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战略为何没能成功?诸葛亮的计策是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隆中对》是诸葛亮复兴秦汉经典帝国体制的指导性构想。他预想控制荆州与益州,再从南襄盆地和关中夹击中原。这个计划看似天马行空,其实融合了秦灭六国和汉并天下的历史经验,可以算是对前人军事地理实践的一次集中总结。除此之外,才是带有其个人色彩的大胆和创新。
历史上的西周灭商、东周迁都和秦灭六国,其实都有相对统一的步骤规划。这个趋势到汉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时期,依然在持续发挥着作用。因为从地理层面来看,关中的四塞之国对东方,享有高原地区的俯冲态势。加之四周都有山地保护,所以总是易守难攻。
诸葛亮的首个战略目标就是关中
同时,关中本身就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教会地带,土地肥力非常可观。向西衍生,就是草原和农耕文明接壤的河西走廊。这里有着丰美的牧草资源,可以获得优质的战马和不断输入的黄金、玉石等贵重资源,更是引进军事技术的可靠通道。
对于南方的巴蜀,关中四周的山地着着天然防御作用。虽然两地之间隔着汉中,但绝非不可逾越的天险屏障。任何控制关中的强权,都能很顺利的南下四川盆地。反过来,立国巴蜀的势力也需要控制关中,保护自己的核心区域不受威胁。
诸葛亮也始终将巴蜀视为核心基地
对于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关中同样是一个非常危险而关键的战略据点。因为有难以通行的崤山-函谷关通道,关中西端的势力必须通过这里东进,才有可能东进中原。而通道东端的势力如果能够突破这里,就有希望成为关中的王者,并谋求更多。
所以有关这条通道的争夺,就是秦汉两大帝国的基本国策。秦国正是通过这里东出中原,汉朝也把这里作为自己震慑四方诸侯的宝地。巧的是,两个帝国都控制过巴蜀这个粮仓。因此,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一定既憧憬着握有关中后的战略优势,也对曹魏势力在关中的扎根表示忧虑。
诸葛亮计划将蜀汉打造为后期秦国或早期西汉
如果诸葛亮的计划得以落实,那么自己效忠的刘备势力将成一个类似晚期秦国与早期西汉的帝国胚子。接着,大军将顺着汉水流域南下,进入同样重要的汉江平原。这条战略路线的终点,就是孙刘联军曾花大力气守卫的荆州。
依然从地理要素来看,这片区域有着非常不错的交通运输潜力,并为历史上是秦国和楚国所长期拉锯。因为荆州,特别是南阳-襄阳地区有着十字路口的作用,很难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若有外部势力控制,则巴蜀盆地的东方门户也向其完全敞开。所以,如果能控制汉江水域和荆州,就可以为反攻中原建立跳板。这个十字路口的其他方向,可以通到长江下游平原与南方的岭南地区,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也存在诸多变数。
汉江平原是连接南北两个战略发现的大动脉
先秦时期的楚国,就曾经利用这种地利大肆扩张。最后也因为失去汉江平原,造成旧都被毁,主要势力退往东部。后来西晋与北周的两度南下,也是以巴蜀和荆州方向为主攻点。因此,诸葛亮在制定《隆中对》时,应该也考虑到解决江东的孙氏集团。
除了地缘政治上的考虑,《隆中对》也充分涉及人心向背层面的历史轮回因素。因为诸葛亮本人属于儒家流士,而他服务的是志在天下的汉朝复兴者--刘备。两人看待问题的终极态度,都不可能像是本地人扎推的孙权集团和已经据有总体优势的曹魏势力。一旦在初始阶段就不给出完整方案,那么其集团本身也容易落入后两者的发展路径。
诸葛亮与刘备的诉求 都是不留余地的极限扩张
从这点来看,关中的意义还在于那里是秦制帝国的发源地。诸葛亮一生致力于恢复的秦汉时代经典和法家耕战路线,自然是特别关注这个区域。刘备作为破落的宗室后裔,也期望复兴先祖的荣光。因此取得关中,就不仅仅意味着夺回旧都,还有重建强大集权政治的意味。
相比之下,哪怕以洛阳和许昌为核心的曹操势力,也不过是关东豪强政治的产物。其发源与得势,本身就属于东汉特殊政治环境的延续。在坚持大秦与西汉模式的诸葛亮看来,这样的“复兴汉室”无疑是不符合帝国霸业的异端。
曹魏在蜀汉看来 就是东汉特殊政治产生的异端
因此,《隆中对》体现出的地缘战略格局,其实综合了诸葛亮自己的法家政治理想,还有先秦与两汉的历史经验。诸葛亮后来的北伐策略本身,首先是以自保为现实目的,再谋求不留余地的继续扩张。这也能从他后来主政蜀汉时的社会形态展现出来。
但凡事都有变数。诸葛亮的计划安排的再好,也无法让蜀汉在人口、资源层面压制曹魏。同时,东面的孙权势力也不是静止不动的木头。通过偷袭荆州得手,在实际上堵住了蜀汉包抄中原的南翼。
由于诸多不可抗因素 《隆中对》的战略注定无法成功
也就是说,早在刘备死前,《隆中对》所期望的战略优势就已荡然无存。此后的蜀汉政权,只能想尽办法从北线的关中下手,却进一步暴露出自己的实力不足。后人或许会感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但绝不会羡慕他本人所长期面临的真实处境。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吴蜀联合,在更多的情形之下,更像是蜀对吴的一厢情愿,如果不是曹操势大,那么吴蜀联盟事实上是难以联合的,但是吴蜀联合,吴更关注于蜀能够为本国带来多大的利益,对本国的威胁又有多少?
