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最大的威胁来源北方的蒙古,为什么明朝没有彻底降服他们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9:59:44

明朝最大的威胁来源北方的蒙古,为什么明朝没有彻底降服他们呢

还不知道:明朝为什么没有彻底降服蒙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对蒙古残余进行8次北伐,而此后朱棣靖难之役后,又对蒙古进行了5次北伐。从明朝历史上看,明朝最大威胁依然来自北方的蒙古部族,后人不明白,为何明朝不彻底降服蒙古呢?

1449年,明朝发生了严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这是明朝历史最大的耻辱,有人认为也是明朝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部族的问题,致使此事件发生。其实“土木堡之变”只是一个偶发事件,明朝对蒙古部族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没必要再劳民伤财,深入草原征战。特别是蒙古两个对明朝有威胁的部族,矛盾就很大,明朝根本没有大的忧虑。

背景

对于明朝北伐的蒙古部落,虽然有成吉思汗后裔,也有忽必烈一系,但成分较为复杂,叫法不一。朱元璋于1388年北伐时的著名战役“捕鱼儿海”一战,打败了脱古思帖木儿,致使其向西逃去。后来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用弓弦勒死。

脱古思虑帖木儿死后,实际上蒙古地区分成两个部分,既东西蒙古,而东部蒙古就是蒙古本部,他们活动区域主要在蒙古草原上,也就是古代我们所称的漠北、漠南地区。此地也是成吉思汗崛起后,统一蒙古各部族的核心之地。到了明朝时,东部蒙古政权,被明朝称为“鞑靼”,这里鞑靼与苏俄的鞑靼又是两个不同民族。

而蒙古西部主要由瓦剌部落控制,关于“瓦剌”称呼,是明朝对蒙古西部的称为,而在史料中又有“斡亦剌”的音译,现在又有“卫拉特”称呼。现在所说的卫拉特蒙古就是瓦剌部落。

瓦剌部落严格来说并不是蒙古部族一部分,因为他们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海的森林中,长年靠打猎卫生,属于典型的游猎民族,与蒙古的游牧民族不同。这个部落的曾经的习俗类似于我国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猎民族。

以上是关于明朝时期,蒙古地区两在部族的介绍,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他们的恩怨。

隔阂

瓦剌部族为什么后来又被归为蒙古部族呢?主要还是成吉思汗统一后,他派长子术赤率军到森林去征服“林中百姓”。据《元朝秘史》所记载,所谓的“林中百姓”就是游猎民族。而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认为“林中百姓”就是狩猎民族,而瓦剌就是其中最早归降于术赤的一支。

除了瓦剌被称为“林中百姓”以外,《元朝秘史》中还有“毡帐百姓”,主要是游牧民族,还有以农耕为主的部族被称为“门板百姓”。可见这些部族因为生活习性不同,叫法也不同。

瓦剌部族在拉施特《史集》有种说法,他们最初瞧不起游牧民族,也就是说“林中百姓”瞧不起“毡帐百姓”。甚至那时有“林中百姓”的女儿嫁给“毡帐百姓”的,就会感觉没百子。但由于“毡帐百姓”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并征服了“林中百姓”,成为蒙古一部分,这种看法才逐步消失。

然而,瓦剌部落虽然被“毡帐百姓”所征服,但瓦剌却始终感觉是一种屈辱,因此表面上认同,但与东部蒙古始终有隔阂,即使后来成吉思汗家族与瓦剌部落保持着通婚习俗,这种隔阂也始终未消除。据史料记载,瓦剌部落与阿里不哥系家族有着密切的婚姻关系。因此他对忽必烈系及其他贵族,更加不认可。

恩怨

瓦剌部落对东部蒙古的这种隔阂,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演变为仇恨。因此,瓦剌部落也在元朝末期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而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瓦剌部落是支持的,因此也速迭木儿自立大汗,与瓦剌支持分不开的。但这种支持,并不代表瓦剌与东部蒙古的矛盾缓和。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出现很奇怪的现象,从永乐初年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蒙古汗换了6个,这些汗中,既有阿里不哥的后裔,也有忽必烈后裔。甚至有学者认为,还有窝阔台系的后裔。这种不停换汗,实际上就是蒙古内部斗争造成的,以至于瓦剌部落与东部蒙古也经常混战。

