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为什么不敢杀梁山好汉中的柴进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水浒传众多好汉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宋江,但是宋江家世并不显赫。青面兽杨志是杨家将后人,大刀关胜是关羽后人,他们都赫赫有名,不过祖上地位最崇高的人当属柴进,柴进是后周皇族柴氏的后代,属于帝王之家。
柴进绰号小旋风,为人仗义,喜欢结交江湖豪杰。林冲刺配沧州时拜访过柴进,柴进还给沧州监牢写信让他们善待林冲,林冲风雪山神庙后柴进还为他再次写信,推荐林冲入伙梁山。宋江刚刚杀了阎婆惜后也曾在柴进的庇护下生活了一段时间。
梁山被招安之后替朝廷消灭了很多反叛势力,但是宋徽宗最后还是没有放过梁山好汉。打败方腊后宋江被赐毒酒,其余人病死的病死,战死的战死,下场都很凄惨,但是也有武松、燕青、李俊等人逃过一劫。
柴进就是少数几个善终的人之一,打败方腊后被授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他的家中有赵匡胤御赐的丹书铁券,后世的皇帝自然不敢对柴进下手,如果视丹书铁券为无物,皇帝的位子都做不安稳。柴进也因此得以保命。
除了丹书铁券外,柴进能活命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赵匡胤立下的祖训。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立下了三条规矩:一、保全柴氏后代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正是在这三条宋氏帝国祖训下,他始终不敢对柴进下手。
赵匡胤立下保全柴氏子孙这条祖训说明他还良知尚存。黄袍加身本就是抢夺的柴氏江山,而且继承的后周国力强大,周围其他国家也基本被柴荣打的落花流水。赵匡胤能如此顺理的建立宋朝和柴荣之前的努力分不开。或许是为了感激柴荣,赵匡胤才立下如此规矩。
柴进虽然是帝王之后,但是却没有统领之才。对待江湖豪杰时经常把人划分等级,也导致一些好汉对他不够信任,这注定了柴进不能做到老大的位置。在梁山反抗过朝廷还能得以善终,说明了家世显赫在那个时代确实很重要。
一、武松曾承宋江恩宋江的做事厉害到什么程度?武松刚刚打伤人的时候,差点被抓起来,只能躲进柴进庄,成为人人嫌弃的落魄子。
他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为自己的生活发愁,而且古代的生活条件非常落后,一旦环境恶劣,人就会很容易生病,天气冷的时候,没有保暖措施,也会非常容易冻伤,所以武松这段时间过得是非常凄惨了。
不过,及时雨宋江却出现了,他们一开始闹了一些矛盾,但是当武松听说了宋江的名号时,很快就放下芥蒂,宋江也用赞赏的目光是看了看武松,两个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兄弟。
宋江不仅给他提供了吃喝用度,还将武松的旧疾养痊愈,不可谓不是武松的福气。正因为如此,武松对他也感激涕零:"结识了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二、兄弟情因思想观念分裂若武松一直崇拜宋江,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捅刀"事件,可惜,二人的思想却渐渐分裂。
因为宋江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之所以拉拢武松,其实是想君与臣之间的关系一样,他做大哥,武松做小弟,可以让这些小弟对自己忠心又听话,宋江也可以照应他们。
但是武松的观念是不一样的,武松认为,自己和宋江是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并不存在君臣关系。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理解错了对方的兄弟情。
在此之后,宋江想对付鲁智深,于是就与武松畅谈。
宋江对武松说:"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到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
宋江这番话说的委婉又直接,就是希望武松可以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实力,深入鲁智深的团体,并且控制他们的局势。可惜这一切只是计划而已,实际情况和愿望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武松到了二龙山,却发现这里的等级非常森严。比如说,武松认为兄弟们竟然结交了,就是平起平坐的,然而二龙山的头领以及部门的规矩都非常的严格,他们的座位、吃穿,以及头领之间的划分,甚至是手下人上报的命令,都有很严格的阶级划分。
武松虽然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没有掌握实权,但是在和鲁智深、杨志等兄弟的日夜相处当中,渐渐的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方向。
因为之前在武松听来如雷贯耳,望见如拨云见日的及时雨宋江,鲁智深和杨志都只称宋三郎。梁山好汉中,也只有晁盖叫宋江"三郎贤弟",足见在鲁智深杨志心中,合则聚,不合则散,宋江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
柴进虽然武功不高,但是却是一个聪明人,家中又藏有丹书铁券,宋太祖又留有祖训,所以宋徽宗虽然知道留着柴进是一个隐患,但是在梁山衰败后,柴进的优势已然荡然无存,激不起多大的浪花了,宋徽宗于是顺水推船放过了柴进,但是卢俊义这人就不同了,卢俊义武功高强,头脑简单,容易被人利用,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的隐患,宋徽宗肯定是不会留着他的。
一、柴进柴家人的身份,是宋徽宗不杀他的理由
