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就有协助官员帮助处理事务的幕僚。在清朝时期,这一习惯被依然沿袭,并且到达了高峰期。在当时,幕僚被人们称为师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他们之间有一套极为严密的关系,或者师承,或者以血缘联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聚集。“绍兴师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些幕僚并非是印象中那些獐头鼠目的形象。过去幕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对诗词歌赋极为擅长,甚至还有一些懂得科学、治理黄河的本事。而且,幕僚为了传承,也为了把自己本事留下,还会撰写逐级。
如《佐治要言》、《续佐治要言》、《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幕学举要》、《办案要略》、《刑幕要略》等书籍,都是过去幕僚写的内容。
不过,幕僚在清朝时也不属于正式官职。他们没有朝廷体制内的职位,属于官员自行聘请的助手。幕僚擅长的事务,大多更偏向实际政务。
其中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刑名是裁决案件,处理人凡。钱谷是征收赋税,出纳经费。挂号是往来公文的收发,归档。
所以,幕僚虽然没有正式官职,领取的待遇,也是由官员自己出钱聘请,没有固定待遇。但是,因为参与事务的重要性,所以常有超越自身级别的地位。晚清时,左宗棠曾被湖南巡抚骆秉章聘请为幕僚。骆秉章对左宗棠极为信任,大小事务都会咨询左宗棠然后实行。
一时间,湖南官场都把左宗棠视为骆秉章的代表。左宗棠也因此受到极高的礼遇。所以,当零陵总兵樊燮对左宗棠没有礼敬的时候,左宗棠一个没有官职的人,竟然敢对一个正二品大员抬脚就踢,甚至还当面大骂总兵樊燮是“王八蛋”。虽然左宗棠后来差点因此差点被杀,但也可见幕僚在清朝官场中的影响力。
因为清朝时,中枢机构的衙门,大多有自己的秘书协助工作,并不需要幕僚。而幕僚擅长的本事,又是地方官员聘请的。所以,清朝幕僚存在的地方,都在地方。从督抚到郡县,各个层级的衙门,都会聘请幕僚。这个涵盖的范围就非常广了。
清朝时,总督如果兼职的话,就是一品官职。总督衙门就是一品衙门。这种衙门里的幕僚,身份地位就非常高了。而且,对于幕僚来说,如果跟对人,将来可以学习的机会就更多了。曾国藩就曾让李鸿章担任自己的幕僚。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学的东西就很多了。就连懒床的毛病,也一起改掉。
如果是县衙,也是七品官员。当然,县衙以下,一般官员就没有聘请幕僚的必要了。因为没有涉及到幕僚掌握的事务。清朝衙门的延伸,也只有到州县。
幕僚的人选,大多是那些科举落榜的读书人。如左宗棠就是没有考中进士,才被迫回到家乡,担任幕僚。其中也有一些是退休官员。其实,按照清朝制度,退休官员如果没有皇帝特旨,不可再参与地方政务。只是这项规定,并没有被彻底执行。他们常会被地方官员聘请为幕僚。
这些人常年做官,对官场事务极为熟悉。从好处方面讲,可以借用他们的经验,作为顾问。坏处来说,很可能扰乱地方。因为这些幕僚没有官职,朝廷无法对他们正常监督,有很大漏洞。对于很多幕僚来说,他们虽然可以发挥很大的影响力,但实际名声并不属于他们。
像左宗棠这样可以成为后来晚清四大名臣,开创一番功业。除了个人努力,更多时候,还是历史带来的机遇。他们跟官员的关系也较为特殊。幕僚需要帮助官员办事处理问题。
但是,却不是官员的下级。如果幕僚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也可以自行离开。而且,因为没有官职限制,幕僚也不用担心受到朝廷限制。一旦有事,处罚时,也只是将幕僚辞职回家。
清代的师爷是辅助官员们处理问题的,很多当官的一会都不能没有师爷,所以师爷有时候权利也很大。师爷辅助官员去收粮纳税,写文案,开支各种费用,就像官员的官家一样,也有的师爷们设卡,私收贿赂,所以师爷的收入也很高。
在清代的时候,师爷是很普遍性的,他们跟在官员的身边,成了隐形的权力拥有者,而这种代官出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很多地方的政务出现了不良之风。在清代曾经有一个说法,就是无幕不成衙,这个幕指的是慕宾,就是师爷的意思,就是一个衙门里没有师爷的话,就不能称之为衙门,可见师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在清代的时候,从总督巡抚到州县大小一共有几千个衙门,按照平均每个衙门有5个师爷来算,全国得有数万个师爷了。不过师爷们也是要有能力的,相当师爷必须要学有所成,他们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包括一些收钱粮赋税,开支各种费用,还有编写各种文件,都是作为一个师爷最基本的本领。
