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家分晋到底有没有分配均匀,为什么韩国是最弱小的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1:16:18

三家分晋到底有没有分配均匀,为什么韩国是最弱小的呢

三家分晋为什么韩国是最弱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格局。其中,就韩国来说,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弱小的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的一个。

比如在对外战役上,韩国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其仅有的胜绩,除了消灭郑国之外,多是诸侯国之间的联合行动,类似于五国伐齐、垂沙之战等。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为何韩国成了最弱的国家?是哪里没有分均吗?

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家分晋后,韩国之所以实力远不如赵国和魏国,确实和当时划分的疆域格局存在直接的关系。从三家分晋后的地图来看,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后,赵国获得原先晋国中部和北部的疆域,魏国获得了原先晋国东部和西部的疆域。其中,赵国的疆域基本上连成一片了,这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魏国,虽然疆域被分为两个不相连接的部分,但是,因为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在战国初期相对较弱,这反而有助于魏国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

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面积相对较小,也即虽然大家常说魏赵韩三家分晋,但是,这不是对晋国的平均瓜分,而是按照各自实力来瓜分晋国的。在晋国历史上,赵氏的实力可以说是明显强于魏氏和韩氏的,所以分得的疆域也相对辽阔。

同时,除了疆域面积相对较小,韩国的领土还正好处在魏国、赵国以及南边楚国的包围之下了。而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在三家分晋后,韩国、魏国、赵国保持了相对团结的格局,因此,处在魏国和赵国包夹之下的韩国,自然不能去破坏这一格局,也即无法通过进攻魏国和赵国来扩张自己的疆域了。基于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基本上受到了长期限制,没有可以扩张的空间,这是韩国一直弱小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和魏国、赵国相对应,韩国几乎没有出过有作为的君主。就魏国来说,魏文侯推行李悝变法,重用吴起等贤臣,得以迅速增强魏国的国力。在魏文侯去世之后,魏武侯、魏惠王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奠定了魏国初期称霸中原的局面。

至于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赵武灵王即位后,开始胡服骑射,改变赵国了衰落的局面。在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重用蔺相如、廉颇等文臣武将,也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而就韩国来说,基本上没有能够和赵武灵王、魏文侯相媲美的君主,这成为韩国弱小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缺乏有作为的君主,韩国虽然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但是,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胡服骑射比起来,显然是不太彻底的变法。申不害变法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进行的变革。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韩国的国力。

最后,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所以,和商鞅变法、邹忌变法、李悝变法、胡服骑射等同时期的变法比起来,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即申不害变法只是小修小补,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气。

而且,等到韩昭侯和申不害去世后,该变法也逐渐得不到长期地执行了,这和胡服骑射在赵国得到长期执行的情况,显然是截然相反。综上,在三家分晋后,韩国因为疆域面积相对较小、地理位置较差、缺乏有作为的君主以及彻底的变法,所以在国力上远远不如魏国和赵国强盛。到了公元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中,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即时性的短暂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长电视剧的最终结局,关于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最终的结果,是春秋与战国界限的时间节点。


晋国早就是春秋五霸了,而这韩赵魏是后来的战国七雄,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这一切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为何它晋国会沦落到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下场?

提到这里,那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发生了“骊姬之乱”,导致晋献公大肆的诛杀诸位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王孙为贵族,这一变故史称“晋无公族”。而王位传到了晋成公一代时,则以“宦卿之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上面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晋国的董事长晋献公被骊姬这个情人挑唆,让晋献公觉得,企业内部他的几个儿子在互相的争权夺利,还搞贪污腐败那一套。不仅导致晋国这个企业发展不顺,还要把晋国公他从董事长的这个位置上踹下去。


晋国公这个董事长他一气之下,将几个儿子逐出了公司。开始了独自掌权全力发展企业的王霸之路。晋国这个企业的发展保持着稳步缓速增长的水平,虽然没有登上本地的财富榜前列位置,可那也算是榜上有名。

