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为什么不封李自成为王呢,换做是你也不会答应的

以史为鉴 2023-06-29 11:42:29

崇祯为什么不封李自成为王呢,换做是你也不会答应的

还不知道:崇祯为什么不封李自成为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部队开启了灭亡明朝的大规模东征。在摧古拉朽的摧毁了京畿附近的防御后,闯军基本上完成了对北京城的包围。

李自成在成功之余 向崇祯提出了和解方案

但出乎很多后人意料的是,李自成居然向崇祯皇帝发出了带有善意的和平条件:闯王本人并不愿意推翻明朝。只要崇祯封他为异姓王,统领陕西的地盘,他便愿意出关为明朝消灭满清。当然,崇祯皇帝也需要在战争期间为闯王的军队提供军饷!

崇祯宁死也不答应李自成的要求

然而,已经穷途末路的崇祯却对这个方案给予了立即否决。最终,无兵可用的光杆皇帝,只能在逃跑无门的窘境下,找到了歪脖子树。这种在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刚硬,其实源自一直困扰崇祯本人的制度舒服与思维心魔。

因为崇祯答应李自成的要求,那就等于瓦解了自己一直苦心经营的帝国权力体系。同时,与李自成签订这样的城下之盟,也有悖于崇祯一辈子所受的教育,更不符合他的政治形象与个人理念。

崇祯的刚愎自用 给自己挖了大坑

崇祯在历史上一直给人以刚愎自用的印象,但是这种表现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身的性格和禀赋。一直舒服他的是那个年代的等级观念与明朝开国后就制定的祖宗法制。突破这两个社会因素,崇祯等于是在掀翻大明王朝赖以为生的权力框架和最终话语解释权。

崇祯如果屈服 那么长江以北将成为李自成的天下

在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对全国失去了控制。除去还没有被波及的南方地区,北方的山西和山东都已经在地方军政大员的带领下投靠了李自成。河南、山西两地也已经成为了李自成的实际控制区。所以,如果崇祯在最后时刻来一个城下之盟,就等于是认可了李自成的全部战果。闯军将成为有朝廷钦定盖章的正规力量,舒舒服服的保留既得成果。

北方的士大夫阶层在当时不是背叛崇祯就是选择观望

以北京城内的士大夫官员为首的儒家集团,早被崇祯看透了本质。这些人的忠君情节,完全是建立在君主有能力保护他们利益基础上的。在发现崇祯已经失去控制力后,大量官员就开始在任上不断相互推诿,甚至打擦边球的与外敌勾搭。整个京官队伍,都不再与崇祯的皇权紧密配合。

一旦崇祯自己认可了李自成的存在。就等于是告诉儒家集团,李自成是那个有能力保护天下的人。这在实际上也是在承认自己的无能,就与宣布明朝在实际上彻底衰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李自成的成功也被视为一种贱民作乱

同时,李自成的出生也为崇祯和士大夫们所不齿。虽然谣传其具有西夏血统,但在有史可查的记录中,李自成的原生家庭都一直居于社会底层。在强调等级社会与宗法礼教的时代,李自成的成功就是一场上层忌惮的贱民作乱。要崇祯在最后时候给贱民们点头,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那些依然忠于明朝的士人,也会因此对崇祯和任何明朝势力都失去信心。这等于还是在宣布大明帝国的瓦解。

李自成对福王等宗室是杀戮 也让崇祯无法原谅

最后,李自成在一路起兵作乱的过程中,已经杀死了许多明朝的王爷和宗室成员。这就让崇祯很难放下成见去接纳这班粗人。因为这又是在承认作为皇帝的自己,连同出一系的宗室成员都保护不了。纵使换得一个继续苟活的局面,也会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留下一个异常软弱的恶名。总有沽名钓誉情节的朱由检,当然不愿意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明朝自建立后就不断强调的唯一中心制度,也是束缚崇祯的重要因素。承认李自成为一个异姓王,就等于宣告了明朝对地方控制力的崩溃。那么就会有更多农民军领袖和地方大员在南方各地冒出来,从内部瓦解明朝的集权帝国统治。

崇祯其实在为他之前的所有明朝皇帝还债

所以,崇祯就是面临死亡威胁也不能答应李自成的要求。那些左右他的因素,恰恰也是促使他一路频出昏招,将明朝推向不可救药地步的原因。而那些在他之前,不断规划和强化这些礼法制度的总设计师们,或许早有遇见过此类危机的诞生。但有什么比集权+敛财,更应该排在工作首位的呢?

