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郑和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10:54:04

郑和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

郑和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下西洋的动力:构建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是外夷,并且认为外夷就应该要臣服于天朝,向天朝进贡。这种思想在明朝显得特别的突出。对于以小农经济为本的中国来说,中国地大物博,足以自给自足,无需外夷的产品,外夷则必须要依赖中国。因此,朱元璋就在《皇明祖训》中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

不过,朱元璋时期,方国珍、张士诚等残余势力在海上和倭寇势力勾结,使得海上并不安静。因此,朱元璋时期还没有能力能力和远在西洋的国家进行交流。经过了洪武年间的经济恢复,到了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中国和日本恢复了官方的朝贡交流,倭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和。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和海外各国进行海上联系就有了条件。永乐帝也继承了朱元璋企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理想。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

关于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学家有诸多的争议。有的认为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其主要依据是《明史郑和传》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有人认为是为了联合印度等国对付帖木儿帝国;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推动了中外贸易。不过这些观点要么有失准确,要么不够深度。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覆盖天下的朝贡体系,梁启超曾评价:“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当然有附带寻找朱允炆的一个小目标。至于联合印度对付帖木儿和推动中外贸易,就基本不可信了。

从汉代以来,中国对外形成了两条交流通道,一条是经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的“陆上丝绸之路”,另外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明朝建立以来,北有蒙古威胁、西域有东察合台汗国,明朝的势力范围最西只能到达哈密。明朝通过陆地线路和西域中亚、西亚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明朝的发展方向只能向海上。

永乐盛世

明朝能够在海上发展,就离不开海上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在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造船国家,也是造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早在唐代,中国就出现了水密隔舱、车船、 、平衡舵、开孔舵等船只。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的船只基本定型,出现了福船、沙船、广船等著名的船只类型。在结构上,多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使得船只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在南宋时期,中国的船只就能载重万石以上,载人多达千人。船上设施齐全,适合长期航行。由于船只大,结构好,因此能够在大洋中应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恶劣环境。航海技术上,主要采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在白天,主要依赖于指南针指引方向,晚上则观看星象和水罗盘来判定方面。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早在元朝时期,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经航行到了非洲等地。

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405年六月,郑和的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次远航经过中南半岛各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在1407年才返回。随后,从1408年到1430年,郑和又6次率领船队远航。郑和的航海运动规模十分庞大。在船队规模上,第一次就有62艘船,人员达27000多名。这些大船长四十四仗,宽十八丈(疑为八丈之误),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此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其船只都保持在几十只,人数2万以上。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军队,其他还有官员、各国使臣等。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其主要的活动有:一,访问各国,建立朝贡体系;二,进行了朝贡贸易;三,稳定秩序,平定内乱,调节纠纷。郑和船队没到达一国,都要对其进行访问,七次下西洋,郑和总共访问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地域范围从东南亚到到印度洋沿岸和东非。有人认为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过好望角一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也会派遣使者跟随船队到达中国进行访问。通过这种交流,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得到了加深,而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形象也被世界认同。

郑和下西洋对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的关系和政治局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下西洋之前,南洋地区的海上交通线路被海盗陈祖义控制。他有战船近百艘,属下万余人,横行于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船只超过万只,攻陷城镇达五十多。在三佛齐渤林邦国国王麻那者巫里去世后,陈祖义自立为王,更加猖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陈祖义阴谋袭击郑和船队,被郑和识破,双方展开海战,陈祖义的海盗集团当时被击杀5000多人,陈祖义被俘虏,最终带回明朝被斩首。经过此战,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秩序得到了改善,史称“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除了击杀海盗之外,郑和船队还调节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关系。当时马六甲多次被暹罗侵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马六甲的酋长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从此暹罗不敢侵扰。郑和从未主动挑起和各国的争端,一般都是被动反击。如第一次航行,途经爪哇岛“麻喏八歇国”时,两国东西交战,其中西王误杀郑和船员。事后,西王派使谢罪,郑和没有进行报复。第三次航行时,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进攻郑和船队,被郑和击败,其国王被明朝废除。第四次航行时,郑和船队经过苏门答腊,这里刚好发生了政变。其苏干剌夺取了王位,但是明朝并未承认其正统地位,称为“伪王”。他便率领大军截杀郑和船队,最终被郑和军队生擒。