因此,瓦剌部与东部蒙古的矛盾,当然就围绕着阿里不哥后裔之争。瓦剌部落实力强大了,东部蒙古汗就是阿里不哥后裔,如果瓦剌被打败了,或许就是忽必烈等人的后裔。

结语

对于蒙古内部矛盾,朱棣看得非常清楚。因此他北伐5次,并未费多少劲。靖难之役后,从朱棣做的一件事,就能看出他已经掌握了蒙古内情。朱棣于1400年派出两队使者,一个出使鞑靼可汗坤帖木儿,一个出使瓦剌王猛哥帖木儿。

此后朱棣又分别下诏给和林、瓦剌等部族的酋长,此时蒙古各部实际上已经臣服明朝,只是明朝没必要再派兵征服,因为蒙古部落的人,打败了就跑,撤兵后依旧汇集在一起。朱棣非常清楚,此时的蒙古实际上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只要保持对两大阵营均衡,明朝北部边防是稳定的。

但到了明英宗时,就没有朱棣这样长远的眼光。当强悍的瓦剌南下时,实际上瓦剌并不是灭明朝,他们没这么大实力,只是日子难了掠夺点财富而已,但朱祈镇的低级错误而兵败被俘,造成了连瓦剌都没想到结果。

从鞑靼与瓦剌的矛盾和恩怨看,明朝没必要大动干戈。因为蒙古草原在当时来看,无论战略位置与地缘政治,对明朝来说都无关紧要。

参考资料:《元史》、《明史》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呢?

幽云十六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是以幽州和云州为中心的16个州,主要位于今天的华北北部地区。

这里是传统的中原民族的生活区,在历史上最迟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赵国和燕国的一部分了。

幽云十六州北靠燕山山脉,翻过燕山往北走不远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大本营蒙古高原。

所以,从战国时期开始,当游牧民族发展出强大的骑兵队伍之后,幽云十六州所在的地区就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的基地。

赵国和燕国两个国家沿着燕山山脉修建了纵横数千里的长城。

幽云十六州既然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老巢,而是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基地,也就是说,如果守住幽云十六州就能保证北方民族威胁不到中原地区的农业核心区,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

守不住那就麻烦了。

当游牧民族夺取了幽云十六州之后,反而可以把这里打造成南下的前进基地,威胁到中原王朝的统治。

幽云十六州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在强大的时候都会在这里重兵云集。

第1次让幽云十六州失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作用的时期是西晋。

说起来这事也不能怪西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损失非常大,北方的游牧民族也逐渐被降服,所以很多人从草原上迁徙到了今天的幽云十六州的地方,甚至往南迁到了关中一带。

当西晋八王之乱爆发之后,中原王朝进一步衰落,当地的匈奴人的首领刘渊率领以匈奴为主的各北方民族发动了反对晋朝的大起义。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整个南北朝时期,幽云十六州所在的地区就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所控制了。

谁能控在这里谁就能在中原取得优势。

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北方六镇所在地,北方六镇军人控制北方中国达百年。

所以,幽云十六州可以降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能力,但是并不能完全根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游牧民族的基本盘并不在幽云十六州,而是在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位于亚洲腹地,东南为大戈壁,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总面积高达200万平方公里。

这里属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约200毫米,不适合从事农业活动,但是当地有优良的草原牧场,适合发展畜牧业。

在历史上这里是游牧民族的核心地区,这片土地至少可以养活200万牧民,提供四五十万人的兵员。

一旦统一蒙古高原,就会形成对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

历史上第1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严重威胁开始于汉朝,匈奴统一北方草原之后强大的机动性让他们在北方数千里的战线上可以自由进攻。

每次出兵少的时候上万,多的时候几十万,防守的汉朝军队只能沿长城布防,所以虽然汉朝的总兵力要超过匈奴人,但是在某一个点兵力却经常远远少于匈奴人,十分被动。

匈奴最猖獗的时候,甚至已经攻打到了甘泉宫附近。

但是,正是因为北方幽云十六州仍然牢牢的控制着汉朝的手中,匈奴人抢劫一番之后只有回到草原。

所以,威胁不是致命的。

明朝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之后重新在北方修筑长城,阻挡住了蒙古人依靠幽云十六洲为基地向南方侵蚀。

这也是为什么土木堡之战结束后,于谦反对朝廷南迁,就是不想把幽云十六州让给蒙古人。

丢掉了幽云十六州,整个华北平原就再无宁日,守住幽云十六州,双方将继续在长城沿线对抗。

收复幽云十六州也解决不了游民族游牧民族的威胁,唯一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办法就是将蒙古高原变成中原王朝国土的一部分,大家都成一家子就好说了。

这方面清朝解决的很好,到了清康熙年间,所创立的会盟制度成功把整个蒙古高原直接归于清朝的统治,就算是有人在这里造反也变成了内战。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和朱棣五次亲征,为什么蒙古始终都未被消灭呢?