崇祯如果招降李自成,封他为王,李自成会同意吗?

崇祯皇帝不愿招降李自成,这其中和李自成不守信用也有很大的关系。而李自成所谓的和谈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谈。所以说双方一个不愿招降,一个假和谈。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白费功夫的努力罢了。

历史上,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遣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北京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根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记载,李自成提出和谈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崇祯无法接受这样的何谈条件,所以和谈破裂。次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队入城,北京城破,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从李自成和谈的条件可以看出,李自成所谓的和谈,实际上并没有多少诚意。李自成要求明朝把西北地区割让给他的大顺政权,让他李自成可以在西北地区称王称霸。首先这一条崇祯就不可能接受。如果允许李自成这么一个国中之国的存在,那么还不如让明朝灭亡。毕竟崇祯皇帝是一个很有能力也很有抱负的皇帝。明朝的灭亡是积难成疾的原因,和崇祯并无关系。崇祯是一个好皇帝,他费尽心力想要拯救明朝,但大厦将倾,崇祯的努力于事无补。崇祯可以接受明朝灭亡,但他绝对不可能接受一个国中之国的存在。那样的话明朝还算是明朝吗?时刻有李自成这个大顺政权的威胁。明朝当一个傀儡。那还不如灭亡呢。

再有,李自成答应和谈之后他可以帮助明朝剿灭地方叛军。但除此之外他不接受明朝的任何命令,也不会觐见朝拜明朝。这就摆明了是要和明朝共分天下。崇祯皇帝怎么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崇祯身为一个皇帝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接受这样的条件。如果他接受了一个李自成,那么以后还会有无数个李自成要求和明朝共分天下。那天下还是明朝的吗?到时候必将是国之不国。与其最后沦为一个傀儡。还不如拼死一搏呢。从崇祯皇帝没有逃亡而选择殉国来看。崇祯是一个有骨气的皇帝。他有勇气自杀,那么他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谈也不足为奇。

而且李自成的信誉实在让人不敢苟同。在崇祯七年时期,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被明朝包围后,李自成曾向明朝投降,表示愿意归为顺民。但当明朝军队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并且安排李自成返回故乡的路上。李自成却再次反叛。由此可见李自成的信誉确实让人生疑。崇祯不接受李自成的和谈或许也有这方面的条件。事实上证明明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包括其他的起义军。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单纯以退让来保全江山社稷的话,最终结果也是被别人吃干抹尽而已。屈辱的短暂和平崇祯不屑于去做。更何况双方之间还存在血海深仇。明朝内忧外患已经无力回天。崇祯或许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吧。

李自成主动求和,愿帮助明朝抵抗清军,崇祯帝为何拒绝呢?

其实李自成要是真的直接退兵的话,崇祯会不同意,只不过李自成提的要求,崇祯无法答应,也不敢答应,而且谁知道李自成是不是缓兵之计,为了麻痹崇祯呢?

李自成这样的人,说话是万万不能信的,跟土匪讲信用,你不是开国际玩笑呢嘛!

早年间明军吊打农民军的时候,不是没抓住李自成过,之所以没杀李自成,就是想要从心灵上感化李自成,结果李自成来了一个诈降。

身处险境都能诈降,如今优势占尽岂能说话算数。

而且李自成开的条件也挺高?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三点,割让西北,军费百万,不奉召。这几条看似简单却没有一条是崇祯能够答应了的。

割让西北这个,大明祖训不割地不赔款,如果明朝能够议和,崇祯早就和皇太极议和了,再说这一百万两白银,崇祯也整不出来啊,崇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发军饷了,而且,崇祯一年的税收也就四百万,那还是崇祯初年年景好的时候,崇祯十年以后,天灾人祸不断,就是一百万崇祯也凑不出来啊!