旧港

郑和的船队还会奉命对沿岸的国家进行了名义上的册封。如在第一次消灭了陈祖义之后,就册封旧港的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第二次远航过程中,册封古里国王,并刻石立碑以纪念此事;第三次远航册封了马六甲国王;第四次远航册封了占城国王;第五次远航册封了印西南的柯枝国王。这种册封极大满足了明朝追求“天朝上国”的虚荣感。

除了进行政治活动之外,郑和船队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朝贡贸易。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纱罗、麝香、铁器、金银等。郑和船队每达到一个地方,就要求当地派遣使者来“朝贡”。当地的官员、使者或者商人则主要向郑和的船队“进贡”一些地方地产来换取所需,如名贵的木材、香料、宝石、珍珠、珊瑚等。郑和的船队在马六甲设置了官厂,这里成为了明朝和各国进行了朝贡贸易的中心。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 费信著有《星槎胜览》 ,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些作品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等,为中国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记载东南亚到东非沿岸的530多个地名,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

郑和航海图

但是,这些史料基本只有部分人士知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明朝后期的严从简曾写下《殊域周咨录》,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介绍。然而这本书的记载却是错误连篇,如说苏门答腊就是古代的大食国(阿拉伯),在安南越南藩朗东北,靠近雪山、葱岭;又说锡兰(斯里兰卡)是古代的狼牙须国(位于泰国),说苏禄(菲律宾西南)和琐里(印度东南)是邻国;甚至还说葡萄牙是喃勃利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更名。可见明朝后期的中央官员都已经不了解海外的世界。

郑和下西洋除了带来了海外的珍奇之外,还引进了一些工艺技术和原料,对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从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被中国的工匠们用于陶瓷制作,形成了永乐和宣德时期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该时期的瓷器还吸收了阿拉伯和波斯艺术风格,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不过在总体上,郑和下西洋对国内的工商业的推动是十分有限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以官方贸易取代民间贸易,也是海禁政策的一部分。

明朝推行了朝贡贸易,通过“薄来厚往”的政策来推动“万国来朝”。在郑和下西洋就是这种朝贡贸易的体现。由于明朝对朝贡使团进行了丰厚的回赐,使得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纷纷派遣使团来朝贡。如马六甲王在永乐九年率领妃子、大臣等400多人到明朝朝贡,永乐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有“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袭,金银器,帷慢衾稠悉具。妃以下皆有赐,将归,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泽金文绮二、金织通绣膝欄二”。为了得到这笔丰厚的“赏赐”,外国的许多商人也打着使者的旗号来和明朝进行贸易,其结果表面上是世界向明朝朝贡,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向世界朝贡。

这种朝贡的贸易的结果就是明朝得到了“天朝上国”的美名,而其他国家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明朝给予他国大量的赏赐,造成了铜钱不断外流,国内铜钱稀缺,物价上涨。侍讲邹缉曾经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钱财之外,郑和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所产生的耗费也惊人的。罗登懋著《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赞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永乐帝时期,大臣们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1421年,由于财政困难,永乐帝一度停止了下西洋。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明宣宗在继位后一度恢复,下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随后明朝感到财力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于是下西洋最终被停止。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但是在成化年间却找不到了。当时的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可见下西洋是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财政压力。

郑和为啥七下西洋?有什么目的吗?

郑和下西洋历来为中外史学家、探险家、航海家、地理学家所推崇,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就把郑和下西洋称作是十五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

孙中山先生也将此称作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但仔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实际意义,就会发现这纯粹就是扯淡

虽然郑和下西洋对于地理大发现及海外贸易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但对于大明朝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成祖疑惠帝,欲觅踪迹"和"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这里明确的记载了出海的目的是两个,一个是寻找朱允炆,另一个是展示大明王朝的威德。

几万人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地去南洋寻找朱允炆,这不是扯淡吗?找到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呢?

