙亮的时代了,而诸葛恪也得到职位的提升,诸葛恪也是就诸葛亮的侄子。
二、曹魏来袭
孙亮才上位没有多久,曹魏就派人过了攻打,这下诸葛恪就带兵出征,非常顺利就把曹魏大军打跑了,从而为国家赢得了稳定,百姓非常尊重他了,孙亮也让他做到了丞相了。可以说诸葛恪一下子就达到了人生巅峰了。
三、诸葛恪膨胀了
诸葛恪赢得曹魏大军,就膨胀到不知哪里去,就想接着立功名,朝廷上下都反对,现在应该要抓紧时间恢复生产和农业,不要去打仗,打仗是劳民伤财的,现在是恢复国家经济,让百姓有好日子过,而不是增加百姓的负担,国家的压力。可惜诸葛恪不听,还说服了全部人,就这样轰轰烈烈攻打曹魏,没有想到最后变成落水狗就这样灰溜溜回来。
总结一下,也是因为这样孙亮对他非常不满,他失败之后不找原因,还经常打压其他官员,从而让孙亮动了杀机,就这样杀了诸葛恪。
经过孙权的治理,东吴在江东已然站稳了脚跟,并向四周扩展。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孙权称吴王。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与魏、蜀成鼎足之势。但到孙权统治后期,东吴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孙权的进取之心渐渐消退,大臣间的争权斗争也频繁发生,东吴的统治进入了衰落期。
张温是孙权非常信任的重臣,曾任选曹尚书,后又拜为太子太傅。由于张温在出使蜀国时,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引起了孙权的猜忌。恰巧张温推荐暨艳为选曹郎,官至尚书,为东吴选拔人才。暨艳试图改革当时的弊政,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孙权听信谗言,将暨艳等人杀死。由于暨艳是由张温推荐,孙权便以此为由,将张温下狱。孙权不忍杀他,将他罢职为民,遣返原郡去了。孙权又借立太子事件,逼死了曾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陆逊。孙权还任用吕壹等人为校事,监督大臣,凡事无论巨细,吹毛求疵,罗织罪名,诬陷忠良,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孙权迫于压力,杀掉了吕壹,但在东吴内部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孙权在确定继承人方面也经过了一番周折。孙权首先是按照惯例,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当时,孙权非常宠幸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二子,孙和与孙霸。太子孙登的母亲出身低贱,孙登自觉羞愧,便有意将太子之位让给孙和。孙登当了20年的太子后死了,孙权便立孙和为太子。但是孙权更喜爱孙霸,对他的待遇与对太子一般无二。这样,孙和与孙霸,一方为了维护太子地位,一方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各自形成了一个小集团,相互展开了斗争。最后的结果是,孙权既废掉了太子孙和,又将孙霸赐死,另立潘夫人之子孙亮为太子,以此息事宁人。
吴太元元年(公元251),孙权已到古稀之年,病重垂死。当时太子孙亮刚刚十岁,无法亲政,侍中孙峻便向孙权推荐了时为大将军的诸葛恪入朝辅政。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子,在军事上为东吴屡建功勋。孙权自知以诸葛恪的才能和声望足以担当辅政的大任,但又担心诸葛恪刚愎自用,恐误大事。在孙峻的再三建议下,诸葛恪得以入朝辅政,同时,孙弘、孙峻等人协助辅政。神凤元年(公元252)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与孙弘受遗诏处理后事。诸葛恪与孙弘本来就不和,孙弘是第一个知道孙权病逝消息的人,他想趁此机会,封锁消息,伪造诏书,除掉诸葛恪。不料此事却被孙峻得知,孙峻连忙向诸葛恪汇报,诸葛恪设计将孙弘杀死,独揽大权。
此时,曹魏在得知孙权去世的消息后,出兵七万,兵分三路大举伐吴。诸葛恪率军四万抵挡,大胜曹兵。此后,诸葛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产生轻敌思想。建兴二年(公元253),诸葛恪不顾众人的反对,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向曹魏发起了攻击。四月,诸葛恪的军队进入淮南,包围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军顽强抵抗,新城久攻不下,吴军伤亡惨重,劳而无功,被迫撤军。
诸葛恪回到建业后,更加肆无忌惮,独断专行,逐渐失去了人心。孙峻当年曾保举诸葛恪入朝辅政,又与诸葛恪同受遗诏辅政,但诸葛恪看不起孙峻,经常侮辱他。孙峻怀恨在心,便与吴主孙亮合谋设计杀害了诸葛恪,东吴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孙峻死后,从弟孙綝代替辅政,气焰熏天。孙亮亲政之后,十分厌恶孙綝的专权。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他调集了三千多军士的子弟,从中选择年轻力量大的组成团队,每天在宫中操练,以防不测。孙綝对此已有察觉,便暗中防备,让他的四个弟弟分别控制了禁卫军。后孙亮想先发制人,计划杀死孙綝,不料事情败露,孙綝发动政变,反将孙亮废掉。孙亮被废为会稽王,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永安元年(公元258),孙綝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孙綝自己担任丞相,孙綝一门,职掌禁兵,权倾朝野。孙休不满于孙綝的权重,经过一系列的筹划,在腊月孙綝入朝时,将其杀死。
蔡文姬孙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措施,使东吴进入了短暂的发展时期。但孙休只信用旧臣濮阳兴、张布,令时人大失所望。元兴元年(公元264)七月,孙休病重,口不能言,但可以写字。他用手书将濮阳兴等人召入,用手臂指着自己的儿子孙霸,意思是这是未来的皇帝,希望他们衷心辅佐他。过了几天,孙休就死了,年仅30岁。