李自成之所以会有这个城下议和,在于李自成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打下北京,这是李自成第一次打到北京,据说前面蒙古后金多次攻打北京都没有打下(李自成的军队从来就没打过类似萨尔浒,松锦这样的大战),所以有点触。而且,农民起义出身的李自成和他的将领们目光都短浅,想要见好就收。

崇祯之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不议和,也就是豪赌,如果三路勤王部队从天而降,那么,将扭转局面。

谁知道北京城门直接被明朝守将打开了城门,崇祯一气之下煤山自缢。

李自成求封王帮打清兵,崇祯为什么不答应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通过居庸关占领了昌平,两天之后开始攻打西直门。当时,城外的守军立刻向李自成的军队投降,而城内的守军则向李自成的军队上空开炮。不过,李自成并没有全力攻城,他暂停了。他大概是害怕承担杀君的罪名,他决定让太监杜勋作为代表进城和崇祯谈判。
杜勋本来是崇祯皇帝的亲信,在居庸关的时候投降了李自成。杜勋很顺利就见到了他原来的主人,崇祯皇帝。当时,在场的人还有内阁首辅魏藻德。杜勋开门见山说了李自成的交换条件。

李自成
一.明朝封李自成为王,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
二.赐银100万两。
作为交换,李自成负责平定其他农民起义军,帮明朝抗击满清。
这些条件对于当时的崇祯皇帝来说很有诱惑力,但是如果崇祯皇帝答应这些条件的话,他在史书上就是一位偏安的皇帝。崇祯皇帝有着强烈的历史感,他因此有些胆怯,他不想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就像宋高宗赵构一样,拉上了一个秦桧作挡箭牌,有非常多的人就只会骂秦桧而已。在崇祯皇帝身后两百多年也有一个李鸿章作背锅侠,分担了很多骂名。崇祯在位17年,他杀过很多大臣,他的李鸿章是不是被他杀死了?现在他的身边究竟还有没有李鸿章呢?于是,崇祯转过身去问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这是明朝版的割地赔款,魏藻德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一言不发。崇祯对此非常不高兴,再问:“此议何如?”魏藻德仍然没有说话。崇祯气得发抖,便打发了杜勋,没有答应李自成的请求。当杜勋走了之后,崇祯一把推倒了魏藻德。就像一个笑话说的那样,责怪这些没用的下属,屁大点事都不敢担当,却往往忘记了自己作为领导该担当什么。
第二天,天下着小雨,李自成的军队开始攻城。4月25日,崇祯皇帝没看到任何一个大臣上朝,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是大臣误了他的大明江山。
在砍杀自己的老婆女儿之后,他走向了煤山,手书了“天子”二字,上吊殉国。在这一天,至少有13名大臣自杀殉国。同在这一天中午,李自成在魏藻德的陪同之下,进入了北京城。

李自成:答应我这三个条件,我立刻归顺,崇祯为何不答应?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建立者,建立政权后不久就攻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当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时向崇祯提出了三个条件,声称只要崇祯答应自己这三个条件自己马上就归顺。然而崇祯皇帝却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李自成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他提出的条件就是割西北为王,朝廷还要犒赏义军等,只有崇祯答应他这些条件,他才会答应退兵归顺。而崇祯皇帝并不相信李自成的承诺,并且崇祯皇帝认为以他现在已有的兵力,完全可以守住城池,所以不愿意接受李自成的条件。当时北京城的地形易守难攻,崇祯对这次战役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很可能会动摇崇祯皇帝的统治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是内忧外患了,清军已经在城外了,而城内又有李自成的起义。崇祯皇帝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也不敢接受李自成的条件。因为明朝从来都没有和亲、纳贡、割地的传统,而李自成提出割西北为王的条件是比较过分的。并且当时明朝的大臣们也集体反对议和的条件,崇祯身为皇帝又怎么能反对大臣们的意见独自做出决定呢?万一没有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妥协了李自成的议和条件,反而让国家出于危难之中,一定会受到众大臣的批判。其实当时崇祯心里非常清楚,就算他妥协了李自成的条件,也不能将局势扭转。官员腐败、土地兼并,哪一样都足以让明朝灭亡。因此他决定拒绝李自成的条件,拼死一搏,万一这场仗打赢了还能稳住目前的太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