离开了中原大地,离开了大明的子民,一个流亡海外的皇帝又有多少作为、多少威胁呢?许多史学家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并非没有道理。

至于宣示大明王朝的威德,这是史上一些自以为强盛无比的帝王所具有的通病。今天看来,纯粹就是从明祖朱棣一改太祖朱元璋长期以来坚持的禁海政策,命令太监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第一次出海以来,连续的出海,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海外贸易。

但究竟结果如何呢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对于外邦朝贡者大量赏赐,引发了明帝国的经济恐慌。仅仅白银一项,每年就花费600万两。这个数字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起码说明耗费巨大。这还不包括对随从郑和出海的两万多官兵的嘉奖。

由于船队携带大量铜钱出国收购商品,致使铜钱大量外流,造成了国内?钱荒?,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了钱币大规模的贬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第六次出海之后,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继位,在即位诏书中就宣布停止下西洋。朱高炽做了一年左右时间的皇帝,也没有顾得上考虑下西洋,在整个朱高炽时期也就没有下西洋这档子事。

直到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才想起郑和带来了大量外国使臣没有回去,就又命令郑和再下西洋,也就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这次规模是27550人,其风光程度不亚于其祖宗成祖朱棣时代。这次远航到了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据说郑和在这次航行中去世,但航海之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受命以正使的身份率领船队再度出使南洋诸国,回来的时候老皇帝已经驾崩了。

正统元年(1436年),小皇帝明英宗年幼,辅政大臣以明英宗的名义宣布停止海外采买营造,下西洋就此落下帷幕。看来是实在玩不下去了。

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开拓了海外贸易,说起来很好听,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实际上做得是些赔本买卖,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所谓的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其实就是朝贡贸易的陪衬,否则也不至于无利可图,以至于玩不下去了。

朝贡贸易,那是?政治挂帅?,就不以盈利为目的,送出去的多,收回来的少,岂能久远?家业再大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厚往薄来?,最终必然难以为继。

在之后的英吉利、西班牙、荷兰等世界霸主,都是靠海外贸易起家,人家走到哪里都是掠夺财富,可不是满世界撒钱哦。

这就是大明王朝宣示威德的结果,最终把自己折腾进去了。

有学界的观点认为,大明朝输出了中国的技术,输入了一些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国内的手工业发展。

中国就那么点好东西,传给海外,自己啥也没有了,看一下输入的是些啥吧。

郑和把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带入国内,提升了中国工匠硬木操作的技术;进口了苏麻离青为呈色剂,造出了青花瓷。

这些东西的确很有必要,但耗费如此巨大,就弄这么些玩意回来,也就太奇葩啦。

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些说法是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缓和财政支出紧张、探求海路到达麦加的可能性、迎取佛牙等等。这些目的更是脑洞大开。

帖木儿帝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为了夹击乌兹别克斯坦,跑到南洋去开拓战略前线哦。

扫荡张士诚旧部,与寻找朱允炆下落一样荒唐,大明朝实在是没事可做,闲的蛋痛。

大明朝能有几人信奉伊斯兰教,有这个必要去探寻麦加朝拜的海路吗?

佛牙很尊贵,但也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吧。

第一次出海或许想捞取一点利益,但屡屡赔钱赚吆喝,还能继续以此缓和财政支出紧张的状况吗?

在豹眼看来,郑和下西洋本身实在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由此才有这许多莫名其妙的目的出来。

朝贡贸易是下西洋的目的所在,是期望建立海外朝贡体系,根本而言就是大明朝的好大喜功。不能说大明朝是打肿脸充胖子,的确也有那个实力。但终究经不起这么折腾,折腾不下去,也就随之衰败。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的确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仔细去思考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无论是对外合作还是对外援助,都值得从下西洋的历史经历中汲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至关重

郑和为七下西洋?有什么目的?

这问题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吧,人家永乐大帝这么聪明会算计的人,肯定不会平白无故的把心腹手下派出去?公费旅游?的,还一去就是七次,世上没那么好的领导的。那么,既然不是给手下组团去?旅游?,那肯定就是另有目的了。什么原因能让明成祖朱棣耗费如此大代价,用了长达28年,始终不变的追寻呢?

