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一品官员被判死刑为什么一点都不慌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正如我们在古装剧中所见到的那样,很多贪官被拉上刑场、斩首示众的时候,都是吓得股战而栗,甚至还会大小便失禁,可以说是丑态百出。不过今天我们要提的这个官员在临上刑场之前,却表现得相当淡定,告诉儿子没啥事,自己保证不会死。他的底气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这个名叫柏葰的大学士,平时所做的工作,基本上都与考试沾边。那么他为何会出事呢?原来在考试的当天,一位本应该坐在考场的考生,居然跑到了戏园子里去捧角儿。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结果放榜他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位居第7的高位!
偏偏他去看戏的事儿,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为此就有落榜的考生愤愤不平,把这事抖擞到了御史那里。其实这种事不论发生在谁身上,肯定都会气不过。古代的考试与出仕为官是紧密相连的,为此御史也不敢怠慢,赶紧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当朝皇帝咸丰爷。
听了这事后,咸丰当即勃然大怒,马上就派人去追查这件事。虽然这件事查来查去,就是找不到那个富家公子给他行贿的证据,但出了这么大的事儿,再加上皇帝都重视了,他作为主考官肯定是脱离不了干系,结果就被判了斩立决。其实与"斩监侯"不同的是,这种判罚很快就会被斩首。
然而在得到这个判决结果后,柏葰却一丝慌乱都没有,他觉得考试不公又不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并没有徇私枉法,为此就没有当回事。事实上他在心里一直认为,以前这种事多的是,皇帝也没有怎么样,好歹自己也是一品大员,皇帝肯定是在虚张声势、做做样子。
其实他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与这场考试只不过是"乡试"有关,他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危害性。但在皇帝那里,就不是这样认为了。虽然他也想来个高举轻放,但这件事实在是荒唐,搞得朝堂上下很没有脸面,为此就决心将他处死。其实在皇帝那里,颇有一番杀鸡儆猴的意味。
事实上撇开此事不论,柏葰本人还真的是当时少有的好官,无论是口碑还是政绩,都颇受朝臣尊重。按照以往处置此事的惯例,按照他本人所想,来个从轻发落,完全是大概率的事情。但考虑到此事处理不妥当的后果,还是让咸丰痛下杀手、将他处死。果然此事一出,当时再没有考生敢贿赂考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死还是很有意义的。
从我国古代的官员职位来看是非常简单好理解的,那就是从九品至一品由小到大排列,九品就是一个连办公场所都没有的小官。而一品官员一般都是这个朝廷中最顶尖的掌权人物,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品官员中还有没有更加被皇帝看重的官员呢?肯定是有的,所以皇帝就给这些官员赐予了一些新的称谓比如说太傅,太师等名号表示这个人是皇帝亲信。虽然最高的官职和其它人是一样的品位,但是也因为这些称谓所以变得比同品级的地位更高。所以能够被皇帝封为钦差的人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所以明知道这些事情还敢这么做的人会被朝廷认定为是谋反罪,因为一般皇帝所钦点的钦差大臣都是有皇帝专门御赐的令牌,看见这些令牌就相当于看见皇帝本人,不管是多大的官员都要下跪。钦差大臣的命令就是皇帝本人所发出来的命令。所以既然知道了这些,还敢这么做的人那么也就是说,他们是不将皇帝放在眼里,所以那些谋害钦差者必定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不过一般来说高官被谋害而死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因为在出差的时候,特别是以钦差的身份出差的时候,皇帝乃至于地方上都会派出专门的人来保护。这些人虽然没有像大内侍卫一样可以以一敌百,但也是绝对上乘的保镖,所以能够接近他们的人肯定是这些保镖都被买通了,所以如果钦差大臣死亡那么首要查的就是保镖的问题。一般按照这个套路去查,可是一查一个准。 然后再查一查当地的地方官员,因为某些地方如果出现了这些叛贼,那么这个地方官员一定也是出了问题的,如果要是查出地方官员真的有问题,那么他也逃不了干系。不过历史上这些事情发生的还是比较少的,被别人谋害的钦差大臣,离我们最近的可能就要数清朝末期的林则徐了。不过他的事情却没有被得到重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清朝气数已尽无可奈何了。 当年咸丰皇帝非常器重林则徐,于是就派他去解决太平天国的问题,可是因为她当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而且体弱多病,所以在南下的时候旧病复发而导致了亡故,不过经过查调查之后却发现他根本不是旧病复发,而是因为有人下了泻药再加上他的一些旧病,这些泻药让它脱水而死。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他是被谋杀的。但是查出了缘由后处理方式也非常的简单,并且也没有牵连那些保护他的保镖们。主要是因为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时候得罪了非常多的人,所以朝廷想让他以这种方式退场也是非常合理的。所以这件事情被定义为一个离奇案件所以并没有人去调查了。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首诗道出了自己守卫国家的衷肠,人如其诗。
历史上的于谦,曾妄想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明王朝,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过走狗烹的结局。国家安定后,于谦却首当其冲被判斩立决,这是为何?
