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管武,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2:38:35

宋朝和明朝都是以文管武,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

对古代以文管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到宋朝和明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差别的,各个方面都有,但是宋朝和明朝有一个比较类似的地方,话说这个就是以文管武这件事情,宋朝和明朝都推崇这个,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又有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最大的一个区别是,明朝有很多文臣都很能打,而宋朝的文臣基本上都是真的水!

通过对宋明两代文臣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宋时期鲜有下马能文、上马能战的文臣。两宋时期的名将,不论是北宋初年的曹彬、杨业、张琼等名将、还是南宋时期的岳飞、韩世忠、孟珙、吕文焕等名将,他们都是出身行伍,或是本身就是将门之后。也就是说,这些能征善战的两宋名将,本身就是正儿八经的武将。

而明朝不同,明朝初年的芸芸将星,如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冯国用等,这些都是行伍出生,都是追随朱元璋起事的悍将。但天下太平后,明朝实际上也走向宋朝重文轻武的道路,用文臣来对行伍出身的武将加以制约。

然而,宋朝监管武将的文臣,基本上都是些不知兵事的书生。而明朝不同,终明一代在各个时期,都能涌现出一批虽是文臣出身,却又能征善战的人物。

比如:在北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胡宗宪和谭纶;还有明末时期的洪承畴、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等,这些名将,实际上都是文臣出身。

而这些实际上还是蛮符合刚明的骨风的!明朝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汉家江山。因此,后世历代上至君王、下至文武百官或多或少也都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朝留下的刚强硬朗作风。

所以,很多明朝的文臣,虽然都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但却没有两宋文臣那股软弱不堪的风气。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能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与武将和官兵一道,征战杀伐,抵御外敌,保家卫国!

而这些刚强硬朗、能征善战的文臣,又会一代接一代的培养和传承自己的意志给到自己的门生。比如明末的孙承宗,就培养出了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臣武将;又如胡宗宪坐镇东南时期,也提拔和培养了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再如他的幕僚徐渭,虽然是一介书生,却精通军事,晚年又培养了李如松这样的将门虎子。

此外,许多明朝熟知兵事的文臣,甚至还会留下军事著作,为后世的文臣武将积累军事经验。而这才是虽然同样是奉行“重文轻武、以文管武”的国策,但明朝军事却比宋朝军事要更为硬朗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重文轻武,为什么明军的战斗力,要比宋军强大呢?

宋朝和明朝都是重文轻武,但是明朝的战斗力强于宋朝。宋代军制确实有很大问题,宋其实就是五代的延续,并没有脱离五代的桎梏,全国身强力壮的招入禁军,平时禁军待遇优厚,出动禁军更要先行赏赐,否则就喧哗不前,这就搞笑了,连自己都不能指挥自如,还谈什么战斗力?

还有宋代大规模出战,全靠将军的亲兵约束,不能有效指挥上下,经常会发生手下争先恐后挣军功或者争先恐后溃逃的事,这个明军也有,但是宋军各军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纪律性也差,经常私自出去打包谷,劫掠百姓,而明军直到王朝末期才无法约束,发生劫掠百姓的事,从控制力来说,宋远不如明。

宋军很强,规模越小,宋军胜率越高,战斗力越强,但是规模越大,宋军胜率直线下降,这已经不是战斗力的问题了,是战略指挥问题。虽然都是文官打仗,但是明朝很多文官的战略眼光,战术指挥都不是宋朝能比的。

宋朝总是提防武将,皇帝总想着拿钱换和平,说没有马场这都不是问题,明朝从南往北打,刚开始也没有马,明朝重文,但是文官也是文武兼修,于谦王阳明,能文能武,皇帝也都好战,从来不投降,不和亲,不议和,这一点比汉唐早期还要刚,所以叫刚明

明朝在土木堡事件之前是很强,因为那时候武将地位比文官要高。但是后面文官阶级崛起,武将地位一落千丈,明朝就变成垃圾,蒙古族一个部落的小王子就能在北京城外耀武扬威。宋朝实力不弱,弱的是皇帝和文官,因为有足够的钱财保证他们的军械足够优良,实力始终在水准线之上!这也在北宋灭亡后南宋依然能稳住长江的原因。