还不是被?钱?给逼的?

三宝太监是什么时候开始下下西洋的?永乐三年(1405年),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把侄子赶下台自己做皇帝的第三年。

朱棣1399年发起?靖难之役?,1402年攻入南京,第二年改国号?永乐?。大家都知道,他的皇位是抢自己侄子的,来路不是很正,北平才是他发家致富的?龙兴之地?。而南京,是他父亲老朱,大哥朱标,侄子朱允炆都住过的地方,而且侄子至今还是?下落不明?。他把自己的亲人赶下台了,还去霸占人家的地方,出于作为一位大帝的羞耻心,(最主要的心里有鬼)那住在这样的地方肯定是不舒服的,心理压力那是贼大了,总是会担心他老爹和大哥半夜回来揍他,骂他不地道。


于是,从永乐元年的第一天朝会开始,就窜唆礼部尚书跟他提意见,说是?北平既然是当今皇上的龙兴之地,理应遵循太祖高皇帝的制度,另设一个都城?,朱棣心领神会,立马开始下圣旨,把?北平?升格为?北京?。跟着,谨慎起见,避免大臣们跳出来反对,他与心腹们开始密谋?迁都北京的大计?,南京他是一天不想待了。于是,1403年开始,先是北平城里莫名其妙的就多了很多南方,江浙一带的富户,还都拖家带口的,一到北平不吵也不闹,很快就把新家安在了北京,生意、土地也很快就置办了起来,一副长期居住的模样。然后郊区、附近村庄也开始出现了大批的农民,开始耕种土地,安居乐业。

这些都是永乐大帝暗中授意人做的前期移民工作。可这暗中迁移富户、农民,那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说多,人家背井离乡的来到这,5年免税你总是要给的吧,土地、商铺你总是要安排的吧?或许还会给点搬迁补偿什么的,这都是要花大把银子的。加上现在才刚开始策划,北平离一国首都的规格还差得远了,我现在都成皇帝了,难道搬回来还要住原来的?燕王府?,那显然是不行的,那怎么办?从新建造宫殿呗!城墙也要扩建啊,大街也要拓宽啊,大臣们的住宅问题也要考虑,还要再搞点奢侈品显摆显摆。老朱同志和心腹们一算,这不行啊。。。银子大大的缺,逼得姚和尚都想去化缘了。虽然现在国库还算充盈,但那毕竟是国库,要顾着整个国家的运作,要是挪用得多了,那要是跟谁打一架,或者来个灾荒之类的,到时候国库没钱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既然国库的银子不能过多动用,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就给心腹们下达了任务,让他们去做市场调查,寻找赚钱的门路。这一调查,还真让他们发现了?门道?。当时的社会,?香料?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用途广泛,一直是贵族们的象征,可以说是价比黄金,偏偏中国还不产这些香料,如:珈蓝香,金银香,檀香,胡椒,降真香,等,中原等地几乎没有,全靠从西域那边进口过来。而这些香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王公贵族们一直在高价收购,连王室也是如此。刚好又有人打听到了西洋的东南亚地区盛产这些名贵的香料,在当地很便宜,只是当时朝廷还是禁海的,私人不能出海贸易,才导致没有大规模进口来中国。但咋是谁?有皇帝做靠山,别人不能出海,咱们能啊!