于谦祖辈也是官宦之家,到了父亲这代,才隐居家乡无心仕途,于谦便出生在这样一个洗尽纤华的家庭里。于谦的父亲虽无心仕途,可却非常重视教育,故于谦小小年纪便饱读诗书。
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业的能臣,大多都会过分渲染自己小时候的与众不同,于谦也不例外。
相传儿时,于谦曾遇一和尚,和尚细观于谦之相貌,甚为惊奇。告诉大家说:此子必为救国之相也。
于谦入仕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没过几年便赶上了汉王朱高煦叛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于谦便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脱颖而出。于谦当时担任御史一官,身居高位,理所应当为国家做出贡献。故他主动请缨,跟随明宣宗亲征。
许是皇帝出征给予军队士气,这场叛乱没过多久便平定了,这场胜利也成了于谦的机会。战后,明宣宗论功行赏,而对于汉王他却一筹莫展。
一方面他在乎伦理,不愿自己成为不义之人;另一方面他重视皇权,不容许他人挑战,故他又命于谦去训斥汉王。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
接受命令后,于谦欣然离去,他引经据典,将汉王骂的羞愧难耐,朱瞻基对此大为赞赏,将其视作心腹能臣。
在三杨去世后,朝政由宦官王振把持。各省地方官进京奏事,都会献纳奇珍异宝、黄金白银给王振,于谦却从不肯随波逐流,后被王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不久,便有小人逢迎王振,陷害于谦。王振本想将于谦直接处以死刑,却没想到惹得民怨沸腾。河南、山西两地士绅百姓俱联名上书,请求彻查,还于谦清白。
周王、晋王等藩王也为其上言,最终使得于谦官复原职。公元1448年,于谦被调回京城,擢升为兵部左侍郎。
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下大举入侵。太监王振为一己之私,怂勇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和时任兵部尚书的邝埜极力反对,最终无果。
此次亲征,英宗不仅将明朝京师三大营主力都带在了身边,而且随军出征的高官多达七十多人。可以说,大明王朝的勋贵集团和中枢高官基本全汇集于此。
没想到,王振肆意干涉军务,朝令夕改,致使三大营及勋贵高官皆尽战死,连英宗本人也沦为俘虏。王振则被忍无可忍的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
可以说,明英宗和王振二人,一下便将大明王朝开国以来的“老本”打了个精光。前线消息传到北京时,大家皆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于谦挺身而出,提议南迁之人应当斩立决!京师乃天下之首,宗师不保则大明危矣,诸公不见南宋旧事乎?
兵部左侍郎于谦之言,得到了当时史部尚书王直和内阁学士陈循等一大批人的支持。于是,朱祁钰便下定决心死守京师。他力挽狂澜,改变了历史。
由于最为精锐善战的京师三大营全军覆没,京城只剩下不足十万老弱。于谦随即请监国朱祁钰调各地兵马入京勤王,诸多筹谋后人心稍定。
随后,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并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在京师,局势稍定后,立刻有人请诛贼首王振全族及其党羽。一时群情激愤,大家要求将他们直接处死,朱祁钰却犹豫不决。
此时,王振党羽之一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然站了出来大声呵斥百官。王竑突然暴起,将其打得头破血流,这下勾起了大家对于阉党的无边恨意。群臣一拥而上,直接将马顺活活打死。
郕王看得心惊肉跳,拨腿想逃,于谦直接拉住他,并说马顺等人死不足惜,众人这才罢手。退朝后,吏部尚书向于谦道谢: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由于担心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冲关而入,同时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于谦等人祈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当年九月,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代宗。十月,也先果然挟持着英宗冲关,直抵京师,石亨等人建议固守宗师。待也先兵疲马乏后,再作打算。
于谦并未采纳,而是直接在九门外列阵迎敌,并关闭城门,自己出城亲自督战。全军将士皆知,此战有死无退,故个个悍勇争先,也先无可奈何。
相持数日后,也先只能退兵。过了一年,也先觉得再怎么扣押明英宗也没有用了,毕竟朱祁钰早已登基,并遥尊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此时还不如将他放回大明,说不定还能有其他效果。
但此时局势早已不同,也先想送英宗回去,但代宗朱祁钰却不大想要。最后还是于谦力劝迎回太上皇,并说皇位已定,不可更改,只是从法理来讲,还是要将太上皇接回来。
就这样,明英宗朱祁镇才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京城。自此,英宗就被圈禁于南门。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与于谦素有嫌隙的石亨和徐有贞及内侍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重登帝位。
徐有贞石亨等人借此把持朝政,所做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等忠直之臣下狱,并诬陷其有册立襄王之子之意,派兵抄没其家。
结果却是家无余财,只有代宗朱祁钰赏赐的蟒袍和剑器。
判处死刑的奏章呈上去后,英宗也不想落得一个残杀功臣的骂名,心中犹豫并说道:谦实有功。
然而石亨徐有贞等人深知斩草耍除根,进言道:不杀谦,此复辟之事就师出无名。
最终,明英宗批复:斩立决。
为何他非死不可?
1、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联系众臣提议朱祁钰即位,当时的朝政大权,朱祁钰基本都交给了于谦。后来夺门之变发生,明英宗将皇位抢了回去,如果于谦不死,明英宗哪里还能睡得着?
毕竟于谦在朝廷威望极高,掌管朝政大权多年,支持者众多。如果明代宗朱祁钰不甘心,再发动个夺门之变,那明英宗岂不是前功尽弃?将再次遭受囚禁之苦。
2、明英宗被放回后,过了七年的囚禁生活,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遭受的苦难,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而于谦又是朱祁钰的功臣,在这种情况下,让明英宗如何不恨于谦?
3、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于谦并没有想办法解救,而是联合众臣新立朱祁钰为帝,纵使是为了大明考虑,但明英宗心里多少都会有些芥蒂。身为帝王,却做他人俘虏,其中吃的苦可想而知!他心里能没恨吗?
那在这种情况下,于谦就非死不可了,不死,不足以平英宗心头之恨!
就这样,1457年,一代名臣,扶乱保国之功臣,曾以一己之力挽救大明朝的于谦,在崇文门外被斩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