有的师爷们互相暗通信息,上下结交,形成了一种连官员都控制不了的势力,师爷也分好几种岗位,其中钱谷师爷是最好的,他们掌管钱粮权利,收入是其他师爷的好几倍,还有形名师爷,他们只要掌握好了案子,就是抓到了钱,破案子的时候他们在幕后,有时候被告和原告两方对着出钱,谁钱多,就让谁赢,所以会有很多的冤案。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师爷是专业性极强的幕僚集体,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一般师爷至少须读3年"幕学”,并须具有拟订策略的能力、提供计谋的机心与撰拟官方文字的功底。师爷虽非幕府职官,但各级军政主官每每受其制约,多有左右主官之力。在师爷这个职业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 *** 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入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邬斯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以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而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折奏师爷、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征比师爷和挂号师爷等类,其中以折奏师爷和刑名师爷对幕主的升黜、荣辱干系最大。折奏师爷主要负责起草奏疏,奏疏要求内容通情达理,文笔谲皇典。折奏师爷务必熟读诗经史,博通政制民情,了解山川舆地。参与戎幕者尚须精研兵法,为此才能为幕主设谋献策,佐理军政要务。刑名师爷专理刑事、民事案件。清自顺治入关统治中原,各类法律条文、案件判例累积无数,如未经名师指点和专门钻研,便无法按照律例审理刑事、民事案件。钱谷师爷专门办理财政、税务事务,清代地方主官的任卸,都须办理接收移交,制造四柱清册,盘查核实帐目,不仅手续繁复,且多陈规陋习。书启师爷主要负责撰写官方文书处理信函等,相当于秘书文书之职,待遇亦较其他师爷为低。征比师爷主要负责稽查与考证田赋,与钱谷师爷职能相近。挂号师爷主要负责批牍,即代理主官批答文件,其地位因主官是否倚重而异,若主官放权,即可广泛过问各类行政时务,有时还可承担刑名、钱谷师爷部分工作,地位倍见不凡;否则,仅负责来往信件、公文登记及制作表册等日常事务,无足轻重。
清代,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主管文案,执掌折奏、刑名、钱谷、书启、挂号、征比等上系国计、下关民生的大事;他们纵横上下,盘根错节,利用亲朋、师生或同乡、同职等关系,构织成网,互通声气,不仅控制地方性所有公共事务,而且把持部分督抚州县职权。为此,各地绅士、商人,各级行政官吏等纷纷向绍兴师爷靠拢,以维护自身利益。
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各级官员私人聘请“师爷”来办理公务的习惯性“体制”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当嘉道年间腐败风气盛行后,师爷群体也迅速走向腐败,推波助澜,使吏治迅速恶化。
师爷的素质如此低落,自然不会得到积极的社会评价,道光以后的文人提到幕友,往往都要加一个“劣”字,以“劣幕”称之。并且有很多思想家开始激烈抨击师爷佐治,试图开革除这一固习的药方。
清末对师爷“体制”的种种批评,终于导致了这种奇特惯例的终止。而其终结者就是洋务运动的著名首领张之洞。
清末民初人刘禺生的《世载堂杂忆》一书,引用他长辈、湖南人陈颂万“张之洞罢除宾师”的说法,认为清代的幕友制度结束于张之洞。
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废除原来聘请刑名、钱谷、文案等幕友的习惯,在署中设立“刑名总文案处”,作为督府的正式机关,委任官员担任事务,以国家经费支付酬金。全督府中仅有教读先生还是私人聘请的,可以称呼“老夫子”,有关公务的一律都转变为正式官员。这一改革影响了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都纷纷改设专门的刑名“科长”,使用 *** 经费聘请官员。“各省效之,绍兴师爷之生计,张之洞乃一扫而空”。
民国开创,张之洞推行的改革局面也被维持下来,各 *** 部门都设置秘书、参议之类的文案人员,作为 *** 编制内人员,其职责、数额在各级 *** 的组织法里加以明确的规定。沿袭了几百年的幕友传统也就此结束。