于是,朱棣与一干?马仔?们几经磋商,决定开干!首先,朱棣明着以?我大明朝现在国富民安,是时候去外面宣扬下我中原之国的国威了?为由,提出了要造?宝船下西洋?,镇服蛮夷,一边让国库拨款造船,一边让人去收购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原特产。暗地里又给大臣们说?我得到线报,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已经逃出海,在西洋一带现身过,我要斩草除根,大家也好安心过生活?,大臣们一听,原来还有这层意思?那出海就得支持了,要不然就会被怀疑是建文帝同伙,那死了也是白死。就这样,连哄带骗下,下西洋的物资、宝船得以快速筹集建造。


等准备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永乐大帝又说了:这次下西洋,大家都心知肚明我是要干嘛的,说白了就是处理?家事?的,我就不为难你们去了,就由我的家臣郑和带队去吧!大臣们一想,有道理啊!想不到皇帝想的那么周到,连这也想到了。于是,就没再提意见,连朱棣要求的随船巨额军费和大批军队都爽快的答应了。到了1405年6月,三宝太监郑和,风风光光的带着27800多人乘坐着200余艘不同作用的海船,在江苏太仓市浏河镇杨帆起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历时2年多,与1407年10返回,途经了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回来时不仅带回了几个海盗头目,还带回了多个小国的使者。最主要的是,三宝太监还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降真香和苏木(名贵药材,叶子的很好的染料,根茎入药),这些香料在当地都不值钱,1两银子可以买100斤,而到了大明,每斤可以卖到10两银子,这一倒手就是1000倍的利润,这还被抢着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翡翠,玉石,玛瑙,红宝石,蓝宝石等名贵宝石。


这时候就显得当初朱棣的精明了,他派的是最信任的马仔三宝太监郑和带队去的西洋,现在回来了,到底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郑和最清楚。那什么该上交国库,什么该进朱棣的私人荷包,他都办得清清楚楚。所以就有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着700万辆白银出去,回来就只剩余100多万两,其他的都用来赏给沿路小国了,换回来一堆珍贵宝石,其他就没有了。殊不知,银子都被用来采购香料了。


这次朱棣心里高兴啊,踏实了,装修新?房子?的钱有着落了!一高兴,那就赏赐呗。所以跟着郑和回来的朝贡觐见朱棣的小国使臣们都得到了大量的赏赐,作为感谢他们提供香料贸易的奖赏。从此,朱棣有钱了,就开始任性了,开始派人去开采木材,烧砖造瓦,找人出图从新设计北京城,准备大兴土木。1407年尾开始,荷包厚了的朱棣就迫不及待的丢下太子监国,自己隔三差五的跑去北京常住。尝到了下西洋收获甜头的朱棣,则继续委派马仔继续下西洋,毕竟?建文帝?没抓到嘛,那就继续去抓,一次抓不到,那就两次,三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出生于云南咸阳,是明朝一位伟大的航海家。38年冬,明军进攻云南。0岁的马被流放到明营,成为宫中太监,然后进入的燕宫。靖南之变时,在河北郑州为朱迪立下战功。404年,明朝皇帝认为马姓史的恨不得师去了三宝堂,于是就给了马郑太史氏在南京御书中改名为何,并担任掌管内部官员的宦官,官阶为第四品官,排名仅次于简。405-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丰功伟绩。43年,郑和任三宝太监。


郑和的理由中国人下西洋


关于郑和的目的有许多理论下西洋,有些是为了提升明朝的威望,有些则是为了寻求皇帝文健,但我认为郑和的真正目的下西洋是为了提升国威,暗中寻找文健。我听说文健皇帝在叛乱中逃往海外,朱迪制定了这一战略。真正的目的只是开始的目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郑和中国的下西洋是为了开辟通往欧洲的海上贸易通道,这与西方大航海大发现中寻找中国和印度的目的是一致的。


去西方的过程


郑和美国庞大的舰队由100多艘大小船只组成,27800多人。从明朝永乐三年405年到宣德八年433年,七下西洋,历时28年。他航行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之长、持续时间之长、船只数量之多、吨位之大、船员之多、组织之严密、造船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国内外航海史上的壮举,远远领先于欧洲人称之为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405年七月七日,明成祖朱迪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和王景洪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在江苏太仓刘家合组集结,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等待东北季风的到来。到了冬天,郑和率领船队从福建闽江口的乌门湖门起航,经过中国南方的海域,先到占城,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归仁,再到爪哇,现在的印尼爪哇,曼查,现在的马六甲,马来西亚的酒港,阿鲁,苏门答腊,南五里,都在这个印尼苏门答腊上。从南五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到达葛兰,现在的印度,奎隆,克孜,现在的印度,柯钦,古里,现在的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建立了一座纪念碑来纪念他的国家美国对中国的访问超过10万英里。人民物咸,城与城同风,石刻于此地,万古长存。这是郑和在国外建造的最早的纪念碑。郑和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公元407年十月初二,美国舰队回国。