柴进的祖上是后周的皇室,即使是宋太祖都是后周的臣子,虽然宋太祖后来经过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了宋朝开国皇帝,但是毕竟得位不正,所以宋太祖给了柴家一块丹书铁券,又留有祖训:善待柴家子孙,所以宋徽宗是不可能明目张胆地违背宋太祖的祖训杀了柴进的。
二、胜负已分,宋徽宗也没有必要再杀柴进了
柴进虽然在宋朝过着滋润的生活,但是却一直心系光复后周王室,所以柴进才是宋徽宗的最大对手,但是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人,柴进在江湖上广结江湖好汉,宋徽宗不是没有察觉,虽然明里不可以杀柴进,暗里不也是可以杀了柴进,只是柴进最大的仰仗势力梁山被招安之后,梁山众好汉死的死,流落的流落,梁山势力早就荡然无存,柴进与宋徽宗暗中PK中,已经落了下风,并且也不存在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放过柴进,不但是顺水人情,也给自己留下仁慈的美名。
三、卢俊义高强的武功,简单的头脑,才是大隐患
如果说卢俊义是梁山中武功第一人,应该没有人会反对,这原本是他的优点,可他偏偏又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这样的人太容易被人利用了,而且他曾经落草为寇,宋徽宗对他始终不能真正放心,如果他再次被人利用,走向朝廷对立面,那就太可怕了,所以为了消除隐患,卢俊义也就成为必须除掉的人。
《水浒传》中柴进上梁山是宋江的阴谋逼迫,是他的有钱惹的祸,也是他自身性格导致的必然结果,还与《水浒传》的“逼上梁山” 、“乱自上作”有关。
一、柴进上梁山是宋江的阴谋所逼迫。
柴进的叔叔柴皇城,被高廉的妻舅殷天赐强行索要花园而气死。柴进与殷天赐理论,殷天赐竟然喝叫下人殴打柴进。恼了与柴进同去的黑旋风李逵,“拳头脚尖一并上”,打死了殷天赐。高唐州知府高廉抓住柴进,屈打成招,以指使家人打死殷天赐的罪名关进了死囚牢。宋江随即带领梁山人马攻打高唐州,杀了高廉,救出了柴进。假如没有宋江带人攻打高唐州,柴进不需要走上梁山的一着死棋。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柴大官人逼上梁山,不是别人逼的,而是宋江逼的。
假如宋江推己及人,想想当初他自己的选择。或者说,宋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把柴进当作自己,他是决不会上梁山的。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龙子龙孙,到梁山泊一洼之水的地方落草为寇,他图什么?高廉抓了柴进,不等于真的敢于杀了柴进。柴进是宋太祖赐有丹书铁券的人。高廉是宋朝廷的官,只要柴家拿来了丹书铁券,他决计不敢杀了柴进。即便是高廉的哥哥高俅,他也不敢为所欲为公然无视皇上的存在,公然视太祖皇帝于无物。把太祖皇帝的丹书铁券不当一回事。
殷天赐本就不是柴进杀的,即使他是柴进杀的,高廉,包括高俅也奈何不了柴进!但宋江带来梁山泊人马破了高唐州,杀了高廉。就坐实了柴进“反贼”的身份。事情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使有太祖皇帝的丹书铁券在,宋徽宗也决不会容忍柴进这个杀官造反的梁山贼寇。柴进被逼进了死胡同,除了上梁山之外,无路可走!无可奈何上了梁山。很明显,柴进是被宋江逼上梁山的。
宋江逼朱仝上了梁山后,再逼柴进上梁山。柴进是有很大江湖影响的人,而且家财万贯。上了梁山,对梁山招兵买马大有裨益!
二、柴进上梁山,是他自身性格导致的必然结果。
柴进除了每日里走马观花,围猎胡闹之外,就是招揽江湖人士。柴进门招天下客,风动四方。柴进号称当世孟尝君,仗着有丹书铁券在手,且钱财无数。不顾王法,只顾人情。无论杀人放火、作奸犯科各色人等一律收纳。柴进庄子成了藏污纳垢之地。陈忱说他“天潢之派,金穴之富,不安分守己,是败家之子。” 说得不错。
柴进虽然资助过梁山泊贼首王伦,送林冲上了梁山。形迹近乎谋反。但是他是不可能主动上梁山的,他更不可能像张恨水说的那样“耻食宋粟”! 柴家接受宋朝廷的赏赐已经十几代了,北宋已经接近灭亡,此时的柴家绝无谋反之心!假如柴进志在谋反,他不可能得罪武松。武松无疑是一个武林高手,是一员难得的战将。
柴进收留武松在家里已经住了一年有余,何苦再轻慢此人呢?武松自己说得对,“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柴进收留他没有目的,只是好客。既然你武松好酒,而且喝了酒就发酒疯,那我柴进就不喜欢你,因为我柴进本来就没有打算你帮助我做什么,我干嘛巴结你武松?柴进这个公子哥儿的广交天下英豪,没有宋江那样的目的。金圣叹说他只是好客而已,是对的。
但柴进的所作所为,未免过份了。大宋江山虽然已经不是柴世宗的大周江山了,但你柴进实际上还是托庇在柴世宗余荫下,还是吃的皇粮。即使没必要为大宋朝廷分忧,但也不能扰乱大宋社会秩序,为所欲为。公然与梁山贼寇私通款曲,帮梁山泊招揽人众。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是柴进自身的立身不正,导致宋江有机可乘,害了自己。
三、柴进上梁山,是小说《水浒传》着力描写“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反映。
高俅这个人,在历史上本来是与宋江起义不相干的。小说《水浒传》把高俅描写成了朝廷和贪官的代表人物。王进被高俅逼走,林冲被高俅逼上梁山。而林冲的被逼上梁山,与晁盖智取生辰纲一起,构成了小说《水浒传》一百八将杀官造反合理性的依据,构成了“乱自上作”铁的事实。
柴进的被捉、被打、被侮辱、被损害,乃至被判死刑,正好又与高俅有关,高唐州的知府恰好又是高俅的弟弟。如此巧法,绝不是碰巧,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意义在于表明柴进的上梁山也是“乱自上作”。
小说《水浒传》把水泊梁山的诸多大事都与高俅、蔡京联系在一起,无非旨在揭示高俅、蔡京等把持朝政,与高廉、梁中书等地方贪官污吏上下勾连,逼得百姓不得不反。
不是一百八将愿意造反,而是“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柴进上梁山也是如此。这是作者的立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