宋朝以文御武军队战斗力低下,明朝为何还施行以文御武方针呢?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以文制武从唐代就已经开始逐步施行,再经由宋明两代开花结果,这是中国的最终选择,“以文制武”四个字,本身是没有错的。

可是,宋朝(主要是北宋)的以文制武,更像是有股统治者自己跪舔和平,只想被动防御,能守住就行的味道。

宋真宗(997-1022在位)作为生于太祖时代,目睹了大半个统一战争、全程宋辽战争之人,对战事的了解自然不是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妇人之手的太平天子所能比;然而这样一个距离战事并不遥远的皇帝,却在辽国主动进攻到黄河北之后被吓破了胆,还得靠着宰相寇准又拉又哄才勉强去到前线一助声威。李继迁,在其兄作为夏州节度使已经进京面圣率族归顺的情况下,他作为逃亡流贼,竟然还能从荒郊野外逐渐建立武装,而宋廷却始终置若罔闻不当一回事,直至建立夏国。流贼以二州为基础,立国长达百年之久,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以来,此等骇人听闻之事,可谓空前绝后。等到宋廷醒悟过来,终于开始大规模打击之时,距离李继迁一脉闹事,已经有快半个世纪了。

到了神宗(1068-1085在位)朝时,宋廷才正式将“富国强兵”提上日程,军事行动日趋频繁;到哲宗(1085-1100)朝时总算取得一定成果,将土地拓至陇右,接壤西域。虽然与其他大一统朝代相比战果仍然有限,但起码,朝廷还是找回了一丝的血性,以文制武,并没有让汉人从此变成满脑子只知“之乎者也”的腐儒。

如果没有靖康之耻,徽宗的评价将完全洗白,甚至可能超越其兄其父。1119年横山一战,西夏终于元气大伤,战略重地的丢失,让西夏人终于意识到了亡国之危机,假以时日,收复西北,未必不能。只是,金兵南下后,面对更强的军队,徽宗终于暴露出了他的全部本性——光宗耀祖,赫赫战功当然是要的,但是,这份雄心,太过脆弱,经不起真正强敌的考验——换句话说,丰满的理想之下,却配了小家子气式的胸怀。


宋徽宗字画


也许,赵二一脉不少人的心气,是真的只有这个水平吧。


还有一个原因,赵二北伐的失败。自此以后,对于保守的大臣而言,拿太宗失败一事来恐吓后代统治者,便成了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也很容易让后代统治者哑口无言——你有雄心万丈,我们做臣子的都明白,但是,你祖宗尚且没赢下来,试问皇上与太宗相比,何如?


有这样的言论牵扯,宋廷对外作战的步伐无疑是不够坚定的,最终也没有达成多少战果。


于是,对后人看来,便是北宋式的以文制武。


——————————


而对于明朝,因为前宋教训在先,又兼太祖成祖赫赫战功,明人不愿轻言放弃首都、钱买和平等等低头之事,统治者层面相比北宋也要硬气得多,明朝历代少有例外。家族性格总是相似的,个人比个人或许还有很大偶然,但是宗族对比宗族结果依然如此,不由得令人深思。


太祖成祖时代自不必言,代宗时期(1449-1457在位)果断选择于谦保卫住了首都;宪宗(1464-1487在位)力排众议扶持宦官汪直,进士王越屡屡出击,甚至一度击破了蒙古王庭,于和平时期重现了汉人战功的辉煌;武宗亲征小王子,神宗发动三大征,崇祯以死殉国;明代有统治者示范在前,以文制武之风气自然不可能及北宋。


另外,王越的成功深深激励了作为后辈王守仁,而王守仁作为拥有战功的儒学大师,又影响了更多的后人;于是,钻研军事始终没有脱离文人进士们的视野,进士群体里也诞生过如杨一清,胡宗宪,卢象升,孙传庭等优秀的军事家。


王守仁


总的来说,明代重文轻武风气没有北宋那么压抑,对前代教训的吸取,文人与皇帝一直以来对军事的重视,使得有明一代战事的成果远远超过了北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