第二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407年十月三日。郑和回国后,立即为第二次远航做准备,主要是派遣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去的国家有占城、博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曼钦加、锡兰、克志、古里等。当他们抵达锡兰时,郑和美国舰队向有关寺庙赠送了黄金、白银、丝绸和香油。409年2月5日,永乐七年二月初一,郑和与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所赠。这座纪念碑存在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409年永乐七年夏,美国舰队回到中国。


四九年九月,永乐七年十月,船队从太仓刘佳港起航,停泊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同年二月从福建乌门湖门起航。顺风走了十几天十几夜,到了占城,然后从占城直接派舰队去暹罗。郑和美国船队离开占城,到了珍拉,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新加坡和曼西加。郑和在曼茨加修建了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国船队回国时聚集在这里,装饰好货物,等待南风起航回家。郑和美国舰队从曼茨加出发,经阿鲁、苏曼塔、南五里驶往锡兰。在锡兰,郑和又派遣一支舰队到印度半岛南端的东海岸的格利、阿巴巴丹和甘巴里。郑和率船队到达小格兰、克孜,最后到达古里,并于1999年6月16日、1994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永乐十年11月15日,42年2月8日,朝廷命郑和下西洋。永乐11年、43年冬出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率领船队到达爪哇、旧港、曼希加、阿鲁和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还派舰队到了悠悠山,也就是现在的马尔代夫群岛。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往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出船队前往盖伊勒,而船队航行到古里,再从古里直飞赫鲁什莫尔,也就是现在的伊朗波斯湾入海口,阿巴斯港盖舍姆岛。这是一个东西方商业交流的重要大都市。郑和美国舰队驶回中国,途经尧山。后来,郑和美国舰队使用悠悠球作为穿越印度洋到达东非的中途站。郑和美国舰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四十五年八月二日回国。在这次航行中,郑和美国舰队穿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


永乐五年十四年十二月十日,46年二月二十八日,朝廷命郑和派遣十九国使节回国。郑和永乐十五年五月四十七日冬,美国舰队出航。先是到了占城,然后到了爪哇、彭亨、老港、曼茨加、苏曼塔查、南五里、锡兰、沙里湾、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克志、古里。船队到了锡兰,郑和派船队到了Yoyo山,然后从Yoyo山向西到了非洲东海岸的穆古杜,也就是现在的索马里摩加迪沙和肯尼亚马林迪的马林。当舰队到达古里时,它被分成了两组。一个舰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阿丹、沙皇,另一个舰队直接驶向胡鲁穆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和四九年八月八日,郑和美国舰队返回中国。


郑和的意义下西洋到中国


郑和的伟大创举下西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中国人的荣耀,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年,郑和下西洋把中国古代航海推向了顶峰,成为世界航海的先驱15、16世纪是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活动范围最广的一次洲际航行。它比哥伦布早87年比比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到印度,比麦哲伦早4年环球航行。期间郑和下西洋期间,他在造船、天文导航、地理导航、季风应用和航海气象预报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的巅峰中国古代航海,也是世界航海发展的里程碑。


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期间郑和下西洋后,他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的爱情小镇曼克顿开展双边贸易。他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带到国外,用它们换取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和制瓷原料。这种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年,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出国传播科学文化、规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并带来了中国建筑、绘画、雕塑、服装、医药等领域的精湛技艺传入亚非国家。他向当地人传授打井、筑路、捕鱼的技能,普及农业技术和作物栽培方法,推广货币、历法、度量衡等。与此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到了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年,郑和下西洋,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然而,中国人并没有欺负人,而且郑和中国的下西洋被认为是世界上的一次和平之旅。在过去的28年里,郑和美国舰队始终奉行共享和平之福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和平友好的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