晋献公这个董事长经过之前那样的动乱之后,他也不搞多元培养了。除了选择一个固定的接班人来继任下任董事长外,其他的儿子,都给我离开,自己去外面创业也好,上班也好,就是不要想着进入家族企业了。晋国这个企业就这样逐步逐步的发展成了百年企业。


但随着晋国这个老企业的发展增速放缓,新一代的董事长晋文公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单薄,他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开始将公司的资产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给了诸多的股东,想要增加向心力,让这些股东能够更卖力的为公司谋发展。上面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做法在最初时期,确实是更好地促进了晋国的后续发展,可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晋国国君一方的力量开始逐渐的被削弱。对于那些势力日渐壮大的老股东,也没有了再能够约束他们的力量。而分发给出去的股份、权力,想再拿回来,那就很难了。

而经历过晋朝多位统治者的时代更替,这就变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最初的老股东,也就是当时的官卿之子,已经发展成了几大宗族。而这大小宗族动乱之争在晋国就没有中断过。


在春秋初期时,先是晋国内部的狐、赵、先、胥、郤氏等颇有权势,后面又发展出了韩、魏、栾、范、智式等强大的宗族。到了春秋后期时,晋氏王族一脉势力已被削弱成了由十余家卿大夫来控制了晋国政局的局面。经过了激烈的兼并角逐,到了春秋晚期时,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史称“六卿”。


韩国这个小配角,不,准确的说,此时的韩国还不能称之为国,只是晋国之中一个比较有权势的权臣之族而已。韩氏这个宗族终于在春秋中期左右,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在了晋国的政治发展范畴中。


晋国的卿族都是由晋国的国君赏识提拔发展来的。国君分赏卿族,主要是以土地作为分封的主要财产。


与分封已久的旧卿族相比,韩氏宗族虽作为当时的新贵,可相比于其他实力雄厚的旧卿族,韩厥(韩氏当时的领军人物)也只是晋国的一个稍有实权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寻常大臣而已,与当时手握晋国兵权的赵氏重臣,魏氏的权势封地相比,尚不可同日而语。


直到后来发生了赵氏孤儿案,韩厥力保赵氏后裔赵武,让其重新得封后,韩厥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也因如此,在赵氏复出,屠岸氏灭亡后,韩厥与赵氏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韩氏地位才一举奠定,一跃成为了晋国六大部族之一。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赵国与魏国实力是真的很强悍,赵氏宗族当时手握晋国的兵权,魏氏宗族享有大片的封地。这两点都是韩氏宗族短时间无法拥有的。

到了晋国后期,六大部族只剩下了韩、赵、魏这三大部族了。在封建时期,一个国家、部族的经济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单纯的农业经济建设,以及冷兵器时代士兵人数方面的军事实力的发展。


由于韩氏分封时期较晚,所分封给韩氏宗族的地也多为丘陵、山地等不宜种植之地,只是单纯的人口粮食问题,可能都不好解决。艰苦的种植环境,使当地的人口数量也是比不上其他的部族封赏的良田平原地区人口数量多。用这种比较艰苦的基础配置,来搞经济军事实力建设确实是有点难度。


就这样,韩氏一直保持着正数第三,倒数第一的发展成绩,而且由于一直没有出现前两位同学发展拉跨的情况,导致他的成绩也没有了变动的空间,就一直这么稳定的坚持着这个成绩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


在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居安思危,在战国七雄中最先开始了变法图强之路。通过实行变法改革,兴修水利等,使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而魏国在魏文侯之后,其子魏武侯继位,继续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夺取了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依旧大力的发展经济,到了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时,魏国早已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而赵氏宗族本身就掌握着晋国的兵权,在三家分晋后的战国时期,赵国更是名将层出不穷。如廉颇,赵奢,赵梁,韩徐等,为后续赵国进行对外的军事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武力保证。


赵国作为早期获封的晋国贵族,还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如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等,相对于韩国的国土类型,非常的适宜农业生产。


且赵国国土面积横向纬度跨度大,幅员辽阔,导致气温差比较明显,适合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受多样的土地类型与气候等多方的影响,使赵国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在三家分晋后,韩国虽多有征战,但最大的战绩也只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三晋相邻未久,魏国就为了进行军事扩张,开始频繁的攻打韩赵两国,加剧了三晋间的冲突。