孙休死后,濮阳兴、张布认为太子年幼,不足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便迎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为帝。孙皓在即位之初,曾下令抚恤人民,开仓赈济贫民、减省宫女、放生宫内的珍禽异兽,口碑还算不错。但没过多久,孙皓残暴淫奢的本性便暴露无疑。孙皓经常大兴土木,百姓徭役负担沉重。他听信迷信之说,迁都武昌,后又迂回建业,耗费资源。他还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兴建昭明宫,以供享乐。孙皓骄奢淫逸,他派遣黄门在全境将吏之家挑选美女,充实后宫。凡是有女儿的大臣必须每年向他汇报一次,如果到了十五六岁的,必须先让他过目,看不中的才允许出嫁。后宫的美女已有数千,孙皓却仍嫌少。孙皓还排斥贤臣,以杀人为乐。他即位后,首先杀了濮阳兴和张布,还将朱太后逼死。还将孙休的四个儿子外放,并杀死了其中两人。湘东太守张咏有一次没有按时上缴赋税,孙皓立刻派人将张咏就地正法,并将他的头颅在全境示众。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政绩卓越。有一年全郡遇到饥荒,他上表请求朝廷赈灾。孙皓却说车浚是为了私心,便派人杀了他。尚书熊睦曾经劝谏孙皓,孙皓便派人用刀环撞杀了他,死后体无完肤。他的一个宠妾指使人到集市上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凭借与孙皓的亲近关系,处置了抢夺财物的人。孙皓知道后大怒,为了取悦一个女人,将陈声逮捕,用烧红的大锯锯断了陈声的头,并将尸体投到四望台下。他还将宫外的水源引入宫中,如果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称心,便将他们杀死,剥去面皮,把眼睛挖掉,投进水里,尸体随波逐流,孙皓却看得心花怒放。
东吴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忠臣经常被杀,小人常常得志,大臣大将,人人自危,东吴由此走向了末路。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面对西晋强大的攻势,孙皓降晋,东吴灭亡。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1-2] ,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并因功加封丞相[3] 、进爵阳都侯。
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人物评价
孙权: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②恪刚愎自用。[26]
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26]
诸葛瑾: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26]
胡综: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26]
羊衟:元逊才而疏,子默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敬深而狭。[27]
张缉: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28]
邓艾: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29]
童谣: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阁。[26]
臧均: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静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
孙登: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27]
孙休:恪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
孙峻: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恪者。[30]
陈寿: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及弟融之书,则悔吝不至,何尤祸之有哉?[26]
《江表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孙盛: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然恪性强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 入,岂胤微劝,便为之冒祸乎?
虞喜:夫讬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自非采纳群谋,询于刍荛,虚己受人,恒若不足,则功名不成,勋绩莫著。况吕侯国之先耆,智度经远,而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此元逊之疏,乃机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义,广谘当世之务,闻善速於雷动,从谏急於风移,岂得陨首殿堂,死凶竖之刃?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而哂吕侯无对为陋,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
萧常:恪矜己自用,残民以逞,陨身覆族,非不幸也。[31]
叶适:诸葛恪先讨山越,后筑东兴,功效不可掩矣。然推此而遂欲施于天下大计,则覆宗废立,倾辱其国,尝不旋踵者,天下之计,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恪智小不足以知之,虑近谋远,势当然尔。然当时议论,徒能毁其已败,则亦无所取。[32]
胡三省:恪自谓其才足以办魏,不欲以贼以遗后人,吾不知其自视与叔父亮果何如也?孔明累以攻魏,每言一州之地,不足以与贼支久,卒无成功,齌志以没。恪无孔明之才而轻用其民,不唯不足以强吴,适足以灭其身,灭其家而已。[33]
李贽:诸葛恪不禁熬炼,不济,不济,有愧令叔多矣![34]
钟敬伯:诸葛格妄作妄为,累及三族,有愧令叔多矣。[34]
毛宗岗:司马懿之杀曹爽,是以异姓而灭宗室;孙峻之杀诸葛恪,是以宗室而灭异姓。恪与爽之才不才不同,而其气骄而计疏则一也。外不能测张特之诈,内不能烛孙峻之奸,而又刚愎自矜,果于杀戮,聪明虽过于其父,而卒以恃才取祸,哀哉![34]
何焯:元逊但知忠武频烦出师,而不规其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三年而后南征,还师之后,又蓄力一年,乃屯汉中,其明年始攻祁山耳。恶有狃于一胜,主少国疑,群情未一,遽图轻举乎?是役也,虽克新城,归将不免,而况违众玩寇,弗戢自焚,衅非马谡,不请贬三等,谢创夷之众,塞同异之口,乃更思兴作,愈治威严,虹绕鼈鸣,身分族赤,画虎类狗,元逊之谓也矣。[35]
张敦颐:诸葛恪为政,首侵边以怒敌,东兴之战幸捷,顾不能持胜,复违众大举,一败涂地。恪既丧躯,而孙氏之业因以衰焉。[36]
余嘉锡: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继以瞻、恪、靓,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犹以王、葛并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6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