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09:52:4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它的含义是:

“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一种判断,希望自己达到某种目标后。

那么,他就会对这种目标产生高期望,也会对自己达成目标产生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去达到自己预期的行为目标。”

所以,它也叫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这种效应,用在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显得格外准确。他们不仅是老乡,而且名字上还有些共同之处: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朱元璋。

我们先说李鸿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齐名。

尽管李鸿章最后位极人臣,但他的人生,却可以用“少年得志”却又“大器晚成”这对互相矛盾的成语来形容。

李鸿章生于1823年,21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又中了进士,同时还拜在了另一位晚清重臣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定位,是有问题的。在年轻时代的几首诗中,李鸿章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贾生推。”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李鸿章,是想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才情,来为自己打下一番天地的,他的目标是成为像西汉时期贾谊那种人物。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写过千古名篇《过秦论》。他年少成名,才学过人,22岁就获得了汉文帝的赏识。

然而,贾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过正直,遇到让他看不惯的事情,即便是皇帝的身边宠臣,他也爱上去指手画脚。

结果,爱得罪人的贾谊被一再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年仅33岁。

李鸿章以贾谊为榜样,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才学和对皇帝的绝对忠心,感动咸丰帝。

但他忽视了一点,咸丰比汉文帝差得老远,而晚清时局更比西汉初年远远不如。

因此,即便年仅40,李鸿章仍然是在曾国藩手下充任幕僚,二人还因为性格、行事风格不同等原因,屡屡产生矛盾。

幸好曾国藩高风亮节,有意栽培李鸿章。而李鸿章也渐渐发现,自己跟老师曾国藩都是能够搭台唱戏、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人物,于是这才有了李鸿章和他的淮军。

而李鸿章也终因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说完了李鸿章,我们再来看朱元璋。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庖丁解牛”一般的消灭了张士诚的有生力量以后,兵围其“国都”平江。

数月之后,平江城内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张士诚领兵突围,结果未能成功。

绝望的张士诚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上吊自尽,结果被奉命前来劝降的朱军救下。

随后,张士诚被押往应天,被朱元璋“御杖四十而死”。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

第二年,41岁的朱元璋就在应天(南京)称帝。

而8个月之后,他又赶出了元朝皇帝,北伐成功,一统江山。

朱元璋与李鸿章相比,其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与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死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副棺材,一寸葬身之地。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但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却通通出了问题。这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郁闷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与他相反,朱元璋却在追随郭子兴后,很快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把控人心、玩弄权术的高手,天生的军事家。

在流浪的三年时光里,朱元璋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他目睹过人间最丑恶的人性,所以才能轻松地猜透许多人的心理。

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讨得上司的欢心,如何让自己的部下们对自己忠心耿耿。

除了思维敏捷、能谋善断之外,他比那些贩夫走卒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更懂得谨慎和低调。

如果没有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一样会那么做。踏实、谨慎,从不弄险,但看准了就要立马甩开膀子去干,这是祖祖辈辈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们,给他身上注入的良好基因。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

如果没有那场大饥荒,他仍然还是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继续为地主刘德放牛、种田,卑微的生活。

他的勇气和智慧,只能在与野狼、毒蛇的搏斗中,偶尔发挥作用。

而一旦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从军道路的朱元璋,才彻底让自己的最大潜能得到了释放。

元末乱世,连赵均用这种人都能称王,人中龙凤的朱元璋,为何不能把坐龙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内因。

你的期望值该怎么调?

期望是什么?期望,是指人们对某样东西的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期望,深不可测,你永远不知道它的上限在哪里,也不知道它达成的标准是什么,更不知道它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力量。

1、 当满足别人期望时,适当为期望值“设限”

父母期望你功成名就;老师期望你金榜题名;爱人期望你十全十美;朋友期望仗义无私;上司期望你便宜好用……

但是身边人的期望我们都能达到吗?是不是达到之后他们就对我们没有期望了?并不会!

心理学中相互依赖理论指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即个体认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得结果的价值。比较水平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如果一个人过去的伴侣关系回报率很高,那么目前他的比较水平就比较高,他们就会期望、并且从内心认为自己理应得到非常好的结果。 简单说,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人会从与我们过去的交往经验来设置我对我们的期望值,如果我们过往都能达到他的期望值,那么在下一次他就会提高对我们的期望,反之则会调低期望值。

