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早逝之后,朱元璋为何不让更有能力的朱棣继承皇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标是太子,而朱允文是正宗的皇长孙,理应继承皇位。朱允文本身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即使朱标去世,朝中的大臣,也依然是支持,皇长孙继承皇位。如果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会造成朝廷的动荡。朱元璋皇子太多。各自有各自的封地,远离朝廷之外。如果立朱棣为太子,其他皇子难免有异心。而且各自手中都有兵马。这一点朱元璋不能不顾及。
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异族统治,人心思定,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确立规范制度,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用儒家的思想为他的统治做规范,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借鉴历朝历代皇室血腥斗争的教训,对明朝的皇位及王位继承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皇位及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贯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王朝。
朱元璋有他的苦衷,对他来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朱家的大明传承下去。燕王朱棣能力出众不假,但是他是第四子,他的上面还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藩王能力可能不如朱棣,但他们手握军权,话语权很大,还比朱棣更有资历。一旦朱元璋将朱棣立为太子,其他两位藩王必定会心生不满和嫉妒,到时候很有可能会掀起藩王乱战,而这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的。
朱棣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赐死了。因为是朱棣的母亲私通出轨,朱元璋一生都一直都在怀疑朱棣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可朱棣却是除了太子以外最最优秀的皇子,其他皇子和他相比就是垃圾,太子死后,如果要立别的皇子,朱棣作为最优秀的皇子肯定不服,有更有能力的人不立立个垃圾对谁也说不过去,而立朱棣的话,虽然众人都服,但是只有你知道他极有可能不是自己的儿子,皇室血脉那么重要,你如果是朱元璋,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的。
洪武25年(1392年),从陕西巡视归来的太子朱标病逝,落寞的明太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可谓是深受打击,甚至伤心之下放弃了迁都西安的打算。
虽然嫡长子逝去,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打击很大,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偌大的帝国也需要再确立一位继承人,于是在当年,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是为日后的建文帝。
再之后的历史就更是有名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后,因为削藩,引发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叔侄大战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建文帝朱允炆成为失败者。
说起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的有着这样的疑问,那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燕王朱棣呢,这样是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跳过老二、老三,立老四很不合理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这样精明的人,自然是明白自己制定的制度,乃至于一举一动,都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甚至会成为成法传递下去。
所以在继承制度上,朱元璋自然是慎重再慎重,力求给后世留下一个典范。如果做不好了,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对后世还是很不好的。
诸如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然是绝地反击的经典之战,但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给后世留下了不好影响,所以之后李唐皇室经常因为权力之争发生流血政变。
我们再来看看燕王朱棣的三位哥哥逝世时间:
大哥太子朱标死于洪武25年。
二哥秦王朱樉死于洪武28年。
三哥晋王朱棡死于洪武31年3月末。
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的逝去时间为洪武31年闰5月。
参考这个来说,太子朱标死后,如果明太祖朱元璋直接立老四朱棣为太子,等于要跳过老二和老三,很明显是不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如果开了这个头,以后皇室继承无制度可依,一个不好,便是兄弟阋墙,甚至立地祸起萧墙。
所以光凭这点,朱元璋就很难做决定立朱棣为太子的,毕竟他不是现代人,开启不了上帝视角,不知道朱棣日后会造反当皇帝,不知道朱棣会开创永乐盛世,在当时更不知道老二和老三也会先后死在他前面,所以不可能去立朱棣为太子的。
二、靖难之役可以成功,主要在于建文帝无能
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不同于之前的汉晋,藩王的封国如同国中之国一般,拥有着各种大权,宛如独立小王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战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为了大明王朝更好的发展,朱元璋很早就选好了太子人选-朱标。本来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发展,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返京后感染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朱元璋经过短暂悲伤之后,经过考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登帝即位,年号建文。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雄才武略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不把皇位传给予自己品性相向、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反而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呢?经过后世学者专家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可能是朱元璋爱屋及乌。