举人到底能不能直接做官?答案是明确的,能。但是,在清朝、尤其是清朝中后期,举人直接做官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进士录取人数的增加,进士多了,举人自然无法与之竞争。其次是清朝的很多旗人可以通过出任侍卫、拜唐阿等方式跨过科举直接入仕,这些人的背景、门路远比单纯依靠科举考试的举人优越得多,举人自然也很难与他们竞争。除此之外,还有捐纳途径,这帮人既然能用钱买官,自然也有办法通过钱解决虚衔转实缺的问题,无形中又增加了举人直接做官的难度。晚清时期,因为平定?发捻之乱?,又打出来许多?军功候补官员?,这些人也同样是来跟举人、甚至进士?抢饭碗?的!因此,晚清时期,举人直接做官已经很难了,除非你背景足够深厚或者家世背景非常殷实,否则基本没有机会
何谓举人
所谓举人,指的是乡试被正式录取者,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会试录取者称贡士,考取了贡士就等于是考取了进士,所谓殿试仅仅是对贡士进行重新排名而已,属于等额录取、不淘汰任何一位贡士。
乡试除了被正式录取者举人之外,还有一些未达到录取条件、但成绩尚可者会被副榜补录,称为副榜贡生。请注意,副榜贡生和贡士不是一回事,贡士其实就是尚未进行重新排名的进士,但副帮贡生只是?候补举人?而已。这些人在被补录之后,还需要进国子监继续?镀金?,在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具备与举人同样的待遇。如著名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他便是副榜贡生出身。在清朝入关之初,因为人才紧缺,不仅举人可以直接入仕,连不少副榜贡生在考核合格之后都可以直接入仕做官。还是以前面提到的那位于成龙,他不仅以副榜贡生身份入仕为官了,而且起步就是知县!但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出现在清初,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举人、副榜贡生直入仕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
举人直接当官能当什么官
在清初,举人直入仕,混个知县问题不大,毕竟连副榜贡生都能外放知县,就更别说是?正取生?举人了。但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举人直入仕也越来越难,基本也只能是基层官员了,如县丞、教谕、主簿之类正八品及以下职务。如果背景深厚或家世背景仕殷实,通过人为操作混个正七品的知县也是有可能的,但基本鲜有能够担任知县以上级别职位的。毕竟,不少排名靠后、缺乏家世背景的进士(一般以三甲同进士出身者居多)也只是外放知县而已,举人理论上是不能超过进士的。
当然,清朝会不定期对一些久试未中进士的举人进行再次挑选,称为?大挑?。说白了,就是给长期?奋战在考试一线?的举人们一个额外的机会。适逢朝廷?大挑?,运气好的举人也是有可能被外放知县的。运气一般的,恐怕也只能从县丞以下干起了
未能入仕的举人可以做什么
未能入仕的举人可以做什么呢?入高官幕府担任幕宾是一个最常见的途径,如晚清时期的左文襄公,他走的就是这条路。这里有必要说一说,举人入高官幕府担任幕宾与人们常说的?师爷?还是有区别的。?师爷?属于没有编制的?编外人员?,而举人是拥有功名在身的?正式编制人员?。?师爷?一辈子只能是?师爷?,但在高官幕府中担任幕宾的举人如果混得好、是可以被推荐直接为官的。
除了入高官幕府之外,家境好的自己在家当当?土财主?也是相当不错的。举人属于有功名在身的,不需要缴纳赋税、不需要服徭役,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一般也比较高见官不拜。和卸任官员一样,这类举人同样被称为?乡绅?。
综上所述,在清朝考中举人,等于是获得了官场的入场券,但只能在?大厅?、没法进入?包厢?,如果?大厅?客满,那就只能?买站票?等着了。如果不想等,也可以去高级?包厢?帮里面的人?端茶倒水、递递毛巾?,以期混个脸熟。一旦?大厅?有空位,有在高级?包厢?里的人照顾、可以优先获得这个空位。但直接进入?包厢?很难,基本没有可能。
清朝的举人、除清初以外,基本都是知县及以下起步,一般都是从县丞、教谕、主簿这些基层官员干起,能够直接出任知县者已然是凤毛麟角了。由举人直接入仕者的后期升迁也相对较慢,一辈子能混到和知府、同知之类,就?烧高香?了!像左文襄公、海忠介公那样的,基本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古往今来,举人出身者能够像左文襄公那样出将入相者,比凤毛麟角还要凤毛麟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71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包拯死后,陪伴左右的展昭去哪里了