所以我们要适当的为自己的期望值“设限”,并不是每一次都要达到他人对我们的期望,因为期望是没有上限的,一直活在他人的期望值下并不会取得好结果。

电影《芳华》中的刘峰便是这样的人,他义务帮战友们带东西、把破皮的饺子的留给自己吃、把进修上大学的机会留给战友、为战友做皮沙发、就连食堂的猪跑了都是来找他帮忙……

所以当时电影旁白中说到“好人就该做好事,他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都习以为常,我们都觉得他做好事是理所当然的”。刘峰就是不断的满足着众人的期待,让本该平步青云的人生变得坎坷多舛,最后他因“触摸事件”被下放连队时,除了何小萍,那些他曾经帮助的人都没有来他,假如除去当时的大环境因素来看,他们也不一定会去送刘峰。毕竟大家都认为他做好事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要去感谢他。

与人为善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不是没有边界的,你无条件的付出和满足对方的的期待,时间长了,你会觉得很疲劳,而对方只会习惯和接受,并会不断的抬高对你的期待。

2、 当满足自己期望时,适当为期望值“加料”

除了别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自己也是有所期望的,而对自己的期望我们则需要加一份 “信心”。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设定某个期望时,实施过程中时常会伴有消极的思想,觉得自己达不到目标。那为什么不直接把期望值调低,因为“求上居中、求中居下”,达到期望值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当你的期望值是较高水平的,那怕你努力后达不到要求,那么结果也不会差,如果直接设置一个轻而易举就可达到的期望值,那么还有努力的意义吗?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就是: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当人们坚定自己的预期时,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预期转化为现实。

2013年,史上第一位女性拳手隆达 · 罗西开启了女性格斗的新篇章,这个时间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当过幼儿园老师、酒店前台、保安、保镖的张伟丽不仅仅是把隆达 · 罗西当作自己偶像,同时她也努力向自己的偶像和梦想靠近。2014年,张伟丽成为一名职业格斗运动员,她用了6年的时间,一路闯到了UFC的决胜擂台上,现在她成为亚洲第一位UFC世界冠军,她说:“你如果真在想拿冠军,一定要记得自己当初想要什么。”

期望深不可测,同样,人的未来与能力也是深不可测的,所以在达成自我期望值的这个过程中, 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不能有瞬息迷茫,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可能,只有持续付出无止境的努力的人,才能突破困境,享受创造的喜悦。

3、 期望管理该如何做?

当面对他人时:

①“小技能”,适当的沟通去降低对方的期望值;

②“慢输出”,即使能立马达到对方的期望,也不要过快的就满足对方;

③“憋大招”,学会隐藏一些对方期待之外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拿出来用;

④“演技派”,要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周围人对你的期望值,那么你可以在非必要的时刻压抑自己的表现欲与虚荣心。

当面对自己时:

①“信心满格”,你相信自己是谁,你就会成为谁!

人生有时就像赌博,一旦你被赋予的期望值越高,为你而下的赌注就会越大,而你所承担的压力也就越大,压力有时可化为动力,但有时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不管是他人的还是对自己的期望,我们都要平衡这其中的峰值,即能感受到压力的痛苦,化身成为动力,最后也能享受被推向攀登巅峰之路的紧张与喜悦!

为什么有的人的名字跟别人的一样。

 在古代,姓、氏以及名和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概念,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姓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氏到父系氏族社会才开始出现。氏是从原来的“姓”部落中分离出来的若干小部落,为了突出自己的特异性,他们就给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周朝初年大规模分封诸侯,诸侯国后人以分封的国名为氏,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受封的卿大夫的后人又以他们受封地的名称作为氏,这就是后来“氏”越来越多、远远超过“姓”的真正原因。
  “氏”不是随便乱称的,只有那些贵族才有“氏”,普通老百姓(603883)以及贫贱者是只有名没有“氏”的,到汉代,“姓”和“氏”就已经不分,混为一谈,统称为“姓”了。
  有姓了还要有个名字,以别于他人。在古代,名和字,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名,我国从上古时代就开始取小名了,由于小名的称呼多用于家族内部,所以起名时不是太讲究,多以动物或者物件之名起名。即使是古代帝王的小名,起得也是十分粗俗,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慎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等。
  至于名字的“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名了。《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要有一个小名或乳名,等长到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起个名,这个名就是“字”,也叫“表字”。这就表示这个人“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了。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孩子到了弱冠之年,其个性禀赋甚至缺点都暴露无遗,这个时候,长辈为其取的“字”,就有了表扬、劝诱、敦促之意。当然“字”和“名”之间是或相补、或相承、或相反、或相近的,《白虎通义》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对男子的美称;还有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唐寅字伯虎等等。
  “名”、“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讲究的,“名”是长辈或尊者称呼晚辈或卑者的,平辈小时候互相称“名”,一旦有了“字”,就多以“字”相称了,晚辈对长辈就更不能直呼其“名”了。对其本人来说,是不能以“字”自称的。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