由于太喜爱太子朱标所以对其儿子朱允炆也格外怜爱而且朱允炆也与父亲一样是一个聪明孝顺、宅心仁厚的皇子,连朱元璋也称赞这位皇太孙为: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其次根据专家考证燕王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高丽国的一位公主。而且立朱棣为皇位继承人,这在以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封建 社会 传统秩序面前是绝对不允许的。再者由于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急需一位实行仁政,休 养生 息政策的继承人而不是像朱棣这般终年驰骋沙场、穷兵黩武的皇帝。
最后由于洪武年间朱元璋斩杀太多的立国功臣,大明王朝能御敌的将领几乎消失殆尽,像朱棣这般能打仗的帅才已经不多了,立朱允炆为皇帝,如果有前朝残余势力入侵便可派燕王朱棣前往御敌,保卫大明江山。经过以上分析,朱元璋作出立朱允炆为太子而不是燕王朱棣为大明王朝继承人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做太子,除了他要遵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铁律之外,朱元璋身后的淮西勋贵和江浙系官员,更加支持太子朱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后,将马皇后尊为生母,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继位更有合法性和权威性。《明史-成祖本纪》里面记载其为马皇后所生,并且朱棣在位期间,授意官员编撰《奉天靖难记》来说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在史料《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可不是这样,其实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而只是年幼时便与周王被寄养在马皇后那里。所以朱棣不是嫡子也非长子,在比较遵循礼教的朱元璋眼里,成为太子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而那时候和朱元璋关系密切一块起兵的领军将领们,对于朱标,也充满了好感。他们看着朱标一点一点长大,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做妻,天然的和淮西勋贵们将利益捆绑的一起。文臣武将皆归心于朱标,朱棣在这方面又落后了一着。
虽然某些有野心的藩王,比如朱棣等人会刻意偷偷结交南京城内的某些太监,但在洪武一朝这些人毕竟能量较小,难以起较大的作用,他们给朱棣的帮助,也无非就是情报上的交易。所以只要藩王作乱,朝中的大臣们都不会为藩王们说一句好话。
虽然可以想象的到,朱棣在那时候会有多么的绝望。但作为知晓朱棣真实身份的朱元璋,你不是嫡子,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太子。朱元璋心中这最后一丝坚持,也让靖难之役在他死去后没多久,毫无悬念地爆发了。
朱标生于1355年,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其母为马皇后。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立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标自幼天赋极高,敏而好学,生性宽厚仁爱,多谋善断,既深谙帝王之道,又兼备礼乐之教,深受群臣拥护和百姓爱戴。然而天不假年,朱标盛年而逝,让朱元璋极为悲痛。按道理说,朱标逝世后,朱元璋可以在其他的儿子里挑选继承人,比如燕王朱棣,无论是能力、才志、品格,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是朱元璋却偏偏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继位后,贸然启动削藩,燕王朱棣打着“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英明神武的朱元璋怎么都没有预料到,他处心积虑地屠杀功臣,为皇太孙继位扫除障碍,死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最终大明王朝的皇位会落到朱棣的手上。那如果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会不会避免类似靖难之役的皇位争夺战呢?朱元璋如传位给朱棣,自然不会发生靖难之役。其实,对于朱棣之才,朱元璋是非常了解的,也曾有过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史料记载:朱元璋经历丧子之痛后,九月召集群臣要立朱棣为储君:“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如何?可这个提议,立即遭到了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首的文臣反对:“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古今通礼。
”朱元璋说服不了众臣,遂作罢,终立朱允炆为储君。以朱棣成熟的政治经验,他若正常继位,必然不会贸然削藩。历史上因削藩引发的战争不少,最著名的就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历史的殷鉴,朱棣岂能不知?朱棣自己身为藩王,自然知道藩王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严重地威胁着中央政权。但削藩兹事体大,事关国本,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藩王们也都是骨肉至亲,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正当的理由,没有绝佳的借口,是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朱棣坐稳皇位后,会如剥笋般地逐步解决削藩的问题。无论是谁,只要坐上皇帝那个位置,都会为他的江山稳固寝食难安。
从朱棣的个性来看,他也是一个非常心狠手辣的人,迟早也会对藩王们动手。从朱棣当皇帝二十一年的经历来看,他有足够的智慧和手段解决好藩王的问题。他不会大面积地裁撤藩王,他会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化问题于无形,他会以剥笋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解决对手。朱棣当皇帝后,就显示出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之前被建文帝废黜的各路藩王,朱棣全部都给他们恢复了王爵,增加俸禄。如周王朱橚,被建文帝削去王爵,贬为庶人,禁锢应天府。朱棣即位后,立即恢复了朱橚的爵位,加禄五千石,返回封地。所以各路诸王都很支持朱棣即位,也表现得很安分。而在朱棣坐稳皇位后,他安排人指控朱橚谋反,把朱橚召到京城,又假惺惺地这件事告诉他,朱橚"顿首谢死罪"。
朱橚回到封国后,还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可见,朱棣的帝王之术运用得多么娴熟。结论:其实靖难之役是朱元璋自己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后遗症。朱元璋幼年时期的悲惨经历,父母兄弟姐妹的早亡,给他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所以他骨子里极为重视血缘亲情。当了皇帝以后,他认为子孙后代才是真正可以捍卫大明江山的人。于是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让他们自为藩篱、拱卫中央。每个藩国,不仅开府置属,还手掌重兵。为靖难之役,埋下了重大的隐患。明朝的藩王之乱,非常知名的有靖难之役,还有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直到明世宗嘉靖时代,才较好地解决了藩王拥有兵权的问题。
可是,朱元璋定下“朱氏皇亲皆由国家奉养”的皇明祖训,却拖垮了大明王朝的财政。在明朝末期的崇祯时代,朱家子孙几十万人,人人富甲一方,朝廷却没有钱充当军饷。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关头,也没有朱家子孙挺身而出,大明王朝由此轰然而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