明朝朱元璋将蒙古人驱逐入了大草原,这才有了大明。后来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对蒙古发动了数次进攻,但都没有将蒙古人剿灭,这是怎么回事?汉族是一个农业国家,其基础是耕地。而蒙古族则是一个被称作“骑马人”的牧民,他们的基础就是可以在草地上放羊。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他们选择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生活的生活方式。

这就导致了就算汉王朝实力大增,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地,所以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为何朱棣、朱元璋多次发动战争,但最后收效甚微的缘故。因为他们可以击败蒙古人,但不可能占领整个大平原,所以不可能将蒙古人一网打尽。也有人说,蒙古是唯一的游牧民,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人,宋朝的契丹,他们都是在北疆称霸一方的,但最后都被抹去了,朱元璋和朱棣,怎么可能没有?

这是因为,元蒙的实力太强了。蒙古族比任何一个北方的部落都要强大,蒙古族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将亚洲的大部分土地都给抹去了。大量的部落被抽调,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北地部落被剿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契丹和党项氏。契丹是辽王朝的一个分支,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但是在百年前,契丹帝国就消失了。由党项所创建的“西夏”曾经与宋、辽、金等数百年的对峙,但在蒙古人的践踏下,彻底覆灭。

前面说过,汉人很难征服大平原,在汉、唐时期,匈奴和突厥虽然很强,但是也有很多的游牧民,尤其是突厥和匈奴,更是受到了中原的重创。但是到了元、蒙两国,其余的草原人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和蒙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属于蒙古的部落。这就导致了在大平原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蒙古人抗衡。这意味着,就算蒙古帝国遭受到了大明的打击,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代他们。

蒙古的势力并不局限于元代,即使在元代灭亡后,蒙古族依然拥有庞大的疆域与势力,在明末的时候,帖木儿大帝曾经想过要东侵,帖木儿虽然被称为蒙古人,但是他们依旧以蒙古人的名义统治着整个西亚,帖木儿王朝统治着整个西亚,所以,没有任何一个部落会惧怕他们。

蒙元的力量让他们几乎把草原上的一切敌人都给吞并了,即使明王朝击败了元朝,但是蒙古族依然很强,再加上明朝并没有在草原上站稳脚跟,所以无法将蒙古人一网打尽,最后只会是一场持久战。一直到了一百多年后,清朝才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草原上的牧民。

蒙古帝国明明有很大的疆域,为什么明朝没有完全继承下来?

明朝是在元朝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是,明朝的建立,仅仅只是收复了原汉族人生活的地方而已。对于蒙古人生活的故地——蒙古草原,以及蒙古帝国在西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四大汗国,并没有真正的涉猎与征服。当徐达占领了元大都,将整个蒙元势力赶回草原上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的蒙古人,依旧控制着长城以北的诸多区域。只不过,原来管辖的最富裕的长城以南区域丢失了。

退往草原的蒙古人,依旧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了彻底消除蒙古人对长城以南的威胁,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明朝统治者,积极组织了多次的北伐。虽然打击了蒙古各个部落的锐气,但是始终没有消灭蒙古人。况且,在国际上蒙古人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整个中亚、西亚、南亚依旧是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天下。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时候,也曾积极对蒙古开战,但是由于中原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蒙古草原的游牧文化相隔甚远,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蒙古人为主的卫所,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拿下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明朝天生的盟友逐渐加入了东方半岛的高立国、南方的越南等地,但是这些仅仅也是东亚文化圈而已。

最终拿下蒙古的,是满清势力,他们通过联姻的方式,逐渐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后来,又积极实施分化瓦解和打击的方式,最终让这个人口近千万的蒙古,变成了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部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