在战国后期,韩国虽然也发动了变法,当时也提高了国力水平。但后续发展没跟上,且由于周围强国环伺,被诸国包围,导致发展空间小,经过了迅猛但短暂的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早就沦为了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


虽然韩氏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自己,但是,赵氏、魏氏都没有停下各自进步的脚步来等韩氏。这情况就是这个情况,结局就是这个结局,只能说不是所有的屌丝都能完成逆袭。而把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出牌人,还是要看看你的牌友水平。

魏赵韩三家分晋,为什么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首先,在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中,韩国不仅在疆域面积上相对较小,而且在土地质量上,韩国也处在劣势。相对于韩国,魏国得到河东之地,河东之地是开发最早的、最肥沃的区域,拥有晋西南,渭北平原这些产粮大地。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疆域则缺少这样的产粮平原。至于同样出自三晋的赵国,得到太原盆地,之后又得到大同盆地,还有河北山麓一块,其疆域土地也要好于韩国。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相对于魏国、赵国,韩国的地理位置可谓是最差的。
其次,在地理位置上,战国时期的韩国可谓地处“四战之地”,其战略空间被明显压缩。对于韩国来说,西边有秦国这个强国,东边有齐国这个强国,南边则是楚国这个强国。换而言之,韩国的四周都是强国和大国,这让韩国无法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面临被进攻的压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国可以说是三晋中位置最好的一个。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成功向北边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成为战国后期和秦国并称的强国。
再次,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不仅秦国有商鞅变法,对于其他诸侯国,也在不断变法图强。在战国初期,魏国就是凭借着全面的变法,从而走向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唯一的一次变法——申不害变法,可是这次变法只是巩固韩国君主的地位。相对于秦国、赵国、魏国等国的变法,韩国的变法具有不彻底的问题。并且,对于军事上没有彻底变革,加上缺乏名将的率领,韩国在军事实力上自然弱于魏国、赵国等战国七雄。
最后,在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能力也是影响一国实力的重要的因素。在三晋中,赵国出了赵武灵王这样的君主,通过胡服骑射帮助赵国走向强大。而魏国的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也让魏国走向强大。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则缺乏这样的贤明国君,这也是韩国在三晋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原因。

总的来说,基于以上内外部的因素,导致韩国的综合实力明显弱小魏国和赵国。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赵国都能称霸,韩国为何不能?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非常强大,但是晋国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导致晋国分成了三个国家。其中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变法,起用了吴起,训练了当时非常强大的魏武卒,占领了秦国很多地方。赵国在赵武灵王之后胡服骑射使赵国非常强大,只有韩国从分家开始就没有强大过。那么为什么赵国和魏国能够称霸,韩国却不能呢?我个人认为韩国面积太小,无法对外战争,韩国变法不彻底,没有使国家更强大,加上秦国的崛起,韩国没有崛起机会。

一、三家分晋韩国的面积最小,被其他几个大国包围,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

韩赵魏三家分晋,当时他们各自有自己领地,韩国位于中原的位置,虽然很繁华但是领地比较小。他们各自以自己领地为主瓜分了土地。韩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东北面是赵国和魏国,韩国处在中央的位置,他没有办法和这些大国竞争,国力不强无法对外用兵,打下这些国家的土地。因此韩国一直非常弱小。

二、韩国变法不彻底,只能控制朝内大臣,没有使国家更强大。

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了变法,其中赵国和魏国都是实行变法后变强,韩国也曾经变法,但是韩国申不害变法不够彻底,没有形成很大影响,只是增强了国君的统治,但是国家没有因为变法而强大。因此韩国没有办法成为强国,自然也无法称霸,只能苦苦支撑。

三、秦国和韩国挨着,秦国崛起韩国没有了崛起机会。

秦国在三家分晋的时候还不是很强大,因此被魏国夺取了大片土地,秦国国君对此深感不安,后代君主励精图治,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变得非常强大。韩国挨着秦国,秦国崛起后,韩国一直被动挨打,没有了崛起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