从孙权在与刘备联盟期间,派兵偷袭荆州就可看出,孙权对于结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在乎的就是利益。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刘备而言,他的各项基础都处于弱势,而荆、益相结合可进行战略互补,但是却缺乏可行性。
而《隆中对》中,诸葛亮很精明的分析出刘备所缺乏的基业特点,所以他提出荆、益相结合的思想,凭借益州的富庶加上荆州的地广人多的特点,既能够有钱,也能够有人;但是诸葛亮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刘备能否压得住荆州和益州本土势力的影响吗?刘皇叔的名头的确受人尊重,但刘备一穷二白,又不是当地本土人士,如何能够得到士族们的支持。
这还不算完,刘备又该如何化解荆州士族和益州士族之间相处的矛盾?如果两股势力出现争斗,刘备又该如何处置?占据荆州和益州,虽然对三方势力的均衡发展有着很好的支持作用,但是弊端就在?人?,我们需要?人?,同样的我们也会因为?人?而使得国家出现很多隐患,这就是?人?的独立思想导致的结果。
因此,荆、益结合的战略互补,其实缺乏可行性,除非刘备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慢慢缓和两地士族的关系。但刘备那时面对的已经是一统北方的曹操,他根本没有时间在慢慢缓和,时间上的紧迫导致了《隆中对》中?荆、益?相结合的问题颇多。
《隆中对》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联吴抗曹,万万不可主动攻吴,但是人性是无法预测的,整篇的《隆中对》其实更多的都是说抗曹,而当时的曹操势力极为庞大,人口、面积、经济、农业都占据了天下大部分的份额,所以与曹操的战争就得和孙权联合着来,两家联合在一起才有希望对抗曹操。
备正是因为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步骤实施,才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尴尬境地。从新野的绝境之中走出,一步一步实现了占荆州、取西川、夺汉中的辉煌,达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刘备于219年夺汉中后,称汉中王,达到了鼎盛时期。
原本这时候的方略是?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事实上呢,刘备此刻已经忘记了。刘备觉得自己要地盘有地盘,横跨三州啊。要人马有人马,荆州、西川、汉中、凉州几路人马被收编。更何况,曹操如此凶猛的对手,都被打败在汉中了。天下似乎都唾手可得了。
说白点,刘备忘记自己姓啥了,把自己看得是又高又大,膨胀得摸不到北了。
关羽主动进攻樊城,刘备同意。
诸葛亮等人是反对的,因为还没到主动出击的时候。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刘备估计理解错了。他认为现在就是天下有变。然而,他忘记了,省略了一个步骤:内修政理。一步给跨过去了。
诸葛亮当然清楚,清楚这是一个愚蠢的举动。诸葛亮劝阻过,但是没有尽力去阻止。为什么呢?诸葛亮清楚,此刻的刘备已经抛开了隆中对,也抛开了他这个军事,诸葛亮的份量已经降低很多了。越是阻拦,越是遭到刘备嫉恨,甚至猜疑
诸葛亮也清楚,刘备只有吃了苦头,碰一鼻子灰,才发现诸葛亮是对的。
诸葛亮万万没想到,刘备不是碰一鼻子灰,而是仅仅带了个鼻子回来,落了个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的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为何有人说诸葛亮算不上治国的贤相?
这一点,阿呆不赞同。诸葛亮的军事上只能算一般化,但在治理内政上,绝